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秦时颂乔松 > 第109章 公子三访荀夫子

秦时颂乔松 第109章 公子三访荀夫子

作者:毛豆佐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1:15:38 来源:书海阁

乔松这里在重新思索着说服荀夫子的对策,小圣贤庄内的伏念也没有闲着,而是离开了桑海,动身前往曲阜。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乔松微微愕然,便想明白了其中关窍:恐怕伏念先生应该是去咨询儒家其他各脉的意见了。

以纸张为饵,诱儒家入局终究还是起了些作用。

不过,如今的乔松已经不将此事放在心上了,他已经决定听从朱家的建议,转变一下策略。

但让乔松没想到的是,伏念先生这一去,硬是从七月中,耗到了八月底,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乔松无奈,只好在驿馆耐心等待着伏念的归来。

期间也不是没有其他事情发生,来自秦国的情报表明,天泽已在咸阳斩首示众,秦国将其罪责昭告天下,以警告六国之敌秦者。

一时间,六国气氛为之一凛,就连远在齐地桑海的乔松都发现,桑海的防卫力量凭空翻了一倍,可见是齐国担忧乔松有什么闪失,从而做出的应对措施。

除此之外,墨家头领之一班大师带领三百精通机关术的弟子抵达咸阳,以乔松的名义加入了少府与蓝田作坊合作设立的生产基地,进入了农具生产的环节。因乔松之命令,墨家工作的主要内容则是装配农具,不涉及具体零部件的生产。

其余各国也各有消息传来,但整体还算得上平静。

八月底,伏念从曲阜归来,看来是儒家统一了意见。乔松再次请朱家为信使,向小圣贤庄投去了拜帖。

……

第三封拜帖,仍旧以纸张为载体,只不过这一次,乔松却是以后学末进的身份拜访。

刚刚从曲阜归来的伏念看着手中的拜帖,眼神逐渐变得坚定了起来。

“还请朱家先生转告公子,伏念与师叔在小圣贤庄恭候公子大驾!”

“伏念先生放心,朱家定会转告公子。”

两日之后,乔松的车驾再次停在了阔别月余的小圣贤庄山门之前。

从车上下来,乔松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

“儒家伏念,恭迎公子大驾!”

乔松的视线落在了伏念的身上,细细打量了起来,惊讶的发现伏念相比起上次别离之时多了些坚定的气质。

这一点,从其口气以及举止中可以看出来,干练了不少,整个人精气神都变了不少。

看来,儒家是统一意见了。

“伏念先生,月余未见,先生风采更胜往昔啊。”

“不过驱散心中迷雾而已,不敢当公子如此夸赞。”

“哦?如此,倒让本公子期待了。”乔松微微一笑,旋即语气一转:“本公子离开秦国时日已久,今日却是和诸位告别的,不知荀夫子可在?”

伏念微微一顿,道:“师叔已经在等候公子了,公子请随我来。”

“有劳先生引路。”

“分内之事,公子请……”

“请……”

两人再度踏入小圣贤庄山门,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座大殿构成的中轴线穿过整个小圣贤庄,前往后山。

每次穿越小圣贤庄,总是会带给乔松不一样的感悟,此次也不例外。

一直到穿过小圣贤庄,进入沙沙作响的竹林,他才调整好心情,坦然面对荀夫子。

兴许是心境的不同,越是接近荀夫子所居之地,乔松的心情反而越是平静,及至大屋之外,反而达到了一种心如止水般的平静,不生涟漪。

……

再次见到荀夫子,他依旧跪坐在屏风之后,中间的桌案上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着三份拜帖,左侧为木板牙雕,中间为烫金红纸黑字,右侧为黑色外壳配白色内衬纸张,三封各自不同。

“夫子……”

“公子,请坐吧。”荀夫子注意到了乔松身上的气质变化,眼底深处闪过了些许满意。

“多谢夫子。”乔松微微一礼,再度坐在了荀夫子对面。

这一次,伏念依旧没有离开,依旧跪坐于荀夫子身后。

“观公子拜帖,此次来访,乃是为了告辞?”荀夫子主动开口询问道。

乔松的第三封拜帖着实是让人荀夫子有些诧异,其目的竟是为了告辞。

乔松坦然的点了点头,道:“乔松离秦已有数月,也是时候回国了。故此,在离别之前,欲再拜访夫子,以说服夫子随我入秦。

若侥幸能说服夫子,则万幸;若不成,也算尽力,不留遗憾。”

荀夫子平静的道:“那么,公子此次又准备了什么来说服老朽呢?”

“无他,唯坦诚尔。”

“坦诚?”荀夫子眼眸微微一亮:“公子初次拜访老朽,便以不远千里来齐之诚意为贴;二次拜访,则以名利为饵;此次拜访,又以坦诚为由,老朽倒是好奇,是怎样的坦诚。”

乔松心中烦一惊,自己的意图果然被荀夫子看的清清楚楚。

“所谓坦诚,乃是乔松心中之天下尔。”

“天下?”荀夫子呢喃一句,询问道:“老朽听闻,公子曾于田边立志,欲化世间苦难为乐土。此等志向,荀况敬服。后公子又在稷下学宫,以治民,强国,天下三者为题,以试稷下学风。

如今以天下为由,老朽倒想听听,公子心中之天下,该是何等模样?”

“不想乔松粗浅志向,亦入得夫子之耳,实是让乔松受宠若惊。”

“公子之宏愿,感人肺腑,何来粗浅之说。”

“谢夫子赞誉。”乔松微微一礼,然后语气一转,正式进入了话题:“欲解释乔松心中之天下,当先论当今之天下。”

“愿听公子高论。”

“大周天下,自武王起至今已有八百载。然纵观周史,自平王东迁开始,大周便逐步衰落。

后经郑庄公称霸,楚庄王问鼎天下,天子之权威便受到挑战,天下始见分崩离析之状。

自此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战乱频频,乱世愈演愈烈。及至今日,已有数百载。

回望来路,曾经繁花似锦的诸夏之地早已饱受创伤,皑皑白骨积尸成山,以昆仑之高恐自愧弗如;汩汩鲜血积流成海,量四海之广亦不及万一。

每思及此处,乔松便不能自已。

百年来,诸子百家各抒己见,以求强国安邦之策。

然乔松认为,欲平乱世,当行大一统之策。”

荀夫子听的极其认真,身后的伏念亦是如此。

当乔松援引历史,老夫子与伏念皆以袖掩面,悲伤的不能自已。

当听到大一统三字,二人连忙放下衣袖,正襟危坐,丝毫没有因为乔松之年龄而有所轻视。

“请教公子,何为大一统?”

“乔松以为,当以一国平天下,使天下重归为一,无国别之分,无诸侯之位,上下浑一,政出一门。

然后当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统一思想等大一统之策,如此方能安天下。

此乃乔松心中之天下!”

荀夫子和伏念二人尽皆露出了震惊的神色:“公子当真是好气魄。”

若诸国为一,的确可消除各国之间的战乱局面,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非如此,无以安天下。”乔松郑重的道。

然后,他以自信的口吻继续说道:“七国之中,唯有我秦国经历代先君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奋斗,已成一天下之势。只待我父王整合上下,便可鲸吞六国,使天下重归于一。

而夫子当知,山东六国各有问题,韩魏燕实力小弱,不堪一击;赵楚君臣难以齐心,纵可逞一时之凶,亦终究难挡我大秦兵锋;齐国虽富甲天下,却不修武备,终将倒在大秦铁骑之下。故山东六国,无有能挡秦之兵锋者。

纵有大才如夫子弟子韩非者,我大秦不会给他时间和机会。待乔松归国,将秉明父王,以大军压境,迫使韩王安交出韩非。

如此一来,山东六国再无希望。”

听到乔松针对韩非之策,荀夫子不禁皱了皱眉头,但什么也没说。

老夫子很清楚,秦和六国之间乃是敌人,使用手段再正常不过了。这一点,哪怕韩非是自己弟子,他也不会有任何看法。

而且,老夫子看的更加透彻,也明白为何乔松单单把韩非拎出来。因为,秦之强于六国者,其根本在商君之法,在制度。

只要商君之法在一天,秦国便始终上下一心,这是六国所不能及的。

那么,商君之法厉害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很简单,它给了底层民众上升的途径,可以突破自己阶层的机会。

单这一点,便是商君之法最成功的地方。

想要建功立业,来秦国吧;想要改变穷困之境,来秦国吧;想要飞黄腾达,成为人上人,来秦国吧……

你只需要在战场上杀敌,剁掉敌人的脑袋,爵位,封地,钱财,地位就都可以获得。

不愿参军也没关系,耕种,入朝堂,什么都可以。只要有功于秦,便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

相比起来,六国皆是权贵当道,王的子嗣仍然是王,贵族子嗣仍然是贵族,平民子嗣仍旧是平民,宛如一潭死水,难以改变。

这便是秦人闻战则喜的缘故,是秦之虎狼之称的来源。

其重点提出韩非,荀夫子也明白。自己这位弟子乃是法家大才,其一身才学可比商鞅。

倘若有一国之国君效仿秦孝公,以韩非为商鞅,或可实现变法强国之愿。

可惜,可叹……

韩非天纵之才,奈何生不逢时,又囿于出身,困居一国,一身才学难以伸展。

不过商君之法,仍旧有其弊端。

正这么想着,乔松便坦然的提到了商君之法的弊端。

“然无论是乔松,还是父王,皆发现了我秦国现下之弊端。

秦国奉行商君之法,此法以耕战为本,以军功爵制刺激全国上下,使上下一心。

然过刚则易折,过柔则易卷。

治理天下亦如此,过刚过柔均为不可,当刚柔相济。

天下一统之后,对外战争数量锐减,军功爵制恐难以为继,底层民众上升通道将无比艰难。一旦此法崩溃,大秦虽因一统天下,暂可威慑人心,然终将暗潮汹涌,再度陷于风雨飘摇之境地。

况,数百年乱战,天下一统,人心必然思定,商君之法过于严苛,不适合用于承平之时,极需转变。

乔松阅遍百家,认为夫子治国之道适合他日之秦国,故此不远千里来齐,欲以夫子为乔松师,为未来之大秦之师。”

喜欢秦时颂乔松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秦时颂乔松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