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不见上仙三百年 > 第 104 章 半生

不见上仙三百年 第 104 章 半生

作者:木苏里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01 13:51:32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早在世上只有神木、尚未有仙都的时候,人间就已经有许多修士了。但那时候的修士各有各法,总是独来独往。少有聚集,也不成体系。

当时西南一带以异术为主,那里的修士研习的多是傀儡、蛊药以及奇门法阵。北边自太因山往冕洲无端海一带天寒地冻,修士往往钻研的是火炼丹药、盘修以及符咒之术。而东南多战事,后来的修士则偏向于以兵戈刀剑入道。

兵戈刀剑总免不了切磋较量,加之东南多城镇,修士之间往来渐深,最早的门派就起始于此。

那些门派之中,有两家延绵数百年,成了后世仙门中颇有名望的存在。那两家一者是梦都的封家,一者春幡城的花家。

后世人只知这两大仙门离得并不远,算是世交,往来甚密。但少有人知,这两家在最初的时候其实同为一门。

封家和花家最初的先祖拜过同一位修士,跟着对方修习剑法。说起来,也算是师兄弟。

虽是同门同源,但两边心性却天差地别,以至于学出来的剑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路数——一边锋芒尽显,一边则温吞如水。

花家是后者。

又因为同门同源,师兄弟各自成家,各立门派后,便免不了常被提及比较——谁家声名更盛,谁家修为更高,谁家弟子卓荦不凡。

可那时候的花家毫不起眼,不论同哪家比较都落尽下风。

修行中人提到花家,最常说的评判便是“天赋庸常”。

如此几代百年,碌碌庸常的花家终于出现了一个例外。

那是花家那一任家主的长子,单名一个“信”字。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绝佳根骨,在其他弟子剑招还背得磕磕绊绊、剑都拿不太稳时,他已经能以长枝同长老打一个来回了。

而他尚不满七岁。

那时候世上常有传闻,说谁谁少时灵慧又颇有仙缘,大了却不过尔尔。

对于花家来说,被评判了百年的“碌碌庸常”,好不容易碰到这么一个奇才,自然半刻不能放松,免得让奇才成为那个“不过尔尔”。

于是,明无仙首花信那场诘问的起始,便是诸多重复而单调的记忆——

花家弟子修习都在弟子堂,家主另外几位儿女也都与弟子们无异,常在府间玩闹,唯独他被安顿在剑场旁的高阁上。

那高阁共有数层,一层静修,一层书室,再往下有药堂和起居卧榻。在弱冠之前,他日日除了修习便是修习,除了每年岁末的敬拜之仪,几乎没有出过那座高阁。

家主也从不准许其他人靠近这里,以免喧吵。

那些年里,他见得最多的人,是一位教习法阵和方丹的先生。据说那位先生脾性严苛,总板着个脸,所以鼻旁有两道深深的褶纹,看着就极不好相处。

据说从他口中听一句夸赞,比登天还难,倒是训诫从不离口。可他在花家的那座高阁里却恰恰相反,一句训诫都不曾有过。

他起初常常忍不住赞叹,说花信确实是“百年难遇”的好苗子,灵慧至极。后来这种夸赞翻来覆去也变不出花样,渐渐便少了。

再后来,那位先生偶尔会露出愁容来,无端轻叹一口气。

花信很少过问他人之事,所以常常叹气声听在耳里,抄着阵书和丹方的手却不停。

直到有一回,先生的眸光显露得实在直白,他才停了笔,抬头问道:“先生因我而叹气?”

对方良久道:“我看花家一众弟子修习都在弟子堂,既有刻苦用功之时,也会玩笑嬉闹。唯独大公子你一人自幼在此,日日修习不曾放松,不会愤懑不平么?”

花信平静道:“幼时偶尔会贪懒,后来便不曾再有。”

先生又道:“我常训斥一些弟子不知刻苦,到了你这,倒想劝你歇一歇,偶尔也玩闹放松一番。”

花信道:“先生费心。”

他这么说着,平静地收回眸光,又动起了笔。

倒是那先生愣了好一会儿,实在没忍住,问他:“大公子如此刻苦修习,是因为外人的那些评说,想要替花家争口气么?”

花信微微愣了一下。

还没回答,先生就懂了:“看来不是。那是为何?修士们总有所求,但我在你身上似乎从来看不到。”

花信:“修士们所求何事?”

先生说:“大多求长生。你呢?”

花信:“从未想过。”

他刚及弱冠,尚无惧于生死。

先生道:“我料想也是如此,人得先有舍不得,才想求长生。”

他又道:“还有些人修行是为了护住某一个、或是某一些人。大公子有格外想护的人么?”

花信道:“没有。”

他自幼便算是离群索居,就连亲缘都十分浅淡,与人交集点到即止,也早已习惯如此。

倘若碰到邪魔阴晦之物来犯,他自然会出手相挡,不论是为了花家还是大街上过往的车马行人。可要说为此而修行,又着实谈不上。

遑论什么“格外想护住的人”了。

他见先生面露忧色,缓声道:“若是为了护住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些人,那道便太短了。”

先生头一回听他说起“道”,忧色减了一些,问:“哦?”

花信说:“若是格外想护的人不在了,那他们当如何?就此荒废,或是再找一些支撑?”

先生点点头:“确实如此。”

先生迟疑着,问:“那……大公子是如何想的?”

花信想了想,道:“只要没有那个格外想护的人,没有极度想成的事,那便世人皆可,事事皆行,自然也不会有垮塌重来的一日。”

先生看着他,一时间也不知如何评判。

良久之后,先生才道:“倒也是个道理。只望你一直如此,那便是个好事,能成大道。”

他顿了顿,便收了话音。

花信一直都知道,那句话还有后半句,既然有“索性一直如此,是好事”,那便应该有“倘若某天骤然变了”。但他那时候并不在意。因为于他而言,有前半句就行了。后面的与他无关。

***

这位先生的前半句说得很准。

花信年纪轻轻便修行大成,弱冠之后不再整日闭于高阁。他在花家地位甚高,有时甚至隐隐能超过家主,但他很少插手门派事务。

他常去外边游历,常作举手之劳,但与人交往依然如故,始终“点到即止”。

数十年下来,他从花家大公子慢慢变成了“高人”、“前辈”,但有人在他面前提一句“故交”,他第一个想到的,居然还是当年那个教他阵法和丹方的先生。

或许就是因为那位先生曾经认真地同他聊过那些话。

他同那位先生也一直保有联系,不多,只是偶传音书。

那些年因为他,花家变得颇有些名望。

但他并不关心。

也有人会在他面前提起一些封家的光景。说封家出了位佼佼后辈,颇有些天分,只可惜刚及弱冠就成了婚,生儿育女去了,荒废了修行。更可惜的是,听闻那双儿女还在前两日死了。

那天花信刚巧从梦都城里穿过,远远看了封家一眼。

偌大的府宅挂着苍白灯笼,那位据说“颇有些天分”的后辈正在送宾客,整个人几乎脱了相。

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一个修者会因为生死之事颓然至此。

***

花信并非不能理解生死,相反,在外游历的那些年里,他见过数不清的生死离合,他能明白那些人为何悲痛,也偶有触动。

但他生性如此,即便触动都是“点到即止”,从不过度,也从无失态。

如此性情一直延续了很久。

后来人间神木不再,九霄之上多了一个仙都。他有幸成了最早飞升的众仙之一,甚至坐到了灵台仙首的位置上,那种“点到即止”的触动就更浅淡了。

因为他从此再看人间,便是数不清的模糊面孔,而非某一个痛哭的人。

他一度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再因为“某一个人的痛苦”而有所触动了,结果有一天,他忽然收到了一封人间传书。

那封传书所用的符纸带着一股浅淡的丹药味,于花信而言十分熟悉。

曾经那位教过他阵法丹药、被他认作“故交”的先生,每每给他传来音信,所用的符纸便有这种味道。

后来那位先生离世,临终前给他传了最后一封书,说自己的独女尚在人世,也不知将来过得好不好,托他偶尔去人间时,帮忙探看一眼。

先生的独女身在王都,嫁了问天寮的寮使为妻。当时的问天寮负责卜问天机,供的就是灵台十二仙。

花信承了丹方先生的托付,偶尔下人间一趟,一来二去,就成了寮使尊称的“仙友”。

他那日收到的传书,便来自于寮使夫妇。

只是那传书经历了一番波折,到他手里时,已是物是人非——

那对寮使夫妇受人构陷丧了命,留下的独子也早已不在王都,跟着流民栖身山野。

那几年,仙都正是盛时,人间却并不太平。

山野阴物邪魔十分猖獗,一个不通术法的孩子流落其中,恐怕连骨头都剩不了。

花信料想如此,但他还是下了一趟人间。

他在山野里见到了寮使夫妇留下的独子,瞎了一只眼,瘸着一条腿,带着满脸满身的血,看着他。

他以为那少年会哭,因为疼,因为怕,或是因为委屈。

他所见的凡人大抵如此,都会在这种时候嚎啕出声。但那对方没有。

那少年只是两眼通红地看着他,然后狠狠咬住了他的手。

时隔不知多少年,他终于又看清了人间“某一个人”的脸。

红着眼睛无声的撕咬,竟然比嚎啕大哭给他的触动更多一点。

也不知是因为“故交”渊源,还是因为手上的撕咬和血让他感知到了对方的宣泄和痛苦。

于是,他生平头一回解释了一句:“灵台自有天规,我不能插手那些人间事。”

他一贯少有触动,不擅宽慰。

但那天,他看着那少年慢慢松开口,瘸着的腿一直在抖却犟着不吭一声时,还是出言宽慰了几句。

只是他确实不擅于此,只好说些打岔的闲话。甚至给人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云骇。

***

曾经还在凡间时,花信听过一句话,说倘若你想与某件东西牵连得深一些,就给它取个名字。

他生性平淡,所以从不觉得一个名字能有什么区别。

他也确实没显露出什么区别来——他将那个叫云骇的少年带去了花家。

那些年里,花家常会收一些流离失所的孩子进门,弟子堂有吃有穿有教习先生,自然会安排好一切。云骇去了也一样,从此一生都随造化机缘,不用他再多过问。

他至多像当年承丹药先生所托一样,偶尔下人间时探看一眼。

一切本该如此的。

然而他在离开花家时,无意瞥见云骇的神情——那少年看着花家练剑的弟子,眼里是灼灼汹涌的渴求。

他蓦地想起当年先生的话:“修士们总是有所求的。”

他知道那少年此刻所求必定不是长生,也不会是要护某一个人,因为已经家破人亡无人可护了。那眼里翻涌的,只会是报仇和恨。

可恨意能坚持多久呢?报完仇之后呢?

倘若报完仇就此休止便罢了,若是停不下来又该如何?而世上沾了血就停不下来的人,他见得多了。

他不希望那个少年变成其中一个。

于是他临行前,同花家交代了一句,先别给云骇佩剑,也别教习术法。

花家当时的家主听得一愣,满脸惊诧地看向他。但最终,家主也没敢置喙,只问了一句:“不练剑也不习术法,那他每日做什么?”

花信道:“先养伤吧。”

直到回了仙都宫府,花信才在某一刻乍然反应过来,花家家主为何满脸惊诧,因为他不知不觉又破了一道例——他在过问旁人之事。

曾经教习先生一日三叹,他都不会多问一句。如今,他居然交代花家该如何对待那个少年。

这大抵就是“取了名字”的后果。

或许是为了恢复如常,那之后将近两年,他都没有再下过人间,那少年也渐渐成了一个“与世间万千人无异”的存在。

直到两年后,他因事去了一趟花家。

那个少年从墙头翻下来,跳进连廊,一把拽住他叫了一声“师父”,跟着便佯装潇洒地说:“你若是后悔带我回来,大可说一声,我自行离去便是。”

那时候云骇伤早已养好,个头窜了一截,有着少年抽条拔节的凌利感,像是换了一个人,骨子里却还透着当年瘸着腿发抖,死咬着不吭一声的犟。

于是,花信一如当年一样,又给了他一句解释。

***

很久之后,花信再想起当年的那些往事,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从最初起,他们之间就充斥着一次又一次无端的破例。

他的每一次“罕见”、“难得”和“破天荒”,都落在这个叫做云骇的人身上,不论是笑还是怒。

或许是因为普天之下,只有这么一个人当他是“师父”,而不是束于高阁之上的“明无仙首”。

他一直觉得,云骇做什么事,都带着一种天然的“理所当然”之感——

因为他算是师父,云骇算是弟子。他们便理所当然要比仙都其他人亲近一些。

云骇理所当然能出入他的住处,往他一片素白的宫府里摆放各种玩意儿。也理所当然能在闲时去往灵台,找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请教一番,一逗留便是大半日。

办了好事,理所当然能向他要几句夸。出了岔子,也理所当然跑来讨几句斥。

久而久之,花信便习惯了。

甚至无需“久而久之”,他从最初好像就是习惯了的。

***

其实习惯是最温吞如水的东西,像平湖之下的暗流,湖面不动,便永远察觉不了。

于花信这种性情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但他并非真的无波无澜。

有一日,他在宫府一座楼阁之上誊抄灵台经卷,仙使和仙童怕打扰他,都规规矩矩地呆在偏屋,离楼阁远远的。

四周素白无色,也没有一丝人声,楼阁之下还有丹炉药香隐隐传上来。

他誊抄了一卷,嗅着那股药香,忽然有些怔然。

某一瞬间,他几乎以为自己还在少时、未及弱冠,被远远安置在花家剑场边的高阁上,十数年如一日地当着花家一众弟子中的标杆和例外。无人叨扰也无人靠近。

就在他饱蘸了墨,换了一卷仙帛,平湖无波打算继续誊抄时,一道青色身影撞进余光。

那道身影手里拿着一瓶会学人说话的语草,一边跟语草胡乱斗着嘴,一边身轻如柳絮般绕过高阁横梁,一跃而入,不偏不倚落在经案前。

“乖巧一点,多学好听话,少招人烦。”云骇指着那语草警告完,将那瓶跟他衣衫同色的语草搁在经案上,当啷一声轻响。

他撑着经案,笑着说道:“师父誊抄经卷烦闷吗?我来陪你。”

花信笔尖一顿,抬了眸。

笔尖饱蘸的墨不知何时滴在仙帛上,化了一大片。

***

那其实是往平湖里投了一颗石……

只可惜时机不对,有些晚了。

因为那之后没多久,云骇就一贬再贬。大悲谷香火零落,近百年没有一丝供奉,于是某一天,天际寒星滑落,仙都少了一位被叫过“郎官”的仙。

依照灵台天道的规矩,被打落人间的仙是会被整个仙都淡忘的。不会有人想起这个人,哪怕看到与他相关的东西。

所有与他相关的记忆和过往就像蒙了一层浓重的雾,朦朦胧胧拨扫不清。

但是花信与其他人不一样,因为在他的宫府里,到处都是那人留下的痕迹——那些平添活气的灵物,还有那些摇头晃脑说着“仙首今日还不曾笑过”的语草。

他一边在天道作用下淡忘,一边又会看着那些灵物语草,想起那抹跃过横栏、撞进高阁的青色长影。

那是一种极为矛盾的感觉。

就像有人反复往湖里投落石块,再反复将涟漪压平。

他开始经常将自己束在那座楼阁上誊抄经卷,一模一样的仙帛、一模一样的笔,有时候甚至连天都像那日一样泛着绯色。

但不论他誊抄完多少卷,不论他何时顿住笔尖抬起头,都不会再有那样一个人笑嘻嘻又理所当然地落在他面前了。

***

于是,他又有了一次破例。

依照灵台天规,被打落人间的仙,他是不能过问的。但他有一次借事去了花家,在花家留了一道符书,帮忙探看那人的痕迹。

在那些年的符书回音里,云骇落回人间后过得其实还不错,他忘记了曾经仙都的所有,像世间万千百姓一样,过着普通而平静的日子。

他就住在春幡城边角,在花家日常可以探寻到范围里,学了一些简单的术法,但一直没有再入仙门。

仙都之人不记年岁,但明无仙首是个例外。倘若有人突然问起,他连想都不用想,就能答一句如今是人间多少年。

明明他作为仙首,必须常守灵台,很少得空去人间。

***

曾经,花信觉得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很多年,直到云骇在平静中慢慢走完凡人的一生。

可实际却并非如此。

所谓的“平静”比他所以为的要短得多。

某一天,他在花家的符书回音里收到信,说云骇跟着车马行经大悲谷时碰到了邪魔作乱,花家已经在往那里赶了,但是恐怕凶多吉少。

很久以前,在他还不及弱冠之龄的时候,教习先生曾同他聊起过生死。他当时回答说:“那自有一番机缘,短命或长生都各有造化,我不在意。”

而不久之前,他甚至还想过,凡人自有生老病死,云骇免不了这些。

可真当他看见符书上“凶多吉少”四个字时,他才发现自己先前所说皆为空话。在他反应过来之前,他已经负剑直下了人间。

他心想:倘若云骇尚有一丝活气,他无论如何也要将其救回来。

倘若云骇已经身死……

那一瞬,他正穿过大悲谷上方的云烟。明明没到隆冬却凉得心惊。

他忽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法去想后一个“倘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