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宋泼皮 > 第142章 【何时起事?】

大宋泼皮 第142章 【何时起事?】

作者:很废很小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2 22:40:06 来源:书海阁

聂东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而后问道:“县长,我等何时起事?”

先前,韩桢的野心并未表露,一切都只是他自己的猜测。

此刻,他亲口说出后,聂东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随之消散。

他与刘锜不同,本就是逃兵了,烂泥一样的人物,还有什么能失去的?

逃兵比之山中的逃户还要惨,两者虽都是黑户,但逃兵脸上有刺字,不管逃到哪里,旁人一眼便知晓。

进不了城,做不得工,只能在山里开荒种田,或者当匪寇。

不如博一次。

博赢了,封妻荫子,拜将入相。

哪怕博输了,也不枉来人间走一遭。

念及此处,他继续说道:“如今厢、禁二军糜烂,不堪一战,我青州军战力强横,如今又有神器在手。如若起兵,末将敢以人头作保,不需三个月,便能席卷京东八州三十七县。届时,称王山东,再徐徐图之。”

聂东越说越激动,黝黑的脸庞都有些泛红了。

韩桢摇头失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劝道:“成大事者,当戒骄戒躁。”

“县长恕罪,是末将孟浪了。”

感受着肩头沉重的力道,聂东心中一凛,赶忙抱拳道。

收回手,韩桢正色道:“你说的没错,凭我青州军如今的战力,凭借火器之利,想取山东并不难。赵霆、刘宓已被麻痹,配合郡城中的探子,顷刻间便能攻下益都。随后整合镇海、武卫二军,挑选精壮充入军中,再取临朐,得四地马监战马。”

“届时,我青州军步卒数万余,骑兵五千众,潍、密、莱、登四州,皆是我等囊中之物。”

聂东听得心潮澎湃,随即却又面色疑惑道:“那……为何还要等?”

韩桢不答反问:“你且告诉我,打下这五州三十一县后,谁来帮我管?是你,还是军中那些字都认不全的糙汉?各地州县之中的门阀大户该如何处置?”

“这……”

聂东顿时哑口无言。

直到这时,他才恍然明白,原来造反竟还有这般多门道和思量。

以此为视角,再去看张万仙、高托山之流,聂东只觉得这是一群蠢货。

韩桢继续说道:“抛开这些不谈,河北可是有十余万西军。如今张迪已被剿灭,残部逃窜至京东西路,高托山独木难支,想来也撑不了多久。一旦腾出手来,西军必定南下山东,一旦被两面夹击,我等的处境将会急转直下,随时有覆灭之危。”

“县长有何高见?”

聂东神色恭敬的问道。

“等!”

韩桢目光坚毅道:“等火器囤积,等军械备齐,等士兵操练,等粮草满仓。我要做那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西军南下之日,便是我等起事之时,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只要正面击溃西军,京东八州三十七县必将胆颤。届时携大胜之威,兵锋所指,谁人敢当?”

西军是大宋朝臣最后的底牌与依仗,只有堂堂正正击溃西军,才能让宋徽宗与一众朝臣认清现实,低下头颅。

方腊可惜就可惜在,输在了最后一步。

不说能击溃西军,但凡他能稍微挡住西军的步伐,不至于溃败的那么快,只需拖上个两三年,只怕那时急的就是宋徽宗了。

韩桢吸取了方腊的教训,制定了由难至易的战略方针。

贸然起兵,那些州县绝对会严防死守,凭借城高池厚,需耗费极大的力气,才能一一拿下。

关键拿下之后,转过头还是要跟西军正面碰上一碰。

与其这样,倒不如继续蛰伏,以全盛姿态先击溃西军,啃下最硬的一块骨头。

到时,携大破西军之威,再取山东诸州,便会轻松无数倍。

闻言,聂东不由双眼一亮,敬佩道:“县长高见!”

韩桢叮嘱道:“这段时日好好操练士兵,能不能成,就看这一战了!”

“县长放心,末将必当全力以赴!”

聂东单手握拳,重重砸在心口之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说罢,他问道:“县长,如今刘锜已去,骑兵营营长一职该如何?”

随着这段时日骆沙不断输送战马,如今骑兵营人数已达五百人。

这五百人俱都是从三千余步卒中挑选的精锐。

并不是说,有多少战马就有多少骑兵。

重甲骑兵负重很高,一个骑兵单是体重便有一百五十斤,重甲五十余斤,外加兵器、弓弩等负重,便已经有二百余斤了。

除此之外,战马身上还披有铁甲,如此一来,一匹战马的负重高达三百斤。

哪怕是以耐力着称的京东马,也无法维持如此高的负重长时间作战。

因此,韩桢采用了一骑四马的策略。

既,两匹战马,一匹驮马,外加一匹走马。

驮马和走马用于行军时的负重以及乘骑,两匹战马轮流用于作战,如此一来,便能保证骑兵在战场中的持久性。

一人四马并不算夸张,静塞铁骑巅峰之时,可是一人五马,且这五匹马俱都是品相上乘的战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骑兵,就是用钱硬生生堆出来的。

没钱?

那就只能老老实实搞步兵。

毕竟一名步卒所需的军械才要几个钱?

哪怕是步人甲,制造成本也不过在五十贯左右,外加其他兵器,最多七十贯封顶了。

可骑兵就不同了,抛开其他不谈,仅仅是四匹马都高达三百余贯了。

并且,饲养这些战马,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韩桢吩咐道:“营长之职伱先暂代,这厮用不了多久就会回来。”

“得令!”

聂东抱拳道。

韩桢想了想,下令道:“益都郡来信,说今日又会有三百匹战马运到,外加一百副步人甲,明日再扩军一千!”

先前组建骑兵营,已经从步兵营抽调了五百精锐,还没来得及补充。

眼下又有三百匹战马送到,是时候再扩军一波了。

听到步人甲,聂东面色一喜:“这骆沙当真是有些手段,若是再搞一批神臂弩就更好了。”

“慢慢来,会有的!”

韩桢微微一笑,带上那副试验用的重甲,朝着军营走去。

现在重甲紧缺,可不能浪费。

这重甲只是被铁蒺藜扎穿了几处,送到官营作坊里,稍微修缮一番,更换些甲叶还能继续用。

拎着重甲,韩桢骑上战马一路回到县城中。

临淄县如今很是繁闹,商队进进出出,街道上摩肩擦踵。

颇有些回光返照之意,重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的盛况。

这便是支柱产业,带来的红利之一。

流动人口多了,商业自然繁盛。

一支商队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这些商队将货物运到临淄县,不可能立即离去,总得休整个一两天。

这一两天,总得住店吃饭罢?

牛马牲畜需得草料喂养罢?

总得在瓦市子耍些乐子罢?

这些都能带动当地经济。

……

韩桢没有先去官营作坊,而是径直回到县衙簿厅。

薄厅的书吏与税吏,如今已高达两百余人,办公场所不够用,以至于又扩建了几间房子。

老实说,临淄县作为一个中县,人口不过三五万,根本就用不到这么多胥吏。

哪怕是京畿周边的望县,也就只有几十个书吏与税吏。

两百多名胥吏,光是每个月的俸禄支出都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对此,胥吏们不懂,但常知县心里却跟明镜似得。

之所以有这么多读书人应召胥吏,就是因为他们保证过,胥吏往后可以做官。

但临淄县算上主簿和县丞,满打满算也就两个官位空缺,根本不够分。

这些胥吏,都是往后京东路各州县官员的预备役。

韩桢说要等,不光是在等军队,也在等这些胥吏。

起事之后,每打下一个州县,便可派遣一名表现突出的胥吏升为官员,前往管理。

此举既能整顿胥吏,又能吸引不得志的读书人投靠,还解决了往后打下州县的管理问题。

一石三鸟!

莫要觉得胥吏就不如官员,事实上在基层治理上,胥吏反而比官员更具优势,因为胥吏们就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衙内如何运转,治下之所如何收税,赈灾救灾如何进行,都一清二楚。

反倒是那些官员,一个个埋头苦读十几年,一朝考上进士,然后被派往一州一县管理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一丁点经验都没有,治理州县还是得靠手下的胥吏。

照例寻洪押司询问了一番县中情况后,韩桢提笔开始规划起了火药工坊。

火药的秘方,比之精盐更加重要。

所以,保密性要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生产效率。

不同于制盐厂,他打算将整个火药工坊,一拆为三。

在小东村建造制硝工厂,在杨庄建造制硫磺工厂。

这两处工坊,只负责提纯硝石与硫磺,其他的一概不用管。

提纯之后,统一运送到设立在军营深处的火药作坊中。

军营的火药作坊,再度一拆为三,分为调配、制粒以及填装三个独立的车间。

调配车间,只负责将三种材料按比例,称重调配。

调配好的火药,运送到制粒车间,将粉末火药制作成颗粒火药,最后再送到填装车间,制作成完整的火器。

如此一来,既能提高保密性,又保证了流水线作业的效率。

这是韩桢能想到,在不影响生产效率的前提下,最好的保密方法了。

有心人想要得到完整的火药配方,必须把制硝、制硫磺、以及军营中的三个车间这五处工坊全部经历一遍。

但凡少了其中一道手续,仿制出的炸药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写好规划书,韩桢命人唤来袁工匠。

不多时,袁工匠满头大汗的匆匆赶来:“不知县长唤俺有何吩咐?”

“你且看看罢。”

韩桢将手中的规划书递过去。

接过之后,袁工匠低下头仔细看了起来。

待到看完之后,他不解道:“县长,为何不把三个作坊整合在一起,如此一来,建造时能节省不少钱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韩桢摆手道:“此事你不需管,只需回答我几日能建成。”

袁工匠在脑中盘算一番,沉吟道:“十日左右便能建好。”

十日?

韩桢摇摇头,语气不满道:“太慢了,能否再快一些。”

袁工匠答道:“可以是可以,若是如先前修建军营那般,多招些工人的话,三五日便可。”

“好,此事便交予你了,办好了少不了你的赏赐。”

“县长宽心。”

袁工匠保证道。

如今,他们这群官营作坊的匠人,对韩桢最为忠心。

先前的徐主簿倒是朝廷钦点的官儿,结果他们这些匠人,连饭都吃不上。

官营作坊的匠人,一大半都活不下去,跑去山里当了逃户。

自韩桢接手临淄县后,他们这些匠人的身份水涨船高,月俸也涨了,时不时还有赏赐,小日子过得无比红火。

现在,袁工匠最是听不得反贼这两个字。

谁若是敢在他面前,提及韩桢是反贼,上去就是两个大耳刮子。

“县长若无事,俺便去办差了。”

袁工匠正要走,却被韩桢叫住。

“等等。”

闻言,袁工匠顿住脚步,等待韩桢的下文。

“官营作坊是否有不少人逃往了山中?”

“确有此事。”

袁工匠点了点头,答道:“官营作坊旧籍共二百三十余人,如今只剩下一百四十六人。”

韩桢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沉吟道:“你这几日辛苦些,建造工坊之余,帮我挑出十个匠人,手艺是其次,为人一定要老实憨厚,最好家中有儿有女。”

“俺晓得了。”

这番奇怪的要求,让袁工匠心头疑惑,不过他识趣的没问。

“去罢。”

韩桢摆摆手。

待到袁工匠离去后,韩桢又坐了一会儿,随后起身走向县衙大堂。

刚出门,迎面便碰上从外面回来的常知县。

只见他头戴斗笠,挽着裤腿,一双脚上满是泥泞,像极了老农。

韩桢好奇道:“常知县这是下田了?”

摘下斗笠,撩起袖口擦了擦脸上的汗珠,常知县答道:“去水渠那边巡视了一番。”

入夏之后,便一直大旱。

为了保住秋末的粟米收成,常知县一早便召集民夫开挖河渠,打算从渑水引一条支流。

韩桢关心道:“水渠修的如何了?”

“已挖了大半,再有几日便结束了。待修成之后,杨庄与枣村这几个村落,取水就方便了。”

常知县面色欣慰,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

本章完

喜欢大宋泼皮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宋泼皮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