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 > 第二百二十六章 决意东巡视察

第226章 决意东巡视察

然,刘进却说道:“此且先用着,传诏,将此物给蒸汽机改良部,令该部就利用蒸汽机为动力,对此物改良进行鼓风。

另,将此物给大司农霍光,待少府铁匠将炼焦之法试验一番,若是可行,将炼焦之法一并报至大司农霍光处。”

没错,对于蒸汽机的研制,刘进相当重视,专门安排建设了数个研发团队对蒸汽机的改良进行研发,且有一个管理机构,刘进命名为蒸汽改良部,由刘进表兄史高负责,且刘进设想下一步将此改为科学院。

“唯。”早有在刘进身边候着的尚书郎听刘进吩咐,前去安排相应事情去了。

待事情安排完毕,已经有另外一尚书郎报着一大摞奏疏来刘进处,等着刘进进行批阅。

刘进皱眉,但却也不敢怠慢,甚至不敢敷衍轻视。

许多时候,奏疏之中的内容颇为细碎,多是一些看起来零零碎碎的事情。

然刘进却知晓,作为皇帝,批阅奏疏乃是其职责,也是其发号施令的重要工具,若是奏疏的批阅权都不重视,施行“外包”,恐怕时间一长,这皇帝的权力也“外包”出去了。

因此即便是奏疏他觉得很细碎,但却也丝毫不敢有假于他人的念头。

正批阅着奏章,然其中一个奏章却令刘进敏感起来。

右扶风来报,其疆域内,有一段黄河支流的河流河水解冻后却发现河水变黄了。

此时的黄河尚不叫黄河,直接被称之为“河”或者“大河”,其水尚且清澈而非和后世一般泥沙俱下,其色发黄。

其变黄的原因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一点点的出现的。

先秦时期,甚至到了刘进这个时候,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还是不错的,有大量植被覆盖,所以水土流失不是很严重。

此时,因很多游牧民族生活在黄土高原,对植被的破坏非常小。

其中匈奴就占据了黄河中上游的大片土地。

然刘进的爷爷汉武帝刘彻任用卫霍,一举打掉了匈奴的嚣张气焰,辟地千里,将黄河中上游大好的土地给夺了过来。

夺过来自然得需要人守着,因此汉武帝向此处迁徙了数量众多的汉人。

众所周知,汉人的技能都点在耕种上了,甚至战斗技能都是依托耕种为基础到点上去的。

因此大汉民族来到草原、丛林地区生活,不可能再去学习怎么放牧、狩猎,还要以耕地为生,所以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原本的森林草原,很快就变成了一块块良田。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人口也得以增长。

武威、北地、朔方等甚至已经由边地变为大汉腹地的趋势了。

除此之外,帝王的宫殿、都城、陵墓等土建项目均需要大量的木材。

从哪里弄合适?

自然是黄土高原上的原始森林最为合适了。

如此,黄土高原的环境更加的恶化。

现在大家都知晓,黄河变黄的原因乃是水土流失严重。

但在这个时代,却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原因。

因此听得黄河支流有变黄的趋势,刘进当即敏感起来。

他将此奏疏圈阅起来,对身边的尚书郎吩咐道:“你且安排一下,令大河干支流流经的各郡县将大河的水文情况报至尚书台,朕要查看一番。”

“唯。”在刘进身边伺候着的尚书郎应了一声。

批阅完此奏疏,刘进开始对黄河的治理思考起来。

想要黄河不变黄是完全不现实的。

且不说黄河中上游大好的土地,开发出来多么的适宜耕读耕战传家的大汉民族生活,能能养育多少人。

且说便是黄河变黄了也并未全然是坏处,一点好处都没有。

先是黄河决堤,虽然令无数大汉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然被黄河决口将黄土高原的黄土随着决口覆盖下游土地,却也造就了黄河中下游大片肥沃的平原耕地。

而且随着黄河泥沙流入大海,更是在黄河口冲积出来大面积的平原。

人是不能与自然规律抗衡的,也是不能与社会发展规律抗衡的。

社会发展需要必然要开垦黄河中上游的土地。

开垦黄河中上游的土地定然会造成水土流失,这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刘进自觉没那么大能耐能令日后黄河不变化,但刘进觉得在其任期之内,对黄河的治理,定然也要提上日程,至少决不能再发生决堤导致大面积溃决的情况。

说到这,刘进对其祖父汉武帝治理黄河的行径颇为生气。

汉武帝元光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32年,黄河再次决堤了。

在此之前,汉文帝时候已经决堤过一次了,当时决堤的位置在酸枣县,大约位置约是现在的河南延津县位置。

说来此地在后世也算是比较有名,在上一世的大汉后期,袁绍、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张邈、桥瑁、鲍信、曹操等十几路人马齐聚酸枣,举行讨董卓大会,最后推举袁绍为盟主反董,其联军便被称之为酸枣联军。

然汉文帝当机立断,令东郡将士抢修,黄河决口被堵住了,对大汉的影响并不大。

然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再次在瓠子决口,河水向东南流入巨野泽,由泗水冲入淮水,夺淮入海。

汉武帝是怎么做的?

他先是效仿汉文帝令黯和郑当时发动人员堵塞决口,但是很快又被冲溃。

然而就在此时,丞相田蚡竟然提出一个令人瞠目的建议——不去堵塞!

其振振有辞的说什么“长江、黄河的决口都是天意,不适合用人的力量来强行堵塞,强行堵塞决口未必符合天意。”

迷信的汉武帝当即是将信将疑,然望气者的一番占卜,却令汉武帝吃了个定心丸,望气者竟然占卜说丞相田蚡所言非虚,经占卜,上苍的意思就是不用理会。

令刘进感觉匪夷所思的是,汉武帝刘进竟然相信了。

就这么着,黄河南边的这个决口竟然二十多年没有被堵上。

不堵决口,黄河洪水就会自动消失吗?当然不是。在这二十多年里,黄河南岸地区却年年遭灾,泛滥的黄河水祸害了汉朝十六个郡,导致当地人民损失惨重,朝廷税收大幅减少。

二十多年的损失,终于令汉武帝明白再遵循天意,黄河下游的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因此,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终于下诏,决定堵住瓠子决口。

于是汉武帝趁着当年干旱少雨,亲自前往该地主持堵住瓠子决口。

为了动员了尽可能多的人力,汉武帝随行宫人和将军、士兵都要背负薪柴上阵,还亲自主持沉了白马和玉璧,废了这么大的精力,终于堵住了瓠子决口。

然此20多年的损失却再也无法弥补了。

每每想到此,刘进就痛心不已。

当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河渠书》中为尊者讳,将此事完全怪罪于丞相田蚡。

按照其所说,丞相田蚡所谓的“遵从天意”完全是以权谋私,因为他自己的封地鄃在黄河北边,黄河向南泛滥自然不再会危害北边,田蚡的封地由此得到了20多年的安全。

刘进对此却不敢苟同,毕竟最高决策者乃是刘进,其掌握最大的权力,自然要负最大责任。

汉文帝、汉文帝两次黄河决堤时间间隔约30余年。

若是按照30-50年发一次大水来推算的话,说不得下一次的黄河决堤就在这几年里了。

想到这,刘进心中咯噔一声,当即决定准备他当皇帝以来的第一次巡狩——视察黄河堤坝情况。

此时已经是开元元年三月了,按照水文情况推算,现在在大汉北方是枯水期结束,即将进入丰水期了。

此时巡察发现问题,尚且还可以弥补,若是今年雨水多的话,便是巡察发现问题,恐怕雨天作业,更加的困难。

想到此,刘进当即安排道:“来人!”

其身边侍者前来,躬身对刘进拜道:“陛下。”

刘进道:“你且将丞相、御史大夫、尚书令叫来来此。”

“唯。”此侍者应了一声,赶紧安排去了。

在等待的间隙,刘进又吩咐道:“且将大河水文舆图拿来。”

“唯。”其身边其他侍从应道。

西汉此时地图的绘制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

有“分率”,即比例。“准望”,即方位。“道里”,、地物间的距离。四为“高下”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等。

且地图也有细分,有驻军图、水文图、陵寝图、地形图、郡国图等等。

刘进此次令人去取的也便是水文图。

将水文图取来,刘进一眼便注意到黄河的“几”字型了。

他顺着黄河流域的水文从上游到下游细细观察了一番,思索着应当从何处开始视察合适。

正当刘进思索着,外面侍者来报,侍者走到刘进身边对刘进行礼道:“陛下、丞相、御史大夫、尚书令已经来此。”

刘进点头:“令他们进来。”

“唯。”侍者应道,接着便立即出去传话去了。

很快,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赵过、尚书令张安世来到刘进这里,对刘进行礼道:“臣桑弘羊(赵过、张安世)见过陛下。”

面对三公,按照礼节,皇帝当尊重他们,因此在他们行礼之时,刘进站了起来。

此为:“皇帝为丞相、御史大夫兴。”

待礼节完毕,刘进道:“且坐下吧。”

于是三人就坐,刘进指着自己面前的水文图对二人说道:“孝文皇帝时酸枣决口、孝武皇帝时瓠子决口。两次决口前后间隔不足四十年。

今距离孝武皇帝瓠子决口已经接近五十余年,因此朕以为不得不防范大河再次决口之事。

丞相、御史大夫以为如何?”

桑弘羊、赵过一听,相互看了看,神情不禁严肃起来。

刘进所言乃是大事,若真的是三十至五十年的时间黄河便要决口一次的话,那恐怕这一次决口还真的在近期。

当即桑弘羊拱手对刘进道:“陛下之言甚是。瓠子决口堵塞之事臣曾参与,且曾亲自前往瓠子探查,百姓之惨状,惨不忍睹,臣甚至不忍回想。

臣以为当加固堤坝,以防溃堤之情况再次发生。”

刘进点点头道:“朕也是如此以为,因此朕决议向东巡狩,视察黄河沿岸堤坝防护情况。

令你二人前来便是商议朕东巡之后,朝中政事。”

若是刘据未曾完全掌握朝政,刘进是万万不敢前去巡狩的。

谁知道是不是有野心家趁着刘进立足未稳,铤而走险啊。

然此刻刘进却不害怕了。

人事调整已经完毕,调上来的人皆是刘进亲信。

但即便是如此,刘进还是要安排一下刘进东巡期间,长安城主事这件事。

此时丞相桑弘羊道:“陛下,依照惯例,皇帝巡狩期间,当太子监国。

然陛下尚未曾册封皇后、太子。

请恕老臣之言,陛下当先定下国本。”

刘进一听,眯起眼睛,不禁心中不悦,而且警惕起来。

立太子此事颇为敏感。

说来拥立之功很多时候乃是臣子的晋升之机会。

随着太子登临帝位,其他人可能不会赏赐,但是当年拥立其为太子,并辅佐其成为皇帝的臣子定然会得到赏赐。

此为皇帝和臣子之间最基本的默契了。

毕竟若拥立不晋升,又有谁愿意冒着抄家灭族的危险站队于伱。

若无人站队于你,即便是你是太子,皇帝之位你真的可以做的上?即便做的上,你觉得自己能坐得稳?

当然,也因为此,作为皇帝,对于臣子提议立太子也是极为敏感的。

作为皇帝自然而然的就会想:“你上书提议立太子是有什么目的,到底想干什么?”

然刘进看着桑弘羊坦然的眼神,却沉吟了一下。

这里老头年龄也不算小了,小六十岁的人了。

他刘进才二十多岁,还专门跟着淳于辛夷学的养生之术。

刘进自觉应当能个将这老头给熬死,且其已经是丞相了,除非摄政,否则进无可进了。

而他摄政可能性更小。

太皇太后卫子夫还没死,皇太后史氏方才不到五十岁。

王翁须更是年轻。

即便是身为女子,刘进自觉没有一个是吃素的,摄政的优先级都比桑弘羊高不止一个档次。

因此刘进觉得御史大夫桑弘羊提议立太子当是一片公心,没有其他意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