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 > 第二百二十四章 五年远景定稿

第224章 五年远景定稿

待众人认真阅读完,众人纷纷交头接耳对身边人说起来。

刘进并未制止,而是扫视着还没看完的个别人员。

待看到所有人都全部看完了,刘进方才开口道:“诸位,此五年远景诸位可有何看法?”

此时少府公孙遗站出来道:“陛下,老臣以为此五年远景可谓开理政之先河,自古未有之。

然,老臣仅有一项建言,此便是为何远景未曾提及殿下皇家宫廷之事。臣以为当将宫廷之事纳入远景之中。”

刘进听此,思索了一番。

在他想来,宫廷之事并不十分的重要,无非是皇帝吃穿用度,娱乐学习之类的事情。

然少府一说,刘进忽然想起来了,少府之中也有不少除服务皇帝之外的不少事。

诸如石渠阁的管理、太医令、乐府管理机构等皆在少府。

想到这,刘进沉吟了片刻道:“既然少府提及此。朕以为,少府僚属颇多,人员庞杂。

若仅仅为朕一人服务,乃是损众人以利众人。

因此,少府未来可为两分。一来为我皇家吃穿用度保障。二来如少府所掌石渠阁、太医令等当除服务于朕之外,当更多面向百姓。

如,未来五年,远景之中可提及石渠阁当筛选如农书、历法、非需保密之技法、经典等资料,用印刷术刊印后发行全国。

再如太医令,太医令中皆是名医。然除宫中之人患病需他们医治,其余时刻便基本无事。

朕的淳于夫人,汝定然是知晓的。

其颇喜朕曾所言《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然一人之力终究是有限度的。

若令众医者在治病之余,分数年,分别带数名弟子,令弟子去山野百姓家中行医。

此后弟子又传弟子,又传弟子又传新的弟子。

如此一来,医者定然越来越多,当可救治更多百姓。”

少府听此,心悦诚服拜道:“陛下真是爱民如子,臣虽年迈,却不如陛下远矣。”

听此马屁,情不自禁,刘进心中就愉悦了几分。

然紧接着,刘进便立即警惕起来。

若沉溺于这样的马屁声中,恐怕早晚有一天整个人都迷失了。

当即刘进对少府呵斥道:“公孙遗,未来如此言语切莫要说!

昔日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其为齐国临终遗言,管仲令齐桓公远离易牙、卫开方、常之巫、竖刁四谄媚之人!

今日汝言此媚言,可是欲学易牙、卫开方、常之巫、竖刁四人否?”

少府公孙遗一听,一下吓的冷汗都出来了,赶紧伏地拜道:“老臣不敢。”

少府公孙遗为何如此害怕,皆是因为齐桓公未听管仲遗言,落得个活活饿死的地步。

当年,管仲活了70多岁,临终之前,齐桓公前来探望,问管仲去世之后当有什么遗言留下。管仲说:“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这四个人,必须撵走,否则齐国必乱!”

齐桓公不理解,说:“这四个人都对我忠心耿耿,易牙就因为我说了句人肉是何味道,便他杀子烹于我;竖刁不惜自阉侍奉我;常之巫擅长占卜;卫公子启方为了效忠于我,父亲去世他都不回家。难道此四个人值得我怀疑吗?”

管仲回答道:“无人不爱自己的孩子,易牙却杀子而烹之,他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怎么会爱大王您呢?没有人不爱自己的身体,竖刁却阉割了自己,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么会爱惜大王您呢?生死有命,常之巫用巫术来蛊惑人心,这样的人怎么能相信呢?卫公子启方连自己的父亲都不要,难道他会要你这个君主吗?”

管仲死后,齐桓公对管仲的话充满怀疑,他试着将上述四人全部撵走,但总感觉自己的生活缺少乐趣,吃饭都不香,起居也不舒服。三年后,齐桓公终于无法忍受,又把四人召了回来。

翌年,齐桓公病了,首先是常之巫散布谣言,说齐桓公将在某月某日病死。然后易牙、竖刁二人一起关上宫门,在宫内作乱。最后卫公子启方带着上千户齐国的百姓投奔了卫国。齐桓公被关在屋里,连一口水都喝不到,此时齐桓公在病床之上含泪道:“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

就这么,齐桓公竟然活活饿死在病床之上。然齐桓公饿死已经够惨的了。

然死后的经历却更惨,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相互攻伐,齐桓公的尸体长出了蛆虫,都无人过问。

此言颇重了,甚至少府公孙遗都想着,是不是哪里得罪过皇帝而未曾被自己发觉,不然刘进定然不会说这样的话。

甚至少府公孙遗已经打算回家后便自尽,省的祸及家人。

此时刘进方才对众人说道:“诸位。今日少府无意,朕不怪罪。

然当有一言告于诸位:物方顺吾意,而吾又以顺观之,则见其甘而不见其毒,见其吉而不见其凶。溺心纵欲,盖有陷于死亡而不悟者。

望诸位勉之。”

气氛瞬间严肃起来。

众人纷纷拜道:“唯。”

少府公孙遗则松了一口气,知晓自己刚刚应当是撞枪口上了。

看着少府公孙遗一脸冷汗的样子,刘进心中微微颔首。

上位者,只有亲和力定然是不够的,除亲和力之外,自然当有威严。

刘进此一来,防范因拍马屁而导致的对具体情况认识不清楚。

二来也鼓励众人多谈问题,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讨论政事,少说顺耳之言。

刘进继续道:“此外,诸请卿家可还有其他补充之处。”

听刘进发问,众九卿纷纷就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各项工作发表了看法,或提出了自己所属官署的职责目标,或讨论原本里面的某些目标是不是合适。

刘进再进行一番判断,其所提建议是否合适方才令尚书台将相关意见搜集起来,以便未来修改。

中间刘进见时辰已经不算早了,令宫中送上饭菜。

待众人吃过之后,略微休息,继续讨论。

此朝议从早晨,一直讨论到黄昏时刻。

约莫收集了各类意见建议数百条。

待临近黄昏之时,众人声音便小了不少,渐渐讨论上停下来。

刘进神情之中也带着疲惫之色,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说道:“诸位可还有要补充之处?”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均摇了摇头。

刘进方才点点头,摆摆手示意下朝。

谒者依照礼仪喊出下朝的口号,众人方才在丞相桑弘羊带领之下给刘进行了一礼,方才三三两两的散去。

刘进也深深舒了一口气,对同样疲惫,却还在等刘进命令的众尚书郎道:“伱等将今日众卿家所提意见汇总整理一番,成文后拿给朕且看看。”

众尚书郎打起精神,给刘进行礼道:“唯。”

刘进方才对众人摆摆手道:“下去吧。

“唯。”众人应道。

而刘进到了寝宫之后,有人奉上吃喝,刘进吃完便睡下了。

又过了几日,在之前朝议上修改的五年远景终于成文了。

刘进一字一句的又看了一番,进行了些许修改后,再次成稿。

成稿后,刘进又征集了众卿家的意见,进行第二轮的修改。

一直修改到除刘进驳回的众人的意见没有修改外,其他处便没有意见了。

第一个五年远景目标的材料便诞生了。

三月初三,朝会。

这是五年远景目标的材料最后一次会审了。

刘进依旧是坐在主位,众朝臣皆在下。

刘进将最后成稿的五年远景目标发到众人的手中。

拿着那五年远景目标,众人相互交头接耳讨论着。

刘进本次却直接打断众人道:“诸位。此为最终定稿,诸位可还有什么意见?”

众人一听,相互看了看,拱手对刘进拜道:“臣等无异议。”

刘进听此,点了点头对尚符玺郎道:“既然众人皆无异议,便用印制诏,发行全国,令全国知晓。”

尚符玺郎拱手拜道:“唯。”

待用印完毕、光禄大夫、尚书令张安世当庭将五年远景目标的策书给众人念诵了一遍。

待张安世念完之后,众人纷纷伏地拜道:“唯。”

五年远景目标算是正式出文了,或者说此时此刻该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的材料便具有了法律效力。

见此,刘进嘱咐道:“尚书令,策书当多准备一些。

各郡县、各朝中部门各部门均要传诏,并令各郡县、各朝中部门留存策书原件。”

张安世拱手拜道:“唯。”

“嗯。”刘进微微点头。

他接着看着众人道:“诸位。既然大汉五年远景便已经出来了。

各位卿家回去后且去安排一番,制作一番各自部各自郡县的大汉五年远景规划。

且今年当如何实施,报至朕处。

丞相。”

桑弘羊听刘进说话,起身躬身向刘进拜道:“老臣在此。”

刘进道:“丞相位百官之首,此五年规划当由丞相负责安排部署实施诸事宜。”

桑弘羊拜道:“唯。”

“御史大夫。”刘进再次喊道。

赵过应道:“老臣在。”

刘进接着吩咐道:“诸州刺史除掌‘六条问事’之外。此五年远景实施情况也当监察,若有政事不能落实,或不能完全落实者。

诸州刺史当解压至长安,询问其为何不可落实,依照其所述说,追究其责。”

御史大夫道:“唯。”

刘进接着说道:“年末后诸自行报送之计划完成情况当作为其晋升之依据。”

“唯。”御史大夫赵过再次应道。

然其他众人皆是心头一沉。

以前干的好坏,标准有点自由心证的意思。

然刘进兴了这个法子之后,到底谁有能力,谁没能力,自然是一目了然了。

到了这个程度,谁都不想因为远景目标完成的和别人相比比较差而导致无法晋升。

因此各部门的负责人员均在心中暗自较劲儿,要发力,即便不能当第一,定然也不可当倒数第一。

否则的话,定然影响在刘进心目中形象。

然刘进还有更狠的呢。

刘进道:“诸位。朕以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诸位当重视各项事务完成之期限。

三公九卿各部及其他部署,当将所有属官之事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之上,由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及尚书台三方逐月查看,其完成情况。

诸位以为如何!”

等刘进说完,众人惊呼起来。

要这样做,众人岂还能有偷奸耍滑的机会可言?

刘进借鉴的是上一世张居正的考成法。

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张居正在明神宗冲年登基后,以内阁首辅和顾命大臣的身份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

他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条例,如考成法、久任法、清丈条例和一条鞭法等。

其中考成法旨在通过综核名实转变官场风气,保证其他改革措施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是整个改革措施中的关键内容,在整个改革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行考成的诏令由四个部分构成:(1)关于稽核的内容,指皇帝颁发的诏令中有要求复勘、议处、催督查核的事项,特别是关于钱粮及其他紧要的事情。(2)关于稽核的依据,要求各衙门置备三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记载对于皇帝批复的章奏,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定立完成的期限;另外两本作为附簿,记载紧关略节和原定程期,一本送各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考。(3)关于稽查的时间与方式,每个月,各科要根据账簿进行核查,实行一件,注销一件;每半年,各科要对应完未完的事项进行通查,并提出处理意见。(4)关于监督制度,即规定六部对各抚按官的监督、六科对六部的监督以及内阁对六科的监督。

简单来说就是: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每完成一件登记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论罪处罚;六科也可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也可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上一章被屏蔽了,正在解禁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