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715章 终局

大明嫡长子 第715章 终局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又是几个难熬的夜晚过去,时间已经接近十一月中旬,天气仍然如常,京中各处似乎也显平静,然而在这份平静之中,杨府摇摇欲坠在京中已是人所共见。

所谓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

当初皇帝已经同意了他的致仕,虽然最后留任留的多少有些奇怪,但天子这个决心是下了的。

皇帝与内阁首揆之间的关系是千万不能有裂缝的,一旦有了,就一定会有野心之辈想要利用。

这都不关张璁的事了,现在想要杨一清出事的人多的是。

南京城,李府。

北边的事儿今儿刚刚传开,官府中人大多都觉不可思议,甚至还有的觉得是谣言。

但应天巡抚荆少奎还是信的,他曾听皇帝说起过士绅除优之事。

因觉事关重大,所以立马前往李府。

李东阳早已老迈到不能下床,只是养在床上,每日靠几口稀食和一些人参汤吊命。

他眼袋重,上眼皮又耷拉下下来,白色的眉毛更长,给人一种眼睛一直闭着的感觉。

“近十年来不是没有人弹劾过杨一清,不过自希贤公与老夫之后,都没有人成功,可知这是为何?”

“请老阁老赐教。”

“因为不合圣意。”

老人家短短的六个字,似乎道尽了朝堂之事。

李东阳长长的呼吸一下,然后继续说:“许多人鹦鹉学舌,总喜欢说皇上过于苛责,但实际上,皇上乃宽厚之君,而且是堪比宋仁宗的宽厚之君,宋仁宗不过小恩小惠,但我大明皇上乃是示宽仁于天下,若不是心怀大仁大德,又怎会将黎民百姓都放在心中?”

“老阁老,这与不合圣意四字有何关系?”

“正因为皇上的宽仁,所以只是微小过错是不会让皇上下决心撤换阁老的。皇上,只会在真正的大事面前做这样的决定。平常时候,朝政平稳为最大,杨一清纵使有不当之处,皇上也会略过不论。”

“这么说来,杨应宁这一次是走到头了。”荆少奎听得明白了,他拱手行礼,“多谢老阁老赐教。”

李东阳的眼皮子动了动,他将视线落在此人脸上。

本来想说些什么,但后面还是忍住了,只讲,“不必客气。”

李兆蕃在送走荆少奎之后又回头。

“想来他是回去写弹劾杨阁老的奏疏去了。爹,杨阁老是不是真的在劫难逃了?”

“只要他不做绝,皇上也不会做绝。为父刚刚说皇上宽仁是有两层意思,所以他若聪明就不该弹劾的过于重。”

李兆蕃不解,“那……父亲为何不名言?”

“看看此人是何心性。”

李兆蕃感动。

他觉得他父亲肯定是不用了,本身已经病入膏肓,不管荆少奎是什么心性和他也没什么关系,大概还是在为他考虑吧。

“孩儿多谢父亲。”

哪想到李东阳直接说:“莫要误会,不是为了你,是为了陛下。陛下将南京守备和应天巡抚这样的重职相托,自然需要更看清楚这个人。”

李兆蕃:“……”

原来是这样。

荆少奎是和皇帝明过心迹的人,他一定要协助天子做好士绅除优这件事。

也是因为那样才得以升此高位。

若是在这个斗争的时候不表现表现,将来怕是要被皇帝记住。

因而从李府回去以后,立马开始拟疏。

没别的,弹劾杨一清和毛纪等人的霸臣行为。

从京中到地方,从督抚要员到科道言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奏疏反对杨一清。

这种情况下,终局肯定是不远了。

当然,士绅除优这件事本身是有很多人反对的,所以痛骂张璁的人同样不少。

不过大势难违。

杨府。

“阁老。”

王鏊站在门口呼唤。

“是济之啊。进来吧。”

王鏊仔细看了一下杨一清的状态,“阁老,又是一夜未眠么?”

“在……想济之的话。”

“下官这点水平,能有什么值得想。”

杨一清转身看了一眼王鏊,他忽然有些羡慕起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还真是不错。济之天生被人认为重义轻利,加之你鲜少与人相争,到最后竟可以出淤泥而不染,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让人神往。”

王鏊说:“几日以前,阁老也是这样。几日以后,说不准下官也会和阁老今日一样。”

这话有些意思。

杨一清听来听去的,其实也听明白了。

就是一切,都超脱不了皇上的手掌心,看皇帝最后会如何对你罢了。

“皇上那边……”

“下官递了条子了,皇上不见。”

“像王时维那样忽然病重,有时候也挺好,免得连晚节都保不住,更好过现在被人说是霸臣。”

杨一清知道,再拖下去他就会显得贪恋权位。

就是这样嘛,皇帝给你气得深藏于宫,这个时候你该赶紧认错,不要为了自己那点东西死撑着。

但想了一夜他明白过来了,什么叫以皇帝满意的方式致仕?

就是要把体面留给皇上。

但是如果按照皇帝心意,那他不仅是丢官,那基本是身败名裂了。

这一夜他未能突破这个心障。

所以他的案桌之上放了一本辞呈。

“济之,将来有日,你代老夫将这封奏疏转交于圣上吧。”

王鏊面色一变,“阁老此话何意?事情尚有转机,可不能在此时走了极端啊!”

“陛下躲避臣子,毛纪被抓入狱,我堂堂皇明,有此等局势皆因我一人而起,我若死,便什么事都不会有了。”

“阁老!”

正说着,府里下人在门口禀报,“老爷,宫里来人了。”

两个老人家面色当即一变。

来人确是宫里的内侍,而且特意是挑选的晚上时分。

尤址没想到王鏊也在。

“公公!”王鏊像见到救命稻草一样,“公公深夜造访,可是带来了陛下的旨意?”

“陛下不知道咱家来找杨阁老。”

他们两人又都意外起来。

紧接着看到尤址袖口之中一晃,显现出一坛酒。

“虽然没有圣上的旨意,但咱家来都来了,而且还自备酒水,杨阁老你该不会如此拒人于千里之外吧?”

按道理来说,他这种人本不屑于和宫里的太监有过多交集。

但值此关键时刻,尤址又是唯一一次造访,所以还是该见见。

“公公请。”杨一清这边说着,又吩咐下来,“去拿三个酒盅。”

“是。”

一张八仙桌,两盏小烛火,三个白发人。

门关上以后这里便只剩他们了。

尤址咕咚咕咚的倒上酒。

“杨阁老,这几日来京里大大小小弹劾你的官员,不在少数吧?”

杨一清不知道这个人究竟是什么目的,总该不是为了帮他出主意来的吧,而且上来就是一句问话,似乎要堕他的名头,“当内阁首揆十年,不是今天被人弹劾,就是明天被人弹劾,这本是寻常。再说,这总归是皇上一句话。还是尤公公想说,本官已时日无多?”

在大臣看来,皇帝身边的太监的话意就是皇帝的话意。

这也是尤址一直以来的生存方式。

所以他这一句是反问尤址皇帝的意思,同是也是小小的顶他一句。

因为他断定尤址,不敢讲。

果然,

尤址立马笑了起来,“咱家一介内侍,如何说得了当朝的阁老?也怪咱家嘴笨,让杨阁老误会了。咱家的意思是,杨阁老得为今日这局面想想法子,不能总也这样僵下去。不说皇上,就是咱家看着也难受啊。”

王鏊道:“公公此话有理,本来老夫也是与阁老在商议此事。但现在皇上铁了心不见我等,这该如何是好?”

“皇上为何不见你们?并非皇上生气,而是因为皇上自己觉得自己做不了主,于是干脆便不做主。可你我都知道,大明的家还是要皇上来当。杨阁老又岂能真的便抛开陛下,独自拿主意?所以说,这桩事有个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阁老顺了皇上的意思,以内阁的名义下一个天下清田令,再向皇上上一封请罪疏,想来再请皇上出山不难。”

不等杨一清摇头,王鏊便先讲了,“公公,事情不能这样办。”

尤址像是完全预料到一样,“那就只能请阁老离开京师,但不离开朝堂了。”

这句话现在是好理解了。

就像当初刘健、李东阳一样。

离开京师,便是丢掉阁老之位。

不离开朝堂,就是仍然保留一点位置。

前者是要扫除皇帝继续行事的障碍,后者则是要保有皇帝清名,就是即便你犯了错,但我考虑你立下的功劳不重处你,而且仍然认可你的能力和品德,继续对你委以重任。

“杨某老朽之身,能去往何处呢?”

“阁老从西北来,自然也可回西北去。在那里,清丈田亩、士绅除优不必动刀杀人。”

“新疆。”

“如何?”

周尚文打下的疆土,原来都没几个汉人,自然也就不存在士绅,还的确不必动刀杀人。

但杨一清不确定,“尤公公当真可以决定督抚大员之任?”

他这句话是要试探,他觉得尤址虽然嘴巴上说不是皇帝的旨意让他来的,但那应当是假话。

尤址则不动声色,“司礼监总是能说上话的。只要阁老同意。”

“新疆已经有靖虏侯了。”

“靖虏侯善于战阵,在筑城、整备方面当然不如当年的三边总督。西域疆土历来被视为汉家王朝兴盛的标志,苍茫大漠也是历代文人武将魂牵梦绕之地,阁老在那里若是能留下业绩,一样是青史留名,一样是万世称颂。”

“那毛纪呢?”

“毛尚书?等他挨了板子,看看是不是能有些改变,到时再说。”尤址说到这里又加一句,“阁老,各人自有各人福啊。”

那意思,你别特么管太多了。

王鏊听下来其实也觉得是皇帝的意思,否则尤址凭什么和当朝大员商议这么重大的事情?

说完了得算话才行,要是不算话,将来被捅出去让皇帝知晓,这事情可不小。

再说了,他今天处处考虑皇上、考虑朝堂、还考虑杨一清,那么他的利益在何处呢?不合常理。

继而可以确认,就是皇帝派他来的。

他不愿讲,或许是有特别的理由,或许就是皇帝交代的,但总之是错不了。

杨一清那边,他一时无言,看起来纠结于这个结果。

“杨阁老?”

“喔。”杨一清回过神来,他说:“身为臣子,自然是听旨而行。皇上当初就可以一道圣旨,将杨一清调至新疆,又何必如此麻烦。”

“杨阁老若是能和皇上同向而行,那就更不必这样麻烦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讲当初是没什么意思的。

他就不好讲,你闲得没事非要给自己惹一个霸臣之名,这下舒服了?

“杨阁老,今夜咱家就是这些话,要是杨阁老觉得咱家说的还行,那您点个头,咱家就奔着这个道儿走,总归不能这么继续折腾下去。皇上与您,总得一个先低头。而皇上……那是皇上,争起来,阁老难道还想皇上先低头?”

“那自然是不敢。”

王鏊也觉得这样算是最好的解决了,虽然说在转任他为新疆总督之前,圣旨上肯定写下一大段他如何如何霸道的话,但就像尤址所说。

你不低头,难道要皇帝向你低头?

“杨阁老,下官倒是觉得不错。刘希贤在山东是美名传于天下,将来有日,新疆也定然处处留有杨阁老的美谈。再说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笔下的那种塞外风光别有一番意境,如何能不好?”

杨一清本是想求死,没想到皇帝竟然不让他死,再说有前例在前,他跟着去走似乎也没什么,最终他抬了抬手,“那就一切有劳尤公公。”

“好。”尤址大喜,总算是办好一桩差使,“那咱家这就回宫,杨阁老可以收拾收拾。还有一节,阁老要注意。”

“公公请说。”

“咱家自然相信阁老与毛纪没有相互配合,但陛下最忌官官相护,毛尚书的事阁老不要再讲了。如果真的是为了毛尚书好的话。”

两人将这个太监送走,相视一眼都看出对方眼里在想些什么:就是皇上派来的。

在这件事情上,皇帝始终光荣正确,最后拿掉了他的首揆,反而还尽显仁义,杨一清明白,这就是王鏊说的,得按皇帝满意的方式来。

而且最后的提醒也是,他不为毛纪求情自然就是无情无义。

反正这清名,他就是要不得。

“阁老在想什么?”王鏊问。

杨一清眼神幽幽的说:“今日老夫离去,并非终局。张秉用是心胸狭窄、难以容人之人,这次这么多人为了老夫开罪于他,将来他一朝得势,必然会不择手段,借机报复。济之,你得小心。”

“阁老不是说了夫唯不争的话?”

“但有些人,你在他前面便算是与他相争。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像老夫这样待你的。”

王鏊笑了笑,“阁老确有容人之量,可称国之柱石。所以陛下是为了做事,却不是为了针对阁老。老夫心想,陛下并不会特别气愤于你反对士绅除优,毕竟陛下自己也知道此事事关重大,更是早在江南便已开始铺垫,但陛下一定很气愤于阁老与毛纪那番奏对。皇上是争了清名,但皇上从来没有对不起阁老。阁老保重,下官先行告退。”

他这番话说得倒是潇洒,但是说得杨一清懵掉了。

皇上从来没有对不起阁老……其实还有下半句,阁老真的没有一点对不起皇上吗?

杨一清忽然开始心痛起来,到最后的最后,皇帝没有选择杀他,也没有选择将他关起来。

这一夜,

尤址还去了大牢里看毛纪。

问了几句,仍然出言不逊。

尤址也不免生气,临走前说了句杀人诛心的话,“杨一清至少是柱国之臣,几十年来为社稷、为百姓呕心沥血,你又做了几桩事?”

这家伙屡屡犯上,自以为是刚正,但过了头就没意思了。

这和刘健、李东阳那会儿不同,出了这么大事,都走脱那也不成。毕竟,两个都饶就是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