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 > 第二百七十一章 出征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 第二百七十一章 出征

作者:仙途.cs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6:06:29 来源:泡书吧

第272章 出征

待桑弘羊说完,御史大夫赵过也附和着说道:“正如丞相所说,老朽亦未曾想过范仲山被陛下钦点为榜眼。”

范仲山被选中的原因和任孟才被选中的原因差不多,也是其在殿试的策论之中,思想和农家思想一脉相承,因此便早已经入了赵过的法眼。

听赵过这么一说,桑弘羊和赵过相视一笑,接着开口说道:“倒是酂侯之后萧望之果然家学渊源,入得陛下法眼。”

赵过也附和着点点头,有些羡慕的说道:“酂侯之后,功臣第一,家世吾等不可比啊。”

桑弘羊也叹息一声点点头,但紧接着桑弘羊却振奋精神道:“也不必介怀!孝武皇帝起便不拘一格任用贤才!

如此方有你我今日三公子尊。

今陛下又行科举。此制此策乃唯才是举,日后高门寒门恐看可否有真才实学之人了。”

听这话,赵过也深有感触的点点头表示同意。

既然废了那么大的功夫举行科举制度,若不用这些人那实在是属于人才的极大浪费。

然而,怎么用,给谁用,这事儿自然是需要议一议的。

因此,过了两天,众人便收到通知需前往宣室殿进行朝议,商讨众学子的分配。

九月二十八日,宣室殿。

中、外朝两千石以上官员皆到此,除此之外,众新科进士也参与了本次朝议。

谒者领众人对刘进参拜完毕,众人坐下便开始讨论正事。

刘进开口道:“诸位。众新科进士经县试、郡国试、会试、殿试方被选出,其才情自然是冠绝大汉,故众新科进士皆为公卿之才。

然万事万物定然不可一蹴而就,新科进士亦是如此,玉不琢不成器,故新科进士亦当琢磨一番。

诸位以为当如何琢磨合适?”

听到这话,众人眼睛一亮,虽然刘进说的比较委婉,但众人皆听出来了,皇帝刘进这是询问这群进士当如何分配。

这些年,很多部门都没有新增人手,甚至不少部门的人员都是自行征辟的,然而,随着刘进一次又一次的将权力收紧,原本有征辟权限的部门也渐渐失去了征辟权力。

而诸如丞相府、御史大夫府等征辟权力巨大的部门,其能够征辟的官职也受到了限制。

因此,几乎各个部门都缺人。

这等情况之下,不抢实在是有点不合适了。

尚书台自然是当仁不让!

尚书令张安世直接站出来对刘进拜道:“正如陛下所言,玉不琢,不成器。

臣以为若将新科进士比喻为玉石,而众雕琢玉石之匠人当是朝廷众新科进士的教导者。

若以此为比喻,臣以为陛下定然是最好玉匠!

好玉匠当雕琢好玉石。

我尚书台距离陛下最近,臣以为众新科进士、一甲、二甲当悉数入尚书台,以聆听陛下教诲!”

这话出来顿时犯了众怒了,这家伙,要一两个人还算是合适,三四个也能说得过去。

他一小小的尚书台竟然狮子大开口,一张嘴就要一甲二甲的所有人员,任谁也忍不了这口气。

当即丞相桑弘羊站出来了,冲着尚书令张安世道:“尚书令此言差矣!

诚然如尚书令所言,好玉匠当雕琢好玉石,陛下为最好的玉匠更当细心雕琢少量玉石,以图传世精品才是。

老朽以为尚书令得一甲状元,最多得一甲榜眼。至于一甲榜眼,及二甲众进士,悉数入我丞相府才是。”

御史大夫赵过却也出列:“若一甲二甲皆入尚书台、丞相府。我御史大夫与丞相同为三公,便吃些亏便不挑了,三甲进士悉数入我御史大夫府吧。”

众九卿一听自然也不满意了。

七嘴八舌的出列,列出各种理由,想要争取些人才。

而一些非九卿的部门自然也不甘心,也纷纷想要为自己部门争取一些个人手。

众人争吵着颇为激烈,刘进在下面看着都快有动粗暴走的迹象了。

众新科进士如同待宰的羔羊,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瑟瑟发抖,不敢言语。

刘进看了一眼谒者仆射。

谒者仆射当即会意,大声呵斥道:“肃静、肃静!”

众人方才止声。

待再无有人说话,刘进方才说道:“你也说缺人,他也说缺人。

朕行科举,令三百余学子脱颖而出,非是来给诸部干苦工的,乃是令诸部将众新科进士培养为栋梁之才的。

适当磨砺定然不可或缺,然朕更看重的是各部对众新科进士的培养。

诸部回去后拿出新科进士培养之策,朕决定根据诸位对新科进士培养之策,决定名额分配。

此外,朕以为出长安三公九卿各部缺少人手,郡国太守、国相等定然也缺少人手,便令凡参与会试者可授予不超越三百石官职,以供太守府、国相府所用。”

“唯。”众人应道。

刘进的话算是一锤定音,关于如何分配众人便不再讨论了,都憋着心思准备拿出培养新科进士的措施方案再和其他部门一决高下。

而刘进也进行了第二项工作的讨论。

此便是大鸿胪苏武领兵出西域相助乌孙抵御匈奴入侵之事了。

在漠北之战及李广利远征大宛之后,尤其是狐鹿姑单于死后,为单于之位,匈奴内讧,现在的匈奴单于并不能服众的情况下,左贤王部甚至已经曾经考虑过投降大汉,以至于匈奴单于庭不停的西迁。

最终在康居境内落脚,并以康居国给匈奴单于庭的落脚地理位置四处出击。甚至单于还和康居国王互相娶对方的女儿,互为翁婿。康居国王又岂能不知道匈奴的威名,因此康居国王自然对匈奴单于尊敬的不行,而且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想倚仗他的声威胁迫各国。

然匈奴也狡猾和狐狸似的,既然你这么尊敬我,若我不好好利用一番,实在是太对不起伱的尊敬了,因此也毫不客气,多次借康居的兵马进攻乌孙国。

最后竟攻至乌孙的都城赤谷城下,杀害抢掠百姓,驱赶畜产返回。乌孙不敢追赶,因此西部空旷,没有人居住的地方近千里。

乌孙国忍无可忍,因此想起来大汉这个姻亲,方才有了解忧公主派遣子女前来求大汉相助的情况。

这些信息都是在决定出兵之后,刘进安排人进行了一番调查方才知晓的。

然也鉴于刘进想要用乌孙消耗匈奴的想法,见乌孙还能抵挡一下匈奴,并不至于亡国,因此,经过一番商议,本应九月份便前往西域的大汉士卒便拖延到了九月底。

前些时日,乌孙国再次给刘进写信,说了一番现状,再次请求大汉出兵。

刘进这边也生怕再拖延一下,乌孙国就灭国了,因此进过了一番商议,还是决定十月份初就出兵。

此前的朝议已经商议过无数次关于出兵西域相助乌孙国的朝议了。

相关的事项已经安排的差不多了。

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再小心也不为过。

因此在出征之前,做最后的盘点乃是再应当也不为过的事情了。

刘进开口道:“典属国赵充国已经率领先锋先行出发前往楼兰。

前些时日,朕已经得到消息,众将士皆已经到达悬泉置。

约莫此时已经到达楼兰了。

奉常可测算好十月何日何时出发为好?”

“回禀陛下已经测算好了。”奉常道,“十月十日遣使,安抚边境、送将训兵。”

刘进点了点头道:“朕知晓了。大司农。众辎重物资可否准备齐备?

此次出征非同以往,乃是秋季出征,尤其是冬衣,定要准备充足,不可令将士因冬寒减员!”

自汉武帝与匈奴作战一来,几乎每一次出征都是在春天。

因为匈奴秋天牲畜长得肥壮,青壮年也从长时间劳累中解脱出来,正是没有负担,轻装上阵的时候,所以他们多在秋冬抢掠。

而春天,正是牲畜怀上幼崽,忙于一年生计的时候,如果这个过程被打断,匈奴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大汉选择在春天进攻,如果春季攻势受挫,会在夏天发起第二次攻势,不让匈奴正常发展。

因此才有了“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堕殰,罢极苦之。”之情况。

也正是因为此,在大汉严密防备之下,秋冬两季节在大汉手里讨不着什么好处,故匈奴便向西攻伐乌孙。

然而,这一次,因为要相助乌孙国抵御匈奴,不得已情况之下,只能秋季出征,而冬季作战。

因此御寒便成为了一项很重要的部队后勤工作。

大司农霍光当即点头道:“回禀陛下,皆已经安排完毕。准备了冬服十万余套,冬被十万余套。”

此问题刘进已经问过了,然可能是出征前的焦虑,因此刘进这次忍不住又问了一句。

此后,刘进又询问了一番军械、马匹、人员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之后,确定没什么问题了,刘进方才心中稍安点了点头。

很快时间便过去了。

大鸿胪苏武领着五万大军已经在长安城外集结完毕。

原本应为五万大军的,只是已经有一万大军由典属国赵充国带着为先锋,先去了楼兰。

而在长安城为位质子的西域诸国的王子等也早已经被刘进安排回国,令西域诸国准备人员、粮草等等待大汉大军到达。

接近冬季的开始,枯黄的落叶给整个长安带来了几分萧瑟的的气息,火头军将一包包新粮架到了车上,又有征夫抱着一件又一件的冬衣放在了车上。

远处,着甲的将士旌旗猎猎,阳光照射在锃亮发光的武器刃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他们在做集结出征之前最后的准备。

前期所需的装备、粮食、甲胄、马匹、御寒等等刘进殚精竭虑,亲自过问,确保将士们的需求得到满足。

还差的一部分,获取钱财的计划有条不紊的在实施过程之中。

总之,现在朝野上下都在为一件事忙碌着,便是出兵西域,相助乌孙。

十月十日,宜遣使,安抚边境、送将训兵。

此乃新修订的确定吉凶日子的历法上所言的。

长安城外,六万大军行伍成列,旌旗飘飘。

但秋季的寒风却吹散了夏日烦躁的气息。

刘进亲自前来相送。

骑在马背上,刘进道:“昔日出兵,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卜测一番。

朕今日也想向兵主蚩尤卜测一番。

来人随朕祭祀兵主蚩尤!”

在蚩尤牌位之前。

刘进奉上太牢及酌酒,领众人行大礼拜下。

大鸿胪苏武紧随其后,也拜下。

早有谒者传达参拜的命令。

五万余人马尽皆参拜。

待参拜完毕,刘进道:“这次用兵,朕胜败还没有把握。来人,且拿一百五铢钱来!”

尚书令张安世道:“唯。”

接着令人取了一百枚五铢钱奉上。

刘进在兵主面前再次跪下对兵主蚩尤许愿道:“若这次出征能够打败敌人,那么把这些钱扔在地上,钱面(铸文字的那一面)定然会全部朝上。”

然众人一听,尽皆哗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丞相也赶紧说道:“陛下,兵将之事,尽人事听天命,岂能系与鬼神?”

左右官员很也同样害怕,纷纷点头附和道:“陛下,丞相所言极是!”

然倒是大鸿胪苏武、尚书令张安世并未言语。

左右官员继续纷纷力劝刘进放弃这个念头,因为经验告诉他们这种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他们担心最终弄不好,反而会动摇军心。

可是刘进对此全然不理,固执如牛。在千万人的注视下,刘进突然举手一挥,把五铢钱全部扔到地上。结果这一百个五铢钱的面,竟然鬼使神差般全部朝上。

大鸿胪苏武兴奋的喊着:“兵主显灵了,五铢钱面皆是朝上!”

紧接着便有谒者将此消息传至全军。

全军欢呼,士气大振。刘进本人也很兴奋,命令士兵,取来一百枚钉子,把铜钱钉在地上,然后说道:“凯旋归来,定将酬谢兵主,收回铜钱。”

众官员也狐疑不已,但这种情况之下众人自然也不会败兴,也分着欢呼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