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72章 伴读鹰犬

大明嫡长子 第72章 伴读鹰犬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吴宽和刘健出了宫门,各自都有些沉默,皇太子如此聪明,皇帝又十分宠爱他,这以后大明的主不是变成东宫在当了吗?

京城里,

张天瑞按着朱厚照交代,开始拿钱招纳一些工匠干活,盖房子。

动静是不小的,

背后似乎也是东宫的授意。

现在这事儿没用上户部的钱,和国家财政没什么关系,内阁和户部自然也说不了什么。

吴宽想了想去就觉得东宫行事实在是太滑了。

而且干这事的名义是招纳穷苦人培养大夫的,这谁要是敢阻止,一旦闹腾起来,京城老百姓的唾沫星子倒不要紧,太子殿下也会把他打倒,让他名誉扫地。

几日后,

朱厚照又收到一份内阁呈递的太子的教育计划,这次要‘合理’多了,

一,习字。春夏秋月每日写一百,冬月每日写五十,笔法点画,务要端楷——简单。

二,每日午膳后,从容游息,或习骑射——已经在做了。

三,每日夜读本日所授书各十数遍,至熟而止——读熟的话,不需要数十遍,谢谢。

四,凡读书三日后一温,须背诵成熟。遇温书之日,免授新书,讲官通讲,须晓大义——同上。

五,每日授书起止,预先一日,校书官开写帖子进呈——校书官的事为什么写进我的读书计划?

六,凡遇朔望及大风雨雪,隆寒盛暑,暂停讲读习字——多大的风雨叫大是不是需要明确?

七,每日合用侍班官二员,讲读四员,侍书官一员,校书官一员——与我无关。

他把这个东西还给刘瑾瞧了瞧,

“咱们这位吴大人,是跟我杠上了。本来就这么点事抄就行了,非得连带着刘阁老要做什么修改。”

刘公公看了这东西,倒没什么其他的意见,只是一声感慨,“时间过得真快,老奴还记得抱殿下在怀里的日子,这转眼,都要出阁读书了。”

礼部最终勘定的吉日是三月初三,

隔了一个月,但其实也就是转眼的事。

现在朱厚照过日子没有了上班下班的概念,也不关心今天是星期几,感觉起来好像每天都是周末,所以说时间过得很快。

而刘瑾说起时间,

朱厚照又会想登基的那一天,他受得是前世的教育,做梦都没想过自己会当皇帝,以后啊,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不过人也不要想这么多,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来吧。

正是说话的时候,外间来了人禀报,说杨廷和求见。

朱厚照略微一怔,杨廷和去了青州任知府之后他们还没见过,这是因为过年了来拜见吗?

“叫他进来吧。”

“是!”

不多时,杨廷和一身蓝色官袍,脸上带了点风霜留下的皴,在撷芳殿,太子的书案前见了礼。

“臣杨廷和,参见殿下。”

“起来吧。”朱厚照吩咐刘瑾,“看座。把凳子往炭盆旁边摆一摆。多日不见,我们的杨先生要冻坏了。”

“多谢殿下体恤。”

这都是自己人,就简单客套一下。

随后朱厚照问道:“今日怎么突然过来,是有什么事?”

“也没有。臣这次回京是交差,很快又要返回青州。就是心中有些见闻,想要说与殿下。”

说话间,他就从怀里掏出一本奏疏递交给了刘瑾。

奏疏上五个大字:《青州赋税书》

“以微臣在青州所见,越是优等的良田越是容易落入宦官大户之手,贫瘠、次等的田地反而会加在小民的头上,可缴纳赋税的却尽是小民,且这些自己拥有土地的还算好的,青州之民,有地者只十之二三,为人佃作者占了十之七八,朝廷所划的官田赋税苛重,岁仅秋禾一熟,一亩之收不能至三石,少者不过一石有余,所要缴纳的,重者要一石,少者亦七、八斗。佃人竭一岁之力,粪壅工作,却仍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

杨廷和说的其实也就是土地兼并之事,他在青州只看到了些表象,再多些年头思考才会越发深刻吧。

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土地。可解决好土地的事情又是非常的困难,不要说他一个幼年太子,就是康熙那样的皇帝都很难干成。

这事万千至重,又千万不能着急。至少不能在现在这种根基尚浅的情况下干。

其实他也已经在做准备了。有能量做成事情,这‘能量’无非钱和人两个最重要,人里面又分文武。文,已经在找了,武,王越带出来的人都算是他的,我们总是从太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要招揽,其实从一些边军的角度来思考,他们更想攀上太子的门楣,有这个后台许多事做起来才有底气。

当然,这些都不是今天想明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时间。

朱厚照脸色肃穆了起来,这事儿他得妥处。

但杨廷和继续说:“臣岂非不知以下犯上乃为大忌?但有山东按察使齐宽纵容家奴,或低价购买、或以所谓投献之法,侵夺民田已有数万顷。其罪罄竹难书!”

这是三品大员,不是他能一个四品官应该能撼动的。

按照道理他也不该越级来说这件事。

而对于朱厚照来说,他作为杨廷和背后的人,现在臣子上报了这样的大案,他必须要有所表态,否则先前的贤名和现在纵容贪官的行为就不相符。

而且还会打击这类还算心中有正义的官员的积极性。

但除了要在某种程度上支持杨廷和的工作,作为上位者也要从大局考虑措施是否得当,不能任他胡搞,突破了计划。

还要注意,不能说得太具体。因为杨廷和就是这样简单一说,实际上是什么情况?谁知道?

“这份奏疏……我要好好收着作为一种提醒。”朱厚照端详了几眼,心中已有计较,他首先要有作为人家后台的觉悟,“至于那个齐宽之事,你尽管按照你心中的想法去做,万事有我为你做主!还记得你去青州时,我与你说过什么吗?”

“莫要丢东宫的脸!”

“嗯。我说你怎么迟至今日才来见我。是心中几番犹豫吧,如果到撷芳殿什么都不说自然是有负我一番心意,如果说了……你杨廷和犯的可是官场大忌。”

杨廷和以头触地,“英明无过殿下!”

“不过本宫可不管什么忌不忌的,百姓的事办不好,朝廷的官就是没当好。若是你力有不逮的地方,给东宫来封信。你先前犹豫,我不管。现在到我这里说了这件事,回去行事便不可有半点犹豫,要让他们知道,大明朝还有个东宫太子。这是有勇,你先记住。”

杨廷和心潮激荡,臣服叩首,“臣谨记!”

“这份《青州赋税书》我会看完,但也只能先锁上。青州之弊非我大明一地之弊,两京一十三省尚不知有多少齐宽,但兼并土地之事非同小可,你我都得等上一等,等时机和条件成熟。这是有谋,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杨廷和是何等聪明人物?

“臣明白,臣既然参了齐宽,就只办齐宽之案。”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其实干脆点说,手里没几个忠心耿耿的鹰犬、大将和几十万拉来就能战的军队,那这种案子就只能一个一个办。只要不是全国性的,那也出不了什么乱子。

当然,任何事都不会只有一种法子。

其实还有第二个,更加帝王心术一点的,就是找个黑手套。

朱厚照皱起眉头咬了咬指头,他知道弘治朝有个大问题,就是藩王所要求的土地也特别多,这个风要刹住。

“你在青州等我的信。只要时机合适,或许也能多办几个齐宽。为百姓多造几分福。”

杨廷和抬头看了眼凝眉苦思,努力想着各种法子的太子,忽然觉得有一阵感动。

“臣,谨遵殿下旨意,万死不辞!”

朱厚照眉眼一敛,他知道真碰上这样的事情,杨廷和也是容易有危险的。他毕竟就是一个小小的四品官。

“对了,你……你是不是有个儿子,叫杨……”

“禀太子殿下,犬子名慎,杨慎。”

“多大了,十岁?”

“新年就十一了。”

“说起来,东宫出阁讲学仪备得差不多了,日子也很近。依我看,你这个儿子这次就不要随你去青州了,留下来,给我当个伴读吧。”

杨廷和愕然,实在是有些措手不及,这可不是一般的恩赏啊……

他马上跪下,“殿下,此番恩宠过重,臣惶恐!犬子亦非有此大福份之人!”

杨慎,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他中状元的时候,他父亲是首辅。但没人觉得这状元有问题,就俩字:服他。

这状元就该是他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几句就是他儿子写的。

至于这么做的缘由,朱厚照也不全是为了他杨廷和,说到底还是为自己。

恰好是因为要出阁读书,所以他正在准备做一件事:找伴读。

或者说自己人……

就像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陆炳的母亲是嘉靖皇帝的乳母,所以两人从小就认识,当然当时他们都还小就是了。

但有小时候这个记忆就是不一样。

陆炳本人对嘉靖皇帝那叫一个忠心耿耿,嘉靖皇帝对他也是信任有加。先不管这两人做了好事坏事,就这个君臣关系总是叫人羡慕的。

朱厚照现在是这个年纪,这个机会他会白白放过?

怎么会,他不止要文臣,还要鹰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