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 第1129章 人生的长短

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第1129章 人生的长短

作者:咖啡就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2-26 18:38:56 来源:书海阁

“如果,换个不那么直白的角度来说所谓的艺术家,可能更能表达我的理解。”

“呃,您说。”金发女人笑了笑,等待下文。

曾敏抿了口茶水,“比如,忘掉你心里,所有与艺术相关的东西,包括世俗的清高,创作的渴望,包括对未来的那些理想,扔下画笔、乐谱、刻刀,去找个班上,挣一份能养活自己的辛苦钱,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

“交最俗的朋友,喝最烈的酒,吃大锅菜,把自己磨砺成粗鲁的力工,精明的销售、疲惫长途司机,或者,市侩的小商人。”

“变成一个普通人?”

“这世上,有谁不普通?”

“哈哈,也是,不好意思,您继续。”

曾敏修长纤细的手指划过手中杯口,低声道,“如上所述,过上那么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你从梦中醒来,一束质朴的晨曦落在你的脸上,让你感受到了除日常和温暖之外的东西。”

“那个时候,你不会把生活过的如一团乱麻,不会陷入虚无与狂躁,连累到爱你的父母亲人,不会因为了某个妄念的升起,自己动手把自己身与心全捏碎,不会为了所谓的艺术把自己饿死。”

“到那个时候,你再想想,艺术,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是奥林匹斯的圣殿还是一场被金钱扭曲的吃人游戏?你还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什么是艺术?”

李乐尽量用最贴切的词汇表述的曾敏的话,让金发女人蓝色的眼珠里愈发深邃,盯着对面乌黑顺直长发从光洁的额角,如流苏般轻盈披垂肩头,一道缕初夏春末轻柔的阳光在蓝色长裙上勾勒出一条绶带,静静地坐在拿,眼角含笑,轻抚白色瓷杯,如同静物油画一样的女人,陷入思索。

好一会儿又听到。

“光和水滴构成了彩虹,食物与鲜花从泥土中一点点一天天生长而出,抽象的基础是具象而不只是想象。这世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凭空出现或独立存在的,包括你和你所追求的艺术。”

“曹植的理想是继承王位,李白、苏轼的理想都是当官,岳飞、辛弃疾、李清照的理想是还我山河。贝多芬的理想是成为贵族,当然,柴可夫斯基也是这么想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艺术家。”

“柳永与元稹,更很符合大多数人眼里艺术家的品味。当然,还有卡夫卡。但,大多数人的理想只是好好活着。”

李乐看着自家老妈,有些费力的转述着,看到金发女人似乎能听懂这里的几个人名所包含的意思,松了口气。

“古话说,功夫在诗外。艺术是什么?是修养、工具、混迹某个圈子的名片?是理财产品,还是刀与剑?艺是技艺,术是方法,都应该服务于具体,是依附社会物质基础和文明而存在。你是想挣钱还是想砍人呢都无所谓,就是别骗自己说,艺术很圣洁很高尚。”

“为了艺术而成为艺术家,本来就不怎么可靠,您说呢?”

金发女人这时候已经喝上了笔记本,托着下巴,想了想,说道,“艺术是一种生活状态,跟做不做艺术家,没关系?”

“这也是一种理解。”曾敏笑了笑,“对艺术这东西,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合理的解释。我们老祖宗有句话,造化为师,实用为本,道法自然。”

李乐又搜肠刮肚的把话翻译了,摸起杯子,猛地灌了口。我滴妈耶,您平时也不这么抽象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咋和这些圈里人一说话,就变了个人似的。我爸,当年看上的,是哪个你?

“况且,我不觉得艺术有什么家不家的。只说做一热爱绘画的人,需要的是一种永不见底的、重估一切的**。当然,到了明天早上,如果我起来晚了,又喝了一杯牛奶,吃了一个鸡蛋,可能就不这么觉得了。”

“哈哈哈哈,曾女士,您的话,怎么说,很有意思。”

“那就好,有意思比有深度有意思的多。”

“那么,我还有一个问题,您觉得,艺术家,不,或许就像你说的,搞艺术创作的人,他们和其他人的区别在哪?”金发女人又道。

曾敏放下茶杯,挺直了腰,光影一闪,从绶带变成了淡金色的纱巾。

“如果硬要把人归个类,那么,这世界上,只有两个群体是向内求的,一个是宗教的修行者,另一个就是搞艺术的这群人。”

“日复一日持续不断地关注内在、向内,进行着探索,这就是他们的日常。而对于外在的世界,他们要么主动隔离,要么就是观察视角,人在戏中,心在戏外。而其他所有的群体都在向外求,身心都在戏中。嗜欲深者天机浅,凡外重者内必拙。”

“咳咳,咳~~~”听到最后一句,正翻译着的李乐被口水呛了一下,我这,咋翻?

照了几张相,曾敏又领着这位女记者去了基金会的办公区参观了参观。

听到繁星基金会的公益项目和意义,这位金发碧眼的艾琳·布鲁斯克,当即掏出了五百刀,表示要为美术普及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曾老师看到绿色的钞票,很开心的拉开抽屉,手写了一封捐赠证书,盖上戳,塞给了女记者。并表示,希望艾琳·布鲁斯克女士,以后要和繁星常来常往,帮助宣传一下基金会的项目。

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下半年在米兰的曾老师画展上见面,女记者握着曾老师的手好半天,这才恋恋不舍的走了。

看着消失在拐角的背影,李乐咂咂嘴,“妈,中午了,不留人吃个饭?”

“吃啥吃,这女的有问题,你没看出来?”

“啥问题?”

“取向问题。”

“嚯~~~~这么,我怎么没看出来?”

“所以说,你没艺术细胞。”

“有细胞就能?”

“这是种直觉,圈圈子里,常见。”

“哦哦。”

“别哦。对了,你上次说的那个想学画画的小胖子,什么时候带过来?”

“等等呗,这时候不方便。”

“也行。”曾敏点点头,“好了,你没用了。自由活动去吧。”

“亲妈,您就这么白用啊?”

“也是。”曾老师从兜里翻出几张一块五块的纸钱,拍给李乐,“劳务费。”

“八块三?”

“不要?”

“要,干嘛不要,能买一斤五花肉呢。”李乐把钱往兜里一揣,扭头进了院儿,喊道,“媳妇儿,中午想吃啥?你不是想吃红烧肉么?辣的还是甜的?媳妇儿,你在哪屋呢~~~”

“有了媳妇儿忘了娘,哎~~~~”曾敏叹口气,想起刚才那金毛女人,打了个冷颤,噫~~~~

芳草地迪阳,一个穿着件蓝布工作服,脚蹬布鞋,带着眼镜的胖老头,眼巴巴看着电梯口。

门一开,瞧见人高马大的李乐钻了出来,脸上瞬间一喜。

“呵呵呵。”

“哟,老爷子,您在这儿干嘛?来家又不是干嘛的,你还至于迎啊?”

“在家坐了一天了,出来站站,松快松快腰。”

“赶紧,赶紧回。”李乐胳膊一甩,左手换右手,空出一只手,忙弯腰搀扶上。

老爷子年前开始,眼睛就越来越不利索,原本一只眼几近失明,现在连另一只也开始有些泛重影。

李乐去斯德哥尔摩之前,还有回来时,来家看望,和王家大伯聊起,实在不行去医院动动手术,可老爷子却说,做好罢了,做不好,这个岁数,上了手术台,终归担着风险。只要不耽误写书吃饭,就这样吧。

见劝不动,李乐只能琢磨着另想办法。毕竟,按着老爷子的关系人脉地位,即便大国医也能上门来,可要是自己不愿意,谁说也没用。

进了门,李乐先是放上东西,和保姆打声招呼,就去了老太太那屋。

看到伏在书案前,一副多年花镜扣在鼻梁,面若沟壑的袁奶奶,李乐先是一愣,随即心沉了半截。

离上次见,不及月余,可能是天气尚寒,还看不出什么,可如今天气渐暖,衣物增减,厚重棉衣一去,袁奶奶这消瘦的身形便显露出来,握着笔的手腕处,关节凸显的有些过分。

面色,虽带着点红润,可仔细看起来,眼角的松弛与疲惫,愈发明显。

李乐脸上一僵,随即又变回笑意盈盈,忙走上前,“袁奶奶,你这准备再考个博士?”

“呵呵呵,小子,又来打趣。”

“您不好好歇着,弄这些劳什子作甚,费心劳神的。”李乐指指桌上的画片和稿件。

老太太在前几年,重新修订完“华夏音乐史图鉴”之后,手里闲不住,又开始一本有关刻纸艺术的“游刃集”的编写来。

李乐这才知道,袁奶奶,不仅是书画、艺术史、文物鉴赏、家具古建筑、古琴演奏的专家,还有一手深厚的刻纸作画,以刀作笔的造诣。

可编这种书不是做饭,耗费心血不说,还是个体力活,有时为了一个题目,还得满燕京城找资料,下刻刀,老太太八十多了,可那脾气秉性和老爷子一样的执着,认准的事儿一定要做好。

于是这两年,一直忙碌着,终于去年把一本书出版,可身体也日渐消瘦。冬天一场病,又伤了元气。

见到李乐有些强颜欢笑,老太太倒是洒脱,招呼坐了,从一本书里,抽出几张红纸刻的金鱼图来。

“瞧瞧,怎么样?”

“这是您刻的?”

“前几天,去了冬衣,身上轻快了点儿,手上有劲儿,闲着没事就刻了这么几张金鱼儿出来。”

“您还费这力呢?写写画画倒也行了,刻刀怎行?”

“这不也是锻炼了?呵呵,你瞧瞧呢?”

李乐叹口气,仔细瞧了,一轮圆月,两尾金鱼,一上一下,尾如绸缎,鳍若展翅,围着一株水草,灵动摇曳,顾盼生姿。

“好看,这得封装起来,放在案头书柜。”

“喜欢不?”

“不喜欢。”李乐摇着头。

“哈哈哈哈,行了,喜不喜欢就是它了。上次你来,说起怀了双生子,正好么,一对金鱼儿,算是给孩子一个祝福。”“是咯,鱼游春水自相濡,好向波心弄碧珠,多好,收着吧。”老爷子走进来屋来,笑道。

“那,我就收了?”

过往从老爷子这儿,收点小品,礼物的,李乐总是心里欢喜,可这次,怎么也没了那股子高兴劲儿。

“诶,小子,已然是初夏,燕大静园里,紫藤花开过了没?”袁奶奶忽然问道。

“呃.....”李乐一怔,这才想起,老太太也是燕大三几年的校友,此时问起来......

“开过了,很好看,搭着院墙,像瀑布一样,每年这时候,都有学生在那边拍照来着,我现在蹭用的那间小办公室,开窗,就在眼前。”

老太太听了,笑着,眼里好像回想着,念叨着,“蝴蝶不知人事别,绕墙间弄紫藤花。好啊,静园,多少年都没再看过了。”

“那时候在燕大上学,我可是真真的资产阶级大小姐。女生宿舍,就是静园,一院二院三院四院,宿舍有舍监,有工友,每天早起,连被子都不用叠。放学回来时,已经有工友打扫得窗明几净。”

“从图书馆借了书,看完书,夹好借阅证,放在桌子上,自有工友代为送还。”

“自行车也由工友打气,保养,看见哪儿坏了,自己就推着送去修理了。在食堂吃饭,把碗一伸,‘大师傅半碗’,‘大师傅一碗’。自有人盛来。吃了几年食堂,都不知道在哪儿盛饭。”

“你那个养尊处优的身子哦。”一旁,老爷子笑道,“当时我见到你,就知道,这非达官贵人家里才能娇养出来的金枝玉叶。”

“哈哈哈~~~你不也一样?”老太太拍了拍李乐的手,“那时,大四,和你差不多大的年纪。写了一篇研究美术史的论文。系主任说,论文是很好,可咱们是教育系,也没个人能指导你,我介绍你去找一个人吧,研究院的王士乡。”

“您就去了?”

“去了啊。他不住在学校里,住在西门外的王家花园。我拿着系主任的介绍信就去找了他,讲明来意,他倒也不推辞。指导一番之后,真的给开了几页单子,我的论文便是按照这一指导做出来的。之后,这人又开始隔三差五的给我写信。”

“您没明白?”

“哪能呢?又不傻。不过,第一次见面,这人就给我吃柿子,我没吃,他倒是吃完了,还是掏空了内瓤,依然完完整整的柿子壳。”

“呵呵,王爷爷,您还有这技术?”

“小时候吃着玩么,后来被她看去,说我是显摆,呵呵呵。”

“可不么?谁有那闲心掏柿子吃?”

就这么,家长里短的聊着,李乐听的多,说的少,静静地坐在那,看着袁奶奶,高耸的颧骨,心里,有些沉。

再一抬眼,瞧见老太太有些倦了,李乐忙起身,扶着老爷子出了屋,叫过保姆进屋照看着。

客厅里,依旧拥挤杂乱,那张大案上,以李乐的眼力,瞧见一件明代龙凤珐琅盆,盆边是大八宝小八宝,还有一件镜架,是黄梨木的做活,但木质是紫檀。还有些有些嘉庆、光绪年间的小彩碟、青花碟。

“王爷爷,您这是又哪儿淘换来的?”

“不是淘换,别人送来掌眼的。”

“您不是不给人背书的么?”

“都是交情,堵的是生人。”

“这人,面子够大。”

“呵呵呵。”

等保姆从老太太屋里出来,李乐想了想,还是问道,“王爷爷,袁奶奶这边......”

老爷子攥着拳头,沉默许久,喃喃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生苦短数十年历生老病死,磐石亘古无转移经春夏秋冬。我不舍得,才觉得短暂,可人,跳不出规律啊。”

李乐低着头,觉得手心有些凉,在腿上搓了搓,“王爷爷,晚上,我给您和袁奶奶做面条吧,老长老长的那种。”

喜欢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