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155章 弘治十七年

大明嫡长子 第155章 弘治十七年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弘治十七年,皇太子朱厚照已经十四岁了,少年人注重吃,也注重运动,所以个头都长到了近一米六的样子,虽说还没有一个成年大汉的模样,但离七尺男儿也没有多远了,便是朝中的那些老头儿能长到七尺的也不多。

五年的时间虽说不不长,但原先朝中的大臣都是年老的人。所以这些年,陆陆续续的有人离世,以往那些熟悉的名字往后只能落在纸上了。

弘治十四年,王越因病去世,朝廷把威宁伯的爵位还给了他,并追赠太傅,谥号“襄敏”,现在再提起来都称其为“王襄敏”。

早一些的,弘治十二年末,程敏政在老家离世。

而那个最让朱厚照唏嘘的便是被贬到贵州的吴宽,就在上个月他得知吴宽也去了。吴宽这个人,朱厚照感觉比程敏政好些,他虽然也和自己过不去,但弘治十一年齐宽桉时,吴宽也被派往地方专办此事,他搞得还是不错的。

再加上他还是弘治皇帝的老师。

所以朝廷降旨恢复他的礼部尚书衔,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吴宽在死后还是得到了一个属于文人的荣耀。

这件事在朝中也为人称道,用以赞颂弘治的仁德。

还有个不怎么受人注意的,便是礼部尚书傅瀚也在弘治十五年去了,他是卒于任上,这几年来太子对于各部都或多或少施加的压力,所以傅老爷子晚年是没有福气的,今天上班明天去世的节奏。

他的身后事,朝廷一样妥善安排。

而接任他的则是张升,成化五年的状元,从左侍郎接任的,没什么特别。

最为特别的是弘治皇帝的宠臣——现任兵部尚书刘大夏。

前文已述,弘治一朝,六部的地位并不在内阁之下,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刘大夏,以至于历史上在此时任内阁首揆的刘健和吏部尚书马文升,有些尴尬和不满。

当然,现在的吏部尚书是王鏊。

他天天在书院里讲学,这个位置朱厚照怎么也要给他争取过来,否则他认识的那些理念相近的人怎么提拔?

但弘治皇帝异常喜欢刘大夏,这一点朱厚照也没办法。

也确实,刘大夏的政绩是不错的,他在广东任布政使、受命治理黄河、在宣府督理粮饷,桩桩件件都办的不错。

但朱厚照不喜欢这个人,

弘治十三年,刘大夏受人举荐重新为官之后就有点‘摆谱’,他提什么建议,先请辞,然后皇帝不准,说你有什么话就说出来,接着就准允他的建议。这是太子最为讨厌的文臣做派。

另外,他作为兵部尚书,一味的要朝廷在北方军事策略上采取守势,

前几年倒还好,朱厚照并不急于用兵,但弘治十七年后,他和这个兵部尚书的矛盾必将会激化起来……

可弘治皇帝真的很宠爱刘大夏,

考虑到皇帝近来身体不好,而且朱厚照也知道那个大限,所以他自己也在考虑,或许不应该掀什么大桉。

赶走了刘大夏,皇帝估计差不多都要交代了,

这么几年都等下来了,左右也不急于这一时。

而且朝臣也会看你这个太子的行为,如果违背皇帝的心意、尤其在他还重病的时候,其实并不符合此时的道德观。

但他不找刘大夏的麻烦,不代表他允许刘大夏找他的麻烦。

之所以会有这句话,是因为……浙江的事。

……

……

天刚蒙蒙亮时,朱厚照便被刘瑾唤醒了,

自弘治十六九月开始,皇帝降下圣旨,要皇太子朱厚照御殿朝贺,就是每次早朝时也要和皇帝一起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拜,并参与早朝。

午朝是弘治皇帝后来自己加的,大部分时候朱厚照会去,偶尔才会去办其他的事。

现在的皇帝与太子,那真叫形影不离了。

今日也一样。

其实习惯了古人天一黑,差不多就睡的作息之后,并不觉得早上早起有那么的痛苦,当然冬天该冷还是会冷的。

正式的朝会,皇太子要穿冕服,也就是所谓的九章服,皇帝则是十二章,也就是日、月、龙、山等图桉。

太子冕服偏深色,还有旒、蔽膝、绶等构件,整体上非常端庄大气,此外还要带上那个黑色的帽子,也就是乌纱翼善冠。

现在他已经能撑起这件衣服了。

早朝时也没什么,大臣分两边站列,太子站于台阶之上,就在弘治皇帝身侧。

下了朝,弘治皇帝在内中巡游,太子一般也会跟住。

今日皇帝突然提到一些事情,

他本在前面走,说起话来时侧着身子,“太子,浙江的镇守太监是你派去的人。他在那边当得如何,你可知道?”

朱厚照上前扶着皇帝,他现在的个头已经完全够得着了,且听这话的意思就知道哪里不对,“父皇忽然提到浙江,可是出了什么错漏?”

“哎。”弘治皇帝抬了抬手,“那个刘大夏本来是要在朝堂上就提出来的,但朕怕你下不来台。所以没有答应他这一条。”

“父皇,刘大夏要说什么事?”

“你在浙江用了个商人取银子,又用镇守太监替他撑腰。这事儿你早就和朕说过,但当着刘大夏的面,朕只能装作不知道。”皇帝从袖口里掏出一份奏疏,“你再看看,刘大夏劝朕积金帛以备缓急,罢斋醮以省浪费。将苏州织造绒褐及浙江内臣,早取回京,以纾军民之困。其中所提的浙江镇守太监的贪墨银两一事,你回去后核实一下。”

“此外,现在刘大夏已经知道浙江给你提供了许多银子,而你是太子,他若奏请你拨银赈灾,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朱厚照一听倒也明白了,

其实刘大夏一直以来都知道太子在积攒军事力量,而他并不同意朝廷大规模用兵,所用的理由自然也是‘索百姓甚多’。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yeguoyuedu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浙江的事被发现之后,大家当然都会盯上这笔银子。

治国,说到底就是如何取银、如何用银。

只要钱多,国家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够解决。

对于刘大夏这样的臣子来说,皇太子积攒银两为的是战争,这已是不美,若能够将银子拿来用于赈灾、修河,这岂不是又是为民,又是罢兵,

实实在在的一举两得。

“儿臣,谢父皇提醒。”

“你是朕的儿子,不必言谢。”

说完,皇帝就示意太子先回去。

朱厚照目送着皇帝离开,嘴角则露出了一点笑容。

现如今刘瑾已经矮了他一点,在边上陪着小心说:“…殿下,浙江镇守太监魏彬那边,是不是去个急递,叫他将桩桩件件的事,据实回奏?”

“先回宫。”

东宫,已经有人在等着他了。

一人是吏部尚书王鏊,这是铁杆的太子党。

一人则是刚刚从山东布政使任上回来的王华。

“微臣参见太子殿下。”

他们两位远远的瞧见太子回来了,便都上前迎去。

“都起来吧。”朱厚照说着走进了殿里,到主位坐下。

他人还小的时候,臣子们面对他还不觉得,可随着年纪和个头的增长,再加上太子自信和威势日渐增长,大部分的臣子在他面前都比在弘治面前要拘谨些。

当然这两位,人家是自觉,无时无刻不记着人臣之礼。

“这次叫两位师傅过来,是为了浙江的事。弘治十六年九月,南京鸿胪寺卿王璟升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他这个官当不长久,父皇有召他回京的意思。所以新任巡抚浙江的人选,也要出来。”

太子甩了甩衣袖,“这个人选,本没有那么特别,但因为浙江的银子现在反而很受人注意。本宫的意思,你王德辉(王华字)在山东这几年勤勉任事,忠君爱民,口碑还是好的。升一升应当也没什么问题。”

“臣受太子之命,自然竭力而为。”王华反正也没那么多想法,调令还是要听得。

“浙江那边传出声音,说本宫设内官于浙江,揽了很多银子,这事儿你听说了么?”

王华一样实话实说,“臣确有耳闻。臣还知道,今年五月,内阁大学士李东阳自山东阙里祀孔毕返回京师。向皇上上奏沿途所见,郡县凋敝,民生怨苦。所以对太子私聚银两也颇有微词,基本都希望殿下可以以百姓为重,放银赈灾。”

“你以为呢?”朱厚照问他。

“臣身为山东布政使,上未能解君忧,下不能安黎民,臣以为殿下应将臣交部议处,以平众怨。”

“老百姓靠种地,山东今年遭了旱灾,旱灾一来没吃的,你也没有办法。”

王鏊这个时候又说:“德辉,山东的事只不过是个由头。朝中的臣子也实在是不了解殿下,殿下是大明的太子,大明的子民若遭了灾,哪里有不放粮赈灾的道理。其中有些人真正的用意是浙江。”

王华听不明白。

但朱厚照则笑了笑,“本宫在浙江经营了几年了,浙江的海贸走私不知道肥了多少家,现在这银子有一部分被人给生生的夺走了,那里的人难道不会有反应?此外,朝中有一些求和派,觉得本宫与民争利,还要兴兵于北方,这又会有什么反应?说到底,惦记了这笔银子。”

也许东南的商人在朝廷里的代言人不会是刘大夏,因为刘大夏不至于和一群商人勾连。

但东南商人商而优则仕,且除去自身的宗族,他们本身也会去贿赂当地的官员。

梅可甲一年两年的生意越做越大,怎能不遭人惦记?

之后顺藤摸瓜,总能摸到尽头,摸到太子。

他们当然不会去找太子,但魏彬则并非不能动,所以自然会有力量推动魏彬下台。

现在这个力量已经冒出头了,那么对于朱厚照来说就可以反摸。

“你去了浙江以后,不必护着魏彬那个奴婢,贪了银子,本宫会治他。你只需探明当地商人与官员的关系,最好能知道他们在京师有没有力量,当然,你去了以后会有人帮助你的。”开海禁是朱厚照谋划了很久的事,但当地的商人走私获利颇丰,将来一旦朝廷有旨意,只要他们有官方的发声渠道,就一定会发声,所以他也要摸摸清楚这其中的事,

“商人乱政,再过五百年,都是大罪!”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