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161章 奉旨贪墨

大明嫡长子 第161章 奉旨贪墨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太子,这是一定要大动干戈了。

韩文的奏疏一出,

刘大夏就有一点焦急之感。

他与李东阳的关系也还行,这日下了朝就故意凑到李东阳的身边,

“李阁老,天下尚有生民嗷嗷待哺,这几月以来,旱灾、地震,国事艰难。但东宫却私下里在积攒银子,蓄养战马,这便也算了,现在明晃晃的要在大同储备粮食。这不是战争,又是什么?内阁便就这么默许了?”

主要朱厚照也等他不得,眼下已是秋季,弘治十八年就要到了,他必须要开始筹备。

战争这种事,

不是今天发个旨意,明天大军就开到塞外了,又不是空投部队。

后勤补给没有几个月的时间哪里来得及?

所以他该干的还是干。

刘大夏这种皇帝宠臣,旁人当他是一回事,朱厚照可不管他,浙江那边,魏彬撤就撤了,但马上派另外一人到那边镇场子。

怎么样,梅可甲还是好好的。

他不收拾刘大夏是看皇帝身体不好,可不是怕了他刘大夏。

不过,或许刘大夏不这么觉得,他觉得韩文的这封请在大同储粮的奏疏,已经是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了。

李阁老相较于五年前明显见老了,便是那头上的白发,以前是黑发中的细线,但现在也是一缕一缕的了。

“内阁不默许……内阁要怎么办呢?”李东阳把这个问题抛回给刘大夏,“东宫做事从来是正道推行,蓄养战马、大同屯粮,这些都是善政,大司马要内阁有个态度,内阁应该有什么态度?不同意殿下在大同屯粮?”

说到底,

太子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每个人都他娘的上来先说内阁,李东阳这些年也有些烦了,

你们要是能耐,自己他娘的上啊!

跟我这儿动嘴有什么用。

“李阁老不担心,殿下骤然兴兵的那一天?到那一天内阁也是这个态度?”

李东阳被这样问,并不会很开心,“大司马,只要殿下没有宣布用兵,蓄马也好,屯粮也好,这都没有问题。轻易是反对不得的。又或者只能奏明皇上,请皇上定夺。”

关于刘大夏,

这个人很奇怪,反正就是让人觉得逻辑不通。

比如说,当年宪宗皇帝要郑和下西洋的海图,就去找兵部要,兵部尚书回去找,结果时任兵部郎中的刘大夏把图给藏起来了,说找不着。

而且他正义凌然的说,我藏起来了。

然后兵部尚书就佩服了,说公达国体,此不久属公矣。

就是你厉害,以后我这位置肯定是你的。

这叫什么事?

上司要找图,你觉得不对,就把图藏起来?

你,一个兵部郎中,这是哪根葱?

那你觉得我人不行,我还得自行了断了?

这怕是被儒家洗脑到骨髓,而且是头像钢铁一样硬得究极愣头青吧。

所以他刘大夏也根本不怕怪罪,他就是要阻止他觉得不对的事,哪怕是自己私下里干点什么,这不就和藏海图一样吗?

现在这太子的‘狡诈’也逼的刘大夏有些没辙。

像浙江的事,撤走一个太监,派去一个文官。

不过刘大夏到底还是兵部尚书,他也有自己的职权范围,

寻不到支持,他也就只能自己干了。

这几年,大同、固原、宣府等地,有许多军学院走出去的将官,都非常的求战,他们都自称太子门生,个别的还嚣张跋扈。

这是没办法的事,

朱厚照也不能保证,出去的都是乖宝宝,而且里面还有勋贵子弟,他一个太子哪会时时刻刻都掌握这些人在干什么。

而刘大夏作为兵部尚书,似乎可以做点什么,他在酝酿,

京营之中皇帝是有直属亲卫的,

但其他大部分军队仍然在兵部的统辖之下,这统辖并非是调动,而是军官的升迁,粮草的收集发放等等。

于是刘大夏想到了一招。

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朱厚照正在东宫接见杨一清。

从弘治十年到弘治十七年,他已经见过太多的历史名人了,所以现在也有些麻木,对于眼前这个人,他的想法很简单,

就是一个很能干,但也有可能和刘大夏是一条线上的人。

但朱厚照不会那么狭隘,杨一清此时并没有做什么错事,胡乱的找他麻烦,这也说不过去。

“臣,陕西巡抚杨一清,参见太子殿下!”

朱厚照现在大了,坐在主位上,一边翻着手中的东西,一边用余光瞥向他。

“从西北一路来京,杨巡抚辛苦了。陕西官牧马场,你这几年做得很是妥帖,在本宫心里,你杨一清,是有一份大功劳的。”

杨一清听了心里顿受鼓舞。

他在陕西多年,一个进士清流,给搞成了地方官,努力了这些年,眼下终于又进入太子的视线,还得太子如此褒奖,他怎能无动于衷?

“仰赖皇上天威、殿下才德,陕西马场终有起色,臣不敢居功。”

“有功便是有功,有错便是有错。本宫从来不会忽视臣子的事功。这次召你入京……”朱厚照放下手中的奏疏,站了起来,顺便也扶一扶跪着的杨一清,“一是为本宫,见一见你这西北的能员干臣,二来也是为你受赏,因你有功,兵部尚书刘大夏举荐你任西北三边总制官,你意如何?”

杨一清不敢托大,

太子虽然扶他,站起身后他也是退后一步微微躬身,给太子让出路来。

这个问题也不好回答。

杨一清虽然人在西北,但是他不聋不瞎,他难道不知道殿下和刘大夏的嫌隙?

这个时候太子问这个问题,能是简单问问?

伴‘君’如伴虎,虽然这个君还是储君,但弘治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他们这些远在陕西的官员也是知道的。

而杨一清此人,虽然和刘大夏关系很好,但是他并不避战,史书记载,他也是领兵打过仗的人。

“臣的意思,能为朝廷巡抚陕西,为殿下牧守马场已是臣之福分。臣不敢有居功而要赏的念头。”

每一个官员,在太子面前几乎都是这么老实、这么一心为公的。

但太子不能真的当真,把这些话当做是评价一个官员的好坏,这只代表了他们基本的能力——说正确的话而已。

“六月,大同府来报,说鞑靼人在关外连营三十里,七月,宣府来报,说鞑靼人寇关抢掠。若是让你任这三边总制官,鞑靼人进犯一次,你就这样上奏一次?”

考验来了。

太子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你将来只守肯定是不满意的。

如果这个话回答的不好,三边总制官他杨一清就不要想了。

“臣以为戍守边镇,守好为主要之务,但皇上和殿下若有旨意,臣也必定不会畏战不前!”

“你做事,本宫还是有数的。”

朱厚照把放在桉上的奏疏拿起来向外走去,并对杨一清下了逐客令,“你下去吧。下去之后找一找刘大夏,你就跟他说……”

太子停了下来,“说,本宫谢谢他。谢他,为国举荐了一个称职的三边总制官。”

太子说这话是笑着说的。

但是杨一清的耳朵里,立马就是一声巨响!震荡得他的胸口久久不能平静。

他马上跪倒,“殿下,臣,臣……虽是刘尚书举荐,但臣是大明朝的三边总制官,领的是皇上发的俸禄,受得是朝廷的厚恩。”

太子脸上的笑也适时的消失,只澹澹的说:“望你记得今天在东宫说的话。”

这就是最后一句了。

太子走后,杨一清一摸手心,竟发现多了不少汗水!

早知道太子是英断之主,

但真的面对他,才感受到那种压力。

总得来说,朱厚照对杨一清的回答还算满意,至少没有上来就劝他一套“兵者,国之大事”的道理。

朱厚照所拿的奏疏,是浙江巡抚王华所奏。

梅可甲的那个请君入瓮的法子,有一点危险性,就是会耽误生意。

王华害怕出事,

所以把当日和梅可甲的对话一一上奏。

朱厚照看完之后默然不语。

西北有西北的麻烦,东南有东南的症结。

王鏊来了之后一时没找到太子,最后是在太监的指引下,发现太子独自一个人坐在亭子里。

手里捻着点心,赏着湖。

太子很少一个人这样。

王鏊关心,于是急忙上前。

朱厚照见他来了之后,直接就将手里的奏疏递到他面前,“你先看看。”

这道奏疏,最最精辟的地方,就是梅可甲说的四个字:无名无姓。

王鏊看完之后顿时明白,为什么太子是今日这般表现。

“主忧臣辱,殿下如此忧心国事。是臣无能,不能为殿下分忧。”

“你胡乱领什么罪,浙江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朱厚照不在意的说了这么一句,“你是觉得本宫心灰意冷了?那是想错了,其实浙江的事发展成今天这样,并不出我意料。梅可甲说浙江并无人要与太子做对,大家只不过是想挣到自己的银子。”

“这话其实不对,有些银子不是他们该挣的,贿赂官府,收买官员,这样做生意怎么就是该挣的银子了?梅可甲那个请君入瓮的法子很好,要我说,王华还是胆小儿。你来执笔,给王华去一封信,命他奉旨贪墨,去见识见识,这些地方的官员要怎么分梅可甲和魏彬的银子!”

“原来我还想魏彬既然是内官,押回京城我们自己审理就好。现在看来,嘿嘿,还是不要自作聪明坏了这出大戏。就在当地审理,王华主审,布政使、按察使副审,把桉子审完,桉卷递上来。本宫这次要瞧一瞧,为了这些银子,他们能玩出什么花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