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开局替徐庶北上,曹老板爱死我了 > 第647章 国都的制约 南北的贯通

和刘备一阵洽谈之后,张谦和诸葛亮一同离开。

“子让,今日主公之言可让你耳目一新,惊若天人?”

张谦也没见过别的天子,他心想,或许任何一个开国天子都能明白“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一家一姓的王朝想要千秋万代?痴人说梦。

不过他们明白,未必会说,说完未必会被记下来,即便记下来了,后继之君也会擦除或者封存。

“我对主公向来敬若神明,始终如一。不想孔明,满肚子弯弯绕绕,令人不齿。”

“呵呵!”诸葛亮瞥了张谦一眼,“子让倒是说说,怎么个敬若神明?”

“那你可听好了!”张谦轻咳了一声,然后郑重的说道:“惜夏禹商汤,略输文采;周武秦皇,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汉武大帝,只识漠北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诸葛亮一手捂着脸,一手拍在张谦的肩膀上,“子让,下次不要这么勉强自己了。”

“孔明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子让完全可以编造几个王朝,讲几段可歌可泣的贤君良臣故事,然后展现子让的诗才。总比这没有素材,生搬硬套的要好。”

张谦嫌弃的推开诸葛亮的手,“不明所以,不可理喻,不……要靠我这么近。”

“子让何必如此不近人情?”诸葛亮面带微笑,丝毫没有不好意思。

张谦面无表情的转过头,“孔明还是快点给季常写信吧。这荆西矿山可是孔明负责的,如今出了差错,如今主公不怪罪,孔明可别认为就万事大吉了。”

“子让提醒的是,愚兄惭愧,愚兄心想,莫不如就此向主公请罪,把矿山的事情交给子让处理。毕竟子让一直以来,兢兢业业,从无差错。”

张谦一机灵,他从没出差错,是因为他从不参与具体的事。“孔明,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不要一遇到问题就想办法推卸责任。你可是主公三顾茅庐请出山的,你要懂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子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是用来讲自己的。”

“总而言之,是这个意思。”

“愚兄受教了。”诸葛亮拱手说道。

“知道就好,你看,我这适时提出扩大炼钢一事不也是为了你好,这样一来,你那边消息走漏的罪责就减轻了。”张谦气定神闲,颇为自傲的说道。

诸葛亮很是感动,“我就知道子让肯定不是为了筹集材料造那个所谓的‘自行车’的。”

张谦呵呵一笑,心想:等我以后卖这车赚钱的时候,你们不要求着来入股。

“子让,这炼钢之事,你准备从何处入手啊!”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自然从三晋故地入手。”张谦指了指北面。

这是张谦慎重考虑过的,现在刘备的势力不断扩展,荆州早已不是中心,荆州打造器械然后运往前线,费时费力,而三晋之地煤炭铁矿资源都很丰富,正适合先行发展工业。

“北面可没有足够的人手。”诸葛亮说道。

张谦点点头。

多年战乱,百姓不是逃亡漠北,就是往南逃亡荆州益州。后来曹操又把匈奴五部迁往晋阳附近,这么做自然要把汉人百姓进一步内迁。

“当初春秋时期,晋文公也曾是一霸,即便是分裂成魏韩赵,魏国也曾是七国之首,可是如今的三晋之地,却是凋敝至斯。”张谦感叹道,“所以,我有意以煤铁矿产资源为引力,吸纳各地世家前往北面建立分支,一来发展生产,二来充实边境。”

“子让可知三晋之地为何凋敝?”

“因为濒临边境,匪患严重,还有就是千百年的耕种,土壤的肥力不足,三晋之地已经难以供应巅峰时期的人口。”

“子让说的对,不过更重要的是,因为上党太原一直靠近国都。”

张谦一愣。

“其实不单是三晋之地,就连河北,在光武帝之后,百姓生活也是苦不堪言。”

“可我听说,袁绍之所以强占冀州,是因为冀州是大汉人口最为富裕的一州。”

“这是自然,冀州平原广阔,可这并不代表冀州百姓富足。要不然黄巾暴乱,怎么会从冀州最先开始呢?”

张谦恍然,好像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确实是在冀州起事的。

“我问子让一句,你觉得国都定在北方,从北方百姓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张谦第一反应,当然是好事。可是仔细想想,国都的繁华,就意味着有大量的脱产人员,这古代运输不发达,意味着必须就近获食。

这比后世的城市虹吸效益还严重,后世只是对于政策人才的吸引,在古代,可是硬生生的征粮抽血。

“难道孔明不建议把国都定在洛阳长安?”

诸葛亮摇了摇头,“遍观整个天下,没有比洛阳长安更适合建都的地方。我只是想提醒子让,如果子让想把所有重要的产业都搬到河水一线,恐怕将来会对附近的百姓造成巨大的粮食压力。”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各行各业的基础。

中原虽然是天下富裕之地,可是这里的百姓也难以逃脱各种苛捐杂税。一旦国都面对钱粮压力,最先苦的肯定是身边那个儿子。

“孔明,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哦,什么想法?”

“你说,如果我们劝主公把国都定在涿郡,利用海上交通之便利,把江南的粮食运往北方,是不是就可以摆脱对河北河南两地的粮草依赖。”

诸葛亮思考一二,“子让此举,可谓开天辟地。不过如今的涿郡并不存在立都的基本条件,无论基础设施,还是人口民心,都差的远了。而且海上行船,风险极高。”

“那若是我们挖一条南北通透的大运河?”

诸葛亮脑海中浮现一片地图,思考着某些山川河洛连成一条线。粮草供应一直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点,而便利的交通则是解除这个制约最重要的要素。

“子让可某要忘了,秦朝是如何二世而亡的?”诸葛亮提醒道。

事以缓成。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