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402章 置拍卖所

大明嫡长子 第402章 置拍卖所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九月初两淮地区下了一场小雨。

杨廷和看着雨势皱起了眉头,

他的奏疏已经上去了,主要是向皇帝禀报赈灾灶户的事情已经步入正轨,他与盐司赵慎通力配合,调动了盐场本身的各个盐官,又从应天府等地购粮……

事情千头万绪,其中说不准也有监管不到之处,但那么多粮食下去,漏也会漏一点到灶户手中。

杨廷和是这么以为的。

就是下了雨,道路得泥泞个几日,实际上又耽误运粮。

庙湾盐场在淮安府清河县境内,这里有灶户六千余人,算是规模较大的盐场了。

杨廷和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盐场一一走遍,但一个两个的,他还是得去。盐课之中的**太厉害,万一皇帝拨了粮食下不去,最后依旧闹出民变,

他这个钦差如何交代?

而之所以选择庙湾,则是因为这里的粮食消耗太快。六千余人,一天2斤粮食,1万石150万斤的粮食足够吃100多天·,

即便算上中饱私囊层层盘剥,50天,总归要撑得了吧?

可庙湾盐场刚领粮30日,就上报再有10日粮食即将耗尽。

庙湾盐场的大使名为彭林坤,杨廷和二话不说先将他给绑了!

“灶户生活艰辛,往往是昼夜勤劳、岁无宁日,朝廷不忍、拨下赈灾的粮食,你身为盐场大使,如何将100多日的粮食在40日之内就消耗完毕的?你真以为本钦差不敢杀人?”

彭林坤抻着脖子叫屈,“上差,您去庙湾一看便知!”

有此一节,才有杨廷和踩着烂泥、冒雨前往淮安府的一幕。

他们一行人躲在路边的亭子里,边上种着很密的竹林,雨打竹叶,原本是清新舒缓,但亭子里的人没有不焦急的。

按照彭林坤的说法,庙湾盐场哪里就止六千余灶户,根本就是有一万五千余,

杨廷和原本以为赈济灶户之事也有旧例,应当问题不大。

就如同‘军、匠’这样的‘籍’,灶户也有自己的籍,而且明代规定,灶户不得擅自脱籍。

为了加强管理,盐运司还会将灶户及其相关情况登记造册,称为盐册或是灶册。里面的内容包含盐场内灶户的总数、每户几个灶丁、每丁应交的盐课数等,可以说十分详尽。

赈灾的时候只要按照盐册一一发去粮食,虽有克扣,但整个链条是完整的。能有什么大问题?

可实际上真到了最下面,就会明白因为应缴纳的盐课数量,和灶丁的数量相关。

灶丁越多,上缴盐课就越多。

所以从明初到正德这一百多年下来,自然会有一件事发生:就是灶丁的户数被隐瞒了。

层层上报的数字是六千余灶户,但实际上哪里止啊?

当初上缴盐课的时候按数字小的来,

现在大家排队领救命粮食了,难道多出来的人就让他活活饿死?

彭林坤做不出这样的事情,他是按照实际的灶户来发粮的,

如此一来,粮食消耗的自然极快。

即便没有贪墨与盘剥,大约也就吃上50日,现在撑过40日,都算是他不错了。

杨廷和确认了这一点之后就让人将彭林坤松了绑,这个像痞子一样的瘦猴躲在亭子的角落揉搓自己的胳膊,大概是勒得疼了。

而抬头望向京里来的大官,只觉得人家满脸愁绪、心思深重,脑子里怕是比他们这些粗人想得要多。

“难怪陛下要多发那么多粮食……”

原本50万石、7500万斤粮食,给5万人得吃两年。

杨廷和负着手,说道:“所以陛下常说国事艰难,有时候、有些事,旁人觉得明明可以转圜,但陛下就是不肯。便是因为大明的病症比常人所料的都更加严重。”

“介夫兄,那这差额怎么办?那些不在册的人,是赈还是不赈?”

“上差,盐司!”彭林坤大约是听到了这话,急忙跪下说:“今年朝廷整顿两淮盐场,不管是在册还是不在册,灶丁们都已断了粮。如果只赈在册之丁,那剩余的人必定会哄抢粮食!到时后果不堪设想!”

赵慎毕竟是捕过盗贼的,对于刁民,他不会那么仁慈,所以严厉斥问道:“那么当初隐瞒灶丁的时候,怎么不想着有今日?该缴的盐课不缴,不该领的粮食要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彭林坤自然说不出话,他就是小角色,而且隐瞒灶丁数量也不是从他这里才开始的。

“惠兴兄(赵慎字),”杨廷和紧皱着眉头,拦了一下他,“这是陈年陋习,不是一两任盐场大使的事,怪不到他身上。不过……彭林坤,赵盐司说的话也有道理,万事万物都得讲究个理字,这里的理也总归要讲得清楚吧?”

“朝廷虽然有粮食,但是一场雨下来,不知道路上要耽搁多久,即便我们日日催运,十日之内也有可能到不了。你说不在册的灶丁会闹,那么在册的灶丁呢?”

“他们平日里给朝廷缴纳盐课,朝廷整顿两淮盐场,不会扔下他们不管,这是天经地义。现在粮食总量不够,万一他们知道是因为也赈了不在册的灶丁呢?这些人闹不闹?”

彭林坤脸洼而眼细长,整个一脸苦相。这个时候也说不出话来。

大官就是大官,考虑的事情就是周到。

这个问题确确实实存在。

“不错!”赵慎严厉的讲:“你们报了多少人,朝廷自然就赈多少人,现在丁口叫人给隐瞒了,难道还怪得了朝廷?”

“这件事,由下官负责。”彭林坤叩头,“灶丁以几人为一户,隐去的丁口也在各自家中,他们不会与自家人相争的。”

这可不好讲。

要饿死人的时候,哪管那么多?

杨廷和仔细想了想说:“等雨停,我们到了庙湾之后,你要发布新规。在册的灶丁每人每日领两斤粮食,不在册的灶丁每人每日领八两粮食。而且,在册的先领、不在册的后领。朝廷没有不管他们,但人生在世,不能够所有的便宜都叫他们给占了!”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

完全不赈是不可能的。

就像彭林坤所说,万一闹出事情来也不好。

皇帝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给了粮食,最后还是闹出民变,就算你有理由,那至少也是能力不够、不知变通。

但无论如何也要让那些人知道,你平日占了便宜,这个时候就该往后站,这也是一种惩罚,刁民,不能够对他们太好。

主要是粮食的数量也不够,不足以把所有人都喂得饱,下着雨、烂着泥,神仙来运啊?

路上,杨廷和继续与赵慎说,

“灶户的赈济是一方面,盐场要拍卖也需加快。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过度好,让商人来运营盐场,让盐场重新运转。回去以后,我们便要上此奏疏。”

实际上皇帝已经开始了。

因为他也知道这件事拖不得,正德元年必须要有个结果。

按照当日在乾清宫所议,朝廷整顿了两淮盐场以后,撤去了运司以及批验所等衙门,重新设置了一处拍卖所。

拍卖所将两淮盐场的30处盐场进行划分,其中6处进行拍卖,剩余24处暂时仍为官营,一样设在拍卖所之下。

这24处盐场中,所得盐课收入全部不再上缴户部。其中又有6处的盐课,全部用于两淮24处盐场的灶户的工本米发放。剩余的18处盐场,则设为兑支盐场,这样一年可有40万引盐,专门用来兑付前朝已经印发的盐引。

拍卖所哪里也不去,不设在淮安,也不设在扬州,就在京师、京师东城,南边是不夜城,西边是锦衣卫。

多好,这边犯了事,那边就可以将其送到锦衣卫。

拍卖所设正使一人、左右副使各一人,分别负责6处和24处盐场。看起来后者数量巨大,但其实管得少的,反而获得的银子多,管得多的,却是事多钱少。

拍卖按年份和月份举行,今年拍6处,明年再拍6处,兑支盐场的数量则按次减少,一直到最后保留6处盐场,直到历年积欠的盐引兑完为止。

至于多久能兑完,户部也没个数,从永乐开始至今,朱家皇帝们签发了太多的盐引,隔三差五赐一次,一次就是一两万引,谁还统计得过来?

但不管怎样,朝廷设立专门用于兑支的盐场,则显现出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态度。

朝堂上下一直到民间,没有说不支持的。

第一年还会有些难度,24处盐场灶户的工本米需要朝廷发放,但随后几年,拍卖的盐场逐渐增多,朝廷的压力逐渐减小,拍卖所的官员数量也会大大少于盐运司,如此简装轻行,或可一改盐政之弊。

九月初六日,皇帝圣旨:遣少府郎中陈季立转任拍卖所左副使,秩正五品,掌盐场拍卖、盐商监管、盐价调控以及灶户民生;

遣原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司经历游思孟为拍卖所右副使,掌剩余24处官营盐场的管理诸事。这与先前没有太大的不同,就是管理盐场,按照旧例催征盐课、核对盐引后支盐核销。

此人就是原来两淮运司‘幸存’下来的7个官员之一。

而经历司经历,就是掌管本衙门内文书往来的,有点儿类似办公厅主任,这个位置干久了,对于衙门内的各种事项办理的流程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让他署理剩余的24处盐场可以称为合适。

在这件事上,皇帝坚持了一回,把此桉之中清白之身的人全部留下高升。

游思孟只是其中之一,剩余的6个人也都在拍卖所之内,他们从地方官摇身一变成为京官,而且品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贪官死、清官上。

皇帝当到这个份上,才有成就感。

至于拍卖所正使,这个位置,依然悬而未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