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 > 第二百六十章 大宛国政变

第260章 大宛国政变

即便是傅介子惴惴不安,但却也没闲着,安排着众人前去收购一些苜蓿、葡萄、石榴、花椒等作物的种子及各种新奇的有异域特色的实用产品。

并将携带来丝绸、漆器、纸张、玻璃、烈酒等进行销售。

当然销量最大的还是大汉的丝绸产品,中国出产的最吸引西域人注意而有最适合长途车马运输的产品就是丝绸了。

便是后来刘进发明的玻璃、纸张亦不可与之相抗衡。

因此听闻大汉使者前来,早已经有大夏、大月氏、安息、乃是大秦的人前来准备与大汉使者攀关系,取得更多的丝绸份额。

这事儿自然不用傅介子操心。

等待了一整天的傅介子此前心中一直不甚安。

然第二日,大宛国王宫竟然来人再次邀请傅介子前去王宫。

傅介子心中一震,当即应邀前去了。

然而等傅介子一到,他却心中一沉,他发现除了大宛国国王蝉封在此外,大宛国丞相竟然也在王宫之中。

不仅仅是大宛国的丞相,在此,甚至大宛国有点权势的官员们竟然都在。

大宛国国王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傅介子,傅介子当即便明白了昨日的纸条他肯定看了。

事情有进展,傅介子心中颇喜,但傅介子却不动声色,面带笑容说道:“国王殿下、丞相阁下。不知令我前来可有何事?”

译者也不怯场,高声的翻译着。

待译者翻译完毕,丞相方才含笑叽里呱啦说了一阵子。

“他说使者你远道而来,尚未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今日众高官到齐,便在这大殿之上给使者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傅介子一听,眉毛一挑,没想到竟然还有欢迎仪式呢,然而想着大宛国国王蝉封那意味深长的一眼,他总觉的事情不简单。

既来之,则安之。

依照着大宛国的礼仪,又是有人给傅介子敬酒,又是载歌载舞围着傅介子祝福。

傅介子也颇为新奇,没多久氛围逐渐热烈起来。

这时候大宛国国王蝉封红着脸好像是喝到很进行了,高声叽里呱啦喊着什么。

众人的动静小了起来。

“大宛国国王说,使者你非常慷慨,送了他不少珍惜额东西。”译者给傅介子介绍道。

一阵高呼,有侍从将傅介子送的玻璃制品用托盘捧着,上面盖着东西,过来。

将盖着的东西给掀开,那玻璃布灵布灵闪烁的光芒一下吸引住了众人。

众人叽里呱啦的说着什么。

译者对傅介子翻译道:“他们在称赞这些玻璃制品非常的美丽。”

而此时大宛国国王走到大宛国丞相身边给大宛国丞相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还得意的叽里呱啦说什么。

明显能够从大宛国丞相眼中看得出轻蔑和羡慕。

大宛国国王此时却将玻璃塞进大宛国丞相的手中,神色严肃的说着什么。

“大宛国国王说,丞相劳苦功高,这件珍惜的玻璃制品当归属大宛国丞相。”译者给傅介子翻译着。

大宛国丞相一听,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惊喜的对大宛国国王蝉封又是行礼,又是拍胸脯说着什么。

众人也羡慕的看着大宛国的丞相。

紧接着大宛国国王又将傅介子赠送的一些个玩意儿仿佛大甩卖一般,往大宛国丞相怀里送。

这大宛国丞相真的是够贪婪的,竟然抱着大宛国赏赐的东西也不撒手。

就在此时,大宛国国王高声将傅介子赠送的宝刀从托盘之中拿出来,大声喊着什么。

“他说这把宝刀可以吹毛断发,锋利异常。”译者翻译着。

那大宛国丞相一听,不相信,抱着东西便向大宛国国王身边凑。

大宛国国王叽里呱啦说一阵子。

“大宛国国王说丞相若是不信,请让我用你的头发试试。”译者再次翻译着。

都得到了大宛国国王赠送的这么多东西了,大宛国丞相现在早已经迷失了自己,当即答应了。

译者也给傅介子翻译着:“他答应了。”

正当译者翻译的时候,大宛国丞相手上都是东西不方便,令国王自己拔。

大宛国国王笑眯眯的应下,然却猛然暴起,挥刀照着那大宛国丞相的脑袋砍了下来。

“滋!”这一刀是实在是太快了,众人都没反应过来,大宛国丞相的脑袋便掉了,脑袋血管中血液竟然直接喷出来,喷在了大宛国国王蝉封的脸上,端的是十分恐怖。

傅介子瞪着眼,没想到大宛国竟然还有这样的神展开。

而众大臣也已经瞪着眼懵掉了。

丞相呢?好好的一个丞相脑袋怎么就没了呢。

而在这个时候,无头的尸体刚才如塌了紫金梁倒了架梁玉柱一般。

大宛国国王蝉封此时刚才举着钢刀,脸上带着狠辣对着众人叽里呱啦的说起什么。

译者也是一开始未曾反应过来,愣住了,但是等大宛国国王说话,他便已经反应过来了,尽职尽责的履行起自己的职责道:“大宛国国王说此前丞相专权他忍了就忍了,但是丞相竟然生出了反叛大汉的念头。

遥想当年大汉李广利出兵攻伐大宛,令大宛如人间地狱。

方反叛大汉定然会招来大汉李广利时候的报复。

为了大宛黎民百姓,他不得在使者面前,杀了丞相。”

正翻译着,那大宛国国王却走到傅介子面前对傅介子行叽里呱啦说着什么。

“他说大宛、大汉乃世代友好之国。他儿子现在依旧在长安,曾经来信描述过大汉的强大。

进贡的两匹马很快就送来,希望使者原谅大宛国有人对大汉有二心。”译者认真的对傅介子翻译者。

傅介子一听,手一摆道:“此谋逆之人之事,并非国王殿下之事。”

紧接着,傅介子想了想又对大宛国国王道:“我大汉与匈奴乃敌对之国。目前匈奴无道伐我大汉翁须之国乌孙。

我大汉决议出兵相助。

来大宛路上,我等便碰到了一群匈奴使者。

我等埋伏一番,将使者杀掉方知晓匈奴欲谋划拉拢伱大宛对乌孙左右夹击。

此前未曾说,希望日后大宛与匈奴接触可以做对的选择。”

说完傅介子意味深长的看了大宛国国王蝉封一眼。

译者精准的将傅介子的话传达到了大宛国国王的耳中。

大宛国国王当即拍胸脯表示着什么。

傅介子未在说什么,而是点点头拱手对大宛国国王蝉封道:“如今国王殿下刚诛擅权恶人,恐有诸多事情尚需处理,吾等便不再久留,告辞。”

说完,傅介子便领着译者及使团前来随同的人员离开了。

回去之后,傅介子迅速将今天发生的事情写成奏疏,并令星夜兼程,向长安递送此消息。

没多久,大宛国国王便将两批良马、一公一母的两匹马给傅介子送过来了,然傅介子在受到良马之后,却未曾立刻走,前来大宛国,傅介子自然是不可能仅仅只是为了大宛国的良马,除良马之外,傅介子还担负着沟通西域大月氏、大秦、大夏等国情况的工作任务。

陆续又会见了大宛国附近的一些国家的使者。这些使者听闻大汉使者前来,纷纷派使者前来与傅介子接触接触。

傅介子自然是没什么不愿意了,陆续这几天便会见了大夏、大月氏、康居等国的使者。

从这些国家的使者口中了解一下当地情况,交换了一下当地的特产,部分国家还初步表达了,希望作为使者跟着傅介子前往长安城。

诸多事情千头万绪,待处理完毕,已经数日之后了。

时间也不能拖很久了,是日,傅介子准备回长安了。

大宛国国王蝉封亲自相送,并请求傅介子给在长安居住的儿子带个话,表达一下他作为一名父亲的关心。

傅介子当然是应下了,在众人的目送之下,傅介子等人载着数车的物资并携带者两汗血宝马中的极品一路向东,走在了回长安的路上。

而在傅介子身后却跟随者数个想要随着傅介子等人回长安的商队。

这些商队粟特人有、汉人也有、大月氏的、大秦人、大夏人都有。

然而在西域,尤其是地广人稀的城外,商队随时有可能成为盗匪。

因此傅介子是极为警惕,并要制众人保持距离后,从上空看,一群人如同蚂蚁一般走在回长安的路上……

此时已经临近八月了。

近些时日,大汉的事情颇多,第一次科举人才选拔八月份进行;出兵协助乌孙也就在近些时日;王翁须又怀孕了,预产期约莫在十一月十二月份左右。再加上夏粮收获等等诸多事情,自然刘进也比较忙碌。

时间进入道了八月份,经过此前县、郡两级别选拔,接近三千人来大汉长安城参与考试。

这三千多人已经是整个华夏各郡国的才俊了。

然仅仅是自己郡国的才俊依旧不够,他们还需要再次进行激烈的竞争,争取参与殿试的资格。

最后殿试之上,一较高下。

正是这么一群才俊前来长安城,一时间竟然整个长安城的谒舍爆满起来,甚至不少来得晚的都没地方居住了。

这些学子虽然是不敢闹事,但却也有胆前往长安县府衙、及京兆尹府中求助。

目前的京兆尹乃是卫青之后卫山,此前他曾担任先帝刘据的奉车都尉,待刘据去世之后,刘进将其从内朝调至外朝,担任已经升任大司农的霍光空出来的京兆尹的位置。

这卫山行事风格颇有卫青的风格,行事谨慎,稳扎稳打。

这性格倒是非常适合担任京兆尹。

因此在知晓学生无住宿当即不摆架子,亲自出来与学子商议解决此问题。

而这个问题自然也惊动了刘进,他是通过《大汉日报》的百姓来信知晓的这个事情。

这属于事前未曾想到的事情,在听闻尚书令张安世的汇报之后,刘进思考了一番做了如下几点指示:

首先确保来京的学子的暂时居住;

当年开互市的时候刘进曾经建议向匈奴销售价格便宜且容易损坏的帐篷。

然等真正研发出来的麻布帐篷却发现制造成本虽然不甚高,但运输成本实在太高了,因此这群帐篷便砸手里了,只能仍在仓库之中吃亏。

这是刘进穿越以来的一个污点,因此刘进颇耿耿于怀。

现在听闻来京学子没法居住,他第一个便想到的是这批帐篷。

当即刘进便安排人从仓库中将这一批砸手上的帐篷拿出来,令人在长安城空闲较多的地方安置帐篷,令前来的学子有个能够暂时栖身的地方。

其次要在学子能够暂时栖身的基础纸上,令学子有个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

刘进立即下令京兆尹彻查长安城适合众人休息的成片的空余房间,并令京兆尹联系各郡国在长安城的驻扎地,看看能否给各郡国的学子们提供住处。

相关政策在下达之后,刘进又令尚书令张安世在《大汉日报》上进行刊登,安抚这些学子们。

众学子看皇帝刘进这么众人他们的起居,一个个也是颇为激动,甚至不少来得早,没地方栖身的人甚至热泪盈眶跪地拜喊:“陛下圣明。”

各项解决学子住宿的政策一出来,明显能够感觉的到长安城的众学子极为雀跃,并搬着行礼前往帐篷处准备住宿。

然刚刚铺盖收拾完毕,又有几个吏员持着什么东西对众人喊着:“河东郡的学子有无?河东郡的学子。”

河东郡的众人一听,纷纷喊着:“我、我、我是河东郡学子。”

那吏员指着纸上的东西喊道:“叫什么名字,年岁多少,籍贯何处?”

“我叫马东,二十有四,籍贯河东郡永安人士。”

吏员寻找着,没多少便找到名字了,点点头道:“已经找到了,确实是我河东人,站在我身后,稍等给你等安排住宿之地。”

这叫马东的学子一脸吃惊的看着这吏员。

而吏员没理会,继续对众人喊道:“河东郡的学子有无,河东郡的学子。”

仿佛是河东郡开了个头,其他郡国也迅速跟上,纷纷喊着自己郡国的学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