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373章 扬州要出大名

大明嫡长子 第373章 扬州要出大名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扬州城还不知道京师此番变故,

一些个公公还当自己真有几分能耐。

直到韩子仁加急赶到。

内卫所千户骆承林心里松下一口气,扬州的事情内外观瞻,他一个千户,许多事做决定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压力的。

“……刑事所还算正常?”

骆承林点头,“那个叶瞰知道我们在,没怎么敢乱来。但有宫里的人的身影。”

“不足为虑,宫里出了变故。”韩子仁站在窗边负着手,“内臣涉盐的事叫陛下给撞上了,陛下龙颜大怒,一次性清洗了好些人。”

“叶瞰知道么?”

“毛语文来了。”韩子仁皱眉望向窗外,眼神里有些思索,“就算先前不知道,现在也会知道的。所以咱们的情报也就没意义了。”

毛语文一到,他绝对不会让叶瞰乱来。

既然没有什么出格的事,禀报皇帝就没有意义。反而显得自己在没事找事。

骆承林则感叹着说出另外的感觉,“以陛下之心志,太庙之中也仅在太祖、太宗皇帝之下了。”

这件事没有个结果,就一定不行!这句话说的简单,做得到的皇帝有几个?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一个决心、一个魄力的问题。好些时候,方法都定得对,就是执行不坚决,这边要放一个人,那边要放一个人,到最后就成了摆台唱戏,图了一个看着热闹。

“韩副使,那接下来我们做什么?”

“照常。这次人多,一定不能够出什么乱子。”

与他们相比,毛语文和叶瞰则并没有那么愉快,

叶瞰最初还很担心,因为他与宫里的人接触,结果叶奇军的地窖还是空的,最后把叶奇军打得半死,又到处搜刮,总共也才弄出来二十多万两银子,

毛语文到扬州一看是这样,望向他的眼神就有些严厉。

“怎么回事?”

“叶奇军是永康侯的人,永康侯自邹澄入京、顾左被抓之时就觉察到了危险,所以叶奇军知道的也早,地窖就被搬空了。属下反复拷问此人,但他想要活命,死活不肯说出银子在哪儿,怕说出来就再没生还的可能。名单上另外两个盐商,也是同样的情况。”

数额巨大的银子,如果等刑事所、内卫所已经到扬州是来不及运的,只能是之前,毕竟那么大的东西,经过城门口一查就给查出来了。

“命都不在了,还要留着银子。真是要钱不要命。”这件事办的是有瑕疵的,不过眼下正需用人,毛语文也不会把叶瞰怎么样,

而且这个问题有解决的办法。

不就是抄出来的银子少了么?

找三两户愿意花钱买命的给他添上就可以了。

毛语文的到来,加速了刑事所的行动,按照凡涉私盐即抓捕的原则,锦衣卫深入扬州城大街小巷,踹开了许多家盐商的门。

先前想各种办法自救的俞明泉等三大盐商,已经抓入狱中待审,若是证实不涉及贩卖私盐,而仅有一些其他的情节,那么或许交笔银子还能让重罪变轻罪。若是涉及,那就要槛送京师。

一时间扬州城一家接着一家遭逢变故。

正常的食盐售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巡盐御史赵慎管起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的摊子,一方面向京师奏报情形,一方面继续维持盐场的生产,市面上的食盐销售进入低谷,而私盐就更加少有人售卖。

赵慎忙得昏头昏脑,但有些情形他还是看得清楚的,

盐政之弊绝不是私盐那么简单。

私盐价格低、质量好,朝廷以如此力度查封缉查私盐固然会有一些效果,但实际上就是在逼着百姓购买价格高的官盐。

从这个角度看,缉私反而是百姓反对的。

这是其一。

其二,灶户生活本就困苦不堪,朝廷又如此打击私盐商人,导致他们手中的余盐更加无人敢买,余盐的价格也会急速下跌。

这样弄下去,拖上一段时间就会饿死人!

商人的确闹不出大事,可灶户能!

所以他的奏疏走的也是八百里加急。这些事情作为巡盐御史,他是一定要和天子禀报的。

其实朱厚照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

缉私,要有两招,其一便是打击,其二就是要给灶户活路。

否则千千万万的灶户自己就开始销售私盐了。

此外,他先前计划施行盐场拍卖,这个思路他还是觉得不错。

因为让少府去成立一个盐商,再去统一收购、售卖食盐,时间久了,还是一样的问题——即因为吏治**导致官盐有行政成本,官盐价格就是会高。价格差一产生,私盐泛滥就是时间问题。

而这些行政成本,都是由官府承担的。

还不如进行市场化运营。生产、销售都交由商人,只将盐场的所有权拿在手中。

虽然他不是迷信自由市场的人,但是市场化确实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这还是没有疑虑的。

可这种变革需要一个契机,

这个契机就在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

这个衙门可不是个小衙门,除了邹澄这个转运使,下面还有同知、副使各一人,以及数量不等的判官。

此外还有专门执掌文书往来的经历司,类似于秘书室,内设经历、知事等官职,林林总总加起来要有五十多人。

他们的品级皆不高,转运使也就是从三品,其余的也是五品、六品的多。

现在邹澄在京师疯了,

扬州城又抓起来几个盐商,仔细一审问,

整个转运使衙门和倒卖私盐的盐商没有一点关联的寥寥无几。

衙门里基本上被一扫而空,赵慎要做事的时候,只有一个年纪很大的经历替他抄录、整理些文书之类的,

年轻人中,倒是还留有六个,但都是微末小官,而且性格很怪癖,这些人似乎连巡盐御史这种大官都不知道要怎么巴结,自然是混不进那个‘圈子’。

赵慎在堂上感叹,“运司衙门自转运使而下共五十三人,最后与私盐商没有关联的竟只有七人,真是荒唐之至。这种事情报到朝廷上,朝廷脸面何在?”

毛语文这个不担心,他担心捂着什么事情叫皇帝给发现,那才是问题。

“赵盐司,刑事所可没有屈打成招,这四十六人,家家富裕,他们的桉卷自己也都画押认了。”

“副使误会了,赵某不是那个意思。赵某是感叹,国事维艰,治国不易。”

屋子外传来韩子仁的声音,

“能有多不易?原先韩某任知县的时候就说过,百姓,无非是给其一条活路。现在一边是盐商家资累万,生活骄奢,一边却是灶户艰难度日,难求一次饱腹。要说治国有效,便是这些岩上的银子都给灶户分一些,如此,四方安定。”

毛语文问道:“抄没盐商的银子需要解运京师,韩副使敢用?”

“若是支援灶户每日生活所需,这银子便用得。”

韩子仁认识皇帝许多年了,对于这一点,他有自信。

“两位不必急,奏疏赵某已经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师了。相信陛下会有决断。所查获的盐商逐人逐日审理也可完成,无非就是时间长短。现在的问题是这运司衙门,这般报上去,怕是朝堂震动、陛下震怒。”

毛、韩二人对此都无所谓。

他们是锦衣卫,又不是文官集团。

贪腐到这个程度,又不关他们的事。

不过他们也理解,赵慎毕竟是巡盐御史,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说,这些人犯的事和他无关,但说到底巡盐御史就是负责监督这些官员,

现在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怎么解释?

不要觉得赵慎是在杞人忧天。

朝廷、官场从来都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如果朝廷真的觉得运司衙门弄成这样很失脸面、想找个背锅的人的话,

会找谁?

所以说,官场之上一不小心就是万丈深渊,并非说说而已。

但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韩子仁与毛语文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该是什么模样,就是什么模样。不是南镇府司不配合赵盐司,主要……南司就是为陛下收集消息,而这件事又处处引人注目。有一丝隐瞒,韩某这颗脑袋就要搬家了。而对于赵盐司来说如实上报也不一定会怎样,有些人胡搅蛮差,但陛下是个讲理的人。”

毛语文其实都懒得做这样的解释。

抓人、审问、抄银……刑事所现在忙的很。

赵慎也不是真的就是要撒谎,他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

大明朝到现在还没有查出过这样的桉子,这是真正的一窝贪官,一旦报上去,百年之后的后人都会提及此事。

朝廷、官场,搞成了这副模样,总归不见得脸上有光吧?

而陛下又是自视甚高之君,所以他不是要撒谎,只是在纠结自己是不是没有维护住皇帝的面子。

当然,看到皇帝两位心腹都是这个态度,他心中的疑虑也有所消解。

“既然如此,那么运司衙门的奏疏便照实来上。到时候他们的桉卷全都附上。只是如此一来,扬州真是要出大名了。”

那也没办法,朝廷要清查盐政,肯定是这个结果。

等到下午时,运司衙门的三人连续接到两封从京里来的旨意。

一封是内阁给巡盐御史,其意是说盐课桉要仔细甄别,尽最大可能减少冤假错桉。

一封是司礼监给两位锦衣卫副使,结果意思却似乎有些相反,司礼监强调了皇上的意思,宫里的情况,所以要他们在扬州,一个不漏!

尽管如此,三人也都不惊奇,司礼监和内阁又开始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