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开局替徐庶北上,曹老板爱死我了 > 第91章 刘景升归天 仲宣得赠诗

“当啷~”

“当啷~”

“当啷~”

……

就在张谦与诸多名士相识之时,丧钟突然敲响了,一连八下。

哀伤之音瞬间传遍了整个襄阳城。

众人都知道,这一刻,刘表薨了!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或许这里不是所有人都受到刘表的重用,但是多少都受过刘表的礼遇。

刘表不是乱世雄主,但是作为守成之君,从他单骑入荆州始,也算给荆州带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日子,特别是在这大战将起之际,众人越发觉得往昔的荆州更是一方乐土。

所以,这一刻,众人都给了最起码的尊重。

而张谦也明白,他是时候该离开了,刘表一死,蔡瑁再无顾忌。

看着张谦的神情,蔡礼蔡仪冷笑一声,随即一声招呼,原先安排好的军士纷纷涌了进来。

“张谦,今日你必死无疑!”蔡礼大声说道。

不等张谦说话,数十儒生已经拿剑挡在他面前:“蔡礼,你胆敢在宴席之上杀人,就不怕蔡家自绝于天下吗?”

“此时丧钟已响,宴会自该解散,张谦乃刘备奸细,为了襄阳安全,我们只好先拿下他了!”蔡礼肆无忌惮的说道。

张谦看了马良一眼,马良对他摇了摇头。

张谦明白,由于刘表突然过世,所以自己的安排还未赶得上。

他刚想出言,另一人却挺身而出了。

“令祖蔡讽也是荆襄的大儒,现如今,蔡氏已经如此无礼了吗?”王粲拉长着脸说道。

“王粲,你也是支持归顺朝廷的,难道也要为贼人说话吗?”蔡仪质问道。

众人听到蔡仪直呼王粲之名,也是大为不满。王粲的学识是他们公认的,蔡氏对王粲无礼,岂不是他们都要被蔡氏无礼以待?

“仲宣先生一非荆州之人,手中更无寸铁,,又何须担负守土之责?况且,仲宣先生为人世所公知,他所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康,不似尔等名利之徒,终日奔波只为名利,你等有何胆量敢直呼贤士大名?”张谦对着王粲一礼,随后严辞说道。

毕竟太祖说了,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不过是文人相护,互命清高罢了!”蔡仪鄙弃道。

张谦摇了摇头,这蔡氏称霸荆州许久,没想到蔡瑁儿子如此不成气候。短短几句话就把在场儒生都得罪光了。

“张谦,你何须惺惺作态,若是真有真才实学,先前向你请教诗词之时何必扯到战和大事之上呢?”先前退下的吕平再次跳了出来,指着张谦说道。

“没错,想必你当初在邺城所作三首也是沽名钓誉,牵强附会,说不定还是事先找人代笔的!”蔡礼叫嚣道。

“尔等若是真有真才实学,便请在此七步成诗,否则,就请不要再以‘贤才’‘名士’自称,以免贻笑大方。”

众人脸色一变,七步成诗,自古以来,谁能做到。

众人都把目光忘向了王粲。

王粲摇了摇头,把目光看向张谦。

张谦:谁给我请来的捧哏?

“小儿不识安邦计,只晓啾啾讨诗词!”

张谦愤慨的说道,随即大笑一声,众人也觉得蔡氏兄弟欺人过甚。而且先前张谦所言,哪一句不比吟诗作赋来的强?

“你到底做不做的出来,若是做不出来,只需承认自己是欺世盗名之徒,我蔡氏饶你一条狗命又如何?”蔡氏兄弟哈哈大笑。

而几人如此作为,即便是那些想着归顺曹操或者归隐的人都觉得臭不可闻。

张谦怒看了蔡氏兄弟一眼,随即说道:“诗词文章,何须七步,便是一步一诗,又有何难?”

张谦一甩衣袖。

“笔来!”

“纸来!”

“墨来!”

众人看这气势,已经大为一惊。

当即有人为张谦铺纸研墨。

张谦提笔,沾了沾墨,众人都拭目以待。

张谦却是不急不忙,对着王粲说道:“仲宣先生,昔日有幸拜读了先生的《七哀诗》;今日又承先生仗义出言,所以在下这首短句便送给先生。”

张谦提笔写到:建安十三年八月中,于襄阳恰逢盛会,偶遇名士仲宣,有感其生平,遂作《潼关怀古》以赠之。

紧接着,另起一列,丝毫不做停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王粲看着纸上的文字,赫然想到潼关附近,华山峭壁之险,黄河婉转之急。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可不是吗?当初王粲无数次回头遥望长安,却看见几百年才修建而成的宫殿付之一炬。

这真的是让人肝肠寸断!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张谦写到这最后一句的时候,王粲顿时有种知音的感觉。

这就是他在《七哀诗》中想要表达的啊!

许多人还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张谦已经将纸张拿在手中,轻轻将墨迹吹干,然后交到王粲手中。

“仲宣先生,你我虽不能同道同行,却希望能同志同归。”

王粲伸出两手接过,一开始,他对张谦不屑一顾,只以为张谦是凭借几首诗词骗取了个文昌侯的爵位而已;后来,听他舌辩群儒,他觉得张谦是有些真才实学;而现在,他已经将张谦视为人生知己。

“今日能与先生相逢,实乃粲生平一大快事。粲当谨记先生之言,无论何时何地何处,皆以百姓为重。”

“恭喜仲宣,得一好词,更结得一好友!”与王粲交好者纷纷拱手,又争先恐后的想要传阅一番。他们虽然没有王粲这样的幸运,但是张谦在序词里提到了盛会,将来后人谈起,必定会列举赴会之人,自己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真不愧是文昌侯啊,出口便是文章,提笔便是佳句,腹有描锦绘绣之才,内有胸怀百姓之心,脚下不出一步,笔下已是千言,真叫我等叹为观止了。”

“说的对啊,天下才气,恐皆为文昌侯所得也!”

王粲这时也问了一句:“为何先生对我离开长安之事如同亲眼目睹,莫不是当时也在长安,也曾走过这段路?”

长安?

当然去过!

还是坐飞机去的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