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558年的天变 > 第364章 巧夺天工的法器

1558年的天变 第364章 巧夺天工的法器

作者:时光的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48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1558年的天变 !

虽然在古代也有“冰箱”,但是现代的冰箱在陈有新他们的眼睛里,还是很神奇的,打开冰箱的门,发现它被分隔成了上下两层,上层是冷藏室,听红儿介绍说是主要放一些的瓜果蔬菜,而下层则是冷冻室,可以冰冻一些的生鲜鱼肉。

只是这些冰箱在东洛岛上现在也有,众人在习以为常之后,也就不觉得特别的神奇了,不再像刚才面对着电视和音响那样,感觉有种被“夺人心魄”的地步,不过无论怎么说,这些法器还是让他们感觉到什么叫“巧夺天工”。

毕竟在通了电之后,打开了的冰箱,它的那个冷冻室,众人把手伸进去,不一会儿就感觉到“冰冻刺骨”,把手回收回来,还得用双手搓一下才能回暖。

而“空调”这个法器,听红儿说,这个电器的作用就是调节和控制房子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和洁净度。一般是在大热天的时候最是好用,可以让人感觉房间内立即凉爽下来,就像唐代时期的“含凉殿”。而冬天的时候也能用,可以让人感觉房间内立马暖和起来,就像是北方的“火炕”的作用一样。

“含凉殿”是唐代“空调房”的称呼,不过在汉代的时候那是叫另外的名字,那时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时的用房叫“温调殿”,夏季时用房是叫“清凉殿”,清凉殿同时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级的避暑用房。从《汉书》记载来看,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极佳,称它“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就是盛夏时室内都能结霜,形容房间的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

而且“清凉殿”室内附带的降温设备也极为的豪华。佚名古籍《三辅黄图》中的“清凉殿”词条有过这样的记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石质的高级床具本身就是夏用的良品,在身边又放置着盛有冰块的国外进口玉晶盘。当然更绝的是,还让侍人站在旁边,对着床上的主人扇扇子。有如此这般的享受,又多重降温,自然是无比的凉爽舒适。

而到了唐代,更名为“含凉殿”的空调房,那制冷手段就更加先进了,是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的降温的。在《唐语林?豪爽》中记载,当时拾遗程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请高力士找他来谈话。那时正是酷暑的天气,李隆基就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来避暑。程知节就看到了圣人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进了“含凉殿”之后,程知节被李隆基“赐坐石榻”,感觉到整个室内“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从这一段的历史记载来看,这“含凉殿”在建筑设计上,一是可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进来,所以显得室内很阴沉;二是当时已经有了“电风扇”,当然那时使用的不是用现代的电能,而是假山瀑布的水能,用流水来转动着扇叶,这样“水激扇车”,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形成了冷气;三是在殿内建有循环的冷水源,因此四边有流水往下淌,形成了水帘,像花果山的水帘洞一样。

“水帘”的构造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宫殿的四方屋檐上都安装了水管,再把水引到了屋檐上。然后凉水在屋上循环,这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达到了“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

这一种的“空调建筑”,在民间称为“自凉亭子”,又被称为“雨亭”。那时,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比如京兆尹王鉷的家里,便建有“自凉亭子”。“自凉亭子”的降温效果可谓极佳,所以才有“当夏处之,凛若高秋”的诗句。

不过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制冷空调技术,并非是我们中国人发明和最早使用的,它源于拂菻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当时拂菻国的宫殿就带有这种“空调”。如果这个考证属实的话,那么这种装置当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波斯人就已经发明了一种古式的空气调节系统,它是利用装置于屋顶的风杆,让外面的自然风穿过凉水并吹入室内,令室内的人感到凉快,后来又被东罗马帝国的工匠所改进,再传入到中国。

当时间进入了宋代,夏日的“空调房”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像复古殿、选德殿和翠寒堂就是宋代宫中的避暑佳处,据《武林旧事》中的“禁中纳凉”记载,这几个地方的环境都是幽静宜人,周围是“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

并且宋代的宫中降温手段更加先进了,他们发明了带有机械原理的“电风扇”,这是用鼓风机带动的,所以有说“鼓以风轮”。“风轮”的风扇对着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直吹,顿时是“清芬满殿”,而且在御座的两旁,还“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这样一来,人与自然更加的和谐,并且也体现出皇宫里的用度奢侈。

再往后就是明清时期,相比宋代的“空调房”除了基本的降温手段之外,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段吹香风,得以改善“空调房”内的空气质量,那么明清时期皇家宫殿的夏季降温方式也有自己的特色。

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在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式”的冷源,这一点有些像现代分体空调或者冷风机的味道。这种“可移动式”的冷源,时称是“冰桶”,现代人把它戏称为“冰箱”。

“冰桶”是木制结构,它的设计原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冰鉴”,就像上文说到的,“冰鉴”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其实“冰桶”叫“冰柜”或者“冷柜”更准确,其实就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了,当成冷气的出气孔。中部的空间还可以储存食物,像冰镇西瓜或是各色冷饮。后来“冰桶”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了,还有“进口货”,被称为“洋桶”。

黄石还记得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有部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它风靡了全国,让一代中国人记住了阿信这个从艰难迈向成功的女性,而他当时却记住了电视剧中的一个细节,那时阿信成家后的不久,买了一个冰箱,其实也就是真正“冰柜”,使用的时候往里面放入冰块。

当然这上面的种种“空调”设施,对古代一般的百姓来说,根本就用不起,或者说连见都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比如做为海商的陈有新算是很有钱的,他就没有见识过这个东西。

而其他人更不用说了,听了这个法器的作用之后,那是叹为观止,以前他们在夏日时,只能静坐在树冠蔽郁的树下,挥舞着蒲扇,期待着凉风吹过。而仙人发明的这个法器却可以让人安坐在家中,舒爽一夏,真得是无比幸福。

只有李承鹏算是个例外,虽然他也没有见识过,但是他饱读经书、博闻强记,虽说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也算是博览群书、博学多闻,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李承鹏还记得唐代诗人张仲索在《宫中乐》诗中所说,“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他所描述的就是“含凉殿”消夏的情景。

好在百姓们虽然用不起这些高档的“空调”,但是也有着自己的土办法,比如像曹操当年那样,在邺城里建造大冷库的“冰井台”,就是挖深井采集冷气,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内挖一口深井,然后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再凿孔,夏天的时候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的时候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但是这些设施也就是一般大户人家,才可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安徽皖南古徽商民居宅中,就能经常看到这种的“土制空调”,它们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以为作为地下的“冰箱”,将食品放进井内保鲜、冷藏,能长久保持食物新鲜。

而也有的大户人家则是建造类似于先秦时的“窟室”一样的地下室,这种房间在明代叫“土室”,有点像窑洞,但又不完全是,“土室”类似于地道式建筑,各家的土室通过地道相连。

在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中就有记载,“土室”是冬夏两用,属于多功能房,还有防盗防匪的功能,“至城近边一带,常作土室以避虏其中,若大厦,尽室处其中,封其隧道,固不啻金汤矣。”虽然在古代也有“冰箱”,但是现代的冰箱在陈有新他们的眼睛里,还是很神奇的,打开冰箱的门,发现它被分隔成了上下两层,上层是冷藏室,听红儿介绍说是主要放一些的瓜果蔬菜,而下层则是冷冻室,可以冰冻一些的生鲜鱼肉。

只是这些冰箱在东洛岛上现在也有,众人在习以为常之后,也就不觉得特别的神奇了,不再像刚才面对着电视和音响那样,感觉有种被“夺人心魄”的地步,不过无论怎么说,这些法器还是让他们感觉到什么叫“巧夺天工”。

毕竟在通了电之后,打开了的冰箱,它的那个冷冻室,众人把手伸进去,不一会儿就感觉到“冰冻刺骨”,把手回收回来,还得用双手搓一下才能回暖。

而“空调”这个法器,听红儿说,这个电器的作用就是调节和控制房子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和洁净度。一般是在大热天的时候最是好用,可以让人感觉房间内立即凉爽下来,就像唐代时期的“含凉殿”。而冬天的时候也能用,可以让人感觉房间内立马暖和起来,就像是北方的“火炕”的作用一样。

“含凉殿”是唐代“空调房”的称呼,不过在汉代的时候那是叫另外的名字,那时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时的用房叫“温调殿”,夏季时用房是叫“清凉殿”,清凉殿同时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级的避暑用房。从《汉书》记载来看,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极佳,称它“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就是盛夏时室内都能结霜,形容房间的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

而且“清凉殿”室内附带的降温设备也极为的豪华。佚名古籍《三辅黄图》中的“清凉殿”词条有过这样的记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石质的高级床具本身就是夏用的良品,在身边又放置着盛有冰块的国外进口玉晶盘。当然更绝的是,还让侍人站在旁边,对着床上的主人扇扇子。有如此这般的享受,又多重降温,自然是无比的凉爽舒适。

而到了唐代,更名为“含凉殿”的空调房,那制冷手段就更加先进了,是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的降温的。在《唐语林?豪爽》中记载,当时拾遗程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请高力士找他来谈话。那时正是酷暑的天气,李隆基就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来避暑。程知节就看到了圣人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进了“含凉殿”之后,程知节被李隆基“赐坐石榻”,感觉到整个室内“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从这一段的历史记载来看,这“含凉殿”在建筑设计上,一是可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进来,所以显得室内很阴沉;二是当时已经有了“电风扇”,当然那时使用的不是用现代的电能,而是假山瀑布的水能,用流水来转动着扇叶,这样“水激扇车”,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形成了冷气;三是在殿内建有循环的冷水源,因此四边有流水往下淌,形成了水帘,像花果山的水帘洞一样。

“水帘”的构造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宫殿的四方屋檐上都安装了水管,再把水引到了屋檐上。然后凉水在屋上循环,这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达到了“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

这一种的“空调建筑”,在民间称为“自凉亭子”,又被称为“雨亭”。那时,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比如京兆尹王鉷的家里,便建有“自凉亭子”。“自凉亭子”的降温效果可谓极佳,所以才有“当夏处之,凛若高秋”的诗句。

不过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制冷空调技术,并非是我们中国人发明和最早使用的,它源于拂菻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当时拂菻国的宫殿就带有这种“空调”。如果这个考证属实的话,那么这种装置当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波斯人就已经发明了一种古式的空气调节系统,它是利用装置于屋顶的风杆,让外面的自然风穿过凉水并吹入室内,令室内的人感到凉快,后来又被东罗马帝国的工匠所改进,再传入到中国。

当时间进入了宋代,夏日的“空调房”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像复古殿、选德殿和翠寒堂就是宋代宫中的避暑佳处,据《武林旧事》中的“禁中纳凉”记载,这几个地方的环境都是幽静宜人,周围是“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

并且宋代的宫中降温手段更加先进了,他们发明了带有机械原理的“电风扇”,这是用鼓风机带动的,所以有说“鼓以风轮”。“风轮”的风扇对着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直吹,顿时是“清芬满殿”,而且在御座的两旁,还“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这样一来,人与自然更加的和谐,并且也体现出皇宫里的用度奢侈。

再往后就是明清时期,相比宋代的“空调房”除了基本的降温手段之外,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段吹香风,得以改善“空调房”内的空气质量,那么明清时期皇家宫殿的夏季降温方式也有自己的特色。

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在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式”的冷源,这一点有些像现代分体空调或者冷风机的味道。这种“可移动式”的冷源,时称是“冰桶”,现代人把它戏称为“冰箱”。

“冰桶”是木制结构,它的设计原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冰鉴”,就像上文说到的,“冰鉴”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其实“冰桶”叫“冰柜”或者“冷柜”更准确,其实就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了,当成冷气的出气孔。中部的空间还可以储存食物,像冰镇西瓜或是各色冷饮。后来“冰桶”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了,还有“进口货”,被称为“洋桶”。

黄石还记得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有部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它风靡了全国,让一代中国人记住了阿信这个从艰难迈向成功的女性,而他当时却记住了电视剧中的一个细节,那时阿信成家后的不久,买了一个冰箱,其实也就是真正“冰柜”,使用的时候往里面放入冰块。

当然这上面的种种“空调”设施,对古代一般的百姓来说,根本就用不起,或者说连见都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比如做为海商的陈有新算是很有钱的,他就没有见识过这个东西。

而其他人更不用说了,听了这个法器的作用之后,那是叹为观止,以前他们在夏日时,只能静坐在树冠蔽郁的树下,挥舞着蒲扇,期待着凉风吹过。而仙人发明的这个法器却可以让人安坐在家中,舒爽一夏,真得是无比幸福。

只有李承鹏算是个例外,虽然他也没有见识过,但是他饱读经书、博闻强记,虽说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也算是博览群书、博学多闻,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李承鹏还记得唐代诗人张仲索在《宫中乐》诗中所说,“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他所描述的就是“含凉殿”消夏的情景。

好在百姓们虽然用不起这些高档的“空调”,但是也有着自己的土办法,比如像曹操当年那样,在邺城里建造大冷库的“冰井台”,就是挖深井采集冷气,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内挖一口深井,然后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再凿孔,夏天的时候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的时候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但是这些设施也就是一般大户人家,才可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安徽皖南古徽商民居宅中,就能经常看到这种的“土制空调”,它们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以为作为地下的“冰箱”,将食品放进井内保鲜、冷藏,能长久保持食物新鲜。

而也有的大户人家则是建造类似于先秦时的“窟室”一样的地下室,这种房间在明代叫“土室”,有点像窑洞,但又不完全是,“土室”类似于地道式建筑,各家的土室通过地道相连。

在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中就有记载,“土室”是冬夏两用,属于多功能房,还有防盗防匪的功能,“至城近边一带,常作土室以避虏其中,若大厦,尽室处其中,封其隧道,固不啻金汤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