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 第692章 一砖一瓦,畅想美好的未来

“招工了,招工了。”

“新界大浦招人平整山地,有没有要去的?包吃包住,一个月两百港币。”

在深圳的人力市场,一名穿着西装说着一口港普的中年人站在高台上喊着。

刘红旗举起手高声喊着:“我去,我去,我会砌砖头,还会拌洋灰,大工小工我都做得。”

现场中不仅有他一个人举起手,而是一大堆人举起了手。

纷纷嚷着招自己。

今年,深圳人才市场已经有第五波这样的招工了。

都是从内地招人,然后带到港岛去做工。

平整山地,砌砖建厂各种各样的职业,都招过。

前几次,是替大屿山的药厂招人。

中间还有一次是为新界产业园招人。

这些人被招过去,开始都挺糊涂的。

因为沿海已经关闭了前往港岛的通道,凡是要过去,要么经过海关,要么就是偷渡。

这样大张旗鼓在内地招工,还是去港岛打工,这还是前所未有的头一次。

很多人一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

谁知道,工资竟然真的有两百港币。

而且在工地里住的地方比他们在内地住的地方都要好。

两百块啊,虽然是港币,但在民间这个汇率还要更高。

这个消息传回内地,直接就震动了全广东。

广东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地方,沿海比如珠江三角洲肯定是最富裕的地方,而像粤西、粤北等地区,因为是山区绵延不断,缺少城市发展好的地理位置,这种地理位置的欠缺,也是很多广东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

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持续吸引着粤东、粤西、粤北等地的人口流入。

但改革开放才几年,劳动力人口也是会有饱和的。

现在港岛竟然在深圳招工,而且离家还不远,待遇又好。

哪怕是没机会拿到港岛的身份证,多打工几年,回到老家也是衣锦还乡啊!

刘红旗家在赣州,离广东近,有好几个亲戚都在广东打工,来到深圳听到港岛待遇好之后,就一直等着那边的招工。

没想到,竟然还真的被他等到了。

而招工的西装中年人,听到他是石匠,也是颇为意外。

这年头会砌砖拌灰就是门手艺了,尤其是石匠这种,就算是放到后世都挺吃香的。

“你到这边,去那边拿张表格,登记下名字。”

中年人,将一些人挑选了出来,让他们过去排队。

现在他们招工已经有了一套标准的流程。

按照职业、年龄、身体状况将人就给划分了出来。

到时候也会分配不同的工作岗位。

被叫到名字的人,喜不自禁的去填写报名表。

他们都二三十岁,不是进过扫盲班,就是上过学。

字还是会写的。

这样的招人,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了下午。

已经招了有三百多人了。

浩浩荡荡的,中午的时候,还有专人给他们发盒饭。

刘红旗吃饭的时候,甚至发现里面竟然还有肉。

这顿饭,可以说是他从老家来深圳吃过的最好的一顿了。

这也让他对于去港岛打工的日子有了一丝期许。

晚上的时候,他兴冲冲的跑到旅馆门口的电话,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告诉这个好消息。

这个电话安在村支书家里,打过去了,还得叫人来接。

“媳妇儿,我找到工作了,不是在深圳,是去港岛,是去港岛打工。”

刘红旗兴奋地说着。

电话那头满口的讶异:“怎么去港岛了?没在深圳找到工作吗?”

他们村不少人出门打工,但都是在深圳。

她的丈夫跑去了港岛,这立刻让她担心了起来。

她并不担心自己的丈夫找不到工作。

毕竟在老家就听说了深圳在四处建房子,而刘红旗又是个石匠。

正好专业对口。

这些年,靠着手艺勉强在老家立足。

自从分了田之后,他是一边种田一边有了活计就给人建屋修补。

日子倒也过的滋润,至少吃穿不愁。

但手上却攒不了钱。

而且看着出去打工几年,回来的人陆陆续续建房子。

他是看的真眼热。

刘红旗笑道:“你放心吧,招我们打工的是鼎峰集团,鼎峰知道吗?港岛最大的集团公司,听说他们老板是港岛最有钱的人,在港岛有很多产业,咱们内地的那个家电生产基地,就是他投建的。”

刘红旗也不管家里听不听得懂,就说自己听到的让家里人安心。

“阿红,你就在家把家里照顾好,等我过年回去,就把家里给翻新了。”

“你问工资啊,两百港币,听管事的说,做得好还有奖金,兴许过年回去,我还能给家里带台电视回来。”

他是越说越觉得日子有了盼头。

挂断电话后,一晚上他都在憧憬港岛那边的资本主义花花世界,以及过年回来大包小包家里人开心的模样。

不仅是他,这栋被鼎峰包下来的旅馆内的所有工人,都是这么想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第二天,他们几百人拿着身份证,过了关口,直接坐船就到了港岛。

第一站就是新界。

从内地招工,是鼎峰集团与广东省、港英政府三方达成的一个协议。

无他,就是因为招工便宜,节省成本。

现如今港岛五百万人口,大部分劳动力,要么是进入了各行各业,跟随着港岛的发展,一步步步入中产。

要么就是进了各大产业园,和各大实业工厂当工人。

不是内地国企,胜似内地国企。

还有一些职业股民,走街串巷的帮派古惑仔,至于码头上扛包的苦力是越来越少了。

一个原因是码头机械化水准的提高,另一个就是工资薪水太低,港岛已经不缺工作岗位了,所以也就没人去。

以至于像什么平整山地,建设厂房这些不大不小的项目。

屈臣氏都要组建自己的工程队去做。

为了严格管控这些没有港岛身份证的内地工人,他们的活动范围很窄。

只在厂区和园区内。

不过这些地方,该有的设施也都有,倒也不至于有什么生活困难。

还别说,因为这个举措,大屿山的药厂、新界产业园的开发,工程进度都很快。

两百块港币的工资,对于内地而言,在这个还是人均几十元工资的八十年代,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当这些情况都反馈到邵维鼎的案头上时。

他当即决定,扩大在内地的招工规模。

在新界再建立一家寻呼机电子工厂,为之后寻呼机制造先做好准备工作。

省的林树鑫回到港岛之后,光有人而没有机器。

另外,鼎峰投资那边收到了好几个项目,都有投资潜力。

而这个投资,可不是只管给钱就什么都不管的。

建立配套厂房,给办公地点,除了给予极大的自主性之外。

鼎峰都会给予援助。

而且,往后的新机场,这么大的工程他也不希望交到其他人的手里。

除了一些项目需要在国际上进行招标之外,一些基础建筑还是可以自己来做,或者是承包给深圳那边的工兵团来做。

绝对是快又好省。

就拿深圳宝安机场来说,1989年5月20日,开始建设正式开工。

到1991年9月25日,深圳机场试飞成功。

短短不过两三年的时间。

而前世的那座港岛国际机场,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八年时间,耗费一千七百亿港币。

他没那么多时间拿去耗,也不会拿出那么多钱,就为了建一座机场。

所以,请外援,建立自己的工程队,绝对是最划算的买卖。

刘红旗可不管什么大人物的想法。

他现在看到眼前的场景,已经感觉有些眼花缭乱了。

站在山上,他眺目望去就能看到一排排高楼大厦。

这是和内地截然不同的场景。

有人已经看呆了。

喃喃自语:“这就是港岛吗?也怪不得那么多人拼了命都要游过来。”

“也不知道内地什么时候也能变成这样!”

“内地会有未来的港岛这样发达?”

“我不信!”

几人都摇着头,心中直感觉内地相较于港岛,发展差距太大了。

“这可说不定!”

就在这些工人自我怀疑之时,一道声音响起。

为首的是一名穿着衬衫,一脸干练的屈臣氏建设的副经理潘斌。

他现在就主要负责新项目的推进,一路巡视到这里,听到这些工人的谈话,指着不远处道。

“新界的那边就是九龙,我游过来的早几年就住在那里的木棚区。”

听见这话,很多人就奇怪了,一脸的惊异。

看潘斌被这么多人众星捧月,是人都看得出身份地位不一般。

以前竟然住在那种穷地方。

而且竟然还是游过来的。

“这位老板,你以前是哪的?几几年游过来的?”

有人高声问道。

刘红旗高兴看着热闹,却也一脸期待的看着走过来的潘斌。

“我老家是燕京的,我是68年的下乡知青,后来实在饿得受不了,就从宝安游过来了,我记得那是72年的时候。”

潘斌说着。

“呦,这还是老三届的知青呢!”

有人吃惊。

所谓的老三届,就是67/68/69这三届的初三高三毕业生。

国家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提供,自然就只能让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去奋斗。

也就是俗称的知识青年下乡。

这些人小的十四五岁,大的十**岁。

等到回城,那都是十年后的事情了。

很多人都在乡下娶妻生子。

而一纸回城令,不知道在那个时候造成了多少家庭的破碎。

可以说老三届的知青就是最苦的一代知青。

潘斌作为亲历者,却是没有一丝苦难的意思,反而笑呵呵道:“刚游过来的那几年,在港岛也过得惨,没有亲戚,没有朋友可以投靠,打零工过活。”

“也就是最近几年好很多。”“那时候的港岛也没有你们现在看的这么繁华。”

“港岛迎来大发展的时间,也就是七十年代末到现在这几年。”

“可这几年发展的快啊,现在港岛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了,不少家庭彩电都有了,还有各种家用电器。”

一群来自内地的工人,或坐或斜靠着大树或是石头,像听故事一样听着潘斌讲这些。

眼中都带着羡慕。

“潘总,你说这些,我们内地可没有啊,就算是有电视的人家都是少数,有钱还不行,还得有电视票。”

“你说的这些我也知道。”潘斌笑着道:“那你们知道在顺德、珠海这些地方建立起来的家电生产基地吗?”

“我跟你们说,别看现在屈臣氏电器只向港岛和海外提供,早晚有一天也会进入国内市场。”

“等到销量上来了,技术水平提升了,到时候也不用电视票,不只是电视,其他家电都能向内地提供。”

“就不说这,就说港岛,这十年的时间,我亲眼看着港岛这座城市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内地现在改革开放,就这几年的时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再过几年,城市里的家庭能买上电视根本不成问题。”

潘斌认真道:“咱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前面四千多年都领先世界其他国家,也就最近百年遭了难。”

“未来也一定会回到它应该到达的高度。”

现场不少人都听的神情振奋。

在这个年代,国人还是普遍自卑的。

尤其是看过外面的国人,就觉得中国哪里哪里不好,国外啥啥都好。

能有像潘斌这样,透彻认识海内外环境,且能看到中国未来发展潜力的少之又少。

“潘总,那您觉得,内地要有几年的时间追得上港岛的经济水平呢?”

有人大声问道。

“你这个问题有意思。”

潘斌笑道:“我说不上来,但要说有这个竞争的发展潜力的话,那肯定是尚海广州、燕京,对了还有一个深圳可以比较。”

“以后家家户户都能买到电视吗?我家也能吗?”

刘红旗忍不住问了一声。

“不仅是你家......”

潘斌看了他一眼,又看向其他人:"只要大家好好干,我保证在年底前大家都能带着够买电视机的钱回家去!"

这番话,可比什么打鸡血的话要鼓舞人心的多。

刘红旗不知道,但他是真觉得自己现在有用不完的力气。

好像所有人都有用不完的力气。

(这章可以算做是番外)

喜欢重生港岛,家大业大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重生港岛,家大业大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