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开局替徐庶北上,曹老板爱死我了 > 第733章 南中前后事 目标定西域

自成都到涪水,也就是地理上的成都平原主体,最近并不安静。

有人在出售土地,有人在购买土地,也有人在静候时机……

而利益只要流动起来,就会浮出水面,也会引发争论。

就在这样的气氛下,张谦回到了涪城。

不少人找上门,名为拜访,实为打探清丈土地的事情,张谦都一一否认,承认自己绝不知道相关的事情。

事后,不少人都在盯着张谦的一举一动,不过他们注定失望了。

张谦一个兵部尚书,怎么会插手地方土地的事?

这种事情,张谦干不得。

当然,张谦举荐的官员,能干的。

南中来的张谦故旧,第一个和张谦细聊的是李恢。

李恢一袭青袍,身材消瘦了一些,精气神却远胜以往。

“南中现在情况如何?”和李恢简单寒暄两句后,张谦就直入正题。

“虽比不上成都富丽堂皇,却也是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李恢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不过却也没有不实。南中气候适宜,雨水充沛,凡是官府能管辖到的地方,只要是肯认真劳作的,都能有口饭吃,很少有见到饿死的百姓;至于深山老林里面,与猛兽为伍的,那李恢就不敢胡言了。

紧接着,李恢又提到,当初张谦刚离开的时候,确有一些小部落再生事端,不过在他和邓芝两人的配合下,很快就剿除了叛乱。

张谦点点头,这些事情,当初南中来的奏报上都有提到。

“德昂,你觉得南中发展前后,最大的成因是什么?”

“自然是国公的深谋远虑。”李恢脱口而出。

张谦呵呵一笑,摆了摆手,“都是自己人,这种客套话就不要说了。”

李恢拱手道:“并不是客套话,而是事实。不过若是国公想问具体的成因,恢确有一点想法。”

张谦做了个“请”的手势。

“农工入南中,带去了技术;军队进南中,带去了稳定;商贾入南中,带去了财富。这些都是促进南中发展,丰衣足食的很大原因。不过更重要的,在下却认为不是这些。”

“是何物?”

“是土地归属。”李恢答道,随即开始解释:“南中还是那批百姓,为何先前宁可饿着也不愿意耕种,现在却一个个积极的种地为生了呢?归根到底,是因为之前的土地所有权不清,南中部落林立,彼此争斗相当严重,你方种地我来收,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所以,大片的荒地无人耕种,但是现在,每家每户的土地都清清楚楚,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交完了税,无论是留为已用,还是售于商人,都任其自由,南中百姓自然勤奋日加。”

张谦点点头,这和乱世灾民遍野是一个原因。

为何乱世人少地多,还有那么多百姓饿死?因为没人种地,

为什么没人种,因为种下去的你,但收的人不知道是谁。

不种是实打实的种子,种了,很可能就一无所有。

“德昂对南中将来的发展如何看待?”

“我和伯苗商议过此事,以南中百姓现在的积极性来说,两三代人都不会缺乏土地,只是长久的和平会引来人口的快速的增长,百年之后,南中百姓必将开荒到边远深山之中,国人和野人的冲突将加大,那时候或许又要重新分配土地了。”

谁也不会主动把自己的利益让出来,重新分配土地,就意味着战争。

“如果能有百年和平,那德昂和伯苗的功绩可就大了。”张谦随口说道,无论是现在还是两千年后,一百年的和平都难能可贵,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

李恢赶忙拱手,连说“不敢当”。事实上,南中山林中的小冲突从来没停过,不过每个人都有存活下去的方式,所以矛盾没有大规模爆发而已。

“好了, 南中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德昂可知道我此番将你找来,是所为何事吗?”张谦问道。

李恢想了想,问道:“莫非是为了蜀中土地的事?”

李恢来到涪城也有几日了,自然也听说了一些事情。

张谦摇了摇头,“土地之事事关重大,不过却还不值得惊动德昂。我想让德昂参与的是凉州西北部的事情。”

李恢没想到张谦一下子提的那么远,不过想到,当初张谦才刚刚打进汉中,就让他插手马超曹操潼关的战役,想来,张谦就是那种善谋全局之人。

“一切听从国公吩咐。”李恢答应道,又补充道:“只是西北边境与南中相差甚远,在下——”

张谦伸手拦住李恢,然后询问道:“德昂觉得占领和占据一个地方的区别是什么?”

李恢摸了摸胡子,思考半晌说道:“短时间的占领只要兵威即可,但长时间的占据则是需要与当地百姓的利益一致。”

张谦听了大为满意,“此一刚一柔,乃长久之道。德昂治理南中许久,看来已经大有进益。”

“多谢先生夸奖!”

“河西四郡虽与南中环境大为迥异,不过自武帝时,就调集了大量的汉民前往耕种,如今亦是汉家天下,与南中并无不同。玉门关往西,汉家天子更有设立西域都护府,庇佑西域诸民。如今自汉阳通往西域,沿途多有匪患,西域百姓久慕中原文化,可望而不可及,我等既饱读圣贤之书,又位列朝廷公卿,岂能因为一山之隔而不前往庇护?”

后世隋灭陈前,隋文帝对高颎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现在,张谦就和隋文帝是一样的想法,嗯,还有一样的脸皮。

以及实力。

“国公之心,亦万千汉人之心。”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到一条符合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百姓利益的道路。这些地方雨水,可耕种土地远小于汉中,牧民数量亦不在少数,部落迁移频频,所以仅仅效仿中原是不够的。”张谦说道。

“国公想的,莫不是效仿武帝,商通西域?”听到张谦这么说,李恢又想到南中到蜀中的商道。

“然也。如今我大汉刚刚结束战乱,至少也有百年的太平,无农不稳,无商不富,重建一条横跨东西的商道能赚多少钱固然不说,沿途可以养活多少百姓,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