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其他 > 次元入侵现实 > 第1418章 开海

次元入侵现实 第1418章 开海

作者:吴子雄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5:42 来源:泡书吧

第1418章 1418.开海

1418、竞争

一千吨货轮,放在现代世界,只能算是小卡卡而已,但在大明风华世界,这就是传说之中的巨无霸。

跟关键的,还是这一艘货轮几乎都是由钢铁建造而成。

这种颠覆三观的状况,对大明帝国而言,反而更具冲击力。

就连刘浩都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这艘货轮的出现,使得原本大明帝国那些一直坚持‘程朱理学’的学子们,第一次看到了‘科学’的威力,原本坚定的内心也开始出现了一道真正的裂缝;

也是因此,促使了原本印刷的诸多数学、物理书本在大明帝国之中,出现了第一次购买的爆发潮。

对这些儒家学子们来说,这样一个重达十万公斤的钢铁造物,还能将之悬浮在大海之中,就和传说之中的‘法宝’也没有什么区别,哪一个不会心动?

再坚定的思想也必然会被撕开一道裂缝,这属于男人的浪漫,只要看到了,就没有几个能够抵御来自内心那一份吸引。

实际上,不管是刘邦还是张良,对这些读书人都没有真正有多看重,他们很清楚与其耗费巨大的精力去说服这群人转行,还不如从最小的孩童开始调教。

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如今被他们招揽的这数十万百姓之中,他们的后代,已然被刘邦三人一网打尽,蒙学建立无数,甚至于还专门为这些百姓们开辟了夜校之流,拿出一部分利润,专门为了奖励这些今日夜宵学习知识的百姓。

这一些状况,大明帝国那些程朱理学的学子们不是不清楚,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也不是没看到。

只不过他们在观察了蒙学、夜校之中的教导课程之后,也都松了口气,对他们而言,这一群被培养的百姓,根本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去的,对他们不会造成多少压力,自然也懒得寻找他们麻烦。

可现在,他们发现了真正的问题所在,只不过他们还不清楚,滚滚历史车轮开始启动之后,想要将之停止已然没了一丝可能。

科举,是炎黄文明一大巨大的贡献,然科举哪怕每年都举办,又能够录取多少人员?

换言之,大明帝国很大一部分读书人,都不可能成为朝廷的官员,更多的只能在碌碌无为之中自嗨了事。

可现在,这些名落孙山者,陡然间发现自己还有着莫大的价值,他们已经识字,那数学也好,物理也罢,哪怕没有老师一对一教导,耗费一些精力,也能读懂许多,只要沉浸其中,总能找到出路。

这也是新年开启,刘邦和张良发现新招聘的人员之中,出现了不少读书人,对此,他们自然是十分欢迎的,哪怕是千金买骨,他们也乐得将这些投靠的学子们找一个好前程。

他们还真不是说说而已的,新年开启,就连朱棣都知道,未来大明帝国工部必将出现大规模的改变,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如今大明帝国的工部官员,能有多少是合格的?他们懂技术吗?

说句难听一点的,要让现在的工部官员去规划铁路路线,得到的多半只会在地图上画直线了事。

话题回转,天津卫,朱棣带者一群官员乘坐火车到来,为的就是来看一看传说之中的千吨钢铁巨轮,看看这钢铁造物是如何在大海之中驰骋的,可到来了之后,他们才发现惊喜远不止于此。

大明帝国的渤海湾之内,可没有一点污染,更是几千年以来从来没有经过大规模捕捞,那里头鱼群更是不知凡几,千吨渔船不过是在其中走一个过场而已,就已经满仓而归。

千奇百怪的海鲜一下蜂拥进入天津卫港口,上千吨渔获,就是上千吨粮食,换做农田之中索取,需要多少土地?

无论朱棣还是大明帝国朝廷官员们,几乎一下就得到了答案,而且,这可都是肉食,不过一日时间罢了,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中更不知道隐藏了多少,也是第一次,整个大明帝国发现了大海之中的海量钱财。

根本不需要朱棣发言,原本对海禁还有着诸多心思的朝中大臣们,现在也没了声音,唯一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族必须得跟上节奏,必须得从这一波风口之中占据先机。

这些朝中大臣们,能够崛起,其本身就不是傻瓜,芸芸大势,已然无可抵挡,已经被朱棣这个皇帝看到了前景,这个时候要和朱棣顶着干,唯一的道路只有成为炮灰,而且多半还是全家一起埋葬的那一种,如何选择谁还能不明?

在品尝了渤海湾各种海鲜之后,这一群人已经招呼自己的管家开始朝着船厂进发,都想要最快的得到这千吨巨轮渔船,都想着将喝到这最初的头汤。

这些,自然也都在张良的预计之内,他几乎是来者不拒,只要预定,就必须先将全款付清,而后等待渔船下水,这些收取的钱财,立马就被张良转手在天津卫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海鲜交易市场,被刘邦拿着在周边开发超大规模房地产项目。

作为大民帝国第一个港口城市,天津卫的未来绝对是爆棚的,也将是前途无量的,现如今最需要的,反而是大规模的将周边人口引进,有了人,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也才能将大航海的种子在大明帝国落地生根。

基于此,朱瞻基在张良的指示下,皇家海事学院在天津卫建立了起来,之所以没有直接将之取名‘海军学院’,还是不想太过刺激大明朝堂,可无论是张良还是朱瞻基都清楚,这海事学院将来势必会一分为二,成为大明帝国大海之中最大的刀锋。

这事,自然也得到了朱棣的点头,也得到了朱棣的暗地支持。

涉及军队,哪怕是朱瞻基也不敢胡来,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被朱棣派遣到来的会是原本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

稍微思考,张良和朱瞻基也觉得十分合理,作为皇帝最大的走狗,锦衣卫才是朱棣最信任的属下,哪怕如今纪纲已经没了以往那么被宠幸,但这份信任依旧不会变质多少,或许也有着一种废物利用的打算。

他们还不知道,纪纲到来,可不仅仅只是为了监督这么简单,人家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任务,那就是对东瀛倭国的侦察,郑和哪怕还未返回大明,可人家的情报却已经呈上了朱棣的案头。

朱棣这家伙一看到‘石见银山’,嘴巴都差点笑歪了,又哪里会愿意错过?早就已经等不及要去确认一番了。

这个信息,刘浩自然心知肚明,那郑和万里投送的情报还有着他一份功劳,否则又怎么可能如此快速的呈到朱棣案头之上?

此时的刘浩,也到了天津卫之中,他随意寻了一个小院便安定了下来,他对这场大明帝国的巨变也十分享受,那几乎是每一日都能看到的不同,每一日百姓面上的笑容都能增添一分,越看越是欢喜,也越是乐在其中。

他能感觉到大明帝国的国运已经进入了爆发期,那是一种成倍成倍的往上增长,原本刘浩认为该需要好些年才能将大明帝国气运金龙凝结,可现在他发现紫荆城之内已经开始有了气运金龙的雏形,或许只需要一年上下,就完全可以将之孕育而出。

只不过就不知道未来这一条大明风华世界的大明帝国气运金龙,是否会和宗武世界的朱元璋的大明帝国在将来融合,成为大明帝国真正的唯一。

这些也不过在刘浩脑海之中一闪而过,是与否,对刘浩而言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管如何,都是将来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而已。

他现在就像是一个彻底退休的老头子,每日里躺在躺椅之上,拎着一个茶壶,观看着眼前每一丝变化,他同样不得不感叹一声刘邦张良和焰灵姬越发成熟,似乎不急不缓,可每一步似乎都走的恰到好处,几乎以一己之力,将如今的大明帝国推到了现在这般。

他也看到另类张良开始将热武器枪械纳入研究日程,对此,刘浩也十分欣慰,哪怕他明知道将来这些枪械必然会被武道淘汰,可不代表就不需要了,甚至于在未来的十年时间之中,这些枪械都将是朱棣手中最大的依靠,也将是朱棣未来征服这方世界最大的支撑。

他能够感觉到朱棣知晓这个消息之时,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在这里也不得不称赞一声朱棣,明明心中十分想要,却能够忍得住不去催促张良,这份忍耐之心当真不可小觑也。

夕阳夕下,天津卫的港口之中,再一次的集结了无数人员。

前翻,只是听闻渔获满仓,现在到来的都是想要亲眼一观的,朱棣一行人也同样隐藏其内,一个个都竖着脖子朝着海面望去。

当那千吨巨轮渔船再一次出现的海面尽头,欢呼声一下在港口爆发而起,心中的期待更上一层。

此时的朱棣内心也十分纠结,他甚至于有些担心归来的渔船是否还能满仓,唯恐让到来的这上万百姓到时候落下遗憾;

这种忐忑,一直维持到那渔船靠岸,一直看到那渔船一筐接着一筐的海鲜搬运港口,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这才松了口气,朱棣这才哈哈大笑起来。

亲眼看到了收获,每一个人内心都是那么的满足,封建时代,没有任何他物可以和粮食相媲美,这才是封建时代最需求、也是最珍贵的宝物。

跟随一起到来的朱瞻基,此时已经被一群勋贵围满,高达五万两的渔船,此时这群勋贵也没有一点犹豫,似乎和收获相比,这根本算不得什么。

他们也同样会计算,来回一个满仓,就是千吨渔获,哪怕张良和朱瞻基刻意压低了海鲜价格,也不过十天半个月便能收回投资,谁还能忍得住?

唯一的想法就是先将渔船给定下,能早一日得到渔船才是正理。

利益使人疯狂,自古莫不如是!

哪怕谁也没提,可谁都知道所谓的海禁已然成为一句空话。

天津卫皇家海事学院第一批学员已然无需担忧,这才是真正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经济的聚集效应,有时候就是这般恐怖。

当百姓知晓天津卫有的是发财机会之时,哪怕是隔着千山万水,也有着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不过是一月有余,整个天津卫就从原来不过三十万人口变成了如今接近百万,而且几乎半数人口都和大海有着直接关联。

张良建立的巨型海鲜交易市场也已经成为了周边走大的贸易市场,天南地北的商人哪一个愿意落后?

现如今最大的制约,反而是交通,也就是京城到天津卫的火车已经成型,否则如何消化这些海鲜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朱瞻基此前的海盐盐田现如今却成为的救命稻草,只不过不得不将更多的海盐拿来腌制海鲜,以此来将海鲜运输得更远一些。

哪怕是刘浩也没有预料到,这些腌制的海鲜,远比刘浩他们想象的要受欢迎多了。

百姓都不是傻瓜,哪怕是拿着这些钱财去购买腌制海鲜之中的食盐,他们也绝对自己赚到了,还能顺带的捞到不少鱼肉食用,用脚投票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也是因此,哪怕是弯弯绕绕千里之外,这些腌制的海鲜也成为了抢手货,几乎只要一摆上台面就会被抢夺一空,这又促使着渤海渔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良性循环,百姓自然也乐意迁徙到来。

或许是随着手中的项目越发庞大,张良等人手中的钱财也越发恐怖,动则数千万银元,有时候就是朱棣看到了账目也不得不心惊肉跳;

可今日,朱棣却也是欢喜的,因为张良给他上了一份奏疏,其中更是将‘税务问题’一一罗列,让朱棣明白未来的大明帝国该如何行走;

特别是其中言明将国家税收一一朝着商业转换,以待未来某一日可以将农税免除。

光这一点,就足以让朱棣心动不已,对一个封建帝国的皇帝而言,这可是千古留名之事,功盖三皇五帝就要看它了,哪里又能够抵挡得了其中的诱惑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