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回到三国当皇帝?不,我直接成圣 > 第132章 与诸人论仁 张子施教化

“钦仲和思潜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两位对于荀子怎么看?”

“学博思深!”

“足冠群儒。”

张谦点点头,又问道:“荀子游玩秦国之时,秦昭襄王和相国范雎曾请教过荀子对秦国的感受,荀子是怎么回答的?”

“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

“没错,上下通明,一切井然有序,这样才能保证百姓的利益,而这也是上位者的仁义所在。”

“可是,先生,后来秦国一统天下,百姓反而过的更加水深火热,始皇帝一死,暴秦二世而亡,这又是为什么呢?”尹默再问道。

“同样是因为仁义,因为秦国所谓的一统六国,只是军事上的占有,六国百姓未曾感悟到秦国所带来的仁义,反而让他们过的更加水深火热。而秦灭六国,对于关中百姓来说,他们也未曾享受到其中的利益,反而因为南征百越,北筑长城开启了新一轮的折磨。”

张谦的话带给李撰和尹默一阵深思,而他自己也在思考中。

暴秦之所以二世而亡可不仅仅只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在皇帝一人而导致法制破坏才是其中的关键。

若不是始皇帝贪婪之心过重,哪怕六国皆反,秦国也可以退居关中等待新一轮的东出。

可是关中百姓没有得到战前允诺的好处,所以刘邦叩关之时,一向“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老秦人居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那按照先生的意思,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该如何办呢?”李撰问道。

“任何事情都应该结合实情来看,所以一时之间我也想不到好的办法,但归根结底是要让老百姓看到希望。”张谦心中倒是有不少想法,只是有的过于天马行空,有的更需要技术支持,现在流落山野民间,倒是没有一一说出来。

李撰没有因此看不起张谦,反而点头说道:“或许这就是圣人提出了仁义的观点,却没有给出实际措施的原因。”

“先生今日所谓‘百姓之利,即上位者之义’,让我与钦仲深有所悟,愿拜先生为师。”尹

默恭敬的执起了弟子礼。

李撰同样起身,恭敬一礼。

张谦也起身还了一礼,“我等探讨学问,互有所学,请不拘俗礼。”

“谢先生!”

这时,刘封也问道,“先生既言仁义,为何我父素来仁义,却兵败一方;曹操素来残暴,却占据北方呢?”

别看刘封孔武有力,实际上却也读书颇多。

张谦看向李撰和尹默,想看看他俩有何见解。

“这……”李撰回想着张谦刚才所说“百姓之利”的观点,“黄巾猖獗之时,百姓离乱,曹操行屯田之举,安抚百姓,这莫非也是仁义?”

“如此说来,这仁义并非绝对的,而是比较出来的?”尹默看向张谦,也说道。

张谦点点头,“曹操行屯田,于乱世之中确实是一仁义,其他诸侯虽有心效仿,可却始终没有曹操的力度,所以曹操虽然数次兵败,却能依靠不断吸引流民,最终一统北方。”

“难道我父亲的仁义还比不上曹操吗?”刘封难以置信的问道。

李撰和尹默也看着张谦,希望从他口中听出些什么?

“从目前来看,是的!”张谦肯定的回复。

刘封一惊,直接站了起来。

李撰和尹默也没想到,襄阳城中为刘备仗义执言的张谦居然公开承认“刘备的仁义不如曹操。”

张谦摆了摆手,示意刘封坐下。

刘封虽然不服气,可是想到刘备的教诲,还是坐下来,准备先听张谦说些什么。

“诸位觉得徐州陶谦,荆州刘表算的上仁义之人吗?”

“谦谦君子,宽刑爱士,自然称的上仁义之人。”李撰说道。

“可是他们都失败了!”张谦说道,在刘琮投降之后,刘表自然也算失败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仁义只是士大夫之仁,他们的仁义也只是散播在士人君子当中,对于底层的百姓,他们并没有做到广施仁义。当初陶谦广称仁义,却是纵容手下的丹阳兵四处劫掠,徐州兵匪一窝,这样的徐州也怎么抵抗得了外来侵略呢?”

李撰和尹默都点点头,他们游学荆州,自然听过四方英杰的故事,这陶谦治理徐州之时,兵匪不分,像臧霸,张闿这种时而为兵,时而为匪的军阀的确比比皆是,陶谦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对于徐州百姓,陶谦真算不上仁义。

“可刘景升治理荆州多年,民生殷实,百姓安居乐业,难道还比不上曹操吗?”李撰再问道。

“刘景升之仁确实远大于陶谦,可他一样是士大夫之仁,他的仁义也仅仅停留在蒯蔡庞黄等世家大族身上。至于民生殷实,很大的原因是荆州地处南方,雨水充足,且地广人稀,所以粮食产量充足所致。他的这种仁义散播不到北方贫瘠战乱之地。”

“先生的意思是说,我父亲也是士大夫之仁?”刘封诘问道。“不,主公还没到士大夫之仁这一步,他有的只是君子之仁。”

刘封听了很不服气,凭啥他父亲连陶谦刘表都不如。

“主公虽得徐州,却未及撒播仁义,不到一年时间便遭到曹操吕布的袭击,随后颠簸流离,后虽定居新野,可新野弹丸之地,又如何施展大仁大义呢?”

“那先生为何舍弃曹操而追随刘皇叔呢?”李撰问道。

“因为曹操的仁乃是霸者之仁,而我从主公身上,看到了王者之仁!”

“请先生赐教?”众人皆拱手表示。

“曹操所行仁义,非为百姓,而为屯田之利,一得流民,二得田税,如今北方屯田之民积劳日久,苦不堪言,时有反抗,曹操不思分利与民,而每每强力镇压之,故而我谓曹操之仁乃霸者之仁,非真仁也。”

“再请教,何为王者之仁?”

……

《张子语录·篇四十二·答李撰尹默所问》记载:昭武皇帝困于江夏之际,撰、默二贤随张子求救于川。

时有难民西逃,众皆畏之,唯张子不惧,言:“吾爱百姓,百姓皆吾护卫也,有何惧之?”

后撰、默请教仁义之道。

张子云:“仁有大仁,有小仁;有王者之仁,霸者之仁。”

时人不解,张子教之曰:“小仁者仁于亲近之仁,所惠者不过十指之数;大仁者仁于天下百姓,凡日月所照,皆得其惠。”

时人再问,张子曰:“霸者之仁,唯见其利;唯王者之仁,发乎于心,行之以德,止之以法。百姓未见王者之面而如沐雨露,未闻王者之音而承其教化,未临王者斧钺而规行矩止。”

时人又问:“何者为优?”

“刚不可持,霸不可久。唯王者之仁,乃堂皇大道,可王天下!”

众人遂拜,皆以弟子之礼侍之。

喜欢回到三国当皇帝?不,我直接成圣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回到三国当皇帝?不,我直接成圣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