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380章 顾佐的书

大明嫡长子 第380章 顾佐的书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白名单的思路很有启发。

其实除了工程类的采买可以运用这种方式以外,官府所进行的其他采买一样可以适用,无非就是在细节上进行修改和补充。

少府作为管理大量国家资产的机构,除了聚集财富以外,还有分配财富的功能。

因为货币对权力而言只是一种资源,关键是要转换成更多实际有用的东西,比如军队、粮食物资、可以产生回流资金的资产,如不夜城等。

把银子运回家捂住,这是绝对的守财奴思想。

作为帝王,如果民间商业凋敝、农业败坏,那么不管你国库里藏了多少银子,最后也会很快被消耗掉。

你不主动的把财富分出去,老百姓就会让你被动的掏钱。至少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比大规模的平叛镇压要好的多。

除此之外,顾左当初在从扬州来到京师的路上与三位举子的对话,也给了他更多的想象空间。

之后在监狱里,黑暗安静的环境也让他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说,关上一个月还说不上好坏。毕竟他要是在外面,俗事缠身的情况下有哪有那么多心思去想一些纯理论的东西。

不过当时决定写下来是觉得自己已经见不到皇帝了。

可他又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很重要,于是选择记录在纸上。

如果有一天他性命不保,至少还可以托人把这样东西交到皇帝手里,这样也算死而无憾了。

这种心理,顾左没有和皇帝说,他不需要表忠心,他忠不忠心皇帝清楚的很。

所以只是把东西呈上也就是了。

其实朱厚照知道顾左在监狱里写东西,所以他一个上呈动作便明白了,“成书了?”

对于这个年代的人能写出什么样的关于经济的着作,朱厚照也有些好奇。

“应也算不上书,微臣的拙作而已。若得空,还请圣上御览。”

朱厚照招了招手,刘瑾便把东西拿了过来。

“……说说吧。为什么写这本书。”

“便是先前所说,微臣在船上巧遇了三位举人。他们都是扬州本地的商人之家,从小耳濡目染,于商业、钱财有不一般的理解。一路上,微臣与他们提到宝钞、白银、海贸、粮食。起哄有一句话微臣大受震撼。”

“什么话?”

“朝廷开海之后,茶叶、瓷器、丝绸大量输往海外,而白银大量输入中国,长此以往,则中国白银愈多,银价势必日益降低,于是米价、盐价必然逐渐昂贵,到最后反倒是银子越多,百姓越艰苦。而若要解决此危机,就是在换白银的同时也换一些粮食。只有粮食才能饱腹。”

“三个举人?”

顾左立马开口,“陛下,此三人妄议朝政,确有不妥之处。不过臣与他们相处好几日,已知他们并非不忠不孝之人,还请陛下能够宽恕他们。”

“不,你会错朕的意思了。”朱厚照看了看手里的书,“朕是惊讶三个举人竟然能有这样的见解。其实他们说的很对。”

刘瑾在一旁听了都略有意外,顾礼卿就是顾礼卿,其圣宠还真不是一般的好。

“你这本书起名为《海贸论》,虽然还未翻开,但想必会非常精彩。至于那三人的名字,朕不问过多,眼看就要科举,先让他们考考看。名正言顺,朕这个皇帝总归是好安排些。”

“陛下圣明!”

“至于你们的讨论,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货币的本质。即货币本身并不具有价值,是因为人人承认它,它才具有价值。实际来看,朝廷用丝绸、瓷器换取粮食也是一个划算的交易,这些都没问题。但不可以因此就说货币没什么用。”

“比如朝廷要修路,银子还是最好的资源,用瓷器、用丝绸就都不好使,至少不方便,所以一段时期内,让海外之银输入中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其实有些像先前朕与你所说的事,便是要给百姓谋生的手段,让他们有银子可花。海外的白银输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白了,经济活动必须要有足够的货币量。

如果货币不够,交易麻烦,其实是蛮大的制约,甚至可以说几乎不要想着繁荣两个字。

历史上的大明在这个时期还是属于白银比较少的国家,所以才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有数亿量白银输入。

从市场角度来说,如果银价在中国贱到没人想要,那么商人出海的贸易自然就不愿意要白银了。可实际上并未出现这样的情况。

“朕还听说,东瀛之国有巨大的银矿。”

“银矿?!”即便是顾左也出现了瞬间的羡慕。

羡慕就会想要。

不过这些都离得还远,大明朝连像样的水师都没有。

“只是听说而已。礼卿,朕还是先看看你这本书。若你不介意,朕就在边上做些批注。”

顾左受宠若惊,“微臣自会如陛下所愿。”

“好,那你先退下吧。”

“是。”

朱厚照其实有种怪异的感觉,

如果不是他这个后世来客,大明怎么会有人去思考贸易和货币?

所以他便带着一丝好奇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

《海贸论》的名字起得有些随意,不过却不影响它的内容,这本书整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朝廷开海的背景。

实际上就是当初朝廷所考虑的浙闽百姓出海为生的一些理由。

朱厚照觉得他回避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洪武年间朝廷为什么禁海。臣子不敢写,但他这个皇帝则可以做决定。

任何时代都有其特点和特别的缘由,开国之初,面对东南和北元的两面夹击,太祖皇帝做出这样的决策是正确的。

那时候禁海是对,这时候开海也是对。这叫务实、灵活。施政的氛围如果能有这两种东西,那才是莫大的幸运。

因为说到底,没有一个为政者不会犯错,关键就在于弄下去发现不对要立即能改。这个能力,往往比多大程度做正确的决定还要重要。

“刘瑾,去将《太祖实录》拿来。”

“是。”

之后皇帝将顾左的书摊开来,照着实录于字的缝隙处增加这些内容,他的字经过这些年苦练,也算是能写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了。虽说实际上比不上顾左,但外行人看不出道道。

书的第二部分写贸易和货币。

其主要内容是写贸易的重要性和货币对于贸易活动的支撑。其中有些不准确的地方,因为顾左毕竟生于一个小农经济的年代,且不可避免的有一种中央王朝‘百产丰盈,无物不有”的优越感,于是将贸易活动视为一种上国的恩典。

朱厚照在这里做了批注,他不是要消除这些人的优越感,他是要告诉人们,大明朝尽管物产丰盈,但是物产只有卖出去才能换得银子,

丝绸是不能够吃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展贸易活动是为了本国的百姓。

不能够觉得我是天朝上国,愿意和你贸易就贸易,不愿意就封了,这样本国做海贸的百姓怎么办?

对于货币,朱厚照加了一条批注:货币可以定义为一般等价物。

这是他在高中课本上学来的,实际上货币的定义在学界是有争议的,它的内涵也不是简单能解释得清楚的。

但对于现在来说是够用的,足够让这个年代的人领悟很多年了。要是真的写成‘一种关于有劳动等价物对应的交换权的契约’,那也要他们看得懂才行。

书的第三部分是写当下的大明朝应该如何开展海贸。第四部分则是关于海外贸易的未来展望。

总的来说,《海贸论》可以定义为古代第一本针对中国与海外贸易得失进行思考的书籍,并跳出了单单是‘挣钱’的这个桎梏,系统性的描述了贸易与货币的关系,对于触动当代文人进行更多经济思考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虽然有些缺点和错误,但这是第一次,大明的官僚精英和书院的学术人员开始把经济当做一个科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产生的影响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之后正德皇帝不断提拔任用的新型经济官员也大多都受此书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朱厚照也开始酝酿针对少府的改组。

随着掌握的财力逐渐膨胀,少府这个户部之下的‘二级’机构已经越来越像一级机构了,户部尚书这个伪财神爷处处哭穷,因为国库的银子早就定好了去处。而少府令则成了真正的财神爷。

如今的少府掌管着船厂、粮商、不夜城,京城规划司也隶属其中,此外已经筹备得有了雏形的银行……相比于空虚的国库,这里才是真正金山。

毕竟这里聚集着最多的想着往上爬的官员,那动力自然就和其他衙门不一样。

顾左官复原职以后,几乎没有调整的时间便立即投入到了政务之中,

比如重新给不夜城开业定了期限和时间、召集人手研究编制那个白名单、要求青正源造船厂奏报生产情况……

这些事情每一项都繁杂。

忙碌之中,时间来到七月,

七月,扬州抄没的银两,开始解送京师;七月,初选五千名妙龄少女纷纷入京;

七月,朝中大臣渐渐发现皇帝对于任命新的两淮转运使丝毫没有兴趣,直到皇帝告诉他们,朝廷将不再保留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消息一出,朝野震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