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红色帝国1924 > 第三百八十二章 伪南京国民政府

红色帝国1924 第三百八十二章 伪南京国民政府

作者:水木文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14:19 来源:泡书吧

西安,主席的新家。

由于西安的林博渠早就把中央搬来的准备做好了,所以主席等一众高层的过来也没耽搁多少时间,兰州那边收拾好东西,坐着火车一天就到。

主要搬的还是中央那些政府办事机构,其他的搬过来也只是一部分而已。例如那些工厂都没搬,学校也就中央党校搬了过来,其他的像抗大以及其他的学校,都只是搬了一部分来西安。

虽然中央机构都搬了过来,但是兰州仍是**下面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仅次于西安。

现在主席住的地方就是之前的杨虎城的止园,这个地方是西安事变以前杨虎城居住的地方,占地2292平方米,最高8.5米,是典型的中西结合的别墅。

由于现在是冬季,看不出来这个地方好处,李卫国之前为了考察给主席居住的地方,来这地方看过,绿化、环境着实不错,极具优雅气息。李卫国事后不忘说,杨虎城这个粗人,倒是真会选地方,设计的也挺不错。

之前由于这是杨虎城曾经的住所,加上照顾孙蔚如、赵寿山等人的情绪,就一直空置着,但是却有人不时打扫。在中央决定搬来后,李卫国就建议把这个地方收拾好之后暂时给主席一家居住,并按照当时的租借费用从政府的预算中扣除,等以后杨虎城回来之后,把这笔钱给他,也算是没有白住他的地方。

至于西北特区政府的办公地则是在七贤庄这个地方(现在的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那一溜的地方成了特区政府所有的办事机构办公的地方,由于是平房占地面积不小。

西安不像兰州,不能随便就强占那些有主的民宅,因为这里没有实行红军时期那一套政策,整个城市的气氛比较轻松,商业和文化底蕴很足。这就造成**高层居住的地方都很分散,无法集中在一个地方。

就像主席居住在西安城西北方向的止园,而李卫国现在的居住地在城东南的原张学良居住的地方,直线距离就有4公里的样子。

不过跟主席居住的地方不一样,他住的是原来原来的私宅,而李卫国居住的则是无主的宅子。因为这个所谓的张学良公馆并不是张学良的私产,而是张学良从一家信托公司租借而来的。

不过在之前的绥宁会战期间,这个信托公司全部搬到了重庆,这处建筑就被八路军给接管了,现在成了李卫国的居住地和八路军后方总部的办公大楼!

这个名不副实的‘张学良公馆’是一个典型的西式建筑建筑风格,一共分为三栋楼,分别是东、中、西三栋楼,而李卫国一家住在西楼,也就是所谓的c楼,以前是张学良居住的地方。

说来也巧,36年的时候,李卫国和周恩莱等人就在这个东楼居住过,当时正值西安事变。中央出于这个原因,就把这个地方划给了李卫国居住,而且这也是主席决定的。

三栋楼,李卫国一家人也住不了这么大,所以旁边的东楼以及中楼就成了八路军后方总部的一个办公地点,也方便李卫国处理军务。

“没想到汪精卫在这个时候出来搅和。这也好,我们也就暂时可以放下跟国民党磨的嘴皮子,枪口一致对外了!”

主席家的书房里,主席正对着一旁喝着热茶的李卫国笑着说道。而此时的书房里,除了他们二人,还有恽代英、洛甫、任毕时、聂荣真、王家祥等人,基本上**在西北的高层都在这里了。

由于有着火炉,所以屋里非常的暖和,虽然同是冬天,但是西安就是要比兰州好不少,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对于搬到西南来没有什么反对之音的原因。

其实来西安也是主席和李卫国商量好的一个考验,看在这个稍微繁华的城市里,有多少人能坚持本心不动摇。

“汪精卫这次可是坐实了大汉奸的名头了,他这一辈子注定就是个卖国贼,可惜了以前也是一个人物,好好地一个革命英雄,变成汉奸也算是让人一时无法接受!”

李卫国对于汪精卫此时只有惋惜,若不论汪精卫的后半生,其前半生真的是个人物。那可是拿着炸弹去刺杀满清皇室重要成员,虽然后面失败,但这股勇气不是一搬那种投机的革命分子能具有的。不过后面却让人唏嘘不已。

“卫国说的没错,汪精卫是我们的一个典型例子,对于下面的人员包括我们自己都得严于律己。西安不比兰州,这里更加繁华,私人经济比较繁华,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过现在也不是强行改变的好时机,抗日才是大局。

但这就带来很大的诱惑性,有些党员同志可能以前是优秀的革命者,但是现在有可能禁不住资本主义的诱惑,而出现堕落情况。所以以后的工作对于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工作,得着重加强,这也意味着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

主席认真地说道,但在其他人看来却是听出了一个要整顿的风气的节奏,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开始整顿。

“主席说的没错,我们现在无论是对内对外,都有着很大的压力。内部有着军心是否稳定、干部是否纯洁的问题;外有国民党的不断挑衅和日本人的侵略加深。

其实主席,鉴于现在国共双方的局面,我们应该让新四军总部撤到长江以北,这样也能跟陈更同志领导的山东军区的部队相互呼应。长江以南可是老蒋的禁区,现在国民党明显在找机会削弱我们的实力,他们若是还留在南方确实不太妥当。”

恽代英现在虽然主要负责政府方面的事,但是却时刻关注国内的局势,便借着这个机会把他的担忧说了出来。

“代英同志,你这是不是担忧过度了?若是新四军全部在长江以北发展,岂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得放弃长江以南的根据地,那可是向英等同志奋战几年守下来的地方,要是放弃,向英等同志肯定会不满。”听到恽代英的话,王家祥便摇了摇头说道,并不同意对方的看法。

“家祥同志,我觉得代英同志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新四军军部继续待在江南并不合适。我们在北方发展就已经让老蒋这么忌惮了,新四军在南方发展肯定会跟那里的国民党军队发生激烈的冲突,把军部至于险境,实在不妥!

我倒不是担心国民党有能力把新四军总部这近两万人吃掉,而是叶挺同志和向英同志的关系实在让我感到担心,现在幸好没事,要是出现紧急情况,他们要是出现意见分歧,有什么后果大家可想而知。”

当然李卫国这么说,主要也是想避免皖南事变的发生。

虽然现在新四军总部有着一万七千多人,但是那附近都是国民党军队,密度也特别大,还要跨过长江天险,预料不到因素太多。趁着现在双方暂时熄火的时候,把军部撤到长江以北,这样除了避免更大冲突的发生,也利于指挥江北的抗日斗争。

当然李卫国更想的是把新四军的控制权给夺过来,因为向英在新四军的权力太大了,又是政委、又是副军长。

虽然这个时空叶挺没有脱离我党,但是几年的牢狱之灾,让他的威望也大减不少,而当年跟着向英留守中央苏区坚守游击战争的人早就被向英清洗过一遍,叶挺根本指挥不动由当初留守南方的那些红军改编而来的部队。

叶挺现在只能指挥许继慎、刘明二人的部队,至于粟玉的部队早就开到了淮河流域,现在已经发展到了4万人的部队,成了新四军里面最强的一支部队,可隔得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

论资历,工人出身的向英在早期比李卫国牛逼,当过当过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事革命委员代理主席、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国苏维埃共和国两次副主席,这些名头李卫国在红军时期也就当过其中一两个,后面才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挤进了高级领导层,不然军人出身他的也到不了现在的地位。

向英这人在很多地方还是挺不错的,起码生活上的节俭就让李卫国很敬重,不过在其他方面则是有着不少问题。现在的向英是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而叶挺只是东南局副书记,这个以党领军的军队里,身为正职的叶挺就吃亏不少。

因为他是副书记,在很多的决策上都得听正书记的。不过这也没办法,向英的资历比叶挺老,这就造成了向英在新四军的特殊地位,以副职压住了正职。

而没有到过西北的向英,很多观念还是以前的红军时期的老观念,对于中央这边传达的指示有时候也是爱答不理的,这样让其上级就不是很满意,李卫国就是其中一个。

李卫国就想新四军北移,最好能让向英回西北待一段时间,转变转变观念。这样没了向英的掣肘,中央的命令才不会成为一张废纸,叶挺也能控制住新四军,利于新四军的进一步发展。

“卫国你这就有点担忧过了,叶挺和向英同志都是党的优秀同志,也知道以大局为重,平时出现点小分歧也很正常,毕竟接触的教育这些不同,看法肯定不同。

不过你说的有一点没错,新四军军部的确不适合再待在皖南地区,那里顽军太多了。而且现在这个情况,我们最好能减少跟国民党军队的冲突,别去挑逗老蒋的神经了。”

主席方正言辞的说道,不过其中还是有对于叶、项二人的担忧,不过掩饰得很好。

对于现在情况,中央其实有牺牲新四军来成全八路军的想法,因为论实力八路军更强,发展空间也更大。新四军周围除了日伪军,还有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发展肯定不顺利,就不想再去过多的刺激老蒋。

而且新四军在江南,西北根据地根本无法对其展开输血,缺乏稳定武器弹药来源的新四军光靠前线缴获,日子肯定也不会好过。

“主席你的意思也同意让新四军军部北移?那需要我以中央的名义下达命令吗?”一旁的王家祥试探的问道。

“命令就算了,不然向英同志肯定会抵触的。就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建议新四军军部北移,以方便更好的指挥江北地区的作战,一个总部老隔着大部队那么远指挥也不是个事。”

主席淡淡地吩咐道,显然挺会拿捏分寸的。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建议,并没有得到向英的认同,也没有执行,这也给后面的惨剧埋下了伏笔。

**的西北特区政府以及**中央的驻地搬到西安,以及摩擦一事产生的影响,被汪精卫组建伪南京政府的消息给冲淡了很多。现在老蒋则是一心对付汪精卫的实施叛变并对抗的举动,这给他带来的威胁可比**给他带来的更直接。

汪精卫是国民党元老,更是国民党的副总裁,在国民党里的声望不比老蒋低,而且在党务方面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老蒋。汪精卫投日肯定会趁机拉拢抗日的国民党将领,这就会极大地动摇老蒋的统治基础,对于老蒋的威胁是非常直接的。

之前汪精卫虽然从河内逃到了上海,并正式与日本勾结在一起,但是毕竟还没有公开成立伪政府。之前的他一面利用军统的在不断地跟日本人使反间计,拖延日本对汪精卫的承认;一面监督下面跟汪精卫交好的军事将领和国民党高层,防止他们投靠汪精卫。

谁想到,最终拖延了不久,伪汪政权就成立了。虽然她早已预料到,不过也不得不暂时放下与**的矛盾,转而应付汪精卫伪政权成立带来恶劣影响。

不过好在国共双方在这一点达成了一致,纷纷在各自的报纸上刊登批评、谴责汪精卫卖国投日的行为。

于是乎在国共双方的没有事先商量的配合下,汪精卫卖国的事情,成了人尽皆知的一件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