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 > 第二百零一章 钱不够了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 第二百零一章 钱不够了

作者:仙途.cs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6:06:29 来源:泡书吧

听到这话,刘进没感觉有什么意外,平静的点点头道:“钱财准备可充足?”

大司农道:“尚可。已经联系上林苑,继续铸造钱财了。”

“钱财充足就敞开量了收。至于以陈粮冒充新粮销售的,我且安排御史大夫安排刺史暗中探查此事有无官员里应外合,吃里扒外。

至于其他被抓到的,直接扭送昭狱,令廷尉审问。”

“唯。”大司农点点头按照刘进吩咐安排去了。

至于刘进在安排完毕之后便立即前往御史大夫桑弘羊处,协调安排刺史调查各太仓官员有无吃里扒外的情况去了。

颍川郡,钟家,此前钟家有动了歪心思,想要以陈粮充新粮售卖,结果被抓了个现行,导致钟家的声誉受损。

钟家族人迫不得已,协调当地的官员赔礼道歉,表示此前陈粮充当新粮的行为完全都是钟先行个人所为,钟家并不知道此事,钟家愿意献出陈粮相同的新粮送至太仓以表示诚意,并表示已经用家法处置售卖陈粮的钟先行了。

此等情况之下,若是再抓着钟家的小把柄不放,那就实在是没有气度了,因此,此事自然是训戒了一番钟家,令钟家管好自家人,便不再追究了。

逃过一劫的钟家人再一次聚在了一起,商议接下来的对策。

新换上的钟家粮食买卖的主事人开口说道:“此情此景,我钟家当何去何从?”

钟家族长沉默一番说道:“此前商议乃是用夏收之粮售卖至太仓,谁知先行竟然如此贪婪,竟然以次充新,且全无打点,令验粮官抓住。

处置他不冤!

但生意该做还得做,此前售卖粮食之事,当重新为之,然恐我钟家一家定然不会造成什么威胁。

因此当联合其他粮商,如荀家。”

众人一听,相互望了望,然其中一人皱眉道:“此恐怕不易。

荀家乃士族,恐怕……”

钟家族长一听,道一声:“迂腐!我钟家岂非是士族?

然士族也当置业。

颍川士族众多,良田虽良,但数量却有限。

虽各有置产,但粮食买卖的除了我钟家便是荀家了。

虽然我等此前多有竞争。

但此等情况之下若不联合,我钟家倒下,他荀家定然也吃不到我钟家的尸骨遗产发展壮大,甚至恐怕我钟家倒下,他荀家也落得个唇亡齿寒的境地。

他荀家主事之人是个有眼光的,此次联合定当能成。”

族长都发话了,自然得要去做了。

果然如钟家族长所言,两家一拍即合,决定一致行动,首先做的便是联合卖出此前低价收购的夏粮。

钟、荀两家夏季收粮数量颇为庞大。

两家自然是不可能一下将粮食出完,而是一批次,一批次,源源不断的向太仓送粮食,颍川郡的太仓很快就即将满仓了,而钱财却所剩无几了。

颍川郡太仓敏锐的发现了近期粮食收购的不正常,看着粮食日益增多,而钱财却越来越少,他计算了一下,竟然钱财已经不足一个月量了。

当即赶紧向朝中报告此事。

大司农接到此情况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待他看完,脸上勃然变色,当即起来令人此他令牌,不顾宵禁前去琅琊王府去请刘进去了。

东方文君这段时日已经到了待产期了,刘进自然是颇为紧张,一直围在东方文君身边,生怕东方文君出什么意外。

然夜晚接到大司农的邀请,他知道定然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当即安排了一下,便立刻拿好令牌,前往大司农府去了。

待到大司农府的时候,大司农赵过已经在门口等待着了,看到刘进前来,大司农赶紧迎了上去,对刘进草草一拜,接着说道:“琅琊王,你可算到了,这是颍川郡发来的情况,你且看看。”

说着将颍川发过来的信报递给了刘进。

灯笼底下有点昏暗,刘进看的不真切,他收起来道:“且去府中说吧。”

大司农赵过一听,知道自己确实失礼了,拍了一下脑门,对刘进说道:“对,去府中。”

紧接着,两人入府,府中的灯光稍微明亮一些,但也有限,凑着灯光,刘进将内容给看完了。

看完之后,刘进沉吟了起来,在屋子里面踱着步子,一边问道:“其余诸郡的钱可能否支撑颍川一些?”

大司农赵过一听,摇摇头道:“恐怕不易,各地之中收粮也在进行之中,虽不像颍川,但钱留出速度也不慢。”

刘进点了点头:“目前在收粮之中,本就当花钱如流水,此也实属正常。

但粮食最低收购价乃是保护佃农、自耕农等,非是保护世家士族的。

若是如此下去,恐不可能令百姓获利了。

经我思索,当又三策可解决此事。

上策乃是筹集足够钱财,粮食卖多少,我等便给多少的钱,直至再无粮向我太仓售卖为止。”

大司农皱眉道:“可钱财从何处来?”

刘进听大司农一问,开口道:“挪用、赊欠、借贷,甚至行非常之事皆可,但逼不得已,我以为不可。”

大司农又问:“何为中策?”

刘进开口道:“中策便是解读最低收购价格之诏令,限制粮食收购之范围,将粮商及大户排除在外。”

大司农一听,皱了皱眉头,觉得此行操作起来倒是可行,但是颇有点露怯的意思,容易引起世家豪强的不满,难免要生一些事端。

“下策呢?”大司农看向刘进。

刘进冷哼一声道:“下策乃是杀人!”

说道此处,刘进眼神一冷。

大司农却吓了一跳,愣了好久,没有说话。

刘进接着解释道:“诏乃是感念百姓粮食种植之不易,自今日起,当对农户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今年新收粮食,太仓及各郡国之粮仓最低收购价格不得低于一百二十钱。

此诏令主体乃是百姓、收购粮价乃是针对的农户。

像是颍川之情况,其不是犯下犯废格诏书罪。大司农以为当杀不当杀?”

在刘进解释完毕,大司农赵过仔细想了想,恐怕还真是如此。

汉代的户籍制度是继承的秦朝制度,但是也有不同于秦制的地方。

尤其是户等的划分,虽然汉代户等的划分没有后来唐宋时期“士农工商”划分的如此详细,但农户也有其具体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计量人口户籍的编制,汉朝根据人们资产的多少,将人们分为了上、中、下三个等级。大致可区分为“细民”、“中家”与“大家”,也称“下户”、“中户”、“上户”。

你一“大家”、“中家”强行说自己是农户,到哪里都说不过去。

听到刘进所言,大司农不禁问道:“殿下以为当行何策?”

刘进思索一番,开口问道:“此事关乎社稷,由我等决定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

不如明日一早,请陛下决策,大司农以为如何?”

大司农思索了一番,点着头道:“殿下此言甚是。”

接着刘进又和大司农商议了一番三策各有何等影响,准备明日朝议之后,单独面见皇帝的时候能说清楚。

两人一商议,时间过的很快,待鸡鸣之时,刘进和大司农赵过便前往未央宫,参与朝议。

朝议结束,刘进、大司农二人并未离开,而是请奉车都尉卫山向刘据禀报,有事找他。

若是仅有大司农赵过一人,卫山定然询问是何事,做出决定是不是让他们见刘据。

然刘进、大司农二人一起找刘据,卫山知道定然是要事,自然是不敢怠慢,赶紧通报了。

待卫山通报后,果然获得了刘据的允许,允许二人前去见他。

等刘进、大司农到的时候,刘据刚刚换上常服,正喝着茶水。

看到二人前来,刘据端起水杯抿了一口方才放下说道:“坐吧。”

两人拜谢方才坐下。

大两人坐下,刘据方才开口问道:“说吧,你等前来可是最低粮食收购价格之事有何事?”

刘进听此,向自己老爹拍了个马屁道:“父皇真是料事如神。

最低粮食收购价格确实在推行之中遇到了些许问题。”

接着,刘进便向刘据述说了遇到粮商对太仓施行倾销的这个事情。

刘据一听,冷哼一声道:“区区粮商,竟然如此胆大妄为,与我大汉作对!

简直不知死活!”

说完,刘据接着问道:“你等可有对策?”

刘进紧接着便将在大司农府想到的皆对策说了一下,并分析道:“父皇。上策,耗费颇大。但挺过此一段时间便可无事了。

中策容易导致世家豪强对我大汉的不满。

至于下策,见血不吉。”

听刘进这么一说,刘据皱眉分析道:“上策定然是不可!莫要说各地赈灾、边防将士、茂陵、平陵、孤寡赡养等几乎无处不需要钱财,自然不容易周转。且说此举其行为其动机乃是挑衅我大汉朝廷之尊严!

大宛挑衅我大汉尊严,灭国;朝鲜挑衅我大汉尊严,灭国;百越挑衅我大汉尊严,灭国。

此说明我大汉尊严不许挑衅,外国挑衅我大汉尊严国灭,国内挑衅我大汉尊严当身死。

进儿,你上中下三策所分差矣!

朕以为你所言上策当为下策,下策当为上策!”

刘进一听愣住了,他实在没想到刘据竟然如此看待此事。

看刘进一愣一愣的,皇帝刘据进一步解释道:“当年文皇帝削藩;先帝盐铁专营、均输平淮等哪件事不比今日之凶险?

然文皇帝、先帝还不是一力推行?

朕做天子之位,若是对于不遵诏令之商贾尚且思前想后,顾虑如此之多,那我大汉岂还能成事?”

大司农赵过听到这话,在旁边闭嘴不说话了。

明显,皇帝刘据在教授刘进帝王之道。

这东西刘进可以学,他刘据即便是敢教,给他几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学。

刘进却是豁然开朗了,拱手向皇帝刘据拜道:“谢父皇指点。”

刘据微微点头道:“好了。朕且再发一诏书。由你……”

然刘据说完,他接着却停顿了一下说道:“不,当由大司农持节前往颍川郡,彻查到底是谁在向太仓中倾售粮食。

大司农持节可先斩后奏,定要令其以犯废格诏书罪斩首弃市!”

“唯。”大司农听令,应道。

刘进听此,知晓不能让他亲自前往颍川郡处置那些不服管教的人了,他却觉得有点遗憾了。

尤其是想到地方上的一些人暗搓搓的破坏自己制定的政策,又是出钱,又是出智。

然这一切面对权力的铁拳,完全被铁拳一拳击碎,毫不费力!

尤其是自己这边还是掌握权力的铁拳的一方,这种以势压人,一力降十会的行为,刘进没办法亲自感受一番,别提多难受了。

至于刘据不让刘进前去,自然是有他自己的考虑。

首先,刘据出于一些目的,并未令刘进担任太子,而是令其依旧在琅琊王职位之上。

虽然他自觉自己身体尚可,不会出什么意外,但是万一呢?

名分未定,即便是嫡长子占据优势,但其余两个皇子却也有一丝可能性。

刘据在京中还好说,万一不再京中,部分野心家难免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为了避免始皇帝公子扶苏的祸事重演,刘据觉得让刘进还是在京中比较合适。

其二,乃是当年文景之时,削藩有袁盎、晁错,背锅;汉武帝也有张汤、杜周等白手套行事。

大司农赵过本是一农学专家,本来不适合当白手套的。

然农业改革终究是要触动很多人利益的,此事乃是经他自己首肯,自己儿子刘进一力推行,然而,儿子终究是儿子,他也不愿让自己儿子挡在前面被改革的各反对力量当做靶子,肆意的攻击。

因此,承受攻击伤害的只能是做具体人员的大司农赵过了。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刘据自然觉得还是刘进不亲自出马为好。

当然,刘据也看到刘进眼中的遗憾了,但是一些话,刘据也没法和刘进直说,只能令刘进自己领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