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732章 一个方向、两个策略、N个规矩

大明嫡长子 第732章 一个方向、两个策略、N个规矩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朱厚照能感受到有几人将自己的视线落在了内阁首揆王鏊之上,不过王鏊双臂垂立,殊无异样,似乎并无表达什么观点的意思。

用这样的人当首揆似乎也有好处。

话虽如此,朝廷要改易从未变更过的土司之制,实际上也很难一下子便获众人认可,朱厚照的话也没有形成簇拥如潮的趋势。

大概他们心中还是存疑。

杨廷和从来冷静,清醒,其余的先不说,他开口道:“土司之制,古来有之,土司之害,确为事实。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陛下欲除领兵数万土司之祸,臣以为应当为之。不过土司遍及七省,东南西北兼各有之,而大小土司,不下上千,数十族间,民俗语言尽皆不通。说要改,往何处改?想要变,又向何处变?”

“恩,”朱厚照立即肯定了他,“杨阁老从来都是要么不开口,一开口便使人脑袋清醒不少。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到了朕的心里。朕刚刚和何尚书说,今天这次议政,不是为了打大仗的,只要目的达到,不打仗才是最好的。所以说这个办法很重要,方向也很重要。

土司的问题复杂,但再复杂的问题,无非也就那么几种办法。首先,朝廷的方向不能变,只一个:改土官为流官,是为改土归流。这是朕的愿望,哪怕史官不写朕的好,朕也不会怪罪,刚刚严嵩说了,土酋不是什么好人呐,那里名义上是大明江山的一部分,是朕的疆土,生活着的是朕的子民。

在中原之地,朕自己取仕、培养的官员若是草菅人命,朕还要怪罪呢。怎么这些个土司戕害百姓,就要放任不管了呢?没这个道理。就是你们谁说出什么道理,朕也不认,坚决不认,打死都不认!”

最后的一句朱厚照重重的讲了出来。

“若是以道治国,这叫为民做主,替天行道,若是以术治国,这就叫笼络民心,民心安则天下安。是以改土归流坚决不可变,朕此生做不完,还要留下遗旨,要后世之君代代的做下去。”

天子的话像是给成国公、靖虏侯这样的武官以底气,只要朝廷继续用兵,他们这些人就有源源不断的功劳。

成国公干脆亮明态度,他说道:“勋贵之家与大明共生死,老臣愿为陛下前驱,荡平不忠之臣!”

“是不是荡平,这便涉及接下来朕要说的话。改土归流目标已定,所用的手段无非两种,要么征讨,要么招抚。”

杨廷和很快意识到不对,“大明各地土司均以大明之臣自称,既已称臣,又何来招抚之说?”

这便是普遍的自我安慰。

道理也很简单:明明都向你称臣了啊!

朱厚照不以为然,“洪武年间,朝廷规定,凡老土司故去,袭替者要入京受命,他们入京了吗?没有吧,朕怎么听说有的土司,夫死,妻即自行替代,这是什么意思?替代了以后为免灾祸,向朝廷上疏请求册封,这又是什么意思?先斩后奏?还是越俎代庖?

再有朝廷规定了土司纳贡之数额,弘治以来还定了纳贡之人数,可入贡过期、贡物不及数,屡有发生。可以说朝廷对这些地方的掌控,远不如中原之地。甚至这些人自身还有些脾气,还要兴兵伐明,这在正统时有,难道正德就不会有?正德之后就不会有?”

“陛下的意思是……”

朱厚照已经想过了,“朕的意思倒也简单,要么不要定规矩,要么定了就必须执行。”

杨廷和皱眉,如果较真起来,那必定是要打仗的,而且仗不会小,关键手段过于激烈,容易引起这些人联合反抗。

他正要说些什么的时候,严嵩开了口,“陛下,臣有话上奏。”

“说。”

“是。陛下所言两策,一为征讨,一为招抚。臣以为或可改个说法。”严嵩小嘴一翘,“改为以武功定天下,以文教化远人。所谓武功,无需多言。所谓文教,或是招抚,不一定仅以称臣为界,而是多加教化。譬如说,土司入京袭奉,朝廷可对承袭者做出条件约束,习汉话、通儒学,明忠孝之礼,晓君臣大义,这样的人方可承袭。”

“朕记得以往也是有这样的规定的,鼓励土司进国子监读书。”

“以往是为了笼络,现今则是为了同化。理由也很简单,土司为大明官员,文书往来,陛见君主,若是字不识,言不通,那怎么能行?而若是不从者,则改为流官治之,若是仍不从,则讨之。依此类推。”

朱厚照眼睛眯出了几分笑意。

这是严嵩之前就和他密奏过的办法。

征讨这已经没得说了,到这一步就是军事问题。关键在于招抚,招抚之策下配以多个详细的办法。

譬如对土司做出某个规定,若是不听,改派流官,流官来治理,还是抗拒,就打。若是都听了,那基本就是和平收回。

因为这些详细的办法有很多。

王华问道:“这个依此类推要如何理解?”

严嵩给前辈行了个礼,“便是如刚刚陛下所说,土民也是大明的子民,大明如何管理中原之官,就要如何管理土司之官。自秦汉而至今,可有一朝一代允许治下官员暴虐淫纵,作威作福的?可有一朝一代允许官员横征强占,肆意苛派的?可有一朝一代允许官员私建土军,专事劫杀的?!”

连续三问之后他转向皇帝,“陛下,微臣以为大明既为中国,陛下既为天子,应当承天命、顺民意,严格规定土司行事之边界,不可任其肆意妄为而无人治之,否则不就是几百里一个土皇帝?但我大明只能有一个皇帝,容不下那么多的土皇帝!”

朱厚照满意的点点头,甚至有几分自得的看着一众老臣,那意思好像在说,怎么样,朕可不是随便用个庸人拿着国家大事在开玩笑吧?

土皇帝三个字还真不太敢反驳,这是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了。

“诸位爱卿,严嵩这番话不知你们听明白了没,朕是听明白了。朕再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朝廷想好好的把那些地方给治理起来,愿意与朝廷同道而行的土司,朕不仅不会征讨,还会加倍赏赐,不愿意的,那朝廷也得有个态度。

朕不喜欢世领其地这样的概念,这个词听得朕脑袋发涨,他领了名义上是大明的土地,那朕领什么?还是要搞清楚些,不是大明的领土,你我君臣半分心思不要去费,既然是大明的,那便好好的治理,要给百姓土地,要设儒家圣学、兴汉家之风,土民之中说不准也有偏怪之才、骁勇之将,朝廷应该给以机会,以便为朕所用,你们说是不是?

这件事内阁要去办。给土司定规矩,在当地要开科,要取兵。开科取到的人,可以派回去做官,当地的官员也是朝廷的官员,朕也应当要委派。各地土司还要按自己户数规模,向朝廷提供精壮之兵,战场上立了功,一样受封。总而言之一句话,既然是大明的臣子,就得听朝廷的调遣。这个具体的规矩要什么时候能定好?王鏊、杨廷和、张骢,你们是阁老,说个时间。”

一直没讲话的王鏊终于抬了抬眉眼,“陛下,老臣有一问,请陛下旨意。”

“说。”

“改土归流一事,极易受各地土司激烈反抗,甚至引起战乱不断。哪怕如此,也仍要改?”

朱厚照:“要改,不管是先礼后兵,还是先兵后礼,都一定要改。”

“那还是先礼后兵吧。老臣方才也再细想,不若朝廷以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原则分步进行。”

这个无所谓,什么方法不重要,达到目的才是最为主要的。

“谁最难?”皇帝问了句杀意腾腾的话。

先易后难嘛,不知道哪个容易,哪个难,还怎么先易后难,而作为皇帝来讲,他肯定关心最难的几个,容易的正常去做就可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