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841章 宗藩改制

大明嫡长子 第841章 宗藩改制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所谓的石塘港其实就是巴石河口两岸的一片三角地带,其规模大约是中原一个镇的大小,街道四五条,建筑几百幢,都是围绕着港口而造。

到目前为止,连一个像样的城墙都是没有的。

因为最初也没有考虑过打仗的问题,且吕宋是属国,属国的百姓和大明的百姓都在这片区域聚居。

再有,大明人都心知肚明,这才哪儿到哪儿,总不能就筑个这么小的城吧?

从这里开始,若是乘船沿着巴石河向里,不到两个时辰的功夫,其实就是一片密林野外了。

尤其是在这种热带的海岛之上,在人类没有获得大机器以前,外面都是树木的天下。

本地的土着部落则在靠近水源的平地上生活,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村落,沿着贝湖,似这样的部落就有几十个。

这里没有官道,交通不便。

规模巨大的骑兵不用想了,不可能远渡重洋,可即便是步卒,大明最先进的火炮仍然重达上千斤,以这种道路条件来运,实在是太慢了。

最终明军几个将领一商议,还是选择乘船直插贝湖。

这样可以利用好战船上的舰炮。

舰炮先将近岸部落全部轰一遍,地面部队随后插进,打扫战场,若是还有口汤,那就各凭本事喝了吧。

简单的说,就是水陆并进。

考虑到皇子的安全,朱凤让载垚上舰,沿巴石河而上。

大明的宝船比这破岛上最大的建筑还大,当地土着也没有什么火器,凭他们手中的长矛大刀就是站在岸边给他投,也投不到船上来。

所以完全就是明军船舰对着他们一顿乱轰。

“千里镜!”

载垚伸出手。

初入战场,他还是很兴奋,把这镜子套在眼睛上细细观察。

突然,他的视野里多出两个光着膀子在密林中奔跑的人,“那是当地人的服饰吗?怎么如此奇怪?”

“有人吗?”

张经随即也举起千里镜。

“按照成国公所说,着棕色服装、露两条胳膊的便是叛军,看他们的样子应当是出来打探消息的。”

“本来这大的一艘战船想藏也藏不住。”

之后不久,他们顺着先前的情报,以及对现场的判断确定了一处叛军部落。

没别的,开炮。

轰轰轰的几声下来,密林中飞出上百只鸟兽。

长手打短手,没什么战术与战策,仅是凭着武器就完全压制敌人。

但凡是经历过这种场景的人,谁还敢怀疑火器的重要?

载垚欣喜之下,道:“还是父皇有先见,想方设法的提高火铳和火炮的性能,仗这样打,怕是历朝历代的第一次了。”

“是啊,而且这也是中原人第一次打到这么远的地方!”

“这面湖不错,捕鱼赏景、训练水兵都是个好的所在,他们不知道用好,那就让给咱们!”

陆地上的部队则是成国公朱凤亲自带领。

最终是的确没和苏莱曼二世通气,明军自己找个清净的凌晨突然对叛军发难。

至于石塘港内,也一下子炸了开来,这里的叛乱已经有些日子了,老百姓们也一直在猜,官军究竟准备如何应对。

等到突然得知消息,自然是个个震惊。

现在明军也贯彻了朱厚照所说的宣传战的重要性,大兵出动之时,在在总督府门前也高高挂起了一条横幅:叛贼阿贝,伤我百姓,大明吕宋驻军奉旨讨还!

店铺的掌柜,走遍四方的商旅……大明人一见此景就明白了:明军这是护卫他们来了!

而南洋其他国家的人看到则要叹息一声:明人有自己的士兵保护,他们就只能自己多多小心了?

因为已经进入军事行动状态,

所以石塘港内也加强了巡逻,一队一队的士兵骑马在街道上转悠,正德二十年了,最年轻的士兵长大到成年,经历中都少不了‘汉民族’的这种教育。

哪些是本族,哪些是外族,那对待起来可是完全不一样。

……

……

热河,避暑行宫。

皇帝在柳树荫下,召集自己的大臣议事。

先前在马车上谈到的宗室问题又被重新拿了出来。

朱厚照听来听去,基本上臣子们的想法也都了解了。

到现在这个阶段,他出手拿掉一些部分宗室的特权和利益,对于整个国家是不会影响什么的。

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面子上不好看。

先前那个谁说的很对,民间百姓之家也不会轻易赶走自己的族人,皇家来这样做……实在不好。

再有就是皇帝本身也会背上恶名。

不过朱厚照不在乎这些。

他神色平静的与自己这一众阁老和臣子交代,“都察院御史楼天英的奏疏,朕以为是有些道理的。唐太宗也曾说,不可劳百姓以养天子宗族。朕当然明白亲亲之道是要顾的,也明白这些都是太祖血胤,不过朕相信就算是太祖皇帝在世,看到现今这样大的宗室规模,也会对百姓心生不忍。

先前朕清查天下田亩,就是为了减一减百姓身上的担子。这次也是一样。我们老朱家啊,人实在是太多了。哪怕是你们这些最聪明的大才,也认不全皇室中人吧?不要说你们,周王府下,周王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人。有的,能生出一百多个儿子,总不至于朕要封他一百多个王爷吧?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天下百姓会恨死我们老朱家。这难道是太祖皇帝愿意看到的?”

诸臣都低头默默听着。

其实张璁最早拿出来说的时候,朝堂上的反对声音就只是稀稀拉拉的。

因为多年过来,人们已经看明白,天子就是‘听’张璁的。

现在张璁的位置很稳,这个时候跳出来太过激烈的反对,那皇上可能不把你怎么样。

但事后,张璁一定会找机会报复你。

所以说要留得有用之身,以待佳时。

尤其像是姜雍等载垨的支持者都是这样想的,宗室之事虽大,但他们心中还有更大的事,不能在这个时候陷入太深。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

皇帝自己都不在乎身后之名,要给户部的国库省银子。

当大臣的还拦着干什么?

尤其各地的藩王多有不法,老百姓本身也怨声载道。

“皇上圣明。”张璁跟着拍了一句马匹,然后说:“臣等几人也在讨论过,为大明江山计,宗藩俸禄之事宜早不宜迟,不若就趁此机会将这事做了。臣以为,主要的措施可有两条,第一,便是将原先‘六世以下皆授奉国中尉,不再降爵’给取消。”

其实大明朝的宗室也是有降等袭爵这样的制度的,只不过是部分,也就是“一子承袭,余子降等”。

皇子呢,是亲王。

亲王嫡子是亲王,其余的是郡王。

后面孙子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六世以后,皆为奉国中尉。

也就是说你就是血缘关系再远,但只要族谱里查得到你,你就是封国中尉的爵位,每年领俸禄200石。

在朱厚照给那帮官员加俸以前,一个五品官的年俸差不多就是200石。

不止如此,因为出了朱棣造反这档子事,老朱家是什么都不让这群‘天龙人’干的。

然而200石正经吃可能还够,可算起钱来确实也不多。

可是朝廷规定啥都不许干,要想挣钱,有个最容易得法子——生孩子。

根据人头向朝廷要钱啊。

这背后有经济考量,所以大明宗藩人数才坐火箭一般的增长。

所以实际上五世而除的难点,不在于降等,这是原来就有的,哪怕朱厚照要扩大规模,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真正的难在于取消兜底。

而且既然取消了兜底的奉国中尉,就会带来第二个问题——你得允许人家自谋生路啊。

张璁说的这第二点,自然也就是这一条。

这话出来,臣子之间有些小声议论。

朱厚照明白,他们是提靖难之役那档子事,但他并没有多在意,“关于允许宗室经商做官之事,朕这两日思来,或许会比诸位爱卿更加大胆。以奉国中尉为例,他一年两百石的俸禄,因为领着朝廷俸禄就不能经商、也不能做官,这样的规矩谁会遵守?他便偷偷摸摸的去做,或者以他的儿子的名义去做,朝廷要如何监管?就算监管到了又有何意义?一家子好不容易有个营生,朝廷再去破坏了?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朕的意思,有些禁令是该解除了。应将不准经商的范围缩小,只在亲王、郡王之间施行,这不是为了限制他们,而是为了防止他们利用身份经商。郡王之后,自镇国将军之下,他们的俸禄都不高,应当允许他们经商、考取京师高院、甚至到海陆军之中当差。若是能立下功劳的,朝廷也可以降下恩旨,让他升爵。如此有赏有罚,岂不更好?这是一。”

接着朱厚照站起来,“还有第二点,便是降等袭爵的范围要扩大,以往一个亲王,是他的嫡子继承亲王,其余诸子继承郡王。这样不好,从这次改良后,变为他的嫡子降一等袭郡王爵,其余诸子降两等,继承镇国将军爵位。就从朕的孙子开始。”

大家都是聪明人,这样一来的话,

一个正儿八经的皇子,要不了几代可能就连一个有爵位的人都没了。

古代人的生命,更容易有意外,有的人好好的一场风寒可能就去世了,所以这个爵位降起来是很快的。

不像之前,比如朱元璋的那些个儿子,什么周王、辽王、楚王、代王到现在还有呢。

“这也是朕有意要几个儿子出京办事的缘由,立了功自然是能封亲王,若是荒唐过度,甚至犯下大错,便是朕的儿子,那也只有一个郡王给他当!”

这个力度就大了。

张璁亦有些微微一愣,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陛下有此决心,乃是社稷之福。臣张璁遵旨,这次议政之后,便草拟圣旨,列明细则,并交皇上批后明发。”

“恩。其他人可有什么异议?”

这话问出,在场之人大多沉默。

皇帝一看就是有备而来,所以大多都不敢强出头,不是说贪生怕死到这种地步,主要是为这件事不值得。

都二十年下来了,天子定了的事更改不了这一点,再笨的人也该明白了。

“既然如此,那就这样。”朱厚照现在手中有张璁,他愿意干这种得罪人的事,所以自然不必客气,“还有一点,朕想啰嗦几句,此番改制以后,宗室之人入世做事,其中说不准还能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的,总而言之,对于功劳大的,也不能框定了他的爵位,便是一定要降等袭爵。譬如说……朕的这些个儿子中,有一个是要继承大位的,剩下的人当中也会有不降等的亲王。”

其实也就是清朝的铁帽子王。

清朝对于宗室中人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成功的,既没有让这群人成为朝廷的负担,也没有哪个王爷能够威胁皇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其中有才能得人用起来了。

这的确很不容易。

既然有此成例,朱厚照自然也就拿来主义了。

王廷相赞说:“陛下如此做法,等级有序,赏罚分明,是为良策。”

“不降等的亲王说起来实在拗口。”朱厚照略微想了想,“倒不如就叫一等亲王吧。降等袭爵的呢,则为二等亲王。只分两等。都记好了。”

“是!”

这件事虽大,但在大事频发的正德一朝,倒也还排不上号。

朝堂上只是有些议论,可说要形成激烈的赞成派和反对派的对抗则完全没有。

主要是因为这次被动了利益的宗室群体,经过上百年持续不断地打击已经没有什么力量了。

王府护卫没有。

这二十年,便是一些王府庄田也没有了。

至于这宗室身份,还不就是看皇帝对你态度如何?对你态度好,犯了错也给你硬捂过去,对你态度不好的,那一切免谈。

说血缘关系,那朱厚照是最强的一个。

而实际上,朱厚照就是对他们公事公办。

这些年来,只要是闹出事,他就让大臣按照实情办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总不至于说出他这个皇帝的不是来,毕竟朝廷法度就这样规定的。

然而这帮吃粮不做事的废物,如果没有身份带来的偏袒,哪个经得出‘公事公办’四个字?

所以说倒霉的宗室这些年实在不少。

现在他们没有力量,那自然就是任人随意揉捏。

这第二个原因呢,就是传统礼教的那一派官员被赶走不少,现在是张璁在位,他用的这帮人讲究的就是一个实用。

等到议政结束,

大臣之间就开始相互之间谈论了。

皇上既然下了这样的圣旨,那从此以后,一等亲王和二等亲王是一个天一个地,亲王和郡王也是一个天一个地。

如此一来,这爵位可就金贵了。

所以说,谁会是头一个亲王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