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 第651章 董仲舒出场,汉武帝找到方向,窦漪房再度出手压制刘彻

时间是每一个人类最大的敌人。

对司马迁来说,能拿到历史上完整版的《史记》,就可以节省非常多的时间。

这是天大的好事!

汉武帝表情突然变得严肃,道:

“从今天开始,朕会派人对你撰写《史记》进行协助,你也可以根据需要调阅你想要的资料。”

“嗯,起居注除外。”

司马迁赶忙点头应是。

起居注是从汉武帝开始进行记载的,并不仅仅是记载汉武帝的日常生活,也包括了对接见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等记录。

汉武帝的初衷是为了给后代皇帝一个参考,让他们看看自己在面临大事的时候是怎么去思考和决断的。

这里面包含了许多汉朝的隐秘和国家利益,是绝对不能泄露出去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起居注的撰写也并不由司马迁这个太史所负责。

顿了顿,汉武帝又开口道:

“今后,你每个月,嗯,每三个月都要把最新的史记编撰成稿送到朕这里,朕要进行审阅。”

必要的审核把关还是得做。

在安排完这一切之后,汉武帝就将司马迁打发走了。

随后,他看了一眼太子刘据。

“据儿,这一次你做得很不错。”

若不是刘据在关键时刻敢于进谏的话,司马迁现在多半已经是亡魂一条。

汉武帝也反思了一下自己。

最近这些年,汉武帝的性格明显暴躁了不少。

或许是真的老了……

这位千古大帝无声叹息,将视线重新转向了金幕。

金幕中,正是刚刚登基,充满了少年激情和热血的他。

【太皇太后窦漪房和太后王娡对执政并无兴趣,刘彻刚刚登基,就已经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皇帝的绝大多数权力。】

【周亚夫死后,汉景帝严厉地打击了一批黄老学派的功臣,这也让刘彻能在刚刚执政后就立刻将东宫时教授自己知识的一批儒生提拔起来。】

【其中,坚决主张“独尊儒术”的赵绾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年轻的汉武帝在书房中召见了赵绾等新提拔的心腹。

“诸位,关于黄老学派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刘彻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虽以黄老为主,但他作为太子跟随汉景帝耳濡目染之下,对黄老学派并无好感。

在刘彻看来,一个真正的帝王就应该大权在握,控制整个帝国,言出法随!

什么狗屁的垂拱而治,一边玩去。

赵绾显然早有想法,对着汉武帝开口道:

“荀子曾云: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

“当务之急是提拔一批忠于陛下的儒家士人进入朝堂和各地郡县为官。”

“若单单只是从三公九卿着手,底层全是黄老,亦没有太大作用。”

刘彻非常赞同地点头。

黄老学派从大汉开国成为主流,至今已经七十多年。

想要当官,就必须学黄老,不然你就当不了。

在这样的氛围下,黄老学派从朝廷到基层都有一大批的拥趸。

儒家弟子的确是天下诸子百家之冠不假,但黄老的人数也并不少,位于第二。

而且儒家之中派别众多,有鲁儒(孔子原教旨主义),有孟氏之儒,有荀氏之儒,有公羊派,有谷梁派……等等。

某些儒家派别因为对儒家经典着作的理解不同甚至势同水火,最典型的就是同样研究《春秋》的公羊派和谷梁派。

因为对《春秋》中“微言大义”理解的不同,大汉建国以来,公羊、谷梁两派儒家弟子相互厮杀而导致死亡的案件不下一百起。

反之,黄老学派并不是道家,仅仅是道家中尊奉《黄帝内经》和《老子》的一个学派,内部思想高度统一。

而且,黄老讲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思想,也注定了这个学派属于学术氛围非常宽容的一种。

指望黄老学派因为研究分歧而内讧是不可能的。

汉武帝缓缓道:

“那诸卿的意思是?”

赵绾道:

“陛下,臣以为当下诏举荐乡野群贤,依照才能进行任官,如此便可体现出陛下对人才的重视。”

这句话听起来是非常正常的,皇帝治国都需要人才嘛。

但搞政治的说话,总是喜欢层层套娃以免落人口实。

很多时候,不能只听,还得想一想这些政治家们话语背后的意思。

就好像赵绾刚刚这句话,重点其实就六个字“举荐乡野群贤”。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的“乡野群贤”是个什么群体呢?

当然就是儒家中人。

黄老学派现在势力这么庞大,只要是学黄老的,有点才能的,还怕没有当官的门路?

只有一直被牢牢压制,同时人数又是最多的儒家中人,才是所谓“乡野群贤”的最大构成者。

举荐乡野群贤,说白了就是要大批提拔儒家士人为官!

作为一个五岁就能演戏讨老婆抢太子之位,九岁就敢瞪着周亚夫半小时的早熟之人,十六岁的刘彻并不缺乏这样的理解能力。他立刻点头道:

“好,那卿等准备下诏吧。”

【刘彻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建元元年冬十月,他正式下诏,要求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国相等,向朝廷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这些拥有举荐权力的职位大部分都是黄老学派中人,故而刘彻的这份诏书并未引起黄老学派的警惕,只认为是皇帝在登基之后习惯性的提拔新臣子。】

【但很快,刘彻就将举荐权下放,让朝廷的中低级官员、郡中低级官员、县中低级官吏们也获得了可以举荐的权力。】

【不仅如此,刘彻还允许诸子百家的学子们毛遂自荐。】

镜头中,汉武帝亲笔写就的诏书内容浮现:

“……

画面一转,到了长安司马门外公车令的衙署内。

这座并不算大的衙署,此刻熙熙攘攘挤满了人。

单单从衣着样式,就能看出诸子百家士子。

有穿道袍的,有穿儒衫的,有头戴獬豸冠的法家中人,还有阴阳家、纵横家……

这幅画面充分的体现出了黄老学派对民间学术的宽容。

只要这些诸子百家不进朝堂,不影响“天道”,那么黄老学派就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不单单是衣着打扮,这些自荐的士子们年纪也有很大差别。

有刚刚成年意气风发的,有三四十岁成熟稳重的,甚至还有六七十岁的白发老翁。

每一个人都心怀热情,手里捧着自己对治国理政的奏疏,迫切的希望能得到年轻皇帝陛下的赏识。

他们的这些奏疏,都是要回答汉武帝在《举贤良诏》中提出的问题。

“……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

“……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这份诏书其实就能看出年轻皇帝刘彻的雄心勃勃。

刘彻要的并不是一时之间的临时解决之策,他要的是皇帝统治的真理,要的是一个能让大汉长治久安千百年的制度和办法!

他希望能有人站出来,解决他的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个人脱颖而出,进入了刘彻的视线。

【董仲舒,儒家公羊派学者。】

他年纪大约在四十五岁左右,剑眉凤目,神采飞扬,却又足够成熟稳重,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

作为公羊派的学者,董仲舒所治的书籍为《公羊春秋》(又称《春秋公羊传》。)

董仲舒师承出身齐地的大儒,汉景帝时期的儒家博士胡毋生。

三十岁时,董仲舒正式传授弟子。

他传授弟子的方式也很特殊,虽然和弟子们共处一室,但却并不见面。

董仲舒在面前挂上一道帘子,自己在帘子里讲课,弟子们在帘子外面听课。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许多弟子跟随董仲舒求学多年,却连董仲舒的面都没见过。

由于董仲舒知识过人,许多人闻讯前来拜在他门下求学,这也让他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很快,董仲舒也被汉景帝任命为儒学博士。

由于董仲舒所在的公羊派思想过于激进,被其他儒家学派所忌,担心董仲舒会给儒家带来当权黄老学派的雷霆打击,故而董仲舒并没有被选入东宫负责教授当时的太子刘彻。

直到刘彻登基,下达旨意求贤,董仲舒的奏疏才和其他公车上书的士子们奏疏一起 ,送到了刘彻的案头。

御书房中,刘彻打了一个哈欠,放下了手中一名来自法家士子的奏疏。

“这些法家人,想法倒是挺不错的,但晁错……不合实际!”

想到晁错,刘彻就打消了启用法家的念头。

法家做事,急急燥燥,晁错就是前车之鉴。

刘彻可以用法家的人,但绝对不会用法家思想来作为自己的治国纲领。

一名太监走进来,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陛下,该安歇了。”

刘彻看了一眼时间,随口道:

“朕再看一会。”

等太监退下之后,刘彻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

“难道堂堂大汉,除了黄老之外,真的就没有一个能帮助朕的思想学派了?”

刘彻对于赵绾等儒者的主张其实也不够满意。

孔孟的道理是很好的,但刘彻需要的不是道理,是制度、是办法!

在刘彻看来,孔孟所在的时代是封建诸侯国争霸的时代,他们提出来的制度和办法连封建诸侯都搞不定,更何况是如今大一统的汉朝?

伴随着这种无奈,刘彻又拿起了一份新的奏疏,随意地扫了一眼最开头的署名。

“董仲舒,儒学博士……嗯,又是孔孟的长篇大论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看着看着,刘彻的表情渐渐变得专注了起来。

“天人感应?有点意思……”

这份奏疏中,根据儒家孔孟精要和《公羊春秋》,提出了“天人感应”这个词。

所谓的天人感应,简单说就是这个世界存在一个和人间世界相互感应、影响的天道。

人间安稳,天道就和谐。

人间不安,天道就会随之变动,反过来影响人间产生更大的动乱。

那导致天道不安,人间动乱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人间不够“大一统”。

所谓的大一统,简而言之,就是思想要统一。

整个人间思想统一了,天道自然也就稳定了。

国家也就强大了,君主自然也就会以万世明君的身份载入史册了。

怎么样才能让思想统一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摸了摸下巴,缓缓开口:

“有点意思。”

他继续看了下去。

在天道和人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皇帝!

皇帝是天子,皇帝的一言一行不但能影响天道,也能影响人间。

故而,皇帝便是天下间最至高无上的那个人,是天道在人世间的代言人。

臣子和皇帝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应该尊卑有别。

皇帝是主,臣子是仆。

所有臣子都应该尊奉皇帝的命令去办事,不应该有任何的质疑。

刘彻看到这里,眉头彻底舒展开来。

“不错,非常不错!”

这篇奏疏中,“天人感应”是对上天和人间的联系阐述,“大一统”是对思想的阐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具体的制度和方法。

最重要的是,最后这部分极力倡导的加强皇帝权威、权力,削弱臣子地位、权力的段落,简直说到刘彻的心里去了!

刘彻在当太子后,多次跟随父皇汉景帝刘启上朝。

他亲眼见证刘启在很多时候被周亚夫等大臣们怼得哑口无言,不得不收回成命。

刘彻是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的。

这份奏疏,让刘彻太满意了。

【董仲舒的上奏让刘彻很高兴,便连续三次追加问题。】

【而董仲舒也连续三次做出了让刘彻极其满意的回答,让这位年轻的大汉皇帝看清了未来的道路。】

【刘彻将董仲舒点为“举荐贤良之首”,并亲自召见了董仲舒。】

画面中,董仲舒毕恭毕敬地对着刘彻行礼。

刘彻也不废话,开门见山。

“董仲舒,朕想知道,你所谓的‘天人感应’,具体是如何?”

董仲舒赶忙开口道:

“回陛下的话,所谓的天人感应,具体的表现就在于天灾。”

“若是君主所作所为与天道不合,那么上天就会在人间降下初步的灾祸。”

“此时,只要君主能及时悔改,顺应天道,灾祸自然就会消弭无踪。”

“可若是君主执迷不悟越错越深,上天降下来的灾祸也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出现亡国灭种的危机。”

刘彻闻言,愣住了。

这什么鬼?

大汉这个时代,天灾**其实是不少的。

即便是文景之治这种公认的盛世期,大汉各地郡县时不时都会爆发一些洪涝灾害、旱灾、雪灾、蝗灾、瘟疫等等。

若按照这种天人感应的理论,岂不是出点什么灾祸都全是皇帝的错了?

扯淡!

刘彻想到这里,脸色就有些不太好看,但还是继续问道: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真能铸造大一统?”

董仲舒正色道:

“回陛下,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是想要从世人平日的行为中来铸就大一统。”

“可纵观如今天下,世人固然是书同文车同轨了,却并未真正实现大一统。”

“臣以为,这是因为秦始皇并未在思想上真正统一的缘故。”

刘彻皱眉道:

“思想上没有统一?秦朝就是以法家思想治国的。”

董仲舒道:

“秦国虽然是以法家治国,但秦始皇在朝廷中设立了博士的官职,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担任。”

“臣以为,应该彻底禁绝所有诸子百家的学说,完全消灭他们,摧毁他们的书籍,不允许任何儒家之外的思想在大汉内部传播。”

“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一统。”

刘彻又一次陷入了沉吟中。

思想上的大一统?

听起来好像还不错。

诸子百家的存在,对皇帝来说,会很乱。

用黄老治国,会被儒家、法家和其他学派抨击。

用儒家治国,会被黄老、法家和其他学派抨击。

用法家治国,会被儒家、黄老和其他学派抨击。

……

总之,不管皇帝用什么样的思想治国,总会被大部分的思想学派抨击。

是真的乱,也是真的烦。

以前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年代,诸子百家就代表着大部分的中层和底层士人。

诸侯都需要拉拢数量庞大的中层、底层士人来增强国力,所以会允许“百家争鸣”的出现。可现在大汉都已经统一了,并没有什么拉拢中底层世人的需要了。

如今所有的士人都只有给大汉效力这么一个选择!

若是把士人们全部都变成同一个流派,那皇帝自然就不需要担心这些了。

假如天下都是儒家士子,皇帝以儒家思想治国,这些儒家士子们总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说皇帝用的治国思想是异端,是错误的了吧?

当然,也不一定需要是儒家,也可以是法家等其他学派。

但从眼前来看,儒家士子是天下最多的。

那么,用儒家一统思想界就是阻力最小,投入精力最少的选择。

又和董仲舒就各种细节问题探讨了一番,年轻的皇帝缓缓点头。

原本遮掩在刘彻面前的迷雾,此刻已经散去了许多。

刘彻已经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这暂时还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前进的路上不可避免地还会有许多荆棘。

但至少,刘彻知道该怎么去走!

刘彻又将目光投在董仲舒身上。

在召见董仲舒之前,刘彻已经召集了身边的儒家众人,询问过他们对董仲舒的看法。

意见惊人的一致——不可用其在朝廷为重臣,否则必出大乱!

刘彻原本觉得,这种意见应该是儒家内部的争斗倾轧。

现在看来,言之有理。

眼下的董仲舒只不过还是一个博士,就敢说出什么“天人感应”。

天灾**,全怪皇帝不守天道……

一听就是个史前巨坑!

若是让他当了朝廷重臣,那还了得?

怕是刘彻刚赶走黄老,董仲舒就要代表儒家把新的缰绳套在刘彻的脖子上了。

而且从父皇的教训来看,就算儒家不反对,直接启用董仲舒这种

不过,董仲舒的确也是立功了,帮刘彻指明方向。

刘彻沉吟片刻,点头道:

“你的想法对朕很有启发,有功当赏。”

董仲舒闻言,顿时露出了期待的表情。

接下来陛下会给什么官职呢?

三公可能不太行,给个九卿也不错啊。

刘彻接着开口道:

“朕任命你为江都国相,你可在江都用你的天人感应理论治国。”

“若当真有所成效,朕再将你调回中枢。”

董仲舒愣住了。

江都国相?

江都国是七国之乱后,汉景帝撤销叛乱诸国,在吴国的土地上新册封的一个诸侯国。

在江都国当国相,固然也算是一方大员,可比起董仲舒预想的三公九卿却就差了很多。

董仲舒本想说些什么,又怕引来刘彻的怒火,只能无可奈何地点头道:

“臣领旨谢恩。”

离开大殿后,董仲舒先是有些郁闷,但很快就露出了笑容。

“无妨,等我把江都治理得风调雨顺,民生富庶后,陛下一定会任用我为大汉丞相的。”

自我打气了一番,董仲舒快步离去。

【不可否认,董仲舒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出现也为汉武帝指明了一条集中皇权的道路。】

【但董仲舒,或者说公羊派本身的局限性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执政官。】

【终其一生,董仲舒也并没有干出什么漂亮的政绩,自然也不可能成为大汉丞相。】

【反而是其他儒生,如严助、公孙弘等人被刘彻留在朝中为官。】

【但凡事皆有利弊,正因为董仲舒离开朝廷前往地方赴任,反而让他躲过了接下来的劫难。】

看到这里,大秦世界中,秦始皇若有所思。

“思想上的大一统……”

这个观点对秦始皇来说,其实是很新颖的。

正如金幕中董仲舒所言,秦始皇、或者说法家思想本身就更倾向于关心实际、现实的东西。

“法”这个字,本来就是用来规定人们行为的。

合法,就能做。

违法,就不能做。

法家虽然是一种思想,但对“思想”本身,却并没有做出规定。

即便是金幕没有出现之前,秦始皇也并未禁止诸子百家。

秦始皇刚登基的时候,执政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就是诸子百家中的“杂家”。

当年齐国搞了稷下学宫,将里面的大学者们册封为“祭酒”,特别出色的还会授予“大夫”的官职。

于是,稷下学宫就成为了“百家争鸣”的标志地。

秦始皇其实也是欢迎百家争鸣的。

一统六国之后,秦始皇还特地设立了“博士”这个官职,招揽诸子百家的大能前来咸阳为官。

至于所谓的“焚书坑儒”,焚的也不是诸子百家的书,坑的更不是什么当世大儒。

大秦法律的确非常细致严密,但在思想方面,反而比很多后世朝代要宽松很多。

一个最直观的证据就是,秦朝时期并没有大量诸子百家的着作经典被禁止宣传,甚至被销毁失传的记录。

以秦法的严密性和国家机器的动员程度,秦始皇如果真想做,那是很容易的。

秦始皇摸了摸下巴上的胡须,对着扶苏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扶苏啊,你觉得朕是不是需要对思想这方面也管制一下?”

扶苏几乎没有做什么思考,立刻就开口回答道:

“儿臣以为,大秦现在这种情况就很好!”

秦始皇略微有些惊讶,但随即释然。

“嗯,你比较偏向儒家。”

扶苏摇头道:

“不,父皇误会了。儿臣虽然的确是比较偏向儒家,但儿臣是大秦太子,万事自然还是以大秦社稷为先!”

“儿臣之所以反对进行更多管制,是因为诸子百家对大秦的确是有促进作用的。”

“没有墨家中人,大秦在制造诸多机械的时候进展就不会那么顺利。”

“没有农家中人因地制宜,大秦在用化肥提升农田产量的时候效果也不会那么显着。”

“没有兵家的将军,大秦在建立新式军队,对外发动战争也不会连战连捷。”

“没有儒家众多士子前往各地边疆教化那些刚征服的异族,大秦对新征服各地的统治秩序也就没有那么快建立起来。”

扶苏洋洋洒洒说了一通诸子百家的作用,最后用肯定的语气做出了总结。

“或许在盘点视频中的那个时代,的确需要一种思想流派来挑大梁,肩负起华夏继续前进的任务。”

“但在咱们如今大秦的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这么做了。”

“大秦现在更需要的是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大秦国力,让大秦变得更强!”

秦始皇安静地听着扶苏的长篇大论,露出了笑容。

“不错。”

“扶苏,你又成长了许多。”

金幕中, 视频继续播放着。

【在最开始的时候,功臣集团掌控的黄老学派对皇帝刘彻的举贤令并没有反对之心,还大力进行配合,举荐了许多来自黄老学派的年轻才俊。】

【但当来自儒家公羊派的董仲舒被刘彻点为贤良之首,并且得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功臣集团们终于慌了。】

画面一转,几名功臣集团的领袖跪在太皇太后窦漪房的面前。

“太皇太后,臣等并非是要反对陛下,但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要掘了我们的根啊!”

“我等从开国先祖至今忠心耿耿服侍刘氏皇族,难道就只能落到这种下场吗?”

已经非常年迈的窦漪房闻言,老脸上也露出了愤怒的表情。

“这个皇帝,实在是太胡闹了!”

自从周亚夫死后,功臣集团后继无人。

接替周亚夫的是功臣集团中的桃侯刘舍。

但刘舍并不是一个有能力的领袖,做了不久就被罢免。

接替刘舍的,是卫绾。

罢免刘舍死,汉景帝自知时日无多,干脆就来了一个大手笔。

他任命接替桃侯刘舍的人并不是功臣集团的人选,而是他死去老爹在代国当诸侯王时候的老部下卫绾。

卫绾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简单的说,一个底层出身的老实人。

皇帝说啥就是啥,皇帝让干啥就干啥。

汉景帝挑选这个人选的时候,功臣集团当然也不是没有反对。

他们按照之前屡试不爽的套路,又悄悄跑去给当时的太后窦漪房告密。

窦漪房也觉得不妥,就去询问汉景帝,是不是又要抛弃黄老?

汉景帝这时候就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是:

“皇考曾言,卫绾长者也,善待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卫绾是我爹留给我的忠臣,并不是什么儒家法家的人,我用卫绾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句是:

“卫绾忠厚,可侍奉少主。”

这句话是明摆着告诉窦漪房,刘启马上就要死了,不能留一个雄心勃勃的丞相给仅仅只有十六岁的“少主”刘彻。

窦漪房一听,直接沉默了。

窦漪房支持黄老不假,但那是因为窦漪房觉得黄老才能保证丈夫、儿子、孙子和后代们皇位不绝。

在涉及到皇位的立场上,窦漪房是绝对支持自己子孙后代的。

于是忠厚老实的卫绾就上位了。

卫绾主打的就是一个绝不得罪,无论面对的是以前的汉文帝,曾经的汉景帝还是现在年轻的皇帝刘彻。

刘彻提拔儒家中人赵绾当仅次于丞相的御史大夫,卫绾没吱声。

刘彻要举贤良,卫绾同意。

刘彻要点董仲舒为贤良第一,卫绾依旧不反对。

总而言之,刘彻想干啥就干啥,卫绾这个丞相就一个听命办事。

卫绾的确是汉景帝临死前对功臣集团的杀招,也可能是汉景帝这辈子对功臣集团下出的最狠一步棋。

在政坛上做事情是要讲规矩,讲制度的。

从制度上来说,丞相才是那个能名正言顺反驳皇帝旨意诏令的人。

卫绾这个废物占着茅坑不拉屎也不让位,直接就让功臣集团傻眼了。

没有丞相这个官职在手,他们压根就限制不了皇帝!

等刘彻上台,让御史大夫也落入儒家士人赵绾之手后,功臣集团就更麻烦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赵绾可以利用御史大夫的职权强力打击儒家中人,可功臣集团却不能像以前一样用丞相的职权去限制御史大夫了。

以前还可以凭借黄老学派在朝廷中的绝对人数优势,以不合作的方针政策让刘彻这个皇帝政令不出皇宫。

可现在,刘彻大笔一挥举贤良。

几千上万诸子百家的士子聚集在长安,等着授官呢。

这种时候要是功臣集团不合作,刘彻直接就能免他们的官职,然后让那些举荐的贤良们顶替!

眼下,功臣集团是真的被逼到绝境了。

一旦当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儒家就更有理由对功臣集团们占据的官职下手。

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功臣集团将会彻底失去对大汉朝政的影响力,从大汉政坛中消失。

他们,已经被刚刚登基的十六岁皇帝刘彻逼上了绝路!

这种时候了,也别提什么脸面这种东西。

只能寄希望于窦漪房这位太皇太后了。

窦漪房恶狠狠地开口道:

“此事老妇知道了,你们且回去就是。”

而另外一边,刚刚登基的刘彻也是豪情万丈,单独召见了丞相卫绾。

“卫卿家,你最近举贤良的工作非常好,朕很满意!”

卫绾闻言,老脸立刻笑开了花。

“都是陛下智珠在握,臣只不过是为陛下鞍前马后,还是陛下英明才有了如今大汉的新气象!”

刘彻嗯了一声,对着卫绾道:

“卫卿家,你觉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想法如何?”

卫绾想都没想就开口道:

“董仲舒既然被陛下点为贤良之首,他的想法自然是对的!”

刘彻越发高兴了。

“对对对,就是这样!”

父皇给朕留下的这个丞相,是多么的忠厚老实,让人喜欢啊。

卫绾沉吟片刻,试探性地开口道:

“陛下的意思是,让臣以丞相的命令下诏,直接罢黜百家?”

能让汉文帝、汉景帝和刘彻祖孙三代都觉得“忠厚老实”的臣子,当然不可能仅仅是忠厚老实而已。

体贴上意是必须的!

刘彻笑开了花。

“不,罢黜百家还是太过分了。”

“朕觉得,申不害、商鞅、韩非,嗯,还有苏秦、张仪的学术都是容易扰乱国家的,卫卿觉得呢?”

卫绾立刻斩钉截铁地开口道:

“臣也觉得如此,臣回去这就以丞相府的名义上书陛下,请罢这些人的学术,禁止在大汉朝廷出现!”

【刘彻其实还是吸取了父亲汉景帝教训的,他并没有直接针对黄老学派,而是先罢黜了法家和纵横家两大学派。】

【但刘彻依旧低估了自家亲奶奶,大汉太皇太后窦漪房。】

这一天正是朝会,刘彻依照惯例上朝。

这位年轻皇帝的心中充满了激动。

丞相卫绾是个俯首帖耳的废物,御史大夫赵绾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佳打手。

在这两位职位最高的大臣配合下,儒家的上位已经势不可挡了!

刘彻并不是什么儒家的信徒,他之所以一手主导儒家上位,就是为了打破黄老学派功臣集团主导的旧制度,让皇帝真正成为一言九鼎,无人可以掣肘的九五至尊!

而现在,这个目标近在咫尺。

“父皇啊父皇,你在天有灵,看到朕的作为,也应该感到欣慰了吧?”

刘彻想到这里,心中油然浮现出骄傲。

父皇将近二十年在位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朕刚刚登基就马上实现了!

等刘彻在皇位坐下,君臣见礼完毕,刚刚准备宣布朝会开始时,异变突生。

侧门里又走进来一个太监,高声道:

“太皇太后驾到!”

随后,老迈的窦漪房缓缓出现。

刘彻顿时一怔,心中涌现出不太好的预感。

窦漪房今天突然驾临朝会,事先竟然完全没有和刘彻这个皇帝打招呼!

但窦漪房的确是有资格来的。

刘彻毕竟只有十六岁,法理上来说,太皇太后和太后都有资格摄政!

刘彻之所以能大展拳脚,是因为太皇太后窦漪房和太后王娡都选择了不上朝,不干扰。

但,只要她们想上朝,她们就能上朝。

只要她们想动用摄政的权力,十六岁的刘彻也无话可说,无法反对!

就在这种极大的不安中,刘彻带领群臣向窦漪房行礼。

窦漪房走到刘彻身后一处垂着珠帘的坐席,缓缓坐下。

等众人行礼完毕,窦漪房的声音直接响起。

“卫绾何在?”

丞相卫绾不敢怠慢,起身道:

“老臣在此,不知太皇太后有何圣训?”

窦漪房的声音继续从珠帘后面传出,冷淡道:

“卫绾啊,你是个忠厚的,但你也老了,今天就告老回家,好生颐养天年吧。”

大殿中,顿时传出一阵低低的、无法抑制的哗然声。

所有人都没想到,窦漪房一上来,直接就废了卫绾这个丞相!

卫绾脸色大变,过了好一会才颤声道:“老臣领旨。”

行了一礼之后,卫绾失魂落魄的离开了大殿。

刘彻看着卫绾离开的身影,表情也是剧变。

卫绾虽然不是出身儒家的丞相,但卫绾对刘彻事无巨细完全配合,简直比出身儒家的人做的还要更好!

卫绾被罢相,意味着刘彻的改革失去了一大臂助。

等卫绾离开之后,珠帘中又传出了声音。

“窦婴是个老实本分的,让他来接替卫绾当丞相吧。”

“皇帝,你觉得如何?”

刘彻一时默然。

窦婴是谁?

太皇太后窦漪房的侄子!

而且,窦氏的家学就是黄老。

这也就意味着,黄老学派又一次拿到了丞相的位置!

但刘彻无法反对。

按照法理,这个时候的太皇太后窦漪房才是真正拥有治国最高权力的人。

刘彻只能道:

“朕没有意见。”

众人目光顿时落在窦婴身上。

窦婴脸上还残存着震惊、意外的表情,显然对今日之事并不知情。

有太皇太后的任命和皇帝的同意,窦婴就这么成为了新任大汉丞相。

等窦婴谢恩完毕,珠帘中再度传出窦漪房的声音。

“好了,老妇累了,今天就不继续上朝了,你们跟皇帝继续讨论吧。”

说完,窦漪房离开坐席,在太监们小心翼翼的搀扶和簇拥下离开了大殿。

喜欢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