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837章 避暑行宫

大明嫡长子 第837章 避暑行宫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在内阁下设尚书处,负责收发来往奏疏。

在侍从室下设档案处,负责将所有朱批过的奏本重新誊抄分类归档。

随后朱厚照又下旨在宫中另设档案馆,用来存放誊抄过的奏疏。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一直会比较注意保留这些前朝的文档,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死后之名’来约束现任的皇帝。

因为皇帝已经是天下最大了,除了历史评价、后人评语,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办法。

朱厚照认同这种做法。

而且在他看来,如果这些东西能够保留下去,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档案。

而历史,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太重要了。

还原历史真相,从过往历史中汲取养料,这也是构成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重要部分。

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些誊抄过的奏疏只是进行留档,并不是全部公开。

朱厚照会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需要进行公开的当然是明发邸报。

不合适的,则以密折形式再发给上奏的臣子即可,除了当事人和侍从室以外,其他人都不许看,封存在档案馆之中留待后世解密则可。

在运用密折制的时候,他已经告诫过臣子不得将与皇帝之间的秘密来往之事随意告知他人,这叫臣不密则**。不过他还在挑一个合适的时机,找个人杀鸡儆猴,要他们知道自己这个皇帝在意这一点的。

这样整体看下来,其实是侍从室的地位会再次提高。

因为只有他们能够接触到每一份皇帝朱批过的奏本。

他们虽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但是大量誊抄这些政务之后,对于他们个人有着极大的好处,这就相当于每天泡在‘武功秘籍’之中,

相比于接触不到这些内容的官员,侍从室自然优势明显。

这其实也是古代朝堂政治的演变逻辑,也是君权、相权在相互斗争中演化出来的。

其中一个根本逻辑是——天子总是想要收宰相之权,但国事繁重,他总要依赖于一部分文人,经年累月之后,这些人就会变成宰相。

以‘尚书’这一官职为例,这个官职始于秦,沿用于汉,本来就是个少府属官,掌文书及群臣奏章,说白了就是送文件的。

汉武帝还用太监做过这种官。

但到了魏晋时,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为什么?

因为他们更接近皇帝,又能直接接触各种文书奏本,一点点的就掌握权力了。

又如明朝的内阁,这其实也是一样的,朱元璋废宰相,收宰相之权,后不得已又设内阁学士,协助其处理政务,到了后来这其实就是宰相。

到了清朝,内阁虽然没废,但是又有军机处,军机处的前身是南书房,入值者说是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但逐渐的也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

所以其实在康熙朝,内阁就已经差不多是个摆设了。

现在朱厚照这么做,某种程度上也是收内阁之权,许多事他们开始接触不到,真正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是这些侍从室的官。

虽说这样会异化出另外一个内阁。

不过还是有其好处的。

比如内阁自朱元璋时设置,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形成了许多长期以来不可打破的规矩。比如票拟,如果现在全部取消内阁票拟,想必满朝上下都会很疑惑。

而另起炉灶则完全就是一张白纸。

朱厚照可以随意发挥。

最早他设立侍从室,是帮助他整理各地官员入京禀报的各种内容,对于一个生活在电脑时代、习惯了数据库的人来说,面对海量的信息处理,他能怎么办?

只能找个人形电脑。

最初是这样子设想的。

而因为一开始的职务很简单,官职也比较小,所以朱厚照可以对他们订一些严格的规矩,比如只负责记录、承旨、办事,议政、人事、军务等一切关键事务他们都没有发言权。

后来么,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侍从室的职权会不可避免的逐渐扩大。

因为皇帝需要。

最早是记各省的数据,后来则要掌握一些皇帝在意的官员档案,再后来碰到一些敏感的、皇帝不愿意让外朝官员知道的事情,他们又会按照旨意去办事。

而因为习惯了完全奉旨,不要说外朝有什么意见了,就是他们自己也不会把自己当做内阁阁老,想着要谏言、要延揽人才等。

这次改动,即便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职权,他们都难以在正德一朝形成内阁对朱厚照的牵制能力。

这种演化至少需要换个君主才行。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行宫。

朱厚照更喜欢建在承德的避暑行宫,其中也有政治理由:紫禁城作为皇帝居住的宫殿,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政治符号,而且经年累月下来形成了浩如烟海的规矩——连什么人走什么门,这都被规定好了。

说句实在话,在紫禁城的诸多规矩里生活,其实不是什么令人开心的事情。

可朱厚照再具有改革精神,也不可能把这些全都改掉,而且有的和封建迷信有关系,乱改一通会引起诸多非议、本身紫禁城的建设就讲究了许多风水。

但是在行宫之中则会随意一些,不仅生活随意,接见大臣、处理政务,哪怕是带皇子、公主玩都会好一些。

一众御史官员也不会聒噪多嘴。

所以自从正德十五年,避暑行宫落成以后,天子每年都要去住上至少两个月。

一开始会带部分大臣和后宫女眷。

后来是皇太后都跟着一起去。

一开始是住两个月。

但在正德十七年,天子住了四个多月才返京。

到了今年,已经到了六月份了,不管怎么说,天子龙撵也该启程出发了。

这是所有人都预料得到的,理由也很充分,这毕竟和天子龙体有关系。

而今年的队伍则更加庞大。

除了庞大的文官队伍,为了保证安全,御马监掌印太监张永还带了四个甲级卫、三个乙级卫。

朱厚照为了加强武备,在正德十六年,去行宫居住的第二年就启动了每年的演武令。

所以这些卫所随驾,一方面是护卫,一方面也是要检阅。

国家这么多钱,老是存在那里做什么?军队拉出来练练虽然费钱,但这钱是千万省不得的。

而在后宫方面,圣谕贤、敬、顺三位妃子随驾。

皇帝每年带的人不一样,基本是都能轮到,当然次数还是有多有少。

至于皇子,上面三个皇子都外出办事,所以是四皇子、五皇子随驾。其他的皇子年纪还小,不太合适。

正德二十年,六月十八日。

朱厚照起了个大早,在宫女服侍下换上一身柔软的圆领红色绸缎,登上了自己的超大马车。

马车里不仅有书桌,而且还有一张干净整齐的小床,以便他在劳累时进行小憩。

这还只是里面的一个房间,在外面则更长,两边是摆了两条长凳贴着车厢,如果需要这两边可以各坐四个人,顶着门是一张精致的木雕龙椅,专供皇帝一人。

因为路上的时间太长了,平白浪费不处理事情,朱厚照晚上就得‘加班’,那还不如白天干完了。

现在就是这样,

皇帝坐在顶端的椅子上跟随马车摇摇晃晃,有时还要盯着车窗外的风景发呆。

而坐下的几个臣子则一直七嘴八舌的说着。

“……按照先前的统计,我朝宗室之人已逾两万,比之国朝之初增长了太多太多,成、弘年间,宗室俸禄一直都是岁支的三成左右,而且是逐年增长至此,之后随着宗室规模扩大,必然还要增多。本朝国力虽有所增长,每年四五百万两的支出也不算重,但按照吏部主事楼天英所上的奏本,百年之后,宗室人口再番个几番,那时候的负担便不轻了。”

这是张璁张阁老在讲话。

老实讲,贤侄宗藩和文官的现实利益是挂不上钩的。

但除了现实利益,人还有价值观念。

血脉相连、同气连枝,说到底都是一家人,民间都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而且这是为人所接受的,现在皇家反倒要扔下自己的同姓族人,不管怎么说都是大丢朝廷脸面的。

不可避免的,皇帝也要被人戳着脊梁骨说坏话。

而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他们可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帝留下这样的名声。

“这件事……是不是还是要缓着来?”便是连王廷相也心里打着鼓,他当然是皇帝心腹之臣,不过义、利之间的选择,在儒家眼里个根本是个极简单的事,

“若是算账,自然是不用养那么多宗藩对朝廷更为有利,不过哪怕是民间百姓之家,过着再凄苦日子也大多舍不得将自家人往外推。况且陛下二十载治国,我大明正值盛世,盛世之时做这样的事,想必是要叫人迷惑的……省下些银子,却淡了血亲之间的亲情,以此为天下表率,尚不知是喜还是忧呢。”

王廷相说这话的同时余光看了一眼皇帝。

只见皇帝正在翻阅书案上放着的奏折,又提起朱笔在写着些什么。

就是听了他们这番话,似乎也没有任何要开口的意思。

他打量了一个眼色,落在对面坐着的户部尚书姜雍的身上。

姜雍领会其意,拱手说:“王阁老言之有理。本朝以孝治天下,孝之一字,本意便含着亲亲之道。何为亲亲之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人之情。君主治国,自也当顺着天地自然之道、合乎伦理常情。否则,人心思动,纲常紊乱,省下的这些钱财,说不准还要再搭回去。”

众人又看了一眼天子。

朱厚照仍自不说话,只是批阅奏疏,不过忽然觉得有一阵停顿,他讶然抬头,“怎么不继续说下去?”

顾人仪接话,“要说朝廷此举有违天地自然之道,倒也不是。皇上是天子,代天牧守,天下之人皆为皇上之子民,皇上是君主,更是君父。身为父,不以一家一户之计,而以天下子民为重,这是更加的合乎天地自然之道啊。”

张璁点头,“不错。”

礼部尚书靳贵又叹气,“长远看,这是国家长治久安之策,不过正如王阁老所讲,如今适逢盛世,哪有盛世之时却行分家之事的道理的?传出去,都要说我们严苛了。这取舍之间,当真不易。”

他说严苛二字,但不敢和皇上沾边儿,但意思就是那个意思。

“所幸如今宗藩俸禄数额不巨,要不要再等上个几年?皇上,您的意思呢?”王廷相拱手问。

朱厚照没有立即回答,他将手中的这一本奏疏批完,然后合上。

轻轻笑了一声,“朕,成年的儿子很快便有三个了,不要说储君未立,便是就藩,也还没动过这番念头。有人劝朕,说国事之前不可动用私情。不过朕总该还是担心的,你们说说,咱大明的藩王到了地方,事儿不让干,地方不让出,除了想办法多弄些银子潇洒以外,他们还能做什么?

可每个爵位的俸禄是有定数的,人的**却是不断增长。朕,一直告诫朕的堂兄堂弟、叔叔叔祖们,不可欺压百姓。然而朕的这些儿子就藩了以后,万一闹出侵占当地良田的事,这可怎么办?到那个时候的因私废公,可比现在的因私废公更为恶劣啊。所以说朕是有这样的私心的,你们也莫怪。”

皇帝是说的心里话,而且还是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皇帝不让成年皇子就藩是这个缘由。

与其放他们出去祸害百姓,不如留在这京里,哪怕他自己掏点儿内帑的银子赏给他们,也比他们出去跑马圈地要强。

“难为皇上了,是臣等无能,不能为皇上分忧。”

朱厚照叹声气,“这你们能怎么分忧?只能先这么着吧。还有,太祖皇帝起自微末,创业维艰啊,他老人家过得是顶真的苦日子,等到建立了大明朝,必是满目慈光的看着自己的孩子,想着今生今世不再叫他们再受自己一样的苦。你们说朕分析得有没有道理?”

礼部尚书靳贵称是,“洪武年间,懿文太子和一众兄弟兄友弟恭,当时的那份天家之情放眼历朝历代也是少有。这其中多是由于太祖皇帝爱护子嗣的缘由,也正是陛下所说的这般道理。”

“是啊,不过话又说回来。朕却不这么想,人活一世,不在其长,而在其厚。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要尝个遍这才不枉人间走一遭。所以朕的这几个儿子,朕没将他们圈养起来,不然每日除了吃睡,便没别的事,这哪是活着?不过一副人形躯壳而已。当然,谁要是想这样浑浑噩噩的混一辈子,那当个闲散王爷也由他去。”

众人疑惑,这怎么说到自己儿子了?

和先前的事有什么关系么?

“此番,载垚是横渡万里怒涛,也不知怎么样了。”

众人纷纷说:“皇上,我大明海军四海无敌,三殿下必定在吕宋大胜,扬我国威!”

“朕这几日在想着就藩分封之事,这封在中原闹不好便是七国之乱,但是分封到海外你们觉得如何?”

这还是个新思路。

张璁脸色一变,马上道:“陛下,这与分封在哪里没关系,岂不闻当年蒙哥与察合台、窝阔台,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之争?”

朱厚照明白,这是铁木真的子孙们为了汗位相争的历史。

根本上的缘由是铁木真的几个儿子及其后世都各自拥有一定的实力,铁木真活着的时候还好,等到他死了,相互之间那肯定是谁都不服谁。

所以蒙古皇帝,那是每一任的权力交接都惊心动魄,最后也就传了四任便分崩离析。

所以,那把椅子之下就不能有这种靠实力说话的局面,必须一方独大。

分封到外面就有用了?

只要他有实力,都会想争一争这中原宝地、天朝上国的皇帝之位。就算没有实力,三代以后中原皇帝睁眼发现边上全是‘疥癣之疾’,那谁受得了?

而一旦中土弱乱,

那好了,整个就是一东亚大乱斗。

实际上,现在很多王爷封到边疆就有这个隐患。

所以宗室五室而除不仅仅是钱上的问题,张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把这些远支藩王全给撸了。

只不过,这些话不好直接讲就是了。

朱厚照抿了抿嘴唇,说实话,张璁说得是有道理的。

清官难断家务事,正在忧愁之间,马车停下,外面传来太监的声音,“皇上,到地方了。”

“知道了。”朱厚照随即送客,“好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里,都下车吧。朕不留你们,各自用餐去,一个时辰后到朕这里来。山东、新疆各有一桩事,咱们议议。”

“是。”

宗室之事,天子没有给出自己的态度,就是还不愿表态,那么臣子们也不好相逼。

朱厚照的想法,是等着再发酵一下,这种事处置的太快也不好,反正这么多年也都等了,不差这一会儿,而且现在宗藩俸禄确实不是朝廷岁支的大头。

下了马车以后,朱厚照伸了伸腿脚,活动活动筋骨,对着尤址说:“你一会儿让桂萼和姜雍先过来。”

“是,陛下。”

朱厚照挥挥手,那意思免了大规矩,这毕竟不是在紫禁城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