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 > 第133章 有志气的玻璃工人

按照之前的约定,只要孙连城能把乡办企业的三角债要回来,祁同伟就负责把企业救活。

但他经过一番仔细的调研之后,发现这个目标基本不可能实现。

如果说农机厂和玻璃厂,还能够通过企业转型和产品升级来博取一线生机的话,那么绢纺厂是必死无疑。

毕竟,随着化纤面料的大面积推广,传统丝织产品的生存空间会被极速压缩,以红山绢纺厂的资金实力、设备条件和员工素质,要想去和沿海地区的那些大型纺织厂和民营企业争夺剩下的市场,无疑是痴人说梦。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抗衡的。

既然肯定救不活,那就只能壮士断腕,干脆让它破产倒闭算了,至少可以甩掉包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对于祁同伟的决定,孙连城有些为难,这毕竟关系到六十多人的生计,但他也明白当断不断、必受其害的道理,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

乡政府迅速成立了破产清算小组,进驻绢纺厂,祁同伟亲自担任组长,分管副乡长韩俊和绢纺厂长袁立担任副组长,另外几位成员都是乡政府和信用社的工作人员。

对于袁立的进组,祁同伟本来是不同意的。

因为在他看来,绢纺厂的倒闭,虽然是大势所趋,但袁立在当厂长期间,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塞进了厂子,给厂子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样的人,不调查他的违纪行为就不错了,哪能再接着用。

但孙连城的意思是,袁立更了解绢纺厂的实际情况,多少能提供一些帮助。

祁同伟最好答应下来,等绢纺厂的破产程序走完之后,再找他算账。

工作组的任务其实也挺简单,主要就两样。

一是清算企业的资产和债务。

绢纺厂有厂房和土地,但这年头值不了几个钱,机器设备都是用了二十多年的淘汰货,只能拉去卖废铁,至于库房里的那些原材料和半成品,同样卖不上价。

所以,满打满算,也就一百八十万的评估资产,但与此同时,它欠了信用社和基金会一共三百五十万贷款,严重的资不抵债。

既然破产了,这些东西的产权当然都换了主人,剩下的一百多万,信用社和基金会只能和乡政府协商解决。

第二项工作就是对员工进行分流。

绢纺厂一共有六十七名员工,除了厂长袁立是乡政府指派,有行政编制之外,其他全是企业编和合同工。

对于这六十六人,祁同伟给他们安排了两个出路。

一是回家待岗,每月拿一百元基本生活费,等待重新安排工作。

二是直接下岗,下岗费按照N 1标准执行,基数为三百元。

厂长袁立直接提出反对,他认为,所有员工应该一视同仁,按照县里企业的标准,全部一次性赔偿五千元。

袁立这么做是有私心的,因为他的七大姑八大姨进厂时间都不长,如果按照N 1标准赔偿,这些人都赔不了多少钱。

祁同伟当然不会答应这个无理的要求,每个人工作年限不同,对厂子付出的贡献也不同,怎么可能一致对待。

当即就把袁立这个副组长给撸了,让他回家反省。

没想到袁立还不服气,竟然带着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去县里上访,说祁同伟在乡里搞一言堂,公然违反县里制定的下岗赔偿标准。

唉,不识相的东西,本来就自身难保了,还想兴风作浪。

结果可想而知,他不仅被停职,还被乡纪委请去喝茶,最终扯出一摊子事,并且涉及到经济问题,移交给了司法部门。

为了早日解决问题,祁同伟也做了一点让步,把赔偿标准从N 1改为N 3。

最终,乡政府以22万元的代价,让40名绢纺厂员工下岗,自谋出路,剩下的二十余人,则选择了每月领一百块钱待岗。

接下来轮到了农机厂。

这是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单位,名字叫的好听,实际上和正儿八经的农业机械没有任何关系,只能生产一些镰刀犁头,以及打谷机之类的木质农具。

全厂一共才十八个人,厂房里最高级的设备,就是一台冲床和两台电焊机。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没有太沉重的历史负担。

厂子目前的负债为六十万,资产评估价值也有四十多万。

祁同伟没有让农机厂直接破产,而是帮他们找了点分包业务,帮县里的车厢厂焊接车厢,暂时维持下去。

真正的工作重点,是玻璃厂。

红山乡的玻璃厂,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生产出来的工艺品,一度畅销全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产品都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厂子的经营也每况日下,好几间厂房已经荒废,大量技术工人另谋出入,巅峰期的一百多号员工,到现在只剩下三十多人。

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走访,祁同伟确信,玻璃厂完全可以通过升级转型,获得重生的希望。

不仅因为玻璃厂的固定资产足以抵消负债,更重要的是,这些选择留守的员工们,他们内心深处都带着坚定的信念,总有一天,玻璃厂会重振旗鼓,再创辉煌的。

这就是有历史和没历史,有底蕴和没有底蕴的区别。

就如我们国家,因为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底蕴,所以哪怕在最贫穷苦难的年代,依然有无数人坚信,我们一定会重新站在世界之巅,并愿意为之而努力奋斗。

但辉煌也不能全凭回忆,而是要脚踏实地的去干出来。

祁同伟去岩台和京州的百货市场转了一圈,再结合自己的未来记忆,最终给玻璃厂选定了一个新产品,双层玻璃杯。

这个年代,虽然经济水平不怎么样,但全国各地的城市里都掀起了一阵养生热。

最受欢迎的当然是那些“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不管有没有实际功效,只要商家敢吹,老百姓就敢买,还被广泛用于访亲送礼。

气功,太极拳也同样风靡一时,不仅有无数人在公园里练功,甚至因此催生了一批骗子大师。

而玻璃杯,也是在此时彻底走红的。

喜欢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