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敛财人生[综]. > 第1323章 重归来路(1)三合一

敛财人生[综]. 第1323章 重归来路(1)三合一

作者:林木儿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5-12 20:03:39 来源:书海阁

重归来路(1)

有点想吐。

林雨桐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的。

想吐, 特别的想吐。然后就真的吐了。

这一吐, 哪里有醒不了的道理?

就挺外面有人问呢:“小妹,觉得怎么样?”

“嗯。”林雨桐含混的应了一声,自己给自己按住穴位, 才把这股子汹涌上来的想要呕吐的感觉给压下来。

她勉强的睁开眼, 稍微一感受就知道, 这是在狂奔的马车上。坐榻的边上放着一个小木桶, 吐出来的物秽基本都吐到小木桶里去了。

她伸手将马车里放着的炭盆里的炭灰用边上的小铲子铲起来, 盖在那秽物之上, 然后将小木桶的盖子给盖住。

马车走的飞快, 路况也不好。马车瞧着并不光线,里面的内饰也都陈旧了。但是配置却不错。不是谁家的马车上都能有固定炭盆和小木桶的地方的。

固定炭盆的地方就是炭盆的地方, 上面的支架还能固定茶壶。

而固定小木桶的地方原来不应该放小木桶的, 那是放食盒的地方才对。

她浑身无力的撑着身子坐起来,一起身,身后嘤咛了一声。林雨桐这才发下,马车的坐榻里里面,还睡着个姑娘。

或者,这不叫睡,而叫晕。

颠簸的彻底的给晕过去了一般。

林雨桐朝榻上的人看去, 那是个年岁应该在十四五岁姑娘, 等坐起身来, 她才发现, 对方梳着妇人的发髻。

这是个已经成亲的年轻姑娘。

长相嘛, 鹅蛋脸,杏眼,鼻子不算高挺,嘴唇倒丰润,容色中上,观之可亲。

她起身,一手拉着马车里的扶手,一手赶紧将头发整理了整理,抬头见林雨桐看她,就笑道:“小妹先醒了?我这一觉倒是睡的沉了。可是又想吐了?”很是懊恼的样子。

林雨桐笑了笑,也没在意。只是从这称呼上看,心里有了几分猜测。

之前外面有清朗的男声,叫自己为小妹。

如今这个年岁不到的小妇人,也成叫自己小妹。

而且看这小妇人的样子,对自己很是客气。亲近倒是微微有些不足的。

那么,姐姐的可能性就排除了,只怕这是嫂子吧。

她试探着叫了一声:“嫂子?”

这女子就抬起头来,‘嗯’了一声:“可是有哪里不舒服?要不然叫你哥哥……”

话没说完,外面的男声就传来:“小妹,稍微忍一忍。如今,时间就是命,咱们早一步得了消息,就能早一步离开。稍微耽搁上半日,我怕后面的流民就追了上来了。”

流民?

林雨桐应了一声:“我无碍,哥哥只管赶路便是。”

然后男声就道:“你顾着点小妹。”

这女子就应了一声,她起身坐到一边:“小妹躺上去歇着点去,路还长呢。要不,嘴里含上酸梅试试?”

林雨桐摇摇头:“躺着还不如坐着舒服,嫂子只管坐着吧。我靠在这里缓缓就好。”

这女子到底是递了一个酸梅过来:“压着些心里的恶心味儿吧。”

林雨桐接过来含在嘴里,靠在马车上只管‘闭目养神’去了。其实,这会子脑子放空,将原主的记忆都释放进来。

原主这小姑娘,记忆简单的很。记忆里,就是一个两进的小宅院。前院她都嫌少踏足,大多时候都是在内宅的。

而这内宅里,除了她,还有一个照看她的老嬷嬷,和老嬷嬷的两个外孙女。别的,谁也没有。

家里的亲人,唯一一个就是年长三岁的兄长。

这俩孩子算是苦命人,幼年丧母。这姑娘余桐三四岁上,母亲便病死了。跟兄长余梁被父亲放在老宅寄养着。老宅就兄妹两人,带着几个下人。积年的老嬷嬷两人,剩下的人来来去去的,从小到大不知道换了几岔。

这俩孩子的父亲,是戍边的将领,不过不是主将。参将副将的,轮换着做,也不知道如今做到什么级别了。

那边不来信,老家这边,余梁被送回来的时候也才六七岁,哪里知道跟那边来往。这么一来一去,余桐的脑子里竟是没有跟父亲那边来往的信息。

那边也真当就没有这兄妹俩一般,反正老家有百十亩地,养活俩孩子是足足够了的。

不过这余梁倒也没长歪了,跟着的他的老嬷嬷据说是生母的奶嬷嬷,正正经经的为了这孩子考虑。一边帮着照管那些田地,佃出去给什么人,租子收几成,等等等等,在余梁没长成之前,一直是这嬷嬷帮衬着。省吃俭用的下来,拿家里剩下不多的银子送余梁去私塾念书,好歹认识几个字。再后来,余梁十三岁上,嬷嬷过世了。但好歹,余梁也能立住事了。家事就是余梁一手操持的。

而余桐相比起余梁来,家里就没什么条件给太多大小姐的生活了。跟着嬷嬷学女红。打五岁开始穿针引线,到现在十三岁,拿了八年的针线,近两年刚开始能做点绣活往外卖了。至于读书,倒是也读了。就是启蒙的那些课本,余梁学了回来教给妹妹的,真真的不做睁眼瞎就罢了。至于字迹,只能说勉强够看。家里压根就没有多余的钱多买一份笔墨纸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记忆里,关于父亲的那边的消息,也是从嬷嬷那里偶尔得来的。林雨桐将散碎的信息拼凑起来,如果嬷嬷的话里没带偏颇的评价的话。大致就是,余鉴这个人,不是个东西。本来就不待见原配,如今原配死了刚刚好,把嫡子嫡女送回老家,这对于他的提拔是有利的。

这一点上,林雨桐比较认同。戍边的将领,一般家人是不能跟着的。没有父母妻儿在老家,朝廷犯不上相信你。所以,没有父母,妻子又死了,把嫡子嫡女送回来,是表忠心的一个做法。至于他本人嘛,不管是再娶的续弦还是再生下的子女,礼法上,是不及嫡子嫡女尊贵的。

嬷嬷的话大致上应该不算是错。那边也应该是另外娶妻也另有子女了。

对这边只当是在废物利用。

余梁十三岁开始支应门户,学肯定就上不成了。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种没爹妈的孩子,自己跌跌撞撞的,也就大了。他常在外面走动,人又活泛,小小年纪,倒也把家勉强的支应起来了。

家里除了田庄的收入,没别的。他呢,仗着年纪小,腿勤快,肯下苦功夫,开始给人家的生意牵线搭桥,做起了中人的生意,赚点润手费。

得了银子,也不在老家添置田地铺子,反倒是拖了相熟的客商,捎带的从南边带点南货,到这边哪怕是三五十两银子的利润,别人瞧不上,他瞧的上。这对于兄妹二人,可不是一笔小钱了。

可这钱不能动,余梁跟妹妹是这么说的:“……咱们在老家,这么些年了没人管。但再过两年,觉得咱们有用处了,那边是铁定要管的。所以,得早做筹谋才是。”

怎么个筹谋,余梁也没说,余桐又是个大门都没出过的姑娘,自然是也没问。一直是哥哥说什么那便是什么。

本来这样慢慢积攒着,再有个一两年的,许是就按余梁说的,他把退路就准备好了。

可就是这么不巧,当地今年是大旱,田地绝收。从开年到秋收,愣是一滴雨都没落下。余梁呢,家里的粮食不少,这个时候,他只留够家里用的,就找了粮店,高价把家里的粮食卖了,却也低价把家里的田亩庄子给卖了。得了银子,回来就拾掇着,悄悄的准备走人。

结果这还没走了,一家只听过却从来没见过的老亲找来了。

是余家祖父的一个表妹,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孙女来了,也是糟了灾了,找过来就是为了找个活路的。说是早些年,跟余家的老太太说好的,两家做亲。

等真的拿出当年的书信和信物,这小孙女邵华,就成了余梁的妻子,余桐的嫂嫂。

而那老太太,在把孙女安顿好以后,一口气倒腾不上来,去了。

把老太太匆匆安葬了,三口人就搬家了。余梁常在外面跑,消息就比别人灵通。因着旱灾,饥荒,到处都是卖儿卖女的。如今尚且能熬一熬,可入了冬,就不好熬了。之前,市面上出现了大批的陈粮,好些还掺杂着一些杂草碎石。这种东西,别人不认识,余梁认识啊!之前也见过那种赈灾粮,就是这样的。

这样的粮食如今卖的是高价,没有钱,拿家里的地,拿老婆孩子换粮食,都行。

这可就不正常了。

余梁回来给余桐说这些,这姑娘囫囵个的听着,她并不是很明白这其中有什么关窍。但林雨桐却明白这意思。赈灾粮被人倒卖出来了,那拿什么赈灾。最开始许是大家还反应不过来,但随后,逼的人没办法的时候,那就肯定是要乱的。

所以,余梁一点也不敢耽搁,说走就走。

家里还有几个老仆,余梁本说要带走的。可这人家父母亲人都在这里,能去哪?

只有一个伺候林雨桐的老嬷嬷,人家也走不了了。她闺女家就在左近,横不能骨肉分离。

家里还剩下一些陈粮,留下老嬷嬷看宅子的话,那粮食是够她吃一年的。后院还有一亩的菜地,半亩的池塘,往年那里面的出产也得有十多两银子。她只要照看好了,那些东西比养活她是足够的。

这出门,只有一个十六岁的男丁,带着一个十五岁的小媳妇,一个十三岁的妹妹,一架据说是母亲的陪嫁的旧马车。三个人身上都缝着一百两的银票,散碎银子几辆,马车上有些干粮,能撑一段时间。

没有护卫,三个人要是碰上流民,那才真是要了命了。所以,这个时候,赶的确实就是时间。

心里大致有谱了,她就睁开眼睛,见邵华一脸忧色的看着马车外面,也跟着看过去。这个时候,外面的景物已经有些不清楚了。天晚了,却没有地方投宿。

荒郊野外的,又是大冷的天,怎么办呢?

外面是一声声的扬鞭声,听不到说话的声音,不用问林雨桐也知道,坐在外面的余梁这会子有多累。

可这马只有一匹,这么走下去估计也是撑不到天亮的。

她就试着问:“哥哥打算去哪里?”

余梁好像有些惊讶妹妹会主动说话,“去哪里?去京城!天子脚下,总有一碗饭吃。”可如今走到哪了?

林雨桐将身上的披风紧了紧,“如今离京城还有多远?”

“离京城,且远着呢。”余梁的声音听上去不如之前清越,带着几分干涩,林雨桐甚至听见了他艰难的咽唾沫的声音:“咱们马上就出了辽阳,三县受灾,只候城、高县、辽阳三县最为严重,前面就是三县交界的地方,过了这个地方,前面就是沈州了,只要到了州府,情况就会好转。这马估计也该跑废了。到了州府,那里有镖局,咱们找镖局,跟着镖局进京。只要到了京城,咱们再想办法。”

倒是有成算。

林雨桐也不知道这什么县什么州的是哪里,不过听着还算是靠谱。

只是,这前面三个受灾县的交界处,有那么好过吗?

她这么问,外面余梁就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所以,才说赶的是时间啊!就怕这边也反应过来,咱们一头扎进这里的流民堆了,可就说不好了……”

果不其然,马车又行了大概一个时辰之后,林雨桐就听到‘吁’的一声,马车的速度一下子就慢了下来。

林雨桐抓住扶手,那边邵华赶紧挑起帘子往出看:“怎么了?”

远远的,像是星光点点。

其实不是,那是点起来的火堆。不用问,那里肯定聚集了不少人。

这官道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夜里守在那里。肯定那就是流民了。

邵华就低声道:“要不然,马车不要了,咱们都换成男装,混到流民群里去。”

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林雨桐倒是对邵华有些刮目相看。

余梁咬牙:“混进去容易,可这只怕过了今儿晚上,沈洲的城门都不好进了。”

那这怎么办?

林雨桐看看距离,就问余梁:“哥哥不是会骑马?”

余梁看看马,要是自己一个人,早逃了。可这不是带着两个女眷吗?

林雨桐就说:“哥哥清瘦,我跟嫂子又都长的轻巧,三个人顶不住一个大汉,咱们三个一匹马,冲过去便是了。车上所有的干粮,都带上,到了人多的地方就撒出去……”

余梁眼睛一亮,扭脸看林雨桐,来不及多想,就应了一声好。把帘子放下,叫姑嫂二人换衣服。

早有准备的,因此,余梁以前的旧衣服就都带着呢。如今赶紧换上,脸上手上脖子上,用炭灰涂抹了个乱七八糟,头发捣鼓的跟鸟窝似的,谁也看不清楚脸了。姑嫂俩菜从里面走了出来。

余梁将马车从马身上解下来,然后扶着林雨桐上马。她身量最小,坐在最前面。余梁坐在中间,上去之后才伸手拉了邵华上来。余梁又用绳子把三个人捆绑在一起,他艰难的控着马。

林雨桐细看了马,就不由的皱眉,这马的体力还是跟不上。三个人不足两百斤,可这马看起来非常吃力。她就问余梁:“哥哥带着匕首?”

余梁的靴筒里当然放着匕首,他马上明白林雨桐的意思,虽然可惜屁股下的马儿,但到底是知道取舍。先是骑着马慢悠悠的朝前,等到了跟前了,二话不说,一刀子扎在马身上,马儿吃疼,嘶鸣一声,前蹄扬了起来,整个儿立住了。余梁拉着缰绳,可哪里拉的住?三个人一根绳子绑着,可不能掉下去。林雨桐死命的拉着缰绳,感觉捎话已经半个身子从绳子里溜出去掉在外面,林雨桐喊着余梁放开缰绳,余梁一手拉着缰绳,一手拉着妻子。

林雨桐也不再劝了,她自己抖着缰绳,身子几乎趴在马上,只要自己不掉下去,那两口子就掉不下去。她拍了马脖子,放开了夹着马的腿,‘架’了一声,马儿嘶鸣一声,狂奔而去。

她一手拉着缰绳,一手把挂在马身上的干粮往后扔。干粮扔完了,后面也暂时不见人了。

邵华就那么吊着,腿勾起来不敢叫拉到地上。余梁两只手都得拉住邵华,才能保证不出万一。这受伤的马跑开了,不到筋疲力尽且停不下来呢,林雨桐只要控着缰绳,别叫跑到荒地里去就行了。

足足一个半小时,这马是越走越满越走越满。

林雨桐勒住缰绳,马儿慢慢的停下来,还不等三人从马上滚下来停住,这马就轰然倒下,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

余梁利索的将捆着三人的绳子割开,挣扎着站起来,一手拉妻子,一手拉妹妹。

“还都行不行?”余梁左右看看:“这里不能久呆,知道咱们有一匹马,还受伤了,后面的人很快就追上来了。”

林雨桐就看邵华:“我没事,不知道嫂子刚才有没有受伤?”

“没事!”肯定受了点伤,哪哪都疼。但如今不是疼的时候。

这姑娘有一股子韧劲:“我能行,咱这就走吧。”

星夜赶路,又累又渴又饿,冷这会子已经觉不出来了,彼此搀扶着,往前走吧。

余梁一路上都说:“快了快了,马上就到了。再有二里路就到了。”

可直到地十个二里路,才算是远远能看见城池的轮廓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一看见地方,再累也不累了。可这看见可走到,相差可真远,足足是小跑了两个时辰,才真的到了城门外了。

别说邵华了,就是林雨桐此刻也觉得,这个小身板,真的到了极限了。

城门上灯火通明,上面拿着灯往下照呢:“你们这进城,可是够早的。这才半夜,城门还有两个时辰才开呢,等着吧。”

余梁赶紧道:“官爷,通融通融,小的们是运恒商号的伙计,从高显那边回来,真有万分紧急的事情要禀报东家……小的身上有令牌……”

林雨桐不知道这运恒商号是个什么名号,但既然这个时候报上来,肯定是顶一些用的。

果然,余梁这话说完,上面就放下一根绳索来。

余梁扶着林雨桐:“记住,上去不要多说话,乖乖的等着。抓紧了,闭上眼睛不要害怕,马上就上去了。”

先叫林雨桐上去。

也好!

林雨桐抓住绳子,上面连拉带拽的,到了上面,林雨桐也不要人扶,利索的就跳到了城墙上。然后人家那些巡城的就直接撒手了,你们自己拉吧。

林雨桐把身上的散碎银子都递过去,人家才笑道:“小兄弟倒是懂些规矩。”

这才又把邵华给拉上来了。

林雨桐示意邵华拿银子,邵华利索的就拿了,全塞过去,如此,才把余梁也拉上来。

一上了城墙,三个人才松了一口气。

余梁又把身上的银子都掏出来给了,人家才肯送他们下去。

下了城墙,余梁就喊林雨桐和邵华,恶声恶气的:“你俩倒是快点,掌柜的还等着回话呢。”

林雨桐和邵华也不吭声,只跟着邵华就跑。这些人也没怀疑,看着三人跑了就算拉倒了。

见没人跟着,余梁才松了一口气。带着两人在小巷子里窜来窜去,最后停在一处不怎么打眼的铺子门前。然后自己拿了钥匙开门,叫两人跟进去。

等把门关上了,屋里的灯点起来了,才觉得算是活过来了。

余梁没歇着,去后面井里打了水上来,直接提到前面,拿着水瓢,一人灌下去两瓢水,才觉得好点。

“这是哪?”邵华有些不安,到了陌生的地方,没有危险了,才觉得害怕了。

“这是一个朋友的地方,他去南边了,一两年都不回来。这地方的钥匙给了我一把,叫我来沈洲办事好歹有个落脚的地方。”他躺在炕上直喘气,“在这里修整也行,可我怕,咱们现在不找镖局,过两天找镖局的人多了,咱们身上的这点银子,还不够着一趟的开销的。”

所以,还是早走比晚走好。

再说,那么多的流民涌过来,这沈洲到底能平安几天,可真不好说。

那就走,明儿找镖局。

林雨桐心道:估计之前进城的时候,他是假冒了人家的名义了。真要是追查起来,都是事。还不如尽早的脱身呢。

三个人在陌生的地方也没办法歇着,天蒙蒙亮,三个人把脸洗了,收拾齐整。

然后直奔镖局。

而此时,镖局门口已经排起了队。走货的商队,要跟这么多人。人家就说了:“带不上,照看不过来。”

照看不过来也得跟啊,要不然路上有个万一,连个搭把手的人都没有。

林雨桐注意到了,果然,沈洲的城门今早就没有打开,说是城外,陆陆续续的来了不少流民。

镖局门口几乎是被围住了,人家说了,带人也行。一个人一百两银子。先付一半,半路上再付剩下的一半,到了京城跟前的登州,再把尾款付完。

可价钱一出,八成的人都走了。付不起这份钱啊。

这些人嚷着,这涨价涨了十倍。

余梁也半天下不了决心,因为三个人身上,就真一人一百两。散碎银子又都给了守城的了。

怎么办?

“走!”林雨桐就道:“我还藏了五两银子没全拿出来,另外还有两件首饰,是娘留下来的遗物,我贴身放着,有这东西,到了地方就暂时不怕饿死。”

邵华也从衣角摸出一个大约有两钱重的小金块,得有二两银子。另外她的手上,还有一对银镯子,“活命要紧。”

余梁咬牙:“那就走。”

利索的给钱的,然后进镖局,一切听人家安排。常在外面走动的,自然能看出来三人中两人是女子,人家给安排车马的时候,就没混着安排,还是他们一家人一个马车,给配了一个马夫,一个镖师,跟着车队,当天正午,吉时刚到,这就出发了。

浩浩汤汤的,几十两马车,百十多镖师,这就出发了。

上了路了,才发现,人家只管押镖,却不管你们食宿。

到了点了,得自己想办法。

可这半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办?

其他人有想从镖行手里买点干粮的,结果一个馒头开价就一百文,照这么下去,谁能扛得住?

这是不把大家给榨干,不算完。

中间这一顿不吃可以,可以晚上住客栈,却真成了难题。要么,就在客栈的大厅里随便对付,要么就在外面停着的马车上。或者是自己掏钱,住客栈也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种客栈,常做镖局的生意。两方彼此一交换眼神,就啥都明白了。

因此,想要一个通铺的铺位,也得一两银子。想要一间客房,哪怕是腾出来的柴房,人家开价十两。

自家三个人身上,拢共也没十两。

可这屋漏偏缝连阴雨,这一路赶路也没注意,邵华身上带了点伤,竟是夜里发起了热。

林雨桐倒是能给用药,但这不得有个明目吗?好歹请个大夫来,林雨桐给把药偷着换了也行啊。这总凭空不能变出药来吧。

怎么办?

当初只付了一半的银子,另一半还在身上呢。只要银子在身上,怎么花随自家。先顾着眼前,至于以后如何,以后再说。

林雨桐低声跟余梁这么说,这如今只能先这么办了,救人要紧。

镖行就带着大夫,看诊加药费,张口就要二十两。

行!咬牙认了。

药刚熬好,还没给邵华喝呢,天还不大亮,又催着上马车赶路。

带着药上了马车,这边余梁躺下去到晌午都没醒来。这边刚退了热,那边余梁的病又来势汹汹。

林雨桐心说,要不是自己来了,这三口子就得这么折在半路上。赶上这乱时候,有时候这真得看运道。

偷摸着给余梁喂了药,两个时辰之后,赶在天黑之前,两人的烧就都退了。

这一路再不敢不吃不喝不好好睡的硬扛了。

吃的粗糙,住的也简陋,但好歹的正常了。

可身上的银子一天一天的倒是少了。

走了五天,路程走了眼看就一半了,按照之前的规定,得交剩下的一半七十五两了。

可三人就剩下五十八两银子了。

怎么办?

半路上下来?

余梁轻轻摇头,低声道:“这一带多山,山匪横行……”

又知道带了两个妙龄女子,这要是敢离开,下场难料。

邵华将银子手镯都摘下来,林雨桐也只能把身上的金银包括怀里的首饰都拿出来。

加上那两支遗物金钗,倒是够了。

可余梁却将金钗拿起来,转着金钗看,然后眼里就有了泪意,良久之后才道:“银子都收起来。”他只把金钗拿着,包起来放进怀里。

林雨桐也没细细的打量那金钗,不过想来,这金钗怕有些来历。

果然,余梁打起精神,跟驾车的马夫和镖师套起话来。

“两位也都是走南闯北的人,京城在下是没有踏足过,不过二位想来是极熟悉的,小子想跟两位打听点事。”他这么问着,就摸出两钱银子来,直接塞了过去。

马夫朝后看了一眼:“京城里的事?那得看你打听谁了?”

“先生可听过荣国府?”余梁这么问道。

那位惊讶没惊讶林雨桐不知道,但此时她是真惊讶了。

荣国府?

巧合?

人家马夫接下来的话,叫她知道,这绝对不是巧合:“荣国府宁国府,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啊?

林雨桐瞬间瞪大了眼睛,将怀里的另一支金钗也拿了出来,在金钗上,赫然刻着一个‘贾’!

这个时候,她终于把很多东西联系起来了。

先是那俩旧的很,但是规格配置明显不是小户人家能有的马车。还有如今带在身上的牌位,上面写着余贾氏。

很遥远很遥远的记忆随之而来,据说,贾家‘文’字辈那一代,还有三个庶女。府里人不常提,但总还有记得,这些庶女都飘落到哪里。

她们无一例外的,远嫁了。

北边的好似是庶长女,嫁给以为余姓的参将,然后……再没有然后了……

过去多少年了,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可却从来没有想过,还会再回到这里。

从这里离开,然后辗转,再然后,她碰见了四爷。之后,她的生命力,就是四爷。她陪着四爷走过她所有的路,但她自己走过的路,好些好些,四爷都没有踏足过。

这么些年了,自己曾经经历过什么,他从来没问过。

她就是知识他的她而已。

不止一次的,她想把这些过往说给他听,但每一次,她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开口。

就跟隐瞒了婚史一样,无法启齿。

而这曾经稚嫩的自己,走过的路,如果再叫自己重来一遍……

她突然就笑了:那一定会不一样的。

她有他,她得找到他。然后跟他一起,叫他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这么想着,但心里还是不由的有些忐忑。

这种忐忑,真的好些年好些年都没有过了。

而京城,一处繁华的巷子里,最里头一家不起眼的门第里,一家子忙忙活活的,只因家里的小爷病了,连着几日都不曾退下去的烧,终于退下去了,人好似也清醒了些。只是嗓子肿着,不能说话。

可这也阿弥陀佛了。

屋子里是浓浓的药味,炕上的人睁开了眼睛,一双黑黝黝的眼睛盯着屋顶,然后左右的看看。以他的见识,竟然一时之间,无法确认这些东西的年代。

然后不及多想,嘴里就喂了药,他微微皱眉,却什么也没说。伺候的是个四十往上的老嬷嬷,很有些粗手大脚,看的出来,这家里小有家资,但也仅仅是如此。要不然,不会要一个粗使嬷嬷伺候家里的小爷。

这对他来说,算是一个好消息。

药喝下去,很快,困意就涌了上来。然后脑子的画面一个接着一个闪过去。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睁开眼睛,先是迷茫了一瞬,然后就皱起了眉。

怎么来了这里了?

这原身出身大家族的旁支,名为贾珩,十五岁。

老实孩子,在族学里念了几年书,也没念出个名堂。回家来,打理家里母亲的微薄嫁妆,补贴家用。家里是少有资产,但也顶多是能吃饱,养的起两三个下人。

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出身了。

哪怕是旁支,那也是大家族啊。

到底出自哪家呢?

正是出自宁荣二府的贾家。

四爷先是觉得荒诞,随后又觉得可笑。但紧跟着,又若有所思起来。

跟桐桐生活了那么多年,多多少少都能看出一点什么的。

桐桐从来不评价红楼梦,不管是看电影看电视剧,或者是看小说。不管别人怎么争论,她都只是含笑听着。

哪怕是自己跟她说,她也多是含混过去。

为什么?

除非在她看来,所有的评价都是片面的。在她的心里,那些人都是活生生的。

那么,她当年,又经历过什么呢?

自己没问,她倒是想说。

可不管经历过什么,她不都是她吗?

她陪他走了他几乎所有走过的路,那么他是不是该回来,陪她再走一程!

喜欢敛财人生[综].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敛财人生[综].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