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 第985章 挣脱贫困的藩篱

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第985章 挣脱贫困的藩篱

作者:咖啡就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11 00:19:40 来源:书海阁

出了城,过了卡口,连祺问李乐,“诶,你那个什么学弟家在玖台哪?叫啥?有地址的吧,要是上了燕大的,我可能还知道的。”

“黄立,家在玖台一个叫什么师范街的地方,你等等,我瞅瞅详细的。”

李乐拿过包,拉开扒拉出几本书和一个牛皮纸袋子,打开袋子,里面有几张写着申请字样的登记表。

瞅了眼,“原来三十一中的,后来去了市里上学,家在师范街乐园路X组XX号括弧迎宾小卖部后,排房第三个户。呵呵,这地址,详细吧?”

连祺超过一辆“卡拉卡拉”的拖拉机,“那我大概知道什么地方了。那一片说好听点叫平房,不好听叫窝棚,脏乱差。”

“哦。”

听这话,李乐想起曹鹏在道北的家来。前几天回长安,听说那边因为要规划建大明宫公园,准备拆迁,也不知道能不能轮到曹鹏家那个小窝棚。不过就算拆了,就那两间加一起不过二十多平的小屋,估计也没什么头绪。

正琢磨着,“诶,你这看的什么书?”

“啊?哦,你问这个?”李乐把没收进包里的书拿起来晃了晃,“船山全书。”

“什么意思?”

“王船山,王夫之,听过没?”

“好像有点儿印象。”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想起来了,那个明末清初,研究阳明心学的?”

李乐笑了笑,“王氏之学,一传而为王畿,再传而为李贽,无忌惮之教立,而廉耻丧,盗贼兴,国家沦没,皆惟怠于明伦察物而求逸获,故君父可以不恤,肤发可以不顾。你知道这话谁说的?”

“王船山?”

“哈哈,可不,王船山将阳明、龙溪之学,视为丧失礼义廉耻,乃至国家败亡的根源。对于心学,王船山亲近朱熹,但唯独不喜王阳明,连名字都不愿提起,总是用绩溪王氏代替。”

“这人,连半圣都看不起?”

“全圣都看不起的人多了,何况半个圣人。再说,明末清初那个阶段,口诛笔伐王阳明的,多了去了,从顾宪成到陆陇其,从张烈到顾炎武、张伯行,哪个不骂?心即理、良知、知行合一、阳儒阴释抓着哪个骂哪个。唐君毅先生说过,船山之哲学,重矫王学之弊,故于阳明攻击最烈。于程、朱、康节,皆有所弹正,而独契于横渠。”

连祺眨眨眼,“你这,都是哪知道的?”

“读书么,不就杂七杂八?你不看的?”

“呃.....”

“不好意思哈。”

“没啥,看这些古文,犯困的。”

“看进去了,也就有意思了。”李乐把书塞包里,“你知道如果按照儒学学派划分,教员属于哪一派的么?”

“不会是王船山吧?”

李乐没答,只是笑道,“你可以看看实践论,这里面就充分体现了对王船山知行观的发扬。”

“教员写过一首诗,船山星火昔时明,莽莽乾坤事远征。当年在长征时候,写实践论里面的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据说就是借用了王船山尚书引义里面的一句。不过,这句话,我还没看到。”

“实践论学过,不过这王船山的知行观有啥联系?你给说说?”

“你不是听古文就犯困么?你这开车呢。”

“你瞧,连他老人家都继承、推崇的东西,咱们这小虾米,不得多学学?”连祺摁了两下喇叭,表示不困。

李乐想了想,“我也是现学现卖。你听听就成,还得自己琢磨去。”

“那是那是。”

“有人说,往前六百年,知行问题论述集大成者,即王船山。一是批判、二是吸收朱熹、王阳明知行学说,提出了唯物的知行合一理论。从道和德两方面论述对认识的起源和认识的两个阶段,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有自己的讲解。”

“见闻之知,止于见己闻。视听之明,可以摄物。心知之量,可以受物。认识起源于感觉,这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德性之知,则可指导人的行为或实践。知行相资以为用。夫人必知之,而后能行之,行者皆行其所知也,君子之知,以审行。”

“而实践论里,也说了,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丰富材料和合于实际才能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

连祺明显很聪明,琢磨琢磨就问道,“那知行关系上呢?”

“注重行或实践,知可诡而行不可诡。用行为来检验知识的真假,用行来衡量知能否实现,这不就是初步蕴含了以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么?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以行为功,行不以知为功。行可得知之效,知未可以得行之效。显然是重视行的功效,行比知更高级更重要。”

“实践论对这个描述的很详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你自己去看,说了多得说我拽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哈,你这别把人想的都这么没文化好吧。”

“没有吧。大家都是文化人。”李乐摆摆手,“你好,连文化。”

“李文化,哈哈哈。”连祺又看了眼李乐的书包,“诶,你说,你们学校是不是都这么.....”

“神经兮兮?”

“都读这么多书?”

“我们比较散漫,自己的时间多了点。”

“我要想学学这王船山的东西,你给我推荐推荐从哪看起?”

“这个啊,我姥爷给我说的,朱熹王阳明先了解,之后学王船山,先读史论,读通鉴论,宋论,然后读政论,黄书、噩梦,再读文论,姜斋诗话,之后可以读易学,周易内、外传、大象解,最后再读理学,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和俟解也就差不多是个半吊子船山通了,可以和外人吹吹牛逼。”

“你姥爷?干嘛的?还教你这个?”

“就一个喜欢挖坑摆弄陶罐子的老头,整天风餐露宿的,我这都....”李乐算了算,“好长时间没见他了。”

听李乐答得含糊,连祺也就没再追问,只觉得,身旁这人,谈吐学识和这高壮孔武的身板儿,反差有点儿大。

一路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过卡伦,经龙嘉,向西北,眼瞅着十点,终于看到玖台欢迎您。

“呀,到了啊。你这车开的挺稳啊。”

“我爸是试车员,开大解放的,从小跟他屁股后头,十二岁我就能开大解放。”

“牛逼!”李乐竖起大拇指,“回来路我来开,你歇歇。”

“你行不?”

“嘿,这话说得,我曾经一夜从燕京干到豫皖交界。”

“信你。”

“诶,这边有啥好吃的没?中午我请你。”

“热面、炸鸡脖、铁锅炖鱼。”

“啥玩意儿鸡脖?”

“炸鸡脖子。”

“噢噢噢。”

连祺似乎回过味儿来,扭头瞪了李乐一眼。

李乐不觉,看着路两边。北方小城镇的观感强烈,谈不上什么规划,基建陈旧,公用设施一般,从路过的商店和行人、车辆大概能看出,这里暂时还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地方。

连祺说熟悉,倒不是假话。

左转右转,从几条意想不到的小路和居民区穿过去,眼瞅着就到了标着玖台师范的路上。

几个巷口头里问了问,捷达钻进了一条两边都是低矮红砖房和小院的巷子里,找到了那家“迎宾小卖部”。

两人下车,李乐扭了扭脖子。

“车子小,倒委屈你了。”

“嗨,我这,坐大部分车都委屈,我以前还开奥拓呢。”

“你,奥拓?”

“嘿嘿,不信吧。”

“是有点儿。”

“诶,走吧,不说在这个小卖部后面第三户么。”连祺一指。

李乐看了看,“等等,先买点儿东西。你们这儿,去人家里,都喜欢买点啥?”

没几分钟,连祺拎着两瓶北大仓,两箱八宝粥,外加两提黄桃罐头,李乐拎着一袋米,一袋面,出了小卖部。

身后,小卖部老板探出身子,“你俩那啥,要是黄立她妈干点啥,你们可得担着点儿。”

李乐瞅瞅连祺,回道,“成,我们心里有数。”

从一条不宽的渣土路往里走,数着人家,到了第三个。

一个栅栏小院,中间一道半高铁丝门,连着门往里,一条道板砖垫出来的小路,接着一溜三间,房顶上竖着烟囱的红砖房。

院子里堆着劈柴,一小堆煤块儿,两垄被用塑料布盖起来的菜地,其他还有梯子,一个没了铁锅的锅炝子上面放着木板钉成的鸡窝,两只母鸡听到声音,从窝里蹦出来,歪着脑袋顶着门外俩人。

“这,咋,在这儿唤人还是?”

“推门进,没事儿。”

“那一会儿,有啥,你在我身后面。”

“嗯。”

进院儿,透过正门外面还有一个像古建里面抱夏一样,伸出来用塑料布封起来的窝棚,隐约能看见里面有人影还有电视机的声响。

“有人么,黄立家的?”李乐拍拍窝棚上的铁皮门,“有人么?”

“来了,来了,等等啊。”

等了等,门开,一个穿着牛仔布工服,脸上瘦削如刀砍斧凿一般,显得眼睛特别大,挂着两撇浓眉的年轻男人开了门。

“你们是?”

“黄立家吧?”李乐笑道。

男人看了李乐和连祺手里的东西,一愣,“你们是街道上的?这还没到元旦吧。”

“那肯定没,我是燕大过来的。”

“啊?不是,是不是我哥在学校......”男人脸上显出一阵慌乱。

“没,没有,你可别想歪了。黄立在学校挺好,我这就是代表学校过来做个家访。等等啊,给你看看。”李乐赶忙说道,又把手里东西放下,从兜里掏出一张学生证和一个介绍信递过去,“看看,这还是我的证件还有学校的介绍信,对了,还有从燕京来的车票。这样,我给学校那边打个电话,让黄立给你说说。”李乐有掏出手机,开始拨号,一边摁一边心里嘀咕,学校定的这破规定,还不能提前通知,这给当成骗子了。

拨通,等了等,这才又有个男声从电话里传出来。

一番解释,李乐和连祺,终于进了门。

进门时差点绊了一跤,低头一看,地上一堆码放整齐的高粱草,一个H形的木架子立在地上,边上凳子,绳子,剪刀,铁丝,钳子,还有十几把笤帚。

而屋里,还一个只出声,没有影儿的电视放在一头的柜子上,电视前的小板凳上,坐着一个穿着薄袄,盯着电视的女人,背对着,一动不动,还能听到嘴里跟着电视里的声音,念念有词。

整个屋里,除了这些,还剩一张对着锅碗的八仙桌,就再无其他家什。

“坐,坐,你们坐。”男人挂着门帘的里屋,拿出两个塑料凳子,用袖口擦了擦,递给李乐和连祺。

又走到八仙桌前,开水涮了两个玻璃杯,从桌子抽屉里,摸出一包茶叶,捏了两搓到杯子里,倒上水,掐着杯口,递过来。

“家里就这条件,不,不好意思,这.....”

李乐和连祺忙接过手里。

“其实是我们有些仓促了,你是,黄山?”

“是,是我。”

李乐瞅了瞅连祺。

想起刚才在小卖部,和老板打听时,老板说的。

“双胞胎,黄立先出来,黄山后出来,结果,一个立住了,一个吸多了羊水,肺管子落了病根。”

“家里给黄山治病,花光了积蓄,总算挺到上中学了,黄立他爹的厂子又黄了。为了还饥荒,跟着人去山里打松塔,树上掉下来,没到医院人就没了。俩孩子妈脑子打那之后就不行了。”

“一家就靠街道和老家几个亲戚接济着。俩孩子一边儿聪明,学习个顶个的好,可黄山是个病秧子,天冷天热就得来一场,这学是没法上了,黄立去了市里的学校,人家给免学费,给补助。黄山只能在家编笤帚挣点儿手工钱。黄立算是熬出来了,原以为拿了学校奖励的三万块钱,日子能好点,可没高兴两天,黄山和她妈凑一坨发了病,那点钱,都特么送医院去了。”

“这家人,倒霉啊。”

李乐看着手里的杯子冒出的热气儿,扭头看了看窗外,小院儿的篱笆,深吸口气。

喜欢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