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321章 刘健与山东

大明嫡长子 第321章 刘健与山东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便格外凸显,因为人力有限,农田灌既只能依靠水渠。毕竟连个水管都没有,即便有大河,但没有水渠流通,那灌既农田也是非常耗费人力的事。

这是个客观事实,所以朱厚照肯定要尊重。历朝历代也都把农放在了极重要的位置,复套之后的议题即为河工,也有这一层意思。

文臣也很吃这一套,第二日的大朝会比第一天要热烈许多,也振奋许多。朱厚照并不觉得无聊,因为这关乎到很多农民真实的利益。

不仅如此,他还会饶有兴致的询问王琼。弘治九年,王琼以工部郎中管理河道,颇有成效。

可惜在这件事上,他这个后世人除了能给一点银子以外,所能做的就是持续性给银子。

而皇帝愿意给银子,大朝会的氛围就会相当好。

唯一的问题就是,只有山东摘了桃,因为皇帝最后将这批银子拨给了山东。

朱厚照考虑的并不复杂,浙江和应天府都要,但这些地方富裕。而且刘健看起来也像是会用好这些银两的人。

另外,刘健毕竟是前任首辅,属于资历极老,给他是皇帝的一种尊重,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堵上很多人的嘴。

作为皇帝,朝廷的稳定与平衡肯定也是他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大朝会上百名官员,刘健能争到这四十万两白银,自己都没想到,心中百感交集,在第二日大朝会结束时还久久不愿离去。

朱厚照望着老人家的身影,微微叹息,心里头暂时放下永寿宫的美好,吩咐左右:“将他请进来吧。”

这个时候靳贵还在,所以就由他领命,“遵旨。”

天色将晚,残阳如血,紫禁城的边际与天融合,描绘出不一样的风景。宫殿前老人家的影子拖得极长,中年人的身影慢慢靠近,

“希贤公,陛下有请。”

刘健微微抬头,因为年纪大了,他的眼袋塌了下来,但双童还是有神,“……多谢。”

老人家抬起双手正了正自己的官帽,随后迈步。

靳贵对于刘健也是从心底里敬佩,毕竟从首辅到布政使,大部分人对于这样的变化是没办法接受的,要么继续当首辅,要么老子就不干了。

但刘健没有,官场上一直都知道,当初刘健进翰林院的时候,就不管什么人情往来的那一套,每天认认真真该干嘛干嘛,所以有刘石头的称号。

几十年如一日,被贬之后依旧做一个官员该做的事。

在今天这个世道,颇为不易。

“希贤公,”

刘健停住身,侧身看了眼走上来的人,“靳侍从,”

“希贤公在山东安民护田、教化乡间,百姓赖此而安,陛下全都知晓。明君贤臣,本是一段千古佳话,希贤公何不成全了这佳话?”

这是善意的表达。本来是千古佳话,为什么不是,那自然就是相互之间的性格都有棱角。靳贵的意思,希望刘健能够放下一点脾气。

“世人都说可惜,但世上的事哪里说得清?功名利禄皆非我愿,唯此而已。”

刘健毕竟要入土的人,该怎么做轮不到别人来劝。做过的事,他不后悔,他也不会为了升官而到皇帝面前去推翻以往自己的决定。

一件事归一件事。

他今天来就是因为河工款而已。

“微臣,山东巡抚刘健,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照转过身,“所有人都走了,你为什么留下?”

“为了山东百姓,谢圣上天恩!”

山东的百姓也是皇帝的子民,何必要他来谢,不过朱厚照能理解他的心意。

“赐座。”

“谢陛下。”

如果没有记错,刘健是要活到九十岁的人,一直活到了嘉靖年间。所以虽然现在已经七十三、四了,但是政治生命还有十几年的时间。

但是再次召他回到内阁,朱厚照没有想过。

一来,这样一个年纪大、历经四朝老臣的人一旦回到内阁,那就是要当‘祖宗’供起来,什么都要给他面子,赶都赶出去了何必呢?

二来,七十多的人了,性格是绝难改变的。到时候再有什么矛盾,作为皇帝他怎么办,再弄出去?朝令夕改,实在不妥。

所以刘健可能一直要在山东了,山东暂时不需设总督,所以巡抚就是刘健的尽头。

因为不换,可以解释为干得好,认可了他所以令他一直掌舵。

如果换了,这样一个重臣,一换却不是从地方往京里调,而是平调……或者不入阁,这就显得皇帝心胸不够,

所以针对刘健,可以升但不能动,动而不升,不是聪明的做法。

刘健也许想得到,也许想不到,或者也不在乎,朱厚照不能够确认这一点,他也不知道老人家对他有没有怨言。

说有,似乎有些轻看,说没有,又有些不真实。

这事儿他可能永远也闹不清楚。

“山东辖济南、兖州、东昌、登州、青州和来州六府,治下生民数百万,此次升你为巡抚,朕就是将这些生民都交付于你,刘先生,山东是孔庙之地,还望你多多用心。另外,河工的银子放到你的手里,朕也是放心的。”

“济南、兖州、东昌这西三府毗邻运河,尚算富裕,登州、青州和来州这东三府朝廷也不能忘记。自正德元年回任后,刘先生要深解民忧、实解民苦,把山东治理成一片人间乐土!”

“陛下嘱咐,臣岂敢一刻或望?只是有一议,希望陛下允许。”

“你说。”

“东三府多丘陵,地形起伏,陆上交通不变。尤其东面登、来二府,三面临海,虽西连青州,而阻山界岭,鸟道羊肠,车不能容轨,人不能方行。继而贸易不通,商贾罕至。即便粮食有余,但不能出售他境,资用大贵。臣以为要解东三府之贫,必畅通贸易,而畅通贸易,一则通海禁,二则开运河。”

“运河?什么运河?”

“胶来运河。”

开运河不行,都是山,开运河得花多少银子。朱厚照可不愿意当杨广。

“喔……所以刘先生的意思,是要在登州、来州也择地开埠。”

“陛下圣明。”

“开埠之后,与何处贸易?”

“登、来陆上交通不变,然海禁一开,则登辽两地皆可相通。诚令登、辽两地不为禁限,则商贾往来络绎不绝。不惟登辽边腹之间征贵征贱,人可使富。即青来淮泗皆可与登辽转相贸易。则登州且为一大都会.....何患户口之不殷繁,方舆之不充实?”

所谓登、辽,其实就是今天的烟台、大连一带,陆上交通不变的时候,海上如果能开个口子,其实也行。

因为古代的交通运输条件有限,水路是重要的运输通道,所以古时候大城市都以运河而兴,譬如扬州、淮安等。

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交通方式产生巨大革命,所以运河城市因此衰落。

“登州如瓮大,小民在釜底。粟贵斗一金,粟贱喂犬豕。大熟赖粮逃,大荒受饿死。”刘健念得应该是歌谣。

“刘先生不必忧虑过深,朕既然允许在宁波、福州和泉州开埠,就没有不许登州、辽东开埠的道理。朕也常常和各地督抚说,只要是有利于百姓民生,所有的措施都可以提。你说要开海路来弥补东三府陆路不通的弊病,朕以为可以。”

刘健行跪拜大礼,“陛下真乃我大明仁君!”

朱厚照去将他扶起来,毕竟七十多的人了。

“刘先生,山东就拜托你了。朕一直盼望着,大明的百姓能富起来。都说朕富有四海,大明是中央之国,可中央之国的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就是朕当老百姓,也不愿意成为这样国度的百姓。山东地大、民多,耕地还是不缺,刘先生主政山东,务必要以百姓为重,鼓励耕种、经商,大兴教育,惩戒贪腐,如此百年之后,山东先有孔、后有刘,刘先生也不辱孔门子弟的名声。”

先孔后刘,这一点刘健自己不敢多想,但朱厚照一说出来,他便有些动心。荣华富贵他不在乎,这个他是在乎的。

“说来说去八个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刘健打量了一眼皇帝,他似乎有些幻觉,这些话像是还年少的太子对他说的。当初小小的太子也常说要为民请命。

“陛下,当得起贤君之名。”

……

刘健对此是满足的,因为皇帝真的在意百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