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69章 赴任、读书与国粹

大明嫡长子 第69章 赴任、读书与国粹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那个逆子呢?”

王华神色匆匆入了府,脑袋低着,瞧着不是很高兴的样子。

府里的管家有些害怕,畏畏缩缩的讲:“出……出去了。”

王华一听,更是七窍生烟!

怎么别人家的儿子,都在好好读书,说出去都是有些才名的。或者干脆就是个平庸之人的也行,守好祖宗的家业就好。

就他,生了这么个儿子,聪明是聪明,人人都夸,可他娘的就是不干正事!

气鼓鼓的王华就在堂屋里坐着,约莫等了一个多时辰,那个混小子身影终于出现了。

王守仁是偷跑出来的,所以还在路上就知道老父亲肯定是勃然大怒了。

要说他也识相,惹恼了父亲之后一回府就老老实实,本来还想先躲会儿,但一进门就看到父亲在等他,也就不作他想,规规矩矩的去给亲爹跪下。

“孩儿拜见父亲。父亲莫要动怒,孩儿知错了。”

王华揉了揉一突一突的脑瓜仁,“你去了哪里?”

“孩儿……去了王越将军的府上。”

王华:“……”

出乎王守仁的预料,父亲竟然少见的比较安静。

“爹……”

“唉……”王华一声长长的叹息,“今天,东宫也传唤了为父过去。”

王守仁竖着耳朵,

去年末到今年初,东宫太子一连串的行动大震人心,仿佛一代圣君的影子已经出现。

王守仁从小受家学熏陶,心怀报国之念。

因而对于东宫太子,他也是极为关心。

“也不知道你这个小子有什么能耐……殿下竟知道我有个叫王守仁的儿子,热衷兵法军事。”

王守仁很是惊讶,“殿下知道我?”

“为父也奇怪,不过事实如此。”话说到此处,王华那慈父的目光还是出来了,“殿下劝说,让我同意你随王越一道前往西北。”

“什么?!”王守仁呆住了。

“父亲答应了?”

“东宫驾前,有什么答应不答应的。为父只是想到要与你离别……西北可不是浙江,面临的又是战事,你此去……”王华说到底还是疼爱自己这个儿子的。

血浓于水,而且王守仁少有才名,也是他儿子里最聪明的一个了。

一说到离别,

父子情深的两人总归演绎不出喜剧的氛围。

“况且,弘治十二年又是恩科。”

王守仁磕了个头,“父亲放心,孩儿虽然不守常规,但也不是不学无术之人,其实不论是文章、兵法都是孩儿的兴趣,此次西去,孩儿也定不会荒废学业。”

“殿下说王鏊也一同前往,他的文章作的极好,你倒也可以就近请教。”

王守仁一听,好听的话说的更多,“那父亲更不必为孩儿担忧了。男儿志在四方。孩儿此去向王鏊大人学文,向王越大人学武,以后像父亲一样成为朝廷的栋梁之臣!”

这话是王华心坎上的话,

虽然这个孩儿常惹他生气,但要说出人头地,大概也数他为最了。

而且东宫为何特地提到他这个儿子,也是王华心里嘀咕的地方,也许是什么关口碰见了。虽说这次去西北路途遥远,肯定也辛苦,但怎么看也是锻炼的意思。

“儿孙自有儿孙福啊……”

二月初二日,京师城墙之外,旌旗猎猎,战马嘶鸣。

王越骑马最后回望了雄壮的北京城,王鏊、王守仁列在其后也是一样的回眸。

“我想到了殿下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王鏊开口说的这句,不等旁人问,他自顾自的往下说,“殿下说,我大明有钱有人,绝不可让人给欺负了!”

这话虽是出自文臣之口,却有让在场几十名武人握紧缰绳的力量。

“随我赴任!”王越一声大喊。

“是!”

轰然一声响,之后则是马蹄溅起灰尘如烟。

……

……

在宫里,有两样事情比较受人瞩目,一是内阁首揆徐溥身体实在是熬不住了,所以再一次向皇帝乞求致仕。

皇帝同意了。

弘治和臣子们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况且徐溥确实是年纪大了,不是因为君臣矛盾等其他的原因。

他身边的人也都知道,老人家眼睛看东西看不太清楚,哪怕退休了还要去治眼睛。

所以一切倒也平静。

徐溥致仕之后,

刘健接任内阁首揆的位子,李东阳、谢迁紧随其后。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这新一届的内阁出来了,总是要干出点什么事来吧?所以眼下最为重要的事是什么?

这也就是前文所述的第二件事:东宫出阁讲学。

当徐溥离开的时候,朱厚照就知道这一天自己是逃不过了。而且按照去年皇帝下的旨意,基本上时间也拖不过去了。

唯一能再拖上一拖的,就是‘选个吉日’,

吉日总归不是明天,那自然就往后靠了。

不过这一点朱厚照并不关心,因为对他而言也没什么意义。

他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练字、射箭,若是得空也会锻炼锻炼身体,跟着张永做几组武术动作什么的。

因为对自己有要求,这个要求就是,以后要成为一个文武双全、兼具才情的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不能只是年轻风流,最重要的是要足智多谋、握天下之权。

朱元璋对皇子的教育是很注重的,按照他老人家定下的规矩,一个孩子读书的任务还是蛮重的。

所教授的内容也很多,一般以《大学》、《尚书》这类传统的四书五经为主,除此之外也会学习《资治通鉴》、《帝范》,里面都是历朝历代哪些是昏君、哪些是明君这类东西,目的就是教皇子当个好皇帝。

除此之外,我大明历代帝王还会给儿子们编书,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就不必提了。还有太宗皇帝编的《圣学心法》、宣宗皇帝制《帝训》、宪宗皇帝编《文华宝训》等。

最后,还有历代文人写的文章,王勃、苏轼、柳宗元等等,不要说了自己是读书人,却没看过王勃的文章,没读过苏轼的词,那也不妥。

其实这些内容,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朱厚照还不是成年人,即便大臣们制定学习的内容,也不会很多。

但也有个麻烦,就是运气不好,碰上了刘健、吴宽两个人。

吴宽不必说了。

新任内阁首揆刘健,那实在不是一般人。

老先生今年65岁了,从小受的是正统而严格的儒家教育,拜的老师是理学家薛瑄。二十七岁中进士,然后就在翰林院熬资历。

他读书做事很是认真,绝不打马虎眼,正就是正,邪就是邪,而且性格刚直,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二十八年,旁人叫他通通路子快些提拔,他不,就是埋头苦熬,所以也有“刘木头”的称号。

现在一个内阁首愧、一个詹事府詹事是这两个老头,那真是对味了,

他们在一起一合计:东宫聪明,但有奇智,可得把他往正道上引啊。

原先徐溥给定的是日习一百字,

两个老头儿互相看了看,吴宽道:“殿下之才非常人,这样是否有些少了?”

刘健装模作样的深以为然,“或应两百?”

“刘阁老高见。”

吴宽又说:“听闻殿下博闻强记,每日所授文章只有一两百字的话,讲读官也无甚可讲了。”

“不错,殿下若是学得不够,就是咱们做臣子的疏忽了。”

本来关于这个,皇帝的旨意也是再议一议,结果这两个老头儿在一起‘密谋’之后,搞得皇太子的课程任务繁重。

不仅弘治皇帝看了脸色不对,坐在皇帝边上的朱厚照也是暗暗起了火,他又不是没看过徐溥原来的计划,

本来么,一天习字一百,简单,把学过的文章记熟,也简单。此外还有些骑射课程。这样每天有内容、有休息,挺好的。

现在呢,习字翻倍,学习文章多也就罢了,还要每天过来把《大学》、《春秋》这些读上一遍。洗脑是吧?其实皇帝的经筵日讲,是有类似的要求的,儒学的地位还是无可撼动,自然是把它的一些经典翻来覆去的研究。

朱厚照不喜欢这样,他不是厌恶学习,而是厌恶长时间、填鸭式的压迫学习。

望着两位穿着大红袍、头发花白的高官,他有点无力感,怎么这些老头儿总是给他一种非要他听话的感觉?

皇帝支吾了半天,就软绵绵的问了一句,“前任阁臣徐溥定的内容为何都改掉了?”

吴宽双手一抬,行礼答道:“回禀陛下。臣等以为太子殿下少多才智,每有妙言,以殿下的天分,原先的计划太简单了些。”

我简单尼玛个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