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872章 举家迁移

大明嫡长子 第872章 举家迁移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5:45:18 来源:泡书吧

北方的旱灾加上这个冬天的寒冷让日子变得分外难熬,虽说一场雨夹雪让大地润了润嗓子,但地里的庄稼旱死了,没了收成,大部分靠种地的普通老百姓在这个冬天都成了灾民。

而且从前几个月开始,他们就几乎将能卖的东西全卖了以此来换一些吃的,等到大雪纷飞直接傻眼了,好些人就是单衣挤成一团又一团,

在县城城墙的角落,在城外的破庙里,在几无人气的破落村庄……

王廷相身为阁老,也是本次救灾的总指挥,他到各地查看了灾荒之后心里边沉甸甸的。

由此他也改变了原来对于朝廷出钱、贩运人口的看法。

在河南洛阳,巡抚王宪陪着王廷相暗中探访当地设粥棚的实际情况。

“朝廷虽然下拨了赈灾粮款,但架不住人多,冰雪解冻以后,道路泥泞不堪,一旦赈灾粮输送不及,情形势必更加糟糕。”

说起来王宪还真是忧愁。

一般而言,灾害都会聚集在一个府或是一个府内的几个县,但正德二十年的这次旱灾确实比较严重。

白雪纷飞,入目所及之处,都已成了白色。

衣衫不整的灾民在风雪中排队领粥,一片一片的枯瘦百姓像蚂蚁一样聚集。

这都是要喂饱的一张张嘴啊。

“好在有维纲(王宪字)施行善政,否则只怕要多出无数的人间惨剧。”王廷相迈步向前,粥棚之外堆着的便是粮食和红薯。

红薯会多一些。

这样米粥伴着红薯粥,至少不让粥饭过稀,喝下肚子像水一样。

王廷相又转身说:“往台吕两地运送人口的事,最晚过完元宵内阁就会正式下令。若是顺利,或许还会更早些。中原地区人口稠密,老天爷一旦不赏脸就是百万灾民。与此同时,那两个地方却还有大量荒地。”

王宪起了兴致,“朝廷当真已经下了决心了?”

“嗯。你要先和知府、知县打好招呼,以免事情来时措手不及。”

正德二十年十二月,大移民的第一个招牌先在京师通州地区首先升了起来。

赚钱的机会么,最先是官僚集团先闻到味道,几个官家子弟到少府企业司先设一个运输公司,再通过关系拿到资格认证。

而且他们的资本也是有的,通关系、哪怕借钱,先弄了5条船再说。

因为朝廷在推这件事,所以一路绿灯。

他们再找几个狗腿子到灾民中间宣传,给米、给肉,甚至他们还能弄出移民所去的地方的画像。

这玩意儿可比钱和船难搞得多,至少得在那边认识人才行。

否则这么短的时间是做不到的。

毕竟从提出到现在也就是2个月而已。

其实从现代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件事情不是很好,因为人被明码标价了。台、吕两地的总督府收到的圣旨肯定是按照人头、年龄、健康程度来进行付款。

不管怎么说肯定是健康的青壮劳力价格最贵。

稍微带点疾病的,那就难了,

一来运输的过程,容易抗不过去,就算抗过去了,价格也低。

从利润的角度考虑,运输商在‘收人’的时候就会进行筛选。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多少钱,一定会被量化。否则生意做不下去。

但现在这个年头,买卖人口则是普遍存在的,卖儿卖女的情况也不是传说中才有的事情。

其实更加彻底的利益计算,应该是抓捕、强运,把人当做牲口、奴隶一样弄过去。因为正常的运送人口实在太贵了,路上的消耗、船只以及人员的费用,没有个20两,生意人估计没得赚。

但20两可是一匹高等战马的价格,足够一个普通人家一年的口粮的。

要运送30万人,这就是五六百万两白银,这要放在二十年前,做完这个事,朝廷得有另外好几样事停下来动不了。

但这次朱厚照并未选择更加省钱的办法,那样后遗症太多,不仅如此,他还给出了一家人整体迁移的‘套餐价’

因为这些人过去是要他们垦荒种地的,这玩意儿可是技术活。随便找个年轻人那是不行的。

有句老话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种地要懂得看天时,什么季节干什么事情都有讲究,这些东西是年长一些的人凭借经验来确定的。要不说是宝呢?

另外,一家人在一个地方也更加稳定,可别朝廷花了大价钱弄人过去,结果自己赚了点钱又回来了。

这些都是细节上的东西。

在整体上,饿着肚子的人只要给他饭吃,他几乎不太可能拒绝。

饥饿的感觉朱厚照不知道,但灾民会去啃树皮、会去吃观音土,会去把自己的女儿卖了,再极端会易子而食。

都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让他离开家乡到另外一个地方,会是多难以接受?

实际上,灾民本身就会逃难,这不就是因为活不下去吗?

所以说在通州的招牌刚打出来,其火热的程度甚至超越当事人本身的预料。

几名发起的年轻人听闻以后自然开心,他们的父亲都在朝中有一官半职,消息来源于朝堂,自然不会有假。

他们甚至都知道朝廷已经将一部分官银装船运往台湾和吕宋了。

“走走走,咱们瞧瞧去!”为首的乃是当朝户部侍郎张池的儿子,张煜。

他身后的三个好友也是大约相同的身份。

朝廷其实限制官员子弟经商,这件事却放了口子出来,赚钱的机会本就不多,自然是要抓紧。

等他们躲着大雪到通州城门口搭得简易棚子边时,报名、筛选工作已经开始了,而且有县衙的人在维持秩序。

标语没有,老百姓不识字看不懂。

但是有个小厮一直拿着图画宣传,高声喊着,“各位父老乡亲,咱大明在吕宋那儿有打了胜仗,占了老大一片地!日子过不下去就跟着朝廷走,皇上已经下旨在那里准备种子、农具,支持咱百姓垦荒。”

二十年来,天子多行正义。

所以皇帝在民间的口碑很好,即便是个小孩也从小被教育说正德天子是爱护他的子民的。

毕竟红薯、丈地、免除徭役等等各种事情一波接一波,就算没有刻意宣传,老百姓也能自己体会得到,

更不要提,在通州地区,朱厚照还强力推行取消民牧,使得老百姓从养马的苦劳之中解放了出来。

“都来都来啊!给吃的,保管送到地方!”

一户户的灾民饿得两眼都放空也不知道听没听懂,反正排到他时问什么就答什么。

张煜是在边上听着的。

“叫什么名字?家住何处?几口人?”

中年男子答,“小人吕全弟,家中四口人,是通州漷县吕庄人。”

“你愿意去台湾还是吕宋?”

“小人去吕宋,那地方本家应该多些,到时候也可有个照应。”

“额,你这个……”握笔的男子想要说什么,但是忍住了,绕了一个弯子点头,“你说的对,那地方估计不少姓吕的。”

“哎。那……那这个……”男子眼睛一直往后面一个帐篷扫。

“去吧,去吧。看你家这娃儿饿得,瘦得皮包骨,你该早些来。”

“是早来了,大夫查身体排得久啊。总之多谢、多谢。”

说着这吕全第左右手各拉一个小孩儿,欣喜也胆小的叫唤,“走,咱们领吃得去。”

发吃的这个帐篷,后边儿连着一个小院子。

检查身体、报名、按手印,领到食物之后就到小院子里自己就食。

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走了。

不可能让你吃了白食,而且有专人看管。

对于张煜这样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笔笔银子。

至于商家究竟提供什么食物,朝廷的规定就是,不能够吃死人。

说到底这个条件下,提出什么要提供大鱼大肉的目标也是好高骛远,就馒头、米饭、红薯那都不错了。

但要说东西不好把人吃坏了,那到时候肯定影响‘价格’。

这里面的好坏生意人自己会分辨的。

吕全弟领到的就是四个馒头,外加他和他的妻子各一碗红薯粥。

入院子的时候也是分好类的,像这种一家人是一类,他们是‘价格’最高的。

走到里面之后发现其实已经有十几户人家了。

“吕大哥!”

“老宋?”吕全第也惊喜了,这是他的同乡人,“还有嫂子,你们这也是……?”

两个泥腿子的乡下人不讲究随便找个地方坐下。

宋家人吃了一碗热粥还好些,但此时也只能惨然笑说:“日子过不下去,只能这样了。”

吕家媳妇儿默默跟在身后,而他的一双儿女则是大口大口的啃着馒头,尤其她那个女儿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正啃着的时候看到对面也有个小女孩儿巴巴的看着她。

大概是不忍心,她还揪了一块儿下来分给她。

“老宋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发吃的,然后运我们去那么远的地方。会不会……”

“不会的吕大哥,你这几年不出乡不知道。我是听人说起的,朝廷真的打了吕宋。”

吕全弟还是满脸焦愁,他是逼得没办法,再不吃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否则他也不会跳这个‘火坑’,“反正走一步看一步吧。”

“吕大哥去的哪里?”

“吕宋。”

这老宋站起来,“我选的台湾,我是想着近一些。我去问问能不能改一下,这样我们两家在一起总归好些。你先吃。”

“好。”

不久后,老宋回来了迎着几个人的目光他兴奋说:“改好了。朝廷好像对于去台湾还是吕宋不那么介意。”

“真的?那太好了!”

正聊着外面又进来一个青年人,“都听好啊,看清我手中的东西,这个叫地图。台湾离大陆近,就在福建的对面,二十多天就到了。吕宋在台湾的南面,要走三十天。台湾大、吕宋小。台湾都是咱大明的,没有蛮子,但是土地都要自己耕种。吕宋呢,朝廷刚刚打下来,有蛮子,但也有好处,第一就是人少地多,每家按百亩为标准,而且可以使些蛮子耕种,他们都很便宜……”

包括吕全弟在内,所有人都听得很认真。

其实说得是很详细的,只不过听起来太美好,这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有些将信将疑。

“有蛮子的话,那会不会打仗啊?!”不知有谁问了这么一句。

介绍人说:“放心吧,到了南洋你们就横着走,皇上已经下旨,动我大明一个百姓,大明就灭了他一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