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558年的天变 > 第325章 什么,竟有此事

1558年的天变 第325章 什么,竟有此事

作者:时光的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48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1558年的天变 !

在大田镇蒋家庄通往大田镇的土路上,一阵北风吹来,扬起了阵阵黄尘,道路两旁的大树也叶落了一地,它预示着冬天又要来临了。

现在路上正走着几个人,他们戴着方形的平顶帽,在帽子的右侧还插着几根的羽毛,身上穿着箭袖青布的长衣,前面领头的一位在腰间还是挂了把腰刀,而其他几位的手里则只是拿了把铁尺。

他们都是泉州府莆田县的官差,是“快班”的衙役,主要的工作就是缉捕,也就是平常百姓口中的捕快。这捕快其实是相当于现在的县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的队员。是隶属于地方官府的衙门监管,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享受市级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

在明代的衙门中,衙役中除了“快班”之外,还有皂、壮两班,一般来说,皂班值堂役,壮班做力差,其实也没有截然分开,皂、壮二班共负内勤、站堂、行刑、警卫、呵道等责任。

从它们从工作性质来说,“皂班”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办公室和市武警支队。而“壮班”就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后勤处,市公安局派出所。

这些捕快平日里一般是身着便装的,腰间挂着表明身份的腰牌,怀揣着铁尺和绳索。他们领班称为“捕头”、“班头”。而老百姓则称他们为“捕爷”、“牌头”、“头翁”、“牌翁”等等名称。

在明清的法律条文中,称捕快为“应捕”或“应捕人”,即“本有逮捕罪人之责的人”。有一些大的州县,捕快还往往配备马匹执行公务,故又称之为“马快”。而徒步者,则称之为“步快”,或是“健步”或“楚足”。各州县在编的“经制正役”的捕快,则是要视州县的大小而决定他们的人数。

捕快所承担的侦破任务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叫“比限”,一般5天为一“比”,重大的命案3天为一“比”。过一个“比限”,无法破案的,捕快便要受到责打,所以一旦无法破案,这屁股便会被打得开花,要是严重的,说不定还会被官老爷当场打死作为交待。

而且捕快这个职业在古代是属于“贱业”,并严格规定他们的后代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以免有辱斯文。即便他们脱离了捕快行业,他们的子孙也必须在三代以后,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并且捕快还是没有工资的,每年的伙食补贴,也就是“工食银”不过十两银左右,养家糊口自然是很艰难,于是敲诈勒索便成为了一种风气,他们时常设置种种名目收取好处费,甚至与州县官吏同流合污,或者制造冤假错案,或者对老百姓横征暴敛,任意进行拘捕。

当然作为州县衙门的下属阶层,除了这三班衙役之外,还有民壮、弓兵、粮差、门子、禁子、厨夫、伞扇、轿夫和仵作等,仵作也就是如今的法医了,而女的又称为稳婆,他们也都是属于这个阶层。

反正他们都是衙门的役使人员、力役,也是广义上的吏员,由衙门支取额定的“工食银”,每年才约有六两左右,县官与百姓的联系必须依赖“吏”,吏是官民交接的枢纽,他们算是最基层的“执法人员”,百姓正是从衙役的活动中,才能感受到国家的存在和知县的威严。

……

“班头,今日又没有找着线索,只怕大人又责罚我等啊,我等如何是好?”

领头的刘班头叹了口气,可不是吗,这案子都过了两个月,自己等人也奔波劳累的四处打探,却没有蒋家幸存众人的一点消息。

不由的想起了那一天,天边刚刚亮起了鱼肚白,莆田县衙门的公堂门外本来并没有什么人。不过那一天正好是衙门的放告日,所谓的放告日,就是衙门要开堂审案的日子,古代衙门一般都定在三、六、九、放告,即每月的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以此类推。而其余的时间,除了特别重大的人命案子,一般都不得击鼓鸣冤。

而刘班头他们当时刚到衙门应完卯,而知县大老爷刚发完了差事,要准备去后堂休息,忽然听到衙门外的击鼓声,而且公堂之外好像也聚集了很多的百姓,在那儿七嘴八舌的议论纷纷。

知县大老爷就喝道,“谁在外面喧哗?”

这时,站在公堂门口的皂班王二,就进门来回报说道,“回禀知县大老爷知晓,外头现有大田镇的李保正在堂外求见,说是在当地的蒋家庄发生了一件案子,请知县大老爷前往勘验。”

“蒋家庄!”这知县大老爷一听,脸上的横肉不由的抽动了几下,心道,“这蒋大、蒋二怎么每次都给自己添麻烦,这手脚也不做得干净些,还让苦主跑到衙门这里来申诉。”

知县大老爷有心就不想受理,只是在衙门东侧置的那面大鼓被人敲响了,就不能不受理了。因为那大鼓名为“登闻鼓”,俗称“喊冤大是鼓”,是供百姓申诉冤屈的。按明法典上规定,知县听到鼓声要立即传唤击鼓人,并且上堂受理,如果案情很重大,知县还得立即升堂审问,如果事情细微,那么立即进行刑讯,用以严肃法堂。

于是知县大老爷清了清嗓子,拿起了桌案上的惊堂木重重的一拍,“肃静!”

“威……武……”一听是知县大老爷发话,站在公堂两旁的衙役们,便立即异口同声的呼喊起来,而且这声音还拖得老长老长。同时“砰砰砰”的声音也响了起来,原来他们还同时拿起各自手中的衙杖开始剁起地来。

见公堂内外鸦雀无声之后,知县大老爷满意的点点头,缓缓的开口说道,“王班头,去带原告上堂!”

听到知县大老爷发话,站在公堂一侧的王班头走了出来,向前领命之后,就走出了公堂,从外面的人群中带进了一个人来。

那人进来之后,不知道是害怕,还是紧张,颤颤巍巍的走到公堂正中,咕咚一声跪在了地上,“小民郑旦拜见大人。”

知县大老爷对郑保正还是有些印象的,好像他是蒋巡检的亲家,他家中也颇有田产。于是知县大老爷心想难道他和蒋家闹翻了,因此才来衙门内告状不成。

知县大老爷看了郑保正一眼,便问道:“你有何事?非得击鼓喊冤啊!”

那郑保正见知县大老爷问话,立刻又磕了个头,“回禀大人,小民亲家……”

“什么,竟有此事?”知县大老爷听完郑保正的哭诉,这头“嗡”的一声一下子就变大了,手上刚刚举起的惊堂木一下了拿捏不住,掉落在书案上发出“啪”的一声。

“知县大老爷,小人说的句句是真,没有半点虚言。”郑保正跪在地上,听到那惊堂木发出的声音,还以为知县大老爷不相信他的话,故而抬起头看了知县大老爷一眼,见知县大老爷头戴乌纱,身穿着青蓝色样式的圆领袍子,胸前绣着飞禽“鸂鸂”的补子,目光正直勾勾的看着自己。

于是郑保正心里一慌,在地上又磕了几个响头,差点头都要磕出血了,指天画地的发誓他所说的句句是真,没有半点虚假。因为他昨日在家中刚听闻此事时,也是这般的不信,还让报信的那人自行掌嘴了几下。

只是在其他下人也报说蒋家佃户都在传言,蒋家因为伤天害理的事情做得多了,一家老小都被神仙给收了去时,他才有些将信将疑,便又点了几个得力手下,一起去蒋家庄打探。哪知待消息传回时,他们说居然都是真的,郑保正这才慌慌张张地赶来衙门报案。

不过他心想按说蒋家老爷的庄子墙高壕深,普通的毛贼根本不可能破庄而入,至于更大股的盗匪,好像蒋大老爷就是与他们坐地分赃的好汉,那更似不可能。那难道真如那些泥腿子说的那样,这蒋大老爷他们都被神仙妖怪给抓了去不成。

……

因为蒋家是缙绅之家,蒋大老爷是大田镇的巡检,而蒋二老爷又是个秀才,又颇有声名,这个案子就非常的重大。所以知县老爷和胡主薄商量了一下,立刻吩咐赶紧备桥,要前往大田镇蒋家庄。

这知县老爷要出巡,是要讲究排场的,所以衙门的差役们赶紧准备了轿子、伞盖、铜锣、告牌等物件。等忙乱了一番之后,也过了大半个时辰,这才出发。

郑保正就骑了头驴子,和他的几个下人跟在知县大老爷的队伍后面,他前面看着有个衙役喊了声“起行”之后,然后队伍中的差役,就敲响了铜锣,每七声为一拍,然后又有其他的差役吹着唢呐跟在后面。

队伍中还有差役是手持着棍棒、钢叉、锡槊的,还有的是高举着“肃静”、“回避”的高脚牌。而伞夫则跟着知县大老爷的官轿,手举着一个青罗伞罩在了官轿之上。

“真是好威风啊!”郑保正看着知县大老爷前呼后拥、吹吹打打的大队伍,那心里是十分的羡慕,可是想起蒋家庄的惨样,这心里又不由的阴沉了起来。

在大田镇蒋家庄通往大田镇的土路上,一阵北风吹来,扬起了阵阵黄尘,道路两旁的大树也叶落了一地,它预示着冬天又要来临了。

现在路上正走着几个人,他们戴着方形的平顶帽,在帽子的右侧还插着几根的羽毛,身上穿着箭袖青布的长衣,前面领头的一位在腰间还是挂了把腰刀,而其他几位的手里则只是拿了把铁尺。

他们都是泉州府莆田县的官差,是“快班”的衙役,主要的工作就是缉捕,也就是平常百姓口中的捕快。这捕快其实是相当于现在的县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的队员。是隶属于地方官府的衙门监管,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享受市级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

在明代的衙门中,衙役中除了“快班”之外,还有皂、壮两班,一般来说,皂班值堂役,壮班做力差,其实也没有截然分开,皂、壮二班共负内勤、站堂、行刑、警卫、呵道等责任。

从它们从工作性质来说,“皂班”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办公室和市武警支队。而“壮班”就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后勤处,市公安局派出所。

这些捕快平日里一般是身着便装的,腰间挂着表明身份的腰牌,怀揣着铁尺和绳索。他们领班称为“捕头”、“班头”。而老百姓则称他们为“捕爷”、“牌头”、“头翁”、“牌翁”等等名称。

在明清的法律条文中,称捕快为“应捕”或“应捕人”,即“本有逮捕罪人之责的人”。有一些大的州县,捕快还往往配备马匹执行公务,故又称之为“马快”。而徒步者,则称之为“步快”,或是“健步”或“楚足”。各州县在编的“经制正役”的捕快,则是要视州县的大小而决定他们的人数。

捕快所承担的侦破任务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叫“比限”,一般5天为一“比”,重大的命案3天为一“比”。过一个“比限”,无法破案的,捕快便要受到责打,所以一旦无法破案,这屁股便会被打得开花,要是严重的,说不定还会被官老爷当场打死作为交待。

而且捕快这个职业在古代是属于“贱业”,并严格规定他们的后代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以免有辱斯文。即便他们脱离了捕快行业,他们的子孙也必须在三代以后,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并且捕快还是没有工资的,每年的伙食补贴,也就是“工食银”不过十两银左右,养家糊口自然是很艰难,于是敲诈勒索便成为了一种风气,他们时常设置种种名目收取好处费,甚至与州县官吏同流合污,或者制造冤假错案,或者对老百姓横征暴敛,任意进行拘捕。

当然作为州县衙门的下属阶层,除了这三班衙役之外,还有民壮、弓兵、粮差、门子、禁子、厨夫、伞扇、轿夫和仵作等,仵作也就是如今的法医了,而女的又称为稳婆,他们也都是属于这个阶层。

反正他们都是衙门的役使人员、力役,也是广义上的吏员,由衙门支取额定的“工食银”,每年才约有六两左右,县官与百姓的联系必须依赖“吏”,吏是官民交接的枢纽,他们算是最基层的“执法人员”,百姓正是从衙役的活动中,才能感受到国家的存在和知县的威严。

……

“班头,今日又没有找着线索,只怕大人又责罚我等啊,我等如何是好?”

领头的刘班头叹了口气,可不是吗,这案子都过了两个月,自己等人也奔波劳累的四处打探,却没有蒋家幸存众人的一点消息。

不由的想起了那一天,天边刚刚亮起了鱼肚白,莆田县衙门的公堂门外本来并没有什么人。不过那一天正好是衙门的放告日,所谓的放告日,就是衙门要开堂审案的日子,古代衙门一般都定在三、六、九、放告,即每月的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以此类推。而其余的时间,除了特别重大的人命案子,一般都不得击鼓鸣冤。

而刘班头他们当时刚到衙门应完卯,而知县大老爷刚发完了差事,要准备去后堂休息,忽然听到衙门外的击鼓声,而且公堂之外好像也聚集了很多的百姓,在那儿七嘴八舌的议论纷纷。

知县大老爷就喝道,“谁在外面喧哗?”

这时,站在公堂门口的皂班王二,就进门来回报说道,“回禀知县大老爷知晓,外头现有大田镇的李保正在堂外求见,说是在当地的蒋家庄发生了一件案子,请知县大老爷前往勘验。”

“蒋家庄!”这知县大老爷一听,脸上的横肉不由的抽动了几下,心道,“这蒋大、蒋二怎么每次都给自己添麻烦,这手脚也不做得干净些,还让苦主跑到衙门这里来申诉。”

知县大老爷有心就不想受理,只是在衙门东侧置的那面大鼓被人敲响了,就不能不受理了。因为那大鼓名为“登闻鼓”,俗称“喊冤大是鼓”,是供百姓申诉冤屈的。按明法典上规定,知县听到鼓声要立即传唤击鼓人,并且上堂受理,如果案情很重大,知县还得立即升堂审问,如果事情细微,那么立即进行刑讯,用以严肃法堂。

于是知县大老爷清了清嗓子,拿起了桌案上的惊堂木重重的一拍,“肃静!”

“威……武……”一听是知县大老爷发话,站在公堂两旁的衙役们,便立即异口同声的呼喊起来,而且这声音还拖得老长老长。同时“砰砰砰”的声音也响了起来,原来他们还同时拿起各自手中的衙杖开始剁起地来。

见公堂内外鸦雀无声之后,知县大老爷满意的点点头,缓缓的开口说道,“王班头,去带原告上堂!”

听到知县大老爷发话,站在公堂一侧的王班头走了出来,向前领命之后,就走出了公堂,从外面的人群中带进了一个人来。

那人进来之后,不知道是害怕,还是紧张,颤颤巍巍的走到公堂正中,咕咚一声跪在了地上,“小民郑旦拜见大人。”

知县大老爷对郑保正还是有些印象的,好像他是蒋巡检的亲家,他家中也颇有田产。于是知县大老爷心想难道他和蒋家闹翻了,因此才来衙门内告状不成。

知县大老爷看了郑保正一眼,便问道:“你有何事?非得击鼓喊冤啊!”

那郑保正见知县大老爷问话,立刻又磕了个头,“回禀大人,小民亲家……”

“什么,竟有此事?”知县大老爷听完郑保正的哭诉,这头“嗡”的一声一下子就变大了,手上刚刚举起的惊堂木一下了拿捏不住,掉落在书案上发出“啪”的一声。

“知县大老爷,小人说的句句是真,没有半点虚言。”郑保正跪在地上,听到那惊堂木发出的声音,还以为知县大老爷不相信他的话,故而抬起头看了知县大老爷一眼,见知县大老爷头戴乌纱,身穿着青蓝色样式的圆领袍子,胸前绣着飞禽“鸂鸂”的补子,目光正直勾勾的看着自己。

于是郑保正心里一慌,在地上又磕了几个响头,差点头都要磕出血了,指天画地的发誓他所说的句句是真,没有半点虚假。因为他昨日在家中刚听闻此事时,也是这般的不信,还让报信的那人自行掌嘴了几下。

只是在其他下人也报说蒋家佃户都在传言,蒋家因为伤天害理的事情做得多了,一家老小都被神仙给收了去时,他才有些将信将疑,便又点了几个得力手下,一起去蒋家庄打探。哪知待消息传回时,他们说居然都是真的,郑保正这才慌慌张张地赶来衙门报案。

不过他心想按说蒋家老爷的庄子墙高壕深,普通的毛贼根本不可能破庄而入,至于更大股的盗匪,好像蒋大老爷就是与他们坐地分赃的好汉,那更似不可能。那难道真如那些泥腿子说的那样,这蒋大老爷他们都被神仙妖怪给抓了去不成。

……

因为蒋家是缙绅之家,蒋大老爷是大田镇的巡检,而蒋二老爷又是个秀才,又颇有声名,这个案子就非常的重大。所以知县老爷和胡主薄商量了一下,立刻吩咐赶紧备桥,要前往大田镇蒋家庄。

这知县老爷要出巡,是要讲究排场的,所以衙门的差役们赶紧准备了轿子、伞盖、铜锣、告牌等物件。等忙乱了一番之后,也过了大半个时辰,这才出发。

郑保正就骑了头驴子,和他的几个下人跟在知县大老爷的队伍后面,他前面看着有个衙役喊了声“起行”之后,然后队伍中的差役,就敲响了铜锣,每七声为一拍,然后又有其他的差役吹着唢呐跟在后面。

队伍中还有差役是手持着棍棒、钢叉、锡槊的,还有的是高举着“肃静”、“回避”的高脚牌。而伞夫则跟着知县大老爷的官轿,手举着一个青罗伞罩在了官轿之上。

“真是好威风啊!”郑保正看着知县大老爷前呼后拥、吹吹打打的大队伍,那心里是十分的羡慕,可是想起蒋家庄的惨样,这心里又不由的阴沉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