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神话版三国 > 第四千一百八十三章 陈曦最大的敌人

神话版三国 第四千一百八十三章 陈曦最大的敌人

作者:坟土荒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09:39:41 来源:23小说

最新网址:甭管这个比例有多水,也别管这个脱产率之中有多少中低种姓的自我牺牲,可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不干活的阶层,实打实的在南贵的人口阶层之中占据了这样的比例。

实际上哪怕后世,印度的自然死亡率之中,也包含了每年一百多万因为营养不良和饥饿导致了死亡。

当然这并不能说印度的粮食产量不足,实际上2021年印度在疫情的影响下,依旧出口了2140w吨粮食,按照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是400公斤来计算,只说大米,印度一年的出口量足够供养五千万人。

所以从逻辑上来讲,印度的粮食产出大致是足够自给自足的,只是受限于本土组织力和对于中下种姓漠视,导致每年出现大量的营养不良和饿死的人员。

真要说,哪怕是在后世印度也是粮食和牛肉的出口大国,至于中国其实是粮食和牛肉的进口消费大国,没记错的话,这两样数据目前应该已经登顶世界第一了。

不过区别在于,中国牛肉进口的原因是真的不够中国人吃,所以到处进口,目前进口的其实是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的牛肉,至于日本牛肉和印度牛肉,中国压根不进口。

至于粮食,中国其实是世界第三大的粮食出口国,以及第一大的进口国,不过中国进口粮食与其说是为了粮食安全,还不如说是为了质量,毕竟某些产量高的粮食,真的不好吃,虽说保命没问题,但这年头还没活到那种程度,所以中国常年进口粮食。

实际上真要说粮食产量,中国世界第一,美国第二,印度第三,俄罗斯、巴西、印尼基本差不多,再之后的就掉了一位数,和这些大佬比起来差距就非常大了。

不过相对而言,印度的玩法使得中下层百姓活的惨不忍睹,每年百万级的饿死数量着实离谱,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的自然增长率,使得这种零星的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根本不为人所注意。

反过来讲,也足可见这种大型国家到底有多离谱,以及恒河这地方有多扯淡。

虽说这年头的恒河还不算是印度,但南贵基本已经算是成型的印度教了,依托着恒河和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分工,确实是供养出来了对于封建社会而言非常离谱的脱产人口。

这叫什么,这叫地缘优势,一年三熟就这么任性。

不是陈曦不强,而是中原那片地方的产粮地在没有雷亟台之前基本就是一年一茬,两年一次休耕。

最起码汉朝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是如此,从的“二岁不起稼,则一岁休之”到的原话“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说的就是休耕,易地。

可印度这边不同,印度是不需要休耕的,更让陈曦肝疼的地方在于,如果不算他开挂,中国直到宋朝前后才有旱稻,真等到推广开来基本需要到宋真宗年间。

实际上宋真宗敢于去泰山封禅的底气就是咸平之治,在这一期间,宋真宗广泛推广占城稻,开垦荒地,推进各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开始疯狂增加,这也是檀渊之盟的时候,宋真宗能说出百万以下岁币随意的基础。

因为这家伙搞外战不行,怂的拿不出手,但搞发展非常强,国内税收入库拉高到了鼎盛的水平,然而这些的基础实际上就是有占城稻更高的亩产,带来的更多的脱产人口进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之中。

不提武功和版图这些东西,只提国内发展繁荣程度,宋真宗其实是合格的,可泰山封禅在此之前皇帝之间的默认其实是盛世一统,开疆扩土,自身有重要到无可匹敌的功绩,足以纂刻铭文流传千古。

正是因为这种默认,始皇帝,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在鼎盛的时候才会去泰山封禅,倒霉的李二准备了好久,结果彗星冲日,直接躺平任朝堂随便锤,也就没去了。

可只说巅峰期的功绩,秦皇汉武去泰山封禅没任何的毛病,光武就算有缺憾,那天命在那里摆着,没啥说的,李治巅峰期的最大版图绝对是能拿得出手的,玄宗天宝十年左右要是驾崩,那玄宗敢去抢千古一帝,可最起码巅峰期这些人确实是有资格的。

宋真宗上去之后,相当于将这个搞臭了,所以也就没人再去了,实在是太垃圾,去了和这种连天下一统都没做到的垃圾比,实在丢人,故而从那之后泰山封禅就臭了,之后的泰山祭,也就派个大臣去了。

不过凭良心说,只提第二条,也就是国内繁华鼎盛的话,宋真宗时期算是合格的,只不过皇帝们比的都是第一条,史册上的版图,可比几句国内发展稳定要有效的太多。

毕竟前者代表着武力、尊严和脊梁,后者只不过是沙滩上的堡垒,没有前者,一个浪头过来就没了。

更何况宋真宗时代从东南亚搞到占城稻,这种偶发**件确实是有些不好描述,总体来讲,给人的感觉大概是运气因素太强。

可甭管怎么说,旱稻的出现,实打实的让中原的粮食产业进入了新的境界,第一产业起来了,才有第二产业的余地,再往前不是那些王朝不想搞商业,不想搞手工作坊,而是现实点讲没办法搞。

或者说是搞了,但天花板太低,没办法发展起来。

只有到宋朝,引进了旱稻,外加南方真正开拓起来,靠着雨水和气候不再需要休耕,哪怕受季风影响,在干旱期也可以种旱稻进行补充,得以让粮食产量大幅上升,进而才有了之后的发展。

可以说旱稻进入中原,才得以具备更多人脱产的基础,也是宋朝能在那疯狂的土地兼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