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438章 师徒

大明嫡长子 第438章 师徒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复套的事情,简化开来说就是发动一场针对鞑靼的战争,其具体的路径都有,将、兵、银、粮、马……每一个不说很丰富,但基本都在准备之中。

但如果真的要打一场大型的战争,必定不是像剿套那样只有不足两万的骑兵过去,肯定还要有至少十万人的步卒,而人一多,所带的粮草辎重就是个天文数字,为了运送、保护这些粮草又得有专门的运粮队。

也就是说,这要率领二十万大军进行一场灭国之战。

但要是打输了,就是另外一场土木堡之耻。

这种程度的事情,已经不是大朝会能决定的了,而是要‘小朝会’决定的。

大朝会会决定是相对容易的事情,例如午后开始的河工之议。

朝廷没有银子的时候,都省着些用,即便如此,去年也还是拨了三十万。

现在朝廷结余较多,朱厚照也不是个守财奴皇帝,他聚拢财富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能够支配,并在分配的过程中更多的向老百姓倾斜,用来改善民生。所以自然能拨出更多的银子。

而且山东连续两年要到了银两,其他的地方皇帝也不好不松口。

于是大明朝主要的产粮地,浙江、南直隶、江西以及河南都争取到了这笔银两。唯一失败的是湖广。

湖广的庄田比例较高,许多王爷都封在那里,按理说,那里的百姓更加贫穷,朝廷应当更加倾斜,但问题是……

这些银两过去,还不一定进谁的口袋。

自己花了银子,然后蒙着眼睛在宫里自我感动,殊不知只是喂肥了另外一批人。

还不如交到自己信任的人手中。

浙江是王琼、南直隶有何鉴、河南是彭泽、江西是焦芳,这些人不完全以‘清廉’出名,但他们都有一定的任事能力。

水至清则无鱼,朱厚照没有想过拨下去的银两每一分都用的很好,但放在任事的人手中,他至少能把事情办一办,不会说几层官僚自己分了。

除了河工,去年所定的取仕议题,今年没有了,不夜城这个议题也没有了。所以这次大朝会倒可以缓些来,等到河工的议题顺利结束,即便时辰尚早,今日也不再继续了。

说句实在话,朱厚照继承这个天下的时候,还算是国泰民安,有能力的大臣也不少,他自己更加没有乱来,宫中的用度也没有浪费,两年以来多种政策都以安民为主,所以大明的状态还可以。

整体上就是老百姓吃不饱、饿不死,将就着过。

只不过开海加两淮盐法的桉子,让朝廷一下子富裕起来了,这增添了变数。

要是还如往年一般的国库,内阁也不会想到要解决更多的饥民问题。

午后结束时,太阳还未落山,

朱厚照许久未见自己的老师王鏊,便将他留了下来。王守仁暂时落在殿外,靳贵在招呼他。

刘瑾领着两个小太监搬来了棋盘。

王鏊心领神会,行了礼便坐下了。

皇帝执子落盘,“朕几年前与先生就约定,要中兴大明。虽说功业还未成,但总算是有了起色,今日奉天殿议复套,先生是什么看法?”

王鏊脸宽而大,眼袋深重,目光锐利,整个人仪态端庄,有股子正气。

“陛下这是自谦了,国库余银千万,这哪里是有些起色而已,怕是大明几代以来都未有过的盛况。只是陛下不愿用盛世二字而已。”

朱厚照一边落子一边说:“这些银子,朕知道是怎么来的。且自古以来,哪里有百姓饿着肚子的盛世?”

如果按照正常税收程序,国库和内帑收上了这么多银子,那可以说是盛世。因为说明税赋制度已经优化,不然不可能收这么多,也不可能结余这么多。

现在呢,很多是海贸上过来的。大明的百姓自身,并没有什么变化。

王鏊听到这话颇为感慨,“能有陛下这样的天子,真是社稷之幸、万民之幸。至于今日之事,微臣以为当以亦不剌为使,联系土默特和鄂尔多斯两部,若达延汗真要兴兵,他们也会求援,若没有,大明也可缓缓休养生息。陛下如今修水利、振教化、练兵马、养百姓,多一年的时间,便多一分胜算。不过若达延汗真的兴兵,大明必不能坐视不理!”

最后一句话斩钉截铁。

朱厚照一拍桌子,“朕也是这个意思!万事俱备,就等这股东风,他若动,我必动!他若不动,大明就封锁贸易,盐、铁、布帛、粮食都不与他互市!可惜,朝堂上的人将此大政略和那些银子扯上了关系,各个都想揽入自己的口袋,而排除另外一方。”

其实明蒙两边的许多战争,和互市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鞑靼人会要求明朝和他互市,如果不互市,数年后必定有一场战争,但如果一直互市,等他们强大起来了,还是会有一场战争。说到底,就是要争、就是要打。

当然,如果要有随时反应的能力。现在国库的银子就不能一下子都花出去,不然,万一要出兵国库却在跑老鼠,那怎么办?

这也是朱厚照叫停了早上的议题的原因。

因为相去甚远、因为有些僵硬,再吵下去,只会让两方人马更加的偏激与固执。

“既然陛下是这样的意思,不如,就让微臣来提。”

朱厚照略微感动,这是要两不靠,但实际上官场上的两不靠,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两边都交好,而是两边都得罪。

但王鏊也就这般平常便说了出来。

“不要了,朕自有打算。”他摇摇头,接着又问:“王伯安近段时间主要做了什么?”

说起这人,王鏊笑了起来,“陛下也算是慧眼识人,早便知道此人之才。王伯安行事不拘常理,而且往往能寻摸到根源之上。一年以来,三地市舶司的海上之事,臣逐渐尽数交托于他。便如当初陛下所言,海上的许多倭寇,其中也有不少乃是我大明百姓因海禁生活无依而假扮。但开海之后,并非所有人都改过自新,海上还是存在大大小小的盗匪,所以一段时间以来,主要是王伯安驾船巡游。”

朱厚照轻笑,原来的陆上剿匪专家现如今给转到海上去了。

“他如今有多少船,多少人?”

“主要是船只紧张,一年下来共积有八艘战座船,一共可载水手一千六百人,兵勇三千人。”

八艘……

朱厚照有些咧嘴,也太少了点。主要也是没银子吧,战座船本身只需要一千两银子一艘,问题是养那么多的人。

总不至于造那么多空船放在那里。

“这个支出,朝廷不会省,朕也不会吝啬,八艘船实在是太少了,全部拉上组成一个舰队都够呛,今年至少要翻三番。船只的问题,你去与梅可甲协商,请他务必提供。”

三番……王鏊一算,这就是上万人的舰队了。

“陛下,当真要在承平之时负担如此数量的水师?”

“请先生信我。在朕的心中,其实大明不仅要有水师,还要有远洋水师。现如今开海之初,这个需求还不急迫,但十年八年之后呢?大明海上贸易涉及的银两规模动辄上千万,而商人并无保护自身的能力,万一遇上海外的抢掠,朕的子民来请朝廷为他们做主,朕如何为他们做主?”

王鏊略微沉默。

“陛下所虑甚远,臣不及也。”

朱厚照笑了笑,“再远,也需要如先生这般大才辅左。从正德二年的情形来看,浙闽两省的民情已基本稳定,朕不会让先生再在那里躲清闲了。”

王鏊知道皇帝在开玩笑,他哪里会有躲清闲的心思,自然间也是欣然应允,“愿为陛下效命!”

“刘瑾,去宣王伯安。”

“是。”

对于王守仁的安排,朱厚照一直非常谨慎。在其他历史名人不断升职的同时,王守仁的官途其实并不显赫,就是因为担心揠苗助长。

对于他的为官经历,朱厚照也是如数家珍。王守仁去过西北跟着王越打过鞑靼,在兵部当过主事,在福建剿过匪,还有指挥水师的经验。可以说,兵事这一方面,他是经验十足了。

但这种天降勐人,朱厚照怎么会让他只干剿匪这种活儿?

这本书已经一百四十万字了,质量、风格基本都定型,有些时候部分人不喜欢也是很无奈的事,但我写过几本书,我知道再多人批评,还是有喜欢看的人,而且目前追订也一直很稳定,我得为这些读者写下去,也为我自己写下去,第一次写历史,我还是很认真的(认真脸)。

才一百四,离目标还远着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