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336章 京城规划司

大明嫡长子 第336章 京城规划司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微臣,并无其他事情禀告。”

朱厚照略作停顿,但还是没讲太多,“那便退下吧。”

其实就先前关于盐法的话来说,顾左已经成功引起了他的沉思。

所谓的改革,如果不得罪既得利益者、不把他们的利益敲一点出来,又怎么会产生新的利益?

软弱的斗争,就会带来斗争的软弱。

这看起来像是一句废话,其实不然。

选择一个求和式的盐法改革,不杀人、不流血……那么再多的政策,下面也会有对策,然后换个模样继续吸食。

因为说到底,人只有在放弃生命和放弃利益之间才会选择后者,否则是不会有用的。

朱厚照揉了揉额头,这次是他松懈了。

正德元年三月十八日,皇帝拒绝了岐王乞盐一万五千引的请求,并且以此为契机,派户部侍郎顾左南下两淮地区巡盐。

天下盐业两淮占据四分之一,不仅是质量还是产量都首屈一指。万历时户部尚书李汝华给后人留下了准确的数字,他记载:两淮岁解盐课六十八万两有奇,长芦十八万,山东八万,两浙十五万,福建二万,广东二万,云南三万八千有奇。

虽然在时间上,与朱厚照所处的当下差了很久,但是两淮一直执盐业牛耳这个大的格局应当是没有变化的。

因为官盐实际上还有‘行盐区’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地方的盐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售卖,两淮盐的行盐区是最大的,有33府5州。

两浙盐其次,有17府1州。

剩余山东、四川、长芦盐行盐区往往只有几府几州。

不仅如此,两淮地区地处平原、水网密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有做生意的常识都知道,在这里行盐肯定是最好的。

也因为两淮盐业的重要,朝廷专门设立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就设在扬州,此外还在泰州、通州、淮安设立分司,负责管理盐引、盐场、灶丁。

扬州又靠着京杭运河,也是漕粮北运的关键节点城市,所以明清两代,扬州的繁华就一直屡见史书。

其实都转运盐使司和巡盐御史的演化过程,就有点像是省级的布政使、按察使与后来日渐稳定的巡抚、总督。

原本都转运盐使司负责管理盐业的产、销,是官方机构,但实际上在正统、成化年间,朝廷就开始发现,运盐使司自己允许灶户煎煮私盐,甚至他们自己还会去卖私盐。

也是因为运司在逐渐**,皇帝变得不再相信这些地方的官员,所以不停的派遣身边近臣出京巡盐。

在此过程中运司的行政权力不断的被巡盐御史所侵夺,至后期,巡盐御史两年一任,也逐渐稳定下来。其命运也和运司一样

——腐化。

但在眼下这个关节,巡盐御史还是可以发挥其作用的,

所以正德元年的这次派遣,让现在的都转运盐使邹澄非常紧张。

其实都转运盐使也是从三品的大员,就比正三品的户部侍郎低一级,而且都转运盐使有专门为他建造的官衙和庞大的僚属,规模能有几十人,可以说位高权重。

这个官在扬州也是无数盐商实打实的‘亲爷爷’!

但是正德皇帝个人的理政风格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在的政治形态。即朝廷中最为重要的官员已经不是所谓的阁老,而是皇帝经常召至身前的那些人。

顾左就是其中之一。

邹澄也因此万分紧张,因为浙江、江西等前例在前,他担心皇帝是不是这是把目光又放到盐业身上了?

作为大员、要员,大朝会之前,皇帝也曾召见过他,当时却没感觉到皇帝对盐政有特别的关照。

不过巡盐御史在弘治正德年间还没有执法的能力,以往朝廷会让他们和锦衣卫一起行动,而这次只有顾左和两三个僚属南下,

这倒也是个好消息。

盐商在京师都有耳目,这边动身,其实那边也快收到消息了。

此次顾左的目的主要就一个,便是搞清楚现如今大明盐业究竟是个什么状况,拍卖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定个价格不是?

不过仅就这一点来看,此行也不容易,朝廷来的人想看全貌,哪里这么容易?

所以顾左想了个办法,

便是打出为了‘守支’问题而去的旗号,他要直接接触盐商,去了解盐商的守支之痛。

而在宫里,朱厚照在召见先前提过的少府郎中,宋衡。

“……盐场拍卖,从经济的角度看,的确是个好办法,如此朝廷的负担最小甚至于没有,产盐、销盐都不关朝廷的事,朝廷只用得一笔银子。但如此盐法最终还是会让朝廷背上沉重的负担。”

朱厚照是在前面走,他听到这句话有些惊讶,侧过身看了这个宋衡一眼。

他还很年轻,但胡须里有白色夹杂。

“什么道理?”

宋衡弯着腰,他很恭敬,但讲话一点也不恭敬,“盐铁自古都是专营,盖因其利巨大。朝廷来做这门生意,天下人谁也不敢说个不字。可若是换成私人,眼热者就会不服,凭什么张家可以,我徐家不可以?这样一来豪族、勋贵全会牵扯其中,根本难以阻拦。”

“所有人在这里面相互熬斗,一切的原因便是因为朝廷离开了。到那个时候为了维持秩序,朝廷又得派官员,现如今甩掉的包袱,不是又回来了?”

“灶户的利益得到保障也是空想,百姓也吃不到廉价的食盐,因为盐商的成本很高。真到了那个时候,盐业必定也是针扎不透、水泼不进,而且朝廷会忽然发现,在里面连一个自己人都没有。”

朱厚照笑了笑,“你有没有想过,没有自己人,处置起来才容易?”

宋衡语气一顿,

“如陛下是这样的心思,拍卖法倒也可以施行。只是后世之君怕是没有陛下的魄力。”

“后世君主若是昏庸,朕给他留什么制度都不管用。”

朱厚照是调整了自己的斗争心态,而他仍然认为拍卖是个还不错的办法,尽管它有隐瞒产量、引发盐商争斗的坏处,但是历代盐法都是有好有坏。

最好的开中盐法,已经在明初度过了它的美好时光。

其实这样蛮好的,所行之法的不利后果在之前就全都考虑到,而不是施行了以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只不过他以往的想法确实要变,

因为不去开罪那些既得利益者实际上有些想当然,如果不把盐法里的官员得罪一批,那他这个皇帝连盐场的产量都摸不准。

因为官员们面对新的改革,很快就能够找到其中的漏洞,即把盐场的产量降下来,然后和盐商相互合作,盐商以低价取得盐场的经营权,之后再分利给官员。

“……盐法的事,等礼卿回京以后,我们再做商议。今天宣你进宫,是为了其他的事。”

宋衡执礼,“请陛下吩咐。”

“恩。”皇帝负着手,“朕前几日出宫,看到因营造不夜城京师南城聚集了大量百姓,除了官府,还有商人所进行的各类营造,朕估计这两年涌进京师的有十万人不止。这些大多是穷苦百姓,他们在京师之中只能租赁而居,而且越是便宜的租住越是能够吸引他们,这样租房子的人为了多赚租金,便不停的给自家的房屋改制、加上各种隔断。”

“若是这样的情形继续下去,京师南城很快就会变得拥挤不堪,且人畜屎尿难以清运,过不了多久皇城脚下就会变得臭气熏天,到那时一旦有个火灾、瘟疫,那就是震动天下的大灾祸。这一点,朝廷不可不防。”

火灾还好,万一有瘟疫,离皇城这么近的地方,很容易皇帝自己也搭进去,所以这件事由不得他不重视。

宋衡本身也走过南城正阳门外那些地方,他脑海里也有画面。

因为人员聚集,这两年京师像摊大饼一样盖了许多房子,但那些房子也都是很简易的房屋,有的就是搭一下。

张家搭一下、李家再跟着搭一下,搭着搭着一片聚集区就出现了。

如果真有火灾……

都是木质结构的房屋,那样数量的人员聚集,的确是不可想象。

“陛下先见之明,臣万分敬佩!”

皇帝摆摆手,对他的马屁之言也没有放在心上,“朕的想法,朝廷要对这些入城的百姓做个妥善的引导和安置。”

宋衡听明白了,“陛下可有读过《太平广记》?”

朱厚照摇头,“这本书,朕还未读过。”

“臣记得《太平广记》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汜胜之书》也记载,汤有旱灾,尹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因而人畜粪便倒不是问题,臣可在少府之中专设机构,再雇佣一些人手,每日清晨沿街收取,再售与附近百姓,浇筑良田。只是京师之中,棚搭乱象,其实难解。”

“难解也要解。以往已经搭建的,要注意分步消解,之后京师中要禁止搭建危房。为此,朕准备筹备京城规划司,隶属少府,由你任司长。”

宋衡不谢恩,他只是不解,“陛下,不知这规划司主要做什么?”

刘瑾在一旁翻白眼,怎么少府里尽出顾左这样的人,皇帝重用倒是赶紧谢恩啊,谢恩了再问会怎样?

关于这个京城规划司,朱厚照也考虑了一段时间了。

这些机构,最主要是必要性。先前他还在犹豫,但是前几天出宫一趟就发现,这件事还是早做一点好。

否则等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其实就有些棘手了,而他作为一个后来人,其实有条件可以把事情往前做。

所以原因有两个,一是京师里确实已经聚集了十几万的贫民,且不仅仅是不夜城,民间的商人也在营造,另外为了给这十几万的百姓提供必要的生活所需,各类功能性建筑其实也层出不穷。

而只要他作为皇帝,可以料想到未来几十年,京师的人口规模一定会越扩越大。

既然如此,当然要做在前头。

“你在少府里也有段时间了,应该明白经济一词的含义,经济中城市经济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以营生为分,就是以后的百姓可以种田,也可以做工。”

“做工的百姓会越来越多的。”

宋衡忽然出声打断了朱厚照的话。

这是君前,像他这样莫名其妙出声,而且说得如此肯定,朱厚照想知道理由,“你为什么觉得做工的百姓越来越多?”

宋衡平静的回答说:“因为种地对于百姓来说风险太大且实际上并不能够养家湖口,而做工只需出力,不需成本,且一年四季皆可以做工,没有农时。”

朱厚照落下眉头,“说得仔细些。”

“陛下是否以为,没有土地的百姓才来做工。”

“难道不是吗?”

“当然不是。”宋衡语气生硬,拱了拱手就开始说:“微臣去民间看过,现如今京师周遭的百姓,即便是有田的百姓也会卖掉良田,换取一笔银子到京师做工。所以微臣说棚搭乱象难解,并不是说少府没有银两营造出足够百姓居住的房屋。”

“而是因为从此往后会有源源不断的百姓入城用工。这道理,便是因为种地实在风险太大,一年到头伺候土地,辛苦不说,即便是丰年也一样会吃不饱,要是遇上个灾荒之年,缴了粮便不剩什么了。其实以往没有京师用工时,也会有百姓将土地卖出去,主动去当佃户。因为佃户不需要购买种子、农具,不需要缴纳赋税,没有成本,只要出力即可。相比较而言,自耕农什么都需要自己购买。”

“百姓在丰年也要饿一点肚子,更不要说不是丰年了,所以卖出土地就是一个灾年的事,或早或晚都会发生,而与其在灾荒之年、困难之时贱卖自己的良田,有些百姓就会考虑提前卖掉。”

某种意义上,自耕农且不是很富裕的那些自耕农就像开门做买卖的小商户,自负盈亏。而佃农虽然是在给别人种地,但却是轻装上阵。

“……朕,以往确实不知道这些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陛下愿意承认自己不知,臣为陛下贺!好在朝廷当中还有大臣知道,臣也为陛下贺!”

朱厚照忍不住轻笑,这个家伙倒也有些意思。

“这样的情况现在多吗?”

宋衡回奏:“以往主动当佃户的只是偶尔见过。现在卖田入京的,十有三四。”

朱厚照皱眉,这个比例就蛮大了。

其实古代皇朝的土地兼并一直没办法根绝,说到底就是宋衡的那句话:种地的风险很大并且养不活一家人!

他站起来负手转悠,脑海里也想过很多。

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话,“两件事。一,改良农具,提高效率;二做好大城市的规划建设。这两件事不是一时,而是长期要去做的事。”

有新的谋生手段,那么百姓涌进来,这便挡不住。

但是粮食安全一样重要。所以这两件事都要做。

“改良农具……臣需要工部与少府一起。”

朱厚照拒绝了,传统的官僚机构并不具备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就你们。少府有粮商,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如何改良农具你们自己想办法。至于京城规划司,看来朕此时设置也更加有必要。”

“京师的营造乱而无序,京城规划司就是要改出这种状态,你的职责就是要让京师的扩充变得有序,居住区、商业区、产业区这都要提前规划,找几块木板就搭个棚子的时代在京师结束了,京师要分功能区规划,并且要把控建筑的质量,每一栋新建的建筑都要经过规划司的批准,高度、宽度、产权、用途……都要在这里报备。”

宋衡胆子很大,他问了一句,“这……有什么用呢?”

“如果再有这样的贫民聚集,朝廷就可以提前将其分散。另外,实际上也可以对特别的功能区进行控制,比如……不符合条件的商业建筑不允许在朝廷划分的商业区内进行营造。时间长了以后功能类似的建筑相互聚集,可以形成更加聚集的商业。譬如不夜城。而它的租金也会逐步上涨。”

这是现代经济理论。

宋衡一开始不理解,但稍做思考之后就能够完全体会,“陛下的意思就是要让商业氛围很浓的地方更加的浓,这样百姓会到这里聚集,商铺自然也就聚集,而租金也会更加稳定。”

“孺子可教。但其实对于京师的整体布局更为有意义,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没有规划,那么再水云间边上修筑一个垃圾场,这像话吗?”

城市规划的意义,这个念头的人尚不能够理解。

但朱厚照相信,在做的过程中,他们会慢慢明白的。

商业机构的聚集也有利于朝廷收税,否则花那么大的心思,银子在哪儿能见着啊?

而现在,宋衡也是摸到了一些门路,他知道这样整顿以后,京师一定更加繁华热闹,于是心中不禁对未来多了几分憧憬,

“陛下,臣明白了,臣一定不辱使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