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339章 京师的变化

大明嫡长子 第339章 京师的变化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银行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在古时候的技术条件下,很多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其实并不能够完全适用。

譬如就是借钱给个人这件事。

如果没有足够的约束,如何能够让人听话的按期付钱?

所以朱厚照才说这是钱庄和当铺的结合,它需要一个抵押物。也因为这种限制,这个时候最穷苦的百姓肯定借不到钱。

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都能够借到银行的钱,而且要把风险降到最低,这玩意儿可是人类努力了很多年都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梦想,时至现代社会银行也仍然会有坏账率。

所以把范围控制在小范围的‘有产’群体内,无数更加贫穷的百姓没有这样的服务是一种必须无法避免的现实。

无论怎样,想法总是要先具有可行性才行。

因为银行的重要,容不得半点忽视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想。

“刘公公……陛下呢?”

“在那边。”刘瑾侧过身子,于是视野里出现了一座延伸进入湖中心的小亭,亭里面皇帝正在对一个大臣说话,远远的望是红色官袍,看来官位不小。

再仔细瞧才发现是吏部尚书梁储。

王鏊离任吏部尚书以后,当时任吏部侍郎的梁储便接了这个位置。

梁储在文人中有地位,在官场上有资历,当了这么多年京官,也算是熬出头。

尽管他不是顾左那样深受皇帝喜爱的新式官员,但他做事勤勉、兢兢业业,这么多年下来熬资历一般接任吏部尚书也完全没有问题。

梁储走了以后,刘瑾带着身边的人过去。

“微臣参见陛下!”

“平身吧。”朱厚照挥挥手,刘瑾老实的退下。

因为附近是湖面,所以刘瑾退下之后,其实身边是没有人能够听到皇帝和大臣说什么的。

所以这种气氛并不寻常。

“在朕的身边有几年了?”

“回陛下的话,臣先前在翰林院,后来到侍从室也有近三年了。”

朱厚照少年翩翩,落下的鬓发随风飞舞,他望着跪在地上的汪献,道:“三年了。你觉得朕处理政务的核心是什么,该如何概括?如果让你只用一个词的话。”

“臣以为,是百姓。”

“不对。”

汪献皱上眉,心里也紧了起来,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桉原本是很有信心的,结果一张嘴就错了,这一错不要紧,不就是说自己在皇帝身边三年白待吗?

所以抿了抿嘴唇,又思索了一会儿,说:“启奏陛下,微臣想到一个,但不知合适不合适。”

“你讲好了。”

“是。微臣觉得,是能成则成。”

“能成则成?”

“是,陛下处理许多事,总是会问可有什么办法。”

“算是接近了吧。”朱厚照笑了笑,“朕告诉你,不过却不知道你听没听过这个词。它叫规律。你可以理解为,这世上许多事是有规则的,人力有时候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会做许多想象中的事。经济,便是很有规律的一件事。”

“不知陛下所说的经济规律是指什么?”

“比如说……不管朝廷如何管制,民间一定会有借贷,这些事情的发生,有的时候是没钱用,有的时候是借钱扩充经营。京城规划司成立以后,他们展开很快,朕已经向他们提议要成立一个银行,其核心职能便是专门做借钱的生意,当然也做存钱的生意。”

汪献马上开始思考,“陛下说的存钱,就是钱庄,是指让百姓将这些银子存放在这里。”

“是。”

“这样……就怕百姓不信。”

“所以需要去建立信心,存钱的百姓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称为利息。借钱的百姓还钱的时候也要还本付息,这你应当明白。其中区别便是借钱的利息总是大于存钱的利息,这样银行才可以维持。”

“可是……这样绕来绕去就是将百姓的钱绕在了银行的手里,这是与民争利,又有何益呢?”

朱厚照长了张嘴巴,有些话欲言又止了。

在不在少府里任职,区别还是有的。

“所谓经济就是金银的流通,金银流通速度越快、规模越大,代表民间的经营活动越丰富,这样的流通你可以说它只是转来转去,但只有这样转,百姓才能获得收入。你便这样想,只有有银子的人愿意将地窖里的银子拿出来花,那穷苦人才有机会赚得他的银两是不是?”

汪献若有所思,拱手道:“微臣明白了。”

“你的职责便是这样一个机构建立起来,借钱给百姓让他们把自己的房屋盖起来,到那时京师里处处充满活力,人人都在为了更好的明天辛勤劳作,而朝廷就是要保证这样的活力持续下去。这样说你可明白了?”

“此外,银行一旦开始运转,就会掌握大量的钱财,而且其利息的高低可以对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所以非得朕信任之人担任不可。这一点,希望你谨记。”

“微臣明白,微臣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

“朕相信,不过……朕建议你可以去接触几个少府的官员,他们比较知道朕到底在做什么。”

“微臣领命。”

这个时候的大明京师已经有70-80万人口,这个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再加上这两年逐渐涌入的人,京师80万人口应当是足额的。

这么大规模的城市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市场。

朝廷不断的使用各种办法来激活京师,其实京师已经与之前变化很多,而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充满智慧的老百姓自己也是能够创造出不同的经济形态的。

即便谈不到创新,也有新事物的进入,比如江南优质的布匹被商人更大规模的运送到京师,因为人口的增加,少府所属的粮食商铺开遍了各大街小巷,少府本身并不种植粮食,于是他们又到北直隶附近的乡野之间去收购粮食。

而因为越来越多的百姓离开农村,其实粮价有一定程度的增幅。这一点朝廷还没监管,谷贱伤农,适当提高的粮价并不完全是坏的,虽然会让京师里的百姓感受到生活成本的增加,但这也是让百姓不那么快放弃土地的一个理由。

除此之外,就连西域的商人都开始增多,

而再极端一些,奴隶的交易都变得更加频繁了。

朱厚照在考虑为其再添一把火,他需要一个示范效应。一个包含勤劳、冒险然后致富的完美例子。

他选择了一家天染成衣店和一家毛笔店!

成衣店是通过院学生统一的服装由这家叫天染的成衣店提供,一年四季几千件衣服一下子让京师里的裁缝都涨价了。

毛笔店则是通过宫内采购,用于即将新建的几十个私塾。

之后再宣张成田于《明报》之上大肆宣传这两个东家的发财故事,这样一来还愁百姓干事创业的激情不高?热情不够?

就连宋衡府上的姑娘都开始蠢蠢欲动,觉得要是能造出个什么东西就好了。

宋家妹妹名为宋玥,有点古灵精怪,不算很老实的那种,再加上识点字,所以《明报》上的好玩事儿她读得最多了。

“那天染成衣店的老板明明是个男人,做起衣服来倒是颇有眼光,这次啊,书院买了他几千件的衣服,一下子便有几万两的银子可赚,可真是气坏我了。”

宋夫人觉得好笑,“人家赚钱,你气什么?”

“哎呀,我们平时没事不都喜欢缝缝补补,做个衣裳么?你看你给姐夫也做了不少,可原来谁也不知道这还能赚这么多银子?你说咱们亏不亏?”

宋夫人手上还有针线活呢,“亏什么,你原先还说各家的衣服都是各家里人自己做,谁会费那么个钱去买成衣?”

“所以说咱们都这么想,人家才赚了钱。我现在才明白,这京师里啊,有的是大户人家,成衣好,人家就愿意花银子。等这次书院买了过后啊,估计他家的衣服都得抢!”

宋家手舞足蹈的有些可爱,

宋夫人就在边上幸福的笑,“京师的变化,也真是一日大过一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