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391章 若无成就,岂不可惜?(两章合一起发了)

时间来到八月。

早晚之时天气已经转凉,皇帝带着许冠走在宫廷里的长廊之上,长廊拐角处,会有一些宦官低头站立,默不作声。

“神武卫军饷由内帑出,是甲级卫的三倍。每一名士卒的姓名籍贯信息由侍从室保存,不经兵部、也不经五城兵马司。就有些类似于民间一般大姓所收拢的家奴,你许冠以后就是我朱家的人。”

朱厚照的个头长得不算小了,因为他规律性运动、吃得东西也比较平衡,七尺男儿是算的上了。而且常年生活优握,可以说是细皮嫩肉,仿佛白面小生。

身处高位又让他眉宇之间藏有威严,腰间玉带一系,走起路来真叫一个俊朗模样。

但站在许冠这样膀大腰圆的大汉边上,仿佛整体小上一圈似的。

“末将明白陛下的意思。”

“那你可明白,朕为什么要设立神武卫?”

“末将不解,请陛下明示。”

朱厚照双手抱胸,蜂腰直直挺着,眼神微偏,却没有说话。

风吹起一片片落在地上的粉红花瓣,掠过他们的眼前。

“……许将军以后会明白的,眼下,就先带好神武卫吧。”

民间的事情没有人和皇帝禀报,但一下子抄没这么多银两上来,必定是有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朱厚照作为后来者的一些改革动作依然停不下来。

而他记得,正德年间是有藩王反叛的。

再有,朱厚照有些向往于紫禁城外的世界,塞北的风光,大漠的草原,汉人的皇帝不去那里,怎么煊赫武功?

御驾亲征是他一直想做的事。

这都需要一支精兵护卫他左右。

所谓改革者,就是触动固有利益的人,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其实都危险。

长廊的尽头是他的臣子们。

朱厚照侧身看了许冠一眼,他心领神会,鞠躬抱拳,“微臣告退。”

“嗯。”

紧接着皇帝加快了脚步,迅速走到一众臣子面前,脚步也不停的说:“外面热,去乾清宫。”

在朱厚照的乾纲独断之下,两淮运司衙门的官员们已经没有翻身的可能,

而这件事尘埃落定,其他的事项也要逐渐提上日程。

今日召集臣子,主要是四个议题。

其一,便是以皇帝旨意下发的特别俸禄一事,酝酿了这么些日子,大概也要有个结论了。

其二,朱厚照是杀了一些人,但朝廷的目的不是要把这些人杀了。接下来的事宜要如何处理才是重头戏。

其三,少府独立,设为第七部的事也要正式的以圣旨明确。

其四,两淮运司的官员被杀了不少,商人也是,朝廷得理一理账,筹谋着把一些银子花出去。

乍一看事情不少,但实际上都不难。

尤其是特别俸禄。

特别俸禄的银两来源是内帑,其本质是皇帝用自己的银两养好自己信任的大臣。

有人愿意掏银子,给得还是大臣,除了被授予特别俸禄的人自己要‘客套’一番,其他人才不在这种事情上得罪人。

“……按照内阁和六部商议的结果,特别俸禄一共设为六等,分别为每年三万两、一万两、五千两、三千两、一千两及五百两纹银。朝中大臣不论文武,只要受奖,则年年皆有特别俸禄。当然,若是其人恃宠而骄、不识好歹。该收回的也一样会收回。”

朱厚照手里拿得是内阁已经拟好的《特别俸禄详述》。

今日商讨完毕,用印以后就会勘印天下。

“特别俸禄的实施并非保护大明所有臣子,而只是保护那些不愿意贪腐的臣子,当年章左副都御史章懋拿节日贡品招待客人,生活如此艰难,这是朝廷在逼着大臣成为贪官,朕心中不忍,所以生此念头。而名单……也已经拟好了。”

“所谓特别俸禄,关键在特别二字,只有立有特别的功劳才能获得获此殊荣,至于何为特别……比如李阁老、刘阁老,为国尽忠、勤勤恳恳,朕还是太子时,便亲眼看到他们每日伏桉,处理政务,所谓桉牍劳形啊,几十年如一日,这便可以称为特别。”

李东阳和谢迁都出列,他们身穿大红袍,头发比之前几年要白掉不少,尤其李东阳,眼袋肿而皮肤皱,老年斑是鼻子上一个,脸颊上一个,毕竟六十多了。

伺候他这么一个亦正亦邪、又精明、又独断的皇帝也不容易。

“微臣惭愧。”

“诶。”朱厚照走下台阶去扶了扶这两位老臣。

不管怎么说,他是脸颊白里透红的少年,而人家是辅国几十年的老人。也没当权臣,更不胡乱施政,基本上还是很正派的。

所以朱厚照这一扶,扶得叫一个尊老爱幼。

即便这些都不顾,他毕竟刚刚杀了这么多人,整个人一副刻薄寡恩的模样,而大棒之后给个甜枣这种也是基本功夫了。

“李阁老、谢阁老不必谦虚。朕年幼,治国的重任若没有两位阁老,怕是要出更多的乱子。只不过朕,性子有时倔了些,但那是对事不对人。且朕也知道,内阁是辛苦的。”

皇帝忽然温语,让乾清宫的六部九卿的心里都流过一阵暖流,一段时间以来,皇帝总是面若寒霜,搞的他们也有些害怕。今天终于……有些好听的话出来了。

他们心中都觉得皇帝是个孝顺、爱民的性子,现在看来那样的皇帝还在。

李东阳和谢迁更加觉得受宠若惊。

“陛下言重,所谓辛苦也是为臣之本分。至于特别俸禄……微臣无子无女,所需者一日三餐、四季之服而已。一年下来如何能用得上特别之俸禄?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这些银子赐予无田的百姓才是更好。”

李东阳这样讲,

谢迁也只得跟上。

不过朱厚照不让他们说了,“两位阁老,你们不要推辞。这银子,你们不收,其他人如何敢收?再有,收了朕特别俸禄的人一旦叫朕查出仍然受贿,那要罪加一等,你们要朕使这激将法?”

这话说的,仿佛阁老心虚,不敢接这一招似的。

所以也就没再继续推辞。

不过尽管是阁老,皇帝宣布的特别俸禄等级,也仅是第二等,也就是每年一万两。

这就让六部尚书个个好奇了,

就连李、谢二人都仅是第二等,那么第一等还有人吗?

确实,那三万两的第一等,是朱厚照放在那里给人看的。

就像大明朝的一品官,对于不姓朱的人来说想要当上极为不易。

在朱厚照的心里,这个层次是给那种从龙救驾、开疆拓土之类的立功者留着的。除此之外,他还在等待书院里会不会有人搞出什么科技突破,那样他也可以赏赐。

花一点银子起到示范作用,很赚。

至于平常人做的平常事,一万两就是顶天了。

皇帝是政治手段很成熟的人,不可能平白无故立一个高于内阁的人,所以既然阁老是第二等,剩余的人也无作他想。

接下来顾左是第二等,因为他掌管少府做了太多的事。

正常起来的话,韩文、闵珪都只是第四等。

随后吏部尚书梁储、兵部尚书王炳、再加工部、礼部两位尚书都没有获得特别俸禄。这是朱厚照琢磨了很久决定的。

首先不能只留哪一个,这是侮辱人,要留就多留些,四人相互‘报团取暖’才易于接受。

因为特别俸禄就是以功劳来论,不在于关于亲疏,想要拿到还是不容易的,这和官位大小没关系,如果当得官大就有特别俸禄,那一开始就有些歪了。

而像杨一清打赢过花马池之战,就可列为第二等,王鏊办好了开海可列为第二等,王守仁福建剿匪有功,列为第三等。

除了这些正常的官员名字,还有些奇怪的……

比如,女子医馆谈允贤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可列为第四等,左副都御史章懋廉洁之名在外,列为第四等,特赐纹银三千两。

特别,

关键在特别。

这个名单以后还会继续拉长,但往后一个一个加的话,没有军功以及特殊情况的,怕是连500两也捞不到。

尽管如此,特别俸禄这一项也会让内帑每年支出近十万两银子。

好在有四位尚书,以及大理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都没沾上这个名头,这安排就不显得特别奇怪,他们中的任何一位也不会觉得是皇帝在针对他们。

别说他们了,

刘健不是也没有吗?

朱厚照不想在这个上面浪费太多时间,反正具体的实施路径也很简单,因为人数少,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当面赐予他们。

这项特别俸禄除了赏赐的用意,也是要让不贪腐的人,口袋鼓起来,更加‘有恃无恐’,似章懋,朝廷不叫他饿肚子,他就能把那些贪官给烦死。

刘瑾把圣旨在御桉上展开好,而皇帝就在众人的眼中用了印。

哐当一声,一项不大不小的改革也终于落于纸上。

朱厚照再把圣旨交到刘瑾的手上后,从御桉后出来,缓步向乾清宫的大门走去,一直走到门槛之处。

背对着众臣,他说:

“还记弘治十七年,朕清查浙江窝桉时,便有人提过,朝廷不得与民争利。但朕是不爱银子的,所以这钱朕舍得。

而所谓朝廷就是几座宫殿、几座衙门,饭还是要分锅吃的。”

门外的晨风把朱厚照的头发吹得胡乱飘扬,皇帝的话在宫殿里形成回音,一遍又一遍的响起。

“朕是皇帝,你们都是国之重臣,千秋万代后人眼中,是查得到我们的所作所为的。朕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是想着青史留名、还是想着我死之后不管洪水滔天,但朕是要对这把龙椅负责的。”

“历史有太多的遗憾了,孔夫子生不逢时、霍去病英年早逝、安史之乱盛唐一夜灰飞烟灭、风波亭岳武穆千古留恨……诸位爱卿,朕不想这些遗憾也发生在正德朝。

父皇御极十八年,励精图治,朝中所用得人,诸位皆是贤臣,朕又年仅十六,正是青春盛年。疆域之外鞑靼四分五裂,中原之内并无烽烟四起。这样的条件,如果朕朱厚照……”

皇帝指了指自己,

随后又换方向指了指站立着的大臣,“你们李、谢、韩、闵……这么多人,搞不出一个国泰民安、四方来服,那咱们这些人也不要自诩太高,千百年后怕还是要成为后人的笑话。”

这是一番肺腑之言,一说出口就是有一股帝王的冲天之志。

“吾皇圣明!

吾皇圣明!

朱厚照侧着身,表情沉静的望着跪了一地的人。

“光朕圣明没有用,强国还是靠诸位。靳贵,”

“微臣在。”

“谈下一个事情吧。”

“是。”

按照议程,接下来就是盐。

运司的官、两淮的商人被‘强权’以撕裂的方式完全破坏,现在杨廷和和赵慎还在那个地方撑着,但官制被破坏,不能够无限拖下去。

接下来要怎么办,这个问题要很快回答,而且得回答好。

朝廷的目的、朱厚照的目的是希望两淮盐场运转正常、朝廷盐课收入能有所增长。不是把那群人抓起来杀了就完了。

尽管那很爽,但不做好善后就是灾难。

而善后的方法之一,就是尝试施行拍卖之法,将盐场交予盐商经营,尽快恢复正常。

其实所谓的两淮盐场,实际上是指淮北、淮南盐场,位置主要分布在东部海滨一带,从汉代开始这里就是重要的盐产地。

至正二十六年,太祖皇帝在这里设立盐区,共管辖29处盐场;成化七年,又发现一处古灶遗迹,因其‘地广水咸,宜设煎盐’,所以成化皇帝下令设立天赐场,这样到如今,两淮盐场一共有30处,共有灶户五万余。

到明代中期,两淮盐的官方产量在一亿四千万斤左右,弘治时盐引改为小引,一引盐大约是200斤(弘治前为400斤),所以换算成盐引,两淮盐场一年可产盐70万引,这远远高于两浙盐场的40万引和山东盐场的15万引,占大明一年300万引产量的近四分之一。

这还不算灶户私制的私盐的数量。

而每引盐的价格大约在0.7两左右,这样仅是正盐盐课大约就有50万两,除此外,还有些‘手续费’,比如支盐时,每引需纳0.05两,这些银子是‘存留司库,以备赈灶’,因而称为赈济银。

此外还有“科罚银”、“割没银”等。

可以说是苛捐杂税,名目众多。

总之乱七八糟加起来,明朝两淮盐课每年上缴60万~70万两银子,占据全国盐课岁入的约三分之一。

岁入比例高于产量比例,就是因为两淮盐最好,价格最高。

同上,盐课收入也无法计入被走私掉的私盐。

实际上按照泛滥到的‘无官不私’的程度来看,正盐之外的余盐比例会相当高。

兴许,朝廷这边拍卖一处盐场,某个盐场的盐产量就会翻上一番。

而如果盐商们以每引0.7两的银子报中,再加上缴纳各种‘苛捐杂税’之后仍然有得赚,那么可以合理预估拍卖的盐引单价可以轻易提升至一两。

平均来看,每处盐场每年正盐产量约2.3万引,计算进余盐,合理预估为3万引。分五年进行拍卖一年可拍六处,所以拍卖所得金额就可以达到18万两。

这个数字还需要乘以五,也就是一共90万两,朝廷才同意六处盐场的经营权交商人经营。

因为经营权一次五年,那当然就是收五年的钱!到底吃了几碗粉,这个账不能算错。

对于一家商人来说,如果他拍得一处盐场,大约要花费18万两白银,再加上一些成本算其20万两。出了这笔银子,接下来五年的20万引、4000万斤盐就归他了。

实际上每引一两的价格或许都低了,毕竟‘苛捐杂税’只在0.7的基础上加了0.3,比例稍低,大明的官僚们表现有没有那么好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过刚开始,总归是慢慢来。一处盐场几十万两白银,在两淮盐商受过大伤之后,能拿得出这么多银子的估计也不多了。

而且盐商的成本不仅在于拍卖费用,他们也要支付为其产盐的灶户的工钱。

所以预估的单价1两一引以及产量从2.3万预估到3万,都不算很大幅度的提升。实际上里面猫腻还不知道多少。

但即便这样,朱厚照觉得也够了。

因为除了盐课岁入在涨,朝廷还可以撤掉乱七八糟的运司衙门,把那些‘虫豸’全部都扫进垃圾堆,这一来一回,差别可就大了。

所以这个买卖,让朱厚照很有推进的动力。

当然,少府和内阁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李东阳说的,“若是今年的6处顺利拍掉,那剩余24处的盐场又要如何处置?”

朱厚照微微点头,

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讨论就该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而不是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之后韩文又说:“首先是不能够关停,每年进入市场的食盐岂止70万引?那么多盐场关掉以后,食盐产量锐减,必定使得盐价腾贵。”

朱厚照双手抱胸,一边晃着,一边在听臣子们的建议。

“微臣以为,是不是择几处列为兑支盐场?”

朱厚照勐然抬头,“谁说的这句话?”

一个年轻的蓝袍官员被君威震慑,还以为自己讲错了话,急忙跪下来说:“是微臣所说。”

“你叫什么名字?担任什么职务?”

“回禀陛下。微臣陈季立,乃少府一郎中。”

顾左补充禀报,“年初时,陛下下旨将京师里剩余的工人训为船匠,微臣便选了此人总制此事。今日陛下宣召要议花钱修路之事,陈郎中有专疏上奏,臣觉得有几分道理,因而将其一并带来了。”

喔,不过那个是后面的议题了。

朱厚照打量了一眼这个叫陈季立的年轻人,嘴巴上连个胡须都没有,圆圆的脸蛋其实有些稚嫩感。

“知道了,旁得先不提。陈郎中,你说的守支盐场是什么意思,具体讲讲。”

陈季立心中突突跳,吞咽了两口唾沫说:“盐课之桉中,内外皆知民间盐商守支之苦。朝廷此番杀盐官、惩盐商,破除权贵占窝卖窝之害,乃剜肉补疮之举,民间百姓无不称颂。可此番行拍卖,去盐引,那么过往盐商手中的盐引又当如何处置?”

“你的意思是,朝廷不能赖账。”

陈季立吓了一跳,“微臣不敢。”

皇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哈哈笑了起来。

“起来吧。”朱厚照是感觉到了一种欣慰,终于有人说出了政府不能赖账这句话。

民间的许多商人已经领悟了商业以诚为本的重要,可惜官本位里面的人大多不懂,因为权力可以轻易的碾过商人,而不会让他们觉得有任何后果。

实际上,盐引的滥发本质上就是对商人的剥削,这个从大明宝钞中就可见一般。像永乐、宣德这样的皇帝难道看不明白吗?

不可能。

后来者如弘治即便不懂,朝中的大臣一遍一遍的上奏道理也讲得很通俗。

但为什么还是治不好滥发盐引的病?

说到底四个字,以商为末。你们就是该为朝廷做贡献。

商业活动总是遭受各种破坏,无法发展壮大,萌芽萌了一百年也还是萌芽,其中一个原因或许也有权力者的肆意破坏。

“朝廷不能够赖账。”朱厚照又重重说了一次,“你这个建议提的好。不过朝廷应当择几处盐场作为兑支盐场?”

这样再问下去就是实际操作了。

正德皇帝注重这一点,甚至重过提议本身。

陈季立继续说:“若是拍卖顺利,则今年朝廷所得两淮盐课收入已远远超过往年。因而兑支盐场的数量不妨设得多一些。”

“为何?”

“既然是要给盐商承兑,就不能够小家子气,目前守支问题严重,有的盐商甚至要守几十年。可见一两处盐场作为兑支盐场,掀不起一点浪花,甚至不能够让商人感受到朝廷守约的决心。若产生这样的效果,那还不如赖掉。”

真赖掉也就赖掉了,反正又不是头一回。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朱厚照点点头,“一两处盐场确实容易有反作用。诸位爱卿,你们以为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