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558年的天变 > 第350章 原来钱这么来的

1558年的天变 第350章 原来钱这么来的

作者:时光的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48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1558年的天变 !

黄石见在座的众人都在小声的交头接耳,这是许久未有的事情了,不过老黄也没有去管他们,他感觉还是让他们自己多多的交流一下,他再解说也不迟。

不过他不说话,不等于不关注他们之间的对话,现在的黄石的耳朵也尖,远处那些虽然是很小声的嘀咕,也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里。

“哧,要是按首长说的,那这些不就是成了宝钞了……”

“对啊,就是宝钞了,不过这宝钞这几十年前就已经没了……”

“要是首长,发了这个钱给我们,我们到哪儿花啊?”

“是啊是啊,要是他们不认怎么办?”

在黄石的座位右边这边,陈有新和张晨也在那儿商量。

“玉渊兄,那宝钞我曾见过,有这么宽,这么长,上面的花纹图案也非常简单,哪有首长这印得精美。”张晨对陈有新说道,他把十几张的“钞票”一张张的看过去,虽然有大有小,但是那上面的图案是描画的惟妙惟肖,并且色彩也异常的鲜艳夺目,更奇特的是这质地也不是何物所制,一摸上去冰凉冷滑,而那些花纹与图案却仿佛浮雕在上面。

而宝钞嘛,张晨听说是采用桑皮的沤浆做钞料的,所以那钞纸纤维细长,钞面就呈深蓝灰色。在他的家中就有许多未兑换出去的宝钞,他的小的时候就见过,那正面有龙纹边框,边框上的横额为“大明通行宝钞”六字,这一点倒和首长要发的钱有些相似。

只是边框内上层的两侧分别用叠文篆书写着“大明宝钞”和“天下通行”这八个大字。中间横书写着钞文“贰佰文”。在钞额下面还绘着钱串图,那一串就象征着一百文。

在边框内下层楷书写着“中书省奉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五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某年某月某日”。文字上还盖着篆书“宝钞提举司印”的朱文印一方。背面上层又加盖了篆书“印造宝钞局”朱文印,背面下层还有龙纹边框,框内同样横书着钞额和钱串图。

首长要发行的这“钞票”也和“宝钞”有些相似,就以那最大张的“钞票”为例,这正面的横额上方写着“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这几个字是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然后在横额的下方就是标着“100”和“壹佰圆”,在它们的右边就是一个不知道用途的法器,然后在它们的周围还有一些的显得花团锦簇的花纹,而那些花纹全都是用比针尖还细的彩线描绘的,一丝丝一缕缕没有半点的黏糊之处。

张晨看着这些精美的“钞票”,心说这“壹佰圆”不知算是价值凡几,不然光看这画工,这材质也能算是宝物。

陈有新虽然也觉得这些“钞票”精美,但是他久为海商,见识毕竟深远,这无论是大明,还是番邦用的都是以金银铜为主,况且这“宝钞”为何也折戟沉沙,他也心知肚明。

因为明代从明太祖开始,到弘治年间的近一百多年间,仅仅发行了一种的“大明通行宝钞”,而且宝钞的印制和发行始终是集中于明政府,这种统一性是前代是不曾有过的。它不兑现,不分界,不限地区和流通时间,也不规定发行限额,更没有发行准备金,也从不改变币名和形制,这币制始终如一。

但是明代钞法有一个大漏洞,就是它的倒钞法。在洪武九年,也就1376年的时候,明政府曾制定了倒钞法,在各地设置“行用库”来收换“昏烂钞”。到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又详细规定了调换“昏烂钞”的界限,凡票面金额、文字可以辨认的都可以继续使用,不许对用旧钞买货的人提价。

但是实际上,古代政府的执行力很差,这政府收税又只收新钞,而民间就只能对旧钞降价使用或者干脆拒绝使用。这就形成了新旧钞的差别价格,也造成了以后的通货膨胀。

当然最根本的还在于“宝钞”的发行,推行了只出不进的政策,即只投放货币,却不回笼货币或者是多投放少回笼。政府发行纸钞支付俸给和军饷,而向民间收取物资和金银财货时,特别收租税时却只搭收少量的新钞或者干脆不收“宝钞”。

这样一本,也就充分暴露了大明钞法剥削的本质,这大明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大明“宝钞”在发行流通过程中就不断贬值,虽然在从成祖到宣宗的二三十年间曾采取过措施来维持宝钞的购买力的,比如为了推行宝钞,曾实行“户口钞盐法”,即每户大人配食盐一斤,收钞一贯。而“门摊课程”即店铺商人用钞交纳门摊课。强制商人和普通老百姓用钞,但收效不大。

最后的结果,就如陈有新和张晨说的,“子曦啊,只是这“宝钞”最后已无人再用了,百姓只用银钱啊!”

……

听着这么多的议论之声,黄石对他们的担心自然是心中有数,他可不是朱八八,虽然他也不是金融专业出身,但是浅显的经济原理还是明白的,于是他就决定和他们说这些经济名词。

于是他重重的咳了两声,然后开口说道,“大家静一静。”

众人一看是首长要说话了,于是便都把手中的那些“钞票”放了下来,听首长会怎么说。

黄石笑了笑,转头看了看两边的人,向他们问道,“我知道你们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不过在解答你们的问题之前,我先问一下你们,什么是钱?”

“什么是钱?”众人一听这不是很简单吗,钱不就是钱吗,但是再一细想,好似首长也不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于是一个个都有些挠头。

老黄见他们都不吭声了,便向李承鹏问道,“什么是钱,你读过的那些经书上可能记载?”

在东洛岛上,李承鹏算是才学最高的知识份子,因为他是一个秀才,而张晨只是一个童生,所以老黄才会先问他。

李承鹏想了想,就有些犹豫的回道,“钱在《说文解字》中有锴注,一曰货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太公立九府圜法,乃用泉,至秦废贝行钱。”

“在《史记?平准书》中也有提到龟贝金钱,索隐曰,本名泉,言货之如流泉也。”

他这说的,事实上就是指古代钱币早期形态主要是贝类货币。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但是名字最早先是叫“泉”。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到了秦代后,这钱币的主要形式才变成了金属货币,名字也定成了“钱”。

黄石听了笑起来,“哈哈,大家听到了吧,在古代,所谓的钱,其实指的就是货物,没有货物也就没有钱了。而且这钱,最早也不是金子、银子、更不是铜钱,它最早就是天然的贝壳,就是我们东洛岛上遍地都有的贝壳,所以我们如果觉得一些东西很珍贵,那么就会叫它们‘宝贝’。”

李承鹏刚才的话是引经据典,但是在座的众人除了少数几个人能听懂之外,其他人都是这几个月间才识得几个字的,所以就是听得懵懵懂懂的,现在一听首长的解释方才恍然大悟。

“在古代最早的时候,都是以物易物的,比如我三头羊换你一头牛,我五个陶碗换你一件衣服等等。”

听到这儿,下面就有些人就在心里嘀咕,这牛的价钱可不止是三只羊呢,只是见其他人都在肃然听首长在说,也就只敢放在心里暗暗吐槽。

“只是这种的交换不一定每次都能刚好,要是有人他只带了两头羊,或是他只带了十几只鸡,但是这些鸡又不是卖牛的人所想的要的怎么办呢?”

黄石在这儿停顿了一下,看了看众人,让他们自己先想了一下之后,又接着说道,“那么他们只能找到另一种大家都认可的物品来当这个中间的等价物了。”

“比如谷物、羊、布、海贝、铜器、玉璧,这些在很早都是等价物,我一头牛换150斤谷物,三只羊也换150斤谷物,那么只有两只羊的人,他就可以用两只羊再加上50斤谷物换回一头牛来,或者干脆就是把两只羊卖给别人得到谷物,直接用谷物把牛买回来就可以了。”

“不过这些等价物,在时间上有不稳定性,比如谷物一年一熟,又要食用掉,这等价物不就越变越少了吗。再者这地域上也有局限性,比如南方种的是水稻,而北方种的却是麦子。这样一来就不能适应大量的货物买卖,货物买卖的也就不能跨地域进行了。”

“所以,最后随着货物买卖的进行,充当等价物的货物终于逐渐固定在某些特定的货物上。就是一些珍贵的金属,比如金、银,由于它们不易变质、容易分割和熔合、而且体积还小而且价值又大、还容易携带等特点,才最终变成了钱。”黄石见在座的众人都在小声的交头接耳,这是许久未有的事情了,不过老黄也没有去管他们,他感觉还是让他们自己多多的交流一下,他再解说也不迟。

不过他不说话,不等于不关注他们之间的对话,现在的黄石的耳朵也尖,远处那些虽然是很小声的嘀咕,也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里。

“哧,要是按首长说的,那这些不就是成了宝钞了……”

“对啊,就是宝钞了,不过这宝钞这几十年前就已经没了……”

“要是首长,发了这个钱给我们,我们到哪儿花啊?”

“是啊是啊,要是他们不认怎么办?”

在黄石的座位右边这边,陈有新和张晨也在那儿商量。

“玉渊兄,那宝钞我曾见过,有这么宽,这么长,上面的花纹图案也非常简单,哪有首长这印得精美。”张晨对陈有新说道,他把十几张的“钞票”一张张的看过去,虽然有大有小,但是那上面的图案是描画的惟妙惟肖,并且色彩也异常的鲜艳夺目,更奇特的是这质地也不是何物所制,一摸上去冰凉冷滑,而那些花纹与图案却仿佛浮雕在上面。

而宝钞嘛,张晨听说是采用桑皮的沤浆做钞料的,所以那钞纸纤维细长,钞面就呈深蓝灰色。在他的家中就有许多未兑换出去的宝钞,他的小的时候就见过,那正面有龙纹边框,边框上的横额为“大明通行宝钞”六字,这一点倒和首长要发的钱有些相似。

只是边框内上层的两侧分别用叠文篆书写着“大明宝钞”和“天下通行”这八个大字。中间横书写着钞文“贰佰文”。在钞额下面还绘着钱串图,那一串就象征着一百文。

在边框内下层楷书写着“中书省奉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五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某年某月某日”。文字上还盖着篆书“宝钞提举司印”的朱文印一方。背面上层又加盖了篆书“印造宝钞局”朱文印,背面下层还有龙纹边框,框内同样横书着钞额和钱串图。

首长要发行的这“钞票”也和“宝钞”有些相似,就以那最大张的“钞票”为例,这正面的横额上方写着“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这几个字是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然后在横额的下方就是标着“100”和“壹佰圆”,在它们的右边就是一个不知道用途的法器,然后在它们的周围还有一些的显得花团锦簇的花纹,而那些花纹全都是用比针尖还细的彩线描绘的,一丝丝一缕缕没有半点的黏糊之处。

张晨看着这些精美的“钞票”,心说这“壹佰圆”不知算是价值凡几,不然光看这画工,这材质也能算是宝物。

陈有新虽然也觉得这些“钞票”精美,但是他久为海商,见识毕竟深远,这无论是大明,还是番邦用的都是以金银铜为主,况且这“宝钞”为何也折戟沉沙,他也心知肚明。

因为明代从明太祖开始,到弘治年间的近一百多年间,仅仅发行了一种的“大明通行宝钞”,而且宝钞的印制和发行始终是集中于明政府,这种统一性是前代是不曾有过的。它不兑现,不分界,不限地区和流通时间,也不规定发行限额,更没有发行准备金,也从不改变币名和形制,这币制始终如一。

但是明代钞法有一个大漏洞,就是它的倒钞法。在洪武九年,也就1376年的时候,明政府曾制定了倒钞法,在各地设置“行用库”来收换“昏烂钞”。到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又详细规定了调换“昏烂钞”的界限,凡票面金额、文字可以辨认的都可以继续使用,不许对用旧钞买货的人提价。

但是实际上,古代政府的执行力很差,这政府收税又只收新钞,而民间就只能对旧钞降价使用或者干脆拒绝使用。这就形成了新旧钞的差别价格,也造成了以后的通货膨胀。

当然最根本的还在于“宝钞”的发行,推行了只出不进的政策,即只投放货币,却不回笼货币或者是多投放少回笼。政府发行纸钞支付俸给和军饷,而向民间收取物资和金银财货时,特别收租税时却只搭收少量的新钞或者干脆不收“宝钞”。

这样一本,也就充分暴露了大明钞法剥削的本质,这大明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大明“宝钞”在发行流通过程中就不断贬值,虽然在从成祖到宣宗的二三十年间曾采取过措施来维持宝钞的购买力的,比如为了推行宝钞,曾实行“户口钞盐法”,即每户大人配食盐一斤,收钞一贯。而“门摊课程”即店铺商人用钞交纳门摊课。强制商人和普通老百姓用钞,但收效不大。

最后的结果,就如陈有新和张晨说的,“子曦啊,只是这“宝钞”最后已无人再用了,百姓只用银钱啊!”

……

听着这么多的议论之声,黄石对他们的担心自然是心中有数,他可不是朱八八,虽然他也不是金融专业出身,但是浅显的经济原理还是明白的,于是他就决定和他们说这些经济名词。

于是他重重的咳了两声,然后开口说道,“大家静一静。”

众人一看是首长要说话了,于是便都把手中的那些“钞票”放了下来,听首长会怎么说。

黄石笑了笑,转头看了看两边的人,向他们问道,“我知道你们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不过在解答你们的问题之前,我先问一下你们,什么是钱?”

“什么是钱?”众人一听这不是很简单吗,钱不就是钱吗,但是再一细想,好似首长也不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于是一个个都有些挠头。

老黄见他们都不吭声了,便向李承鹏问道,“什么是钱,你读过的那些经书上可能记载?”

在东洛岛上,李承鹏算是才学最高的知识份子,因为他是一个秀才,而张晨只是一个童生,所以老黄才会先问他。

李承鹏想了想,就有些犹豫的回道,“钱在《说文解字》中有锴注,一曰货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太公立九府圜法,乃用泉,至秦废贝行钱。”

“在《史记?平准书》中也有提到龟贝金钱,索隐曰,本名泉,言货之如流泉也。”

他这说的,事实上就是指古代钱币早期形态主要是贝类货币。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但是名字最早先是叫“泉”。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到了秦代后,这钱币的主要形式才变成了金属货币,名字也定成了“钱”。

黄石听了笑起来,“哈哈,大家听到了吧,在古代,所谓的钱,其实指的就是货物,没有货物也就没有钱了。而且这钱,最早也不是金子、银子、更不是铜钱,它最早就是天然的贝壳,就是我们东洛岛上遍地都有的贝壳,所以我们如果觉得一些东西很珍贵,那么就会叫它们‘宝贝’。”

李承鹏刚才的话是引经据典,但是在座的众人除了少数几个人能听懂之外,其他人都是这几个月间才识得几个字的,所以就是听得懵懵懂懂的,现在一听首长的解释方才恍然大悟。

“在古代最早的时候,都是以物易物的,比如我三头羊换你一头牛,我五个陶碗换你一件衣服等等。”

听到这儿,下面就有些人就在心里嘀咕,这牛的价钱可不止是三只羊呢,只是见其他人都在肃然听首长在说,也就只敢放在心里暗暗吐槽。

“只是这种的交换不一定每次都能刚好,要是有人他只带了两头羊,或是他只带了十几只鸡,但是这些鸡又不是卖牛的人所想的要的怎么办呢?”

黄石在这儿停顿了一下,看了看众人,让他们自己先想了一下之后,又接着说道,“那么他们只能找到另一种大家都认可的物品来当这个中间的等价物了。”

“比如谷物、羊、布、海贝、铜器、玉璧,这些在很早都是等价物,我一头牛换150斤谷物,三只羊也换150斤谷物,那么只有两只羊的人,他就可以用两只羊再加上50斤谷物换回一头牛来,或者干脆就是把两只羊卖给别人得到谷物,直接用谷物把牛买回来就可以了。”

“不过这些等价物,在时间上有不稳定性,比如谷物一年一熟,又要食用掉,这等价物不就越变越少了吗。再者这地域上也有局限性,比如南方种的是水稻,而北方种的却是麦子。这样一来就不能适应大量的货物买卖,货物买卖的也就不能跨地域进行了。”

“所以,最后随着货物买卖的进行,充当等价物的货物终于逐渐固定在某些特定的货物上。就是一些珍贵的金属,比如金、银,由于它们不易变质、容易分割和熔合、而且体积还小而且价值又大、还容易携带等特点,才最终变成了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