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293章 要是有本事就清君侧!

大明嫡长子 第293章 要是有本事就清君侧!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自弘治十八年七月朝廷在浙闽设总督以来,所有的动作加起来的影响都不如这一封圣旨。私下里的消息渠道传得再多,可大部分人还是不会轻易相信朝廷会轻易更改祖制、国策。

朱厚照做的准备是很充足,但从来没有觉得之后的波浪滔天就不会出现,一切可以平稳丝滑的度过。这种顺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九月,京师上下最先得到朝廷要开驰海禁的消息,满朝文武哗然大惊,京师官场闹得鸡飞狗跳。

奏疏如雪花一样往宫里送,如果不是朱厚照有后人的定力和决心,他不仅会怀疑自己决策的正确性,更会担忧自己的安全。

好在前者在现在的朱厚照身上不存在。

而后者?上直亲卫经营了好些年,其中百户、千户等校官都从军学院所出,没有停粮停饷,至少发生军队哗变的可能性无限的小。

由此,才能继续坚持,否则开海令大概在此时也就停止了。

然而强行推行,很快也引发了动荡。

朝堂里,一向很少在朱厚照耳边呱噪的勋贵也开始异动,保国公、定国公、武定侯等连续递条子要见皇上。

尽管效果不好。但勋贵们胆子大,虽说皇帝他们是不敢怎么样,但是杨廷和这些人的门,他们还是敢找上去的。

这样一来,京师里竟然就有些乱了起来。

九月十八日,皇帝在连声的反对下,丝毫没有要收回成命的意向,去拜见的老臣,不管是在御前哭喊、还是激动,皇帝始终不改其意。

这样下去,圣旨去了浙江,浙江的官、兵开始推行之后,一切不就做起来了吗?

至于说集体劝谏,朱厚照掌握了六部九卿中的大多数,再加上弘治十二年左顺门之变在前,很多人心里都有顾虑。

各种挣扎、考虑之下,倒霉的就成了杨廷和。

像武定侯郭良,他领着侯府的家丁人马去堵杨廷和的门,上百壮丁把一个小小的杨府围得水泄不通,并且直言:

“朝廷之中有奸佞之臣!绝不能让这些人左右了圣意,败坏了东南沿海!杨廷和,你是本朝的最大罪人!”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

京师里,百姓众多,人多眼杂,连日来发生这种场景,那真是叫满城风雨。

已经掌管锦衣卫南镇抚司,并且代理副指挥使的韩子仁紧急调了锦衣卫来援,他旁得不管,到了之后先叫人传话,那意思杨廷和绝对不能出来。

随后他面向武定侯。

侯爷可不是一般人,郭良斜眼看着韩子仁,“你是什么东西,也敢挡在本侯的面前?”

韩子仁不敢托大,低眉说:“下官自然不敢挡住郭侯爷。只是下官想提醒郭侯爷,杨介夫公是军机大臣,朝廷命官。郭侯爷若有不满,自可去君前详奏。如今带了人到这里,难道是要强闯杨府吗?”

“本侯不仅要闯他的府,还要打他的人!”

“郭侯爷!”韩子仁提高了音量,“擅殴朝廷命官,这可不是小罪!”

“那是你们锦衣卫,死了个詹秀山就闹成那副丑样!武定侯是太祖皇帝亲封,打一个奸佞之臣有什么?再说本侯也是为了大明,为了陛下!”

韩子仁知道自己搂不住这些勋贵,所以在来的路上就已经派人到皇宫里禀报。

朱厚照这几日给吵得脑袋疼,老实说,如果他不是后世之人,开海确实推进不下去,谁会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时候还坚持己见,这得固执到什么程度。

听到又出这么一档子事,他也有些火气,“刘瑾,还是你去吧。将武定侯带过来。”

“是。”

这边还没完事。

那边又来了个小太监,跪下就说:“陛下,太后说想念陛下,若是陛下得空,请去坤宁宫一叙。”

其实哪有什么叙不叙的。

等到了坤宁宫,张太后没讲几句也说到开海的事情。

当然,她讲得很柔软,说:“照儿自小聪慧,治理国政也是异常勤勉。原来先帝在的时候,就常夸照儿,说照儿可为一代明君。本来母后也不应讲这话……只不过近来好像好些家都来坤宁宫念叨,说照儿要把海禁的祖制给掉过来,放沿海的百姓都出去,这会不会出什么事儿?朝廷选了好些个人才,照儿有时候也要听听他们的才是,那些都是老成谋国之人,这么多人都一个意见……总归是有些道理的。”

朱厚照没有说话,他等张太后全说完,还停顿了一下才说:“母后,外人再亲,不如儿子亲。儿子做事情,肯定有其道理。外朝的那些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多时候想讲也讲不清楚,母后听了说不定还头疼。儿子想说的是,往后不管母后听到了什么人说什么话,或者他们再来,恳请母后劝他们能支持朝廷。”

“而不是反过来让儿子这个皇帝听他们的。母后想想,那些人在做什么?不就是想通过母后的身份来压儿子吗?且不说这件事该不该改动。若是这次儿子真的听了母后的,往后这皇帝也就没法做了。因为从此往后反正只要有什么事情,那便往坤宁宫来说。儿子以为,皇帝的君威不在,远比其他的事情都更为严重。”

这话说的不软不硬。维护了母子孝道之义,也把自己的坚持说了出来。

如果张太后足够聪明,她就应该明白,其实朱厚照真实的意思是说:不论是什么事,今天你不该开这个口。

朝廷内外争论严重,这个时候太后出来一句话把事情搞定了,把皇帝压下去。这在政治上对皇帝的威信是个巨大且致命的打击,越是大的事情,越是如此。

反倒是一桩小事,如果皇帝妥协妥协也就算了。

但朱厚照不是很确定张太后能不能听懂他的言外之意。

“照儿不可胡说……就这么一桩事,怎么能说皇帝都做不下去。这个话,太刺耳。”张太后往回找补,显然是说问题没那么严重。

“母后,这次所有的人,儿子全都已经派出去了,王鏊、杨廷和……他们也都担着干系,如果这个时候走回头路。他们就没有活路了。他们没有活路,往后儿子使唤谁、谁就和儿子打打马虎眼,十分的事只做两分,还有八分都留给自己做退路。朝堂上人人如此,就是还当着皇帝,也不是一个可以一言九鼎的皇帝了。”

朱厚照觉得她没听懂,所以又解释了一番。

张太后这时候大约渐渐明白过来,“听照儿这样说……这件事已经是骑虎难下,不得不为了。”

“是。所以母后要劝他们。到了这个时候,皇帝是不能错的,哪怕是错的,那也是对的。”

“那是自然,照儿是一国之君,怎会犯错?”

“既然如此,母后不该劝他们支持儿子吗?”

张太后一时语塞……

怎么话又给说回来了。

朱厚照没有想过要挑战‘孝’这个字,在这个年代的道德环境下,那么做实在太蠢,也不可想象。反正能忽悠,那么就先忽悠。

另外一边,太监们也来禀报,说武定侯已经入宫了。

张太后看皇帝忙碌,也就不好留人。

出了坤宁宫,朱厚照就沉着脸,一路上脚步极快,完全不等人。

所以很快便到乾清宫,一转进去就看到了武定侯郭良。

他是第五代武定侯,第一代武定侯名为郭英,濠州人,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算是最早跟着朱元章打天下的人,最早还负责朱元章宿卫。朱元章称其为郭四,对其非常信任。

郭英本人也忠诚可鉴,在洪武年间,朱元章几次清算功臣,郭英都安然无恙,本人也是善终之局。

这一代的武定侯郭良是弘治十五年承袭爵位,算下来也没几年。

郭良人在乾清宫,听到脚步声之后,还偷摸朝外面看了一眼,结果就看到皇帝紧紧皱眉瞪着他,他吓得心里一惊,急忙低下头。

“跪下!”

也就在此时,耳边传来惊雷,原来是皇帝一句暴怒之语。

武定侯在宫外多么耀武扬威,到了这里,还是如小花猫一样。而且脑子正常的人都会看脸色,一看皇帝这个脾气,他啥话也不说,扑通往下一跪。

朱厚照把手里的奏疏扔给刘瑾,大步上前冲着他的脸蛋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啪!”

“愚蠢!”朱厚照直接指其怒斥,“你的祖宗跟着太祖皇帝出生入死才挣来的这武定侯的爵位,他老人家一生谨小慎微,要是看到你这个不肖子孙,估计要气得吐血!”

“朝廷有法度,朕这里也有规矩。该怎么做,圣旨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你在一边呱噪?!还带人去杨介夫的府上,朕现在就问你,你要做什么!?大明朝上上下下还有谁在你武定侯的眼里?”

郭良大约是被一巴掌打得晕了,脑子竟一时没转过来,懵懵懂懂的说着自己本来的想法,“陛下!他杨廷和是奸佞之臣啊!海禁是祖制,是太祖皇帝当年定下的。如今却有此等大臣以妖言祸乱,竟然使陛下要改祖制。臣这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啊!”

“你说朕的身边有奸佞之臣,好啊。《皇明祖训》中也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你要是有本事就清君侧!”

朱厚照懒得和他讲道理,因为跟这些人讲道理,结果就是吵架还把自己给气一顿。

而郭良就是再不辩是非,清君侧是什么含义他还是听得明白的。尤其是明朝。

“微臣不敢,陛下是误会微臣了!”

“误不误会不重要!朕在这里直接告诉你,朕是皇帝,大明的事,朕说了算。你若是觉得不对、难受,要么回家给朕憋着!要么起兵来讨伐朕,朕就在这乾清宫等你!”

武定侯听了这话,实在是有些发抖。

朱厚照也不想再看他,“滚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