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红色帝国1924 > 第五百四十六章 年的到来(一)

红色帝国1924 第五百四十六章 年的到来(一)

作者:水木文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14:19 来源:泡书吧

“小泉君,我们逃跑吧!”当八路军把这些日军俘虏分别关在三间屋子后,一个叫铃木的小鬼子问着角落里坐着的小泉。

这些日军中,仍然是以小泉的军衔最高,加上有不少人都是小泉的部下,所以小泉自然就成了这群人的主心骨。这个铃木身上有着不少伤,最显眼的就是额头上的一个包,那是被一个百姓扔的石头给砸的。不仅铃木,这些鬼子身上大多有这样的伤,虽然这些石头不致命,不过却可以让他们头破血流。

“你受不了了?”看了对方额头上那个包,小泉淡淡地问道。

“八路军明显不管我们死活,继续待下去还不知道会遭遇什么,我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想死在八路军的手里!”这个铃木一脸严肃地说道。

看了看这个铃木,小泉没有接他的话,而是问着旁边的一个年轻日军士兵,“木村,你多大了,当兵几年了?”

一旁的那个木村一脸懵逼,觉得这个问题莫名其妙,不过还是回答了,“我19,当兵半年!”

“也就意味着你19参加的军队。你们没发现现在补充来的来的新兵要么年龄偏大,要么年龄偏小。19参军倒是没什么,但是补充来的都是20岁左右,甚至不满20的,过一年是不是连未成年的小孩都得来参军了?”小泉不禁淡淡地嘲讽道。

或许成了俘虏,他才可以认真地想一些事情,正是因为想通了一些事,他才决定不再寻死。

“小泉君,你的意思是?”木村疑惑道。

听到对方的询问,小泉从自己的衣兜里拿出了一张黑白照片,上面有着三个人,一对夫妻加一个小女孩。仔细看的话,照片里的男子跟小泉很像,或者说就是小泉,不过照片上明显要年轻一些。

“这是我的妻子和女儿,女儿叫惠子,照这张照片的时候才5岁。我是昭和12年来的支那,这是我来之前照的照片,当初我跟他们说,最多三个月就会回去看他们。可现在已经过了五年了,我都没能回去一次,也不知道国内的妻女现在怎么样了。

我今年已经33岁,可我现在不想死,我还有我的家人需要我去照顾。我给帝国卖了五年的命,跟支那人打了不少仗,我不亏欠这个国家。我现在只想好好活着,希望能早日回到国内。

就算现在逃出去,有什么用?先不说这不是我们被俘之前的时候,这附近到处都是八路军,回去的几率很小。而且即便回去了,我们还是会被编入其他部队,再次投入战斗,你们能保证你们活下来吗?”小泉看着周围的这些人认真地说道。

或许是说到了他们的心中柔软之处,不少人的表情都很黯然。

“小泉君,你现在说的跟你之前说的不一样啊。而且你看支那军队任凭我们被那些支那平民侮辱,我们一个个都被砸的头破血流的,再待下去,肯定会更惨!”铃木指着自己身上的伤,激动地说道。

“就这个就受不了了?支那军队既然没杀我们,之前还给我们包扎伤口,说明他们不想让我们死。你们要跑,我不管,但好死不如赖活,想想你们在国内的家人,他们在等着你们回去!”小泉看着屋子的房梁,悠悠地说道。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小泉的话,有4个鬼子俘虏打算趁着八路军不备时逃跑,不过还没等跑出50米,一阵火光突然在漆黑的夜里出现。随着‘突突突’声音,4个人直接倒在了地上,记者微弱的灯光,没打算逃跑的小泉等人看见了不远处房顶上的那挺苏式圆盘机枪(即dp机枪)。

看到这个情况,没有逃跑的这些人不禁冷吸了一口气。显然八路军对他们防备的很严,直接开枪打死,一点也没犹豫,这可让他们感到头皮发凉。看着这个情况,小泉摇了摇头,他劝过这几个人,可是并没有听他的。

这几具尸体当天晚上并没有被搬走,而是在那放到了第二天才被几个八路军士兵给抬走。而且第二天的赶路中,这些俘虏也发现了八路军对他们的更加防范,手一直握着枪的扳机,眼睛也不时朝他们看着。

陕西西安,城郊的机场今天迎来了一大批飞机,一共36架运输机相继停在了机场的停机坪上。本来今天早上从印度机场起飞的一共37架飞机,但中间有一架飞机因为飞机出现故障,撞到了雪山,机场拉的3吨多物资加上几名机组成员当场丧命,无一幸存。

跟国民党以及美军的机队不同,由于他们大多数飞机都是飞到云南的机场,到云南也就两个小时的行程,所以他们一天都是飞两趟、甚至三趟。八路军不同,他们的运输机只能在成都降落,然后加满油再飞到西安,全程飞一趟来回得花费14个小时,所以天只能飞一趟。

不过飞了几趟后,刘振也像上面建议派更多的飞行员,形成一个轮换机制。飞跃驼峰航线的,就专飞驼峰航线,到了成都就把飞机上的物资卸下来,然后飞回印度。堆在成都的物资,再从西北派运输机,满载给运回去,这样就能节省很大一段时间。

成都飞西安,虽然会穿过秦岭,但山都不高,也就2、3000米的样子,运输机满负荷飞机都能轻松的飞过,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运输机来完成这种效率较高的运输。

每天从印度起飞的中美双方运输机都拉不完当天到的物资,基本上一天都有两到三艘万吨轮船到达印度,卸下上万吨的物资,而且听说美国那边打算增加轮船数量,保证每天至少有三艘万吨轮到印度。

现在印度的各大仓库堆满了物资,所以**这边能尽快把自己这边的物资运回来最好,以免迟则生变。

不过飞西安仍然不是一个好的航线,可飞兰州也远了点,于是**打算在天水修建一座新的机场,专门用来中转物资。这里地势比陇南平坦,而且有着铁路通过交通方便,又位于八路军的后方,也不容易遭受到日军飞机的轰炸。不过天水的机场正在紧急修建,暂时还无法投入使用,飞机也只能先飞西安。

但每天要同时停降数十架运输机,而且这里还是航空纵队的一个军事基地,原有的机场有点不够用,所以西安机场也在紧急扩建之中。考虑到天水机场即便修建好后,在未来也不可能同时停下那么多运输机,到时候肯定会有一批飞机在周边的机场降落,西安机场肯定是其中之一。

在今天的这批飞机到达之前,李卫国就早早来到了这里等候,不过听说中间有一架飞机坠落在驼峰航线,也不禁很紧张,主要是今天运的货物里面有他很想要的东西。不过得知出事的那架飞机装的是三吨多黄铜时,心里便松了一口气,虽然美国的黄铜比**自己产的铜矿质量要好,但也不是特别缺的东西。

不过对于飞机出事还是挺介意的,这是从八路军飞越驼峰航线以来损失的第二架运输机。他吩咐相关部门把出事飞机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以后一定得把他们的遗骸给找回来。

之所以让他亲自赶过来,自然有让他心动的东西,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不少技术人员。今天到的这批货中有40台飞机发动机,其中15台是p-47战斗机的r-2800型气冷式活塞发动机,除了这个还有100台坦克发动机。

来的技术人员的,有坦克制造厂的,还有兰飞和阎飞两架飞机制造厂的,为的就是这批发动机。八路军的新型坦克现在就差一个合适的发动机,自己产的发动机质量实在不敢恭维,不等个几年根本无法用于战场,现在只能用美国的发动机缓解目前的困境。

至于两个飞机制造厂的技术人员自然是听说了有大功率的战斗机发动机到了,非常好奇过来瞧瞧而已。他们其实已经拿出了新的飞机计划,但是发动机功率一直不高,制约了飞机的性能,比现有的歼二、歼三战斗机性能好不到哪去。

一款新的飞机,性能还不能超过两款已经生产一年以上的飞机,也就没有批量生产的必要了。现在是打仗,可没工夫为了一款性能并不出众的飞机新开一条生产线,纯粹是浪费资源。

新的战斗机方案没能通过,两个研究所自然就有点着急了,听说这次到了大功率发动机,自然跑过来瞧瞧,看能不能根据这个发动机,新设计一款性能优异的战斗机。

很快随着隆隆的发动机声音传来,南边的天空陆陆续续出现了一架架运输机,而此时机场上的地勤人员早已清空了跑道。西安机场是双跑道,而且是按照起降运输机以及轰炸机的标准改建的,要是起降战斗机,则是可以同时起飞四架战斗机。

由于现在前线已经东移,西安的机场并不像以前那么繁忙,只有每天机队抵达,机场的所有人员才会异常忙碌。同时起降数十架运输机,这对机场也是一个很大压力。

每次飞机降落后,地面的人员就要赶忙把飞机上的货物卸下来,用卡车拉到专门的仓库堆放。除此之外,还要给飞机加油,以及检查是否有问题,因为货物卸完之后,飞行员就要把飞机开回成都继续装载物资。

由于运输机都主要给驼峰航线的部队,专门飞成都到西安的飞机并不多,基本上每天这些飞行员都要飞两趟,有时候还要飞三趟,一切都是为了赶时间。

很快装着发动机的运输机降落在了机场上,李卫国以及那些技术人员一窝蜂的都围了上去。发动机不像其他物资,特别的金贵,每一台发动机都是大的木箱装着,并固定好了,以防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损坏。

不得不说,美国的发动机的确不错,李卫国等人看了之后,都不禁感叹。以李卫国为代表的门外汉,虽然搞不懂发动机怎么看,但是从外观等都能看出比苏联以及自己产的发动机好上很多。

至于那些技术人员就像性饥渴的男子突然看到一个脱光了衣服的美女似的,双眼放光,就好像眼前的发动机是他们眼中最美的东西。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技术人员一眼就看出来这些发动机的优良,那加工,简直没得说了。

这也很正常,发动机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这个时候的发动机,肯定是美德英三国的最好,苏联赶这三国还有一定差距。就像前世李卫国看新闻说的,世界上一流航空发动机只有美英两国一共三家公司能生产,俄国跟法国只能位列二流水平,中国也就更得往后排。

一台一流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出来,需要一流的材料,以及一流的技术工人,两者缺一不可。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很少。这都得需要积累的,想要一口吃成胖子,那是天方夜谭。

不过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底子,大量的技校也都建起来了,其中的老师有不少是从那些工业国家请来的。其中有个代表,那就是由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创办的兰州培黎石油学校以及宝鸡培黎工艺学校(注:历史上叫作山丹培黎学校,这个时空自然不必搬到山丹去了)。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乔治·何克是英国人,他们跟斯诺等人在抗战爆发后发起了‘工合’运动,并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在香港成立了工合国际委员会,并在当时的未沦陷去开办工业合作社。虽然这个开始的时候得到了国民党方面的支持,但是由于路易·艾黎跟**的关系太过密切,国民党后面就开始打压工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