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秦时颂乔松 > 第129章 公子致谢吕相府

秦时颂乔松 第129章 公子致谢吕相府

作者:毛豆佐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1:15:38 来源:书海阁

乔松是在书房内见到吕不韦的。见到这位老相国时,他正伏案在一张四尺长的纸上挥毫泼墨,看纸上的轮廓,似乎是在……作画?

“乔松见过文信侯。”

吕不韦抬起了头,然后招了招手,示意乔松过来。

乔松没有迟疑,走了过去。

低头一看,的确是一幅画。画中的内容是一幅深夜奔逃图,主角是三个人,一个驭手,两个乘车的人。在他们身后,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场激烈的月下厮杀。

这是……

乔松有些不解,但总觉得这场景有些熟悉。

仿佛是察觉到了他心中的疑惑,吕不韦用苍老的声音道:“遥想当年,老夫和庄襄先王从赵国奔逃而出,是老夫手下的三百门客战至最后一人,为庄襄先王和老夫赢得了逃走的时间。

如今一晃眼,便已经过去十几年了,老夫这身边,也只剩下了家老一人。”

乔松恍然,他就说怎么看起来有些熟悉,原来是当初的事情。那家老原来是跟着吕相从赵国一路奔逃出来的吗?难怪如此受信任。

思衬了一下,乔松开口道:“乔松也曾听闻文信侯当年与大父之旧事。您能一眼相中大父,并倾力助大父归秦,此种果断,眼光都是我等后辈所需学习的。”

吕不韦不置可否的摇了摇头,示意乔松坐。

乔松知晓自己还是没有领会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但他也不甚在意。他此行前来,实际上也是奉了父王的命令。

正如六国君臣想的那样,吕不韦对大秦的了解太深了。六国如此殷殷相邀,如果他真的离秦而去,那对大秦来说是莫大的损失。

故此,乔松此行前来,说白了就是为了稳住吕不韦。

“公子不是在和荀夫子一道游学吗,怎么有空闲来洛阳了。”待乔松坐下之后,吕不韦整理了一下有些褶皱的袍袖,端坐在那里,将双手交叠放在身前,正襟危坐的问道。

“实不相瞒,乔松乃是奉了父王之命,前来探望文信侯。”

吕不韦摇了摇头:“老朽已经致仕,如今只是一贪恋安逸闲适的匹夫罢了,哪里敢劳动王上挂念。”

两人都知道对方的目的是什么,但是谁都没有挑明。

可听吕不韦的话,乔松却放下了心。

所谓贪恋安逸闲适,翻译一下就是不想再折腾了。也就是说,吕不韦知道六国君臣的想法,但他也不想往其他国家去,让嬴政放心就是了。

吕不韦这一生最精彩的几年都奉献给了大秦,如今的大秦也是他的心血,自然是不肯破坏。

乔松也深知此理,但是父王不知道,所以派了他来。想要让吕不韦迁居巴蜀,避开和六国之间的接触。

但这很不好弄,如今的吕不韦和历史上不一样。历史上的他是因为牵连进了嫪毐谋反一案,被剥夺相位。但现在,嫪毐早就被割了,也就没了这个借口。而吕不韦也是主动退让,请求致仕。

所以,想让其迁居巴蜀,根本就没有理由。毕竟,洛阳是吕不韦的封地,强行将他赶到巴蜀之地,秦国就会落下苛待功臣之名。

怠慢贤士,在这个年代可是很要命的,更遑论吕不韦这等为大秦立下赫赫功劳之臣。

所以,嬴政在派了蒙恬来洛阳托底,以在万不得已之时用武力防止吕不韦离秦之余,还让乔松前来拜访吕不韦。不通过正式渠道,而是私底下看能否说服吕不韦。

“文信侯操劳一生,也的确是该好好休息。”说到这里,乔松突然语锋一转:“说起来,乔松此次除了奉父王之命外,还想私人答谢一番文信侯。”

“哦?公子这话,可是让老朽颇为不解啊。”

乔松淡淡一笑,然后吐出了一句话:“感谢文信侯在新郑之外手下留情,未让乔松葬身乱石之下。”

此话一出,房间内的气氛仿佛瞬间凝固了。

吕不韦那双浑不在意的眼眸中突然释放出了一缕一闪即逝的精光。

顿了一会儿,吕不韦抬起手抚着自己的胡须:“公子,这话可是让老朽惊出了一身冷汗啊。”

乔松没有继续看他,而是自顾自的说了起来:“自打因惊鲵一事,乔松便一直和文信侯不怎么对付。这一点,想必文信侯心知肚明。

然,让乔松意外的是,关于农具一事,文信侯却一反常态,旗帜鲜明的支持起了乔松。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名声为代价。

乔松始终不知是何缘由。”

如此开门见山的态度,让吕不韦很是诧异,不由得放下了手,静静的听这孩子打算说些什么。

“后来,乔松向父王请教,父王并未解答。而是让乔松去读一本书……”乔松抬起了头,看向了吕不韦:“这本书,解开了乔松心中的疑惑,也让乔松明白了,文信侯之举的缘由。”

吕不韦沉默了。

“想来这本书,文信侯很熟悉。”

“公子,读懂了吗?”

乔松微微点头:“不敢说完全读懂,但也领悟了一两分精妙之处。”“是吗?公子以为此书如何?”

“以治国之论,乔松读过商君书,读过韩非之作,读过老师荀夫子之作,读过道家,读过墨家,读过纵横家……亦读过文信侯之春秋。

商君书,强国之法,以耕战为本,可成秦之霸业。

大秦能有今日,商君之功能占泰半。

然,成也商君,败也商君。

此法不可持久!”

吕不韦心中一动,终于来了兴趣,认真的听着乔松的言论。

商君之法的缺陷,乔松向老师荀子详细聊过,如今只不过是旧事重提而已。

在秦国,吕不韦是第一次听到如此旗帜鲜明的反对商君之法的,而且还是出自王上最为宠信的王族公子之口,是以听的极其认真。

乔松跨越两千年的见识针对商君之法的分析,很多都是吕不韦都没想到的,这让吕不韦大为吃惊。

可让他更加吃惊的,还是乔松接下来的一句话:

“商君法之不足,乔松深知,父王亦深知。”

这话大出吕不韦意料。

他以吕氏春秋撼动国法,试图改变自商君以来严苛之秦法。可王上以各种手段抗拒此事,重申商君之法不可变,逼得他不得不自请致仕。

如今,却听到了王上也不赞同商君之法。

这话让吕不韦心中不由得生出了荒谬之感,好像上天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故此,父王有了往韩国一行之举。”

吕不韦皱眉,想到了乔松刚才罗列出来的诸多学说:“王上欲行韩非之学说?”

“尚未有定论。”

“为何不是老夫之春秋?”

“乔松曾观父王与李斯师兄论治国之道,师兄曾有一番言论,乔松认为其颇有独到之处。”

李斯曾与嬴政讨论三种治国之道——荀子之道,吕氏春秋,以及韩非之法。他对荀子之道的看法与乔松相同,都认为其是外儒内法,当属新法家。

吕氏春秋采六百年为政成败得失,以王道统合各家治国学说,以义兵,宽政为轴心,宗旨在于缓和自商君以来之严苛秦法,使国法平和,民众富庶。

看似荀子与吕氏春秋相同,实则二者有着极大地差别。

荀子之学说法治为主体,王道儒政润之;而吕氏春秋则不然,此书以王道为主干,法治只是王道用来统治天下的工具之一。

最后则是韩非之学说。李斯认为,韩非之学说与传承自老派法家,唯法是从,法制至上。只是,韩非的学说在老派法家之上有更进一步发展,构造了一个更加完整而宏大的法家学术体系。

“乔松周游列国的时候,曾遇到过一个案例:

韩地有一农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然天佑不测风云,其家中老母不幸患病,农人无钱以请医者,于是便行偷盗之举。

农人盗人财货,却被主人家拿下,告之于府衙。

邻里为其求情,称其人为人老实孝顺,常有善举。且偷盗之举实乃事出有因,请府衙酌情减罪。

若此案交由文信侯处理,该当如何?”

吕不韦眉头紧皱:若此事发生在秦国,依秦法,盗窃当罚重金。可既然其人无财以治愈母亲,便只能罚为刑徒。

秦法有言,盗人财务,当处罚金。若超过二百二十钱,罚为刑徒;若超过六百钱,当处以发肤之刑,并发配徭役。

可如此一来,那老妇人怎么办?一旦罚为刑徒,老妇人孤苦无依,且重病缠身,只有死路一条。

那么,将农人释放吗?此举当然不可,如此一来,盗窃者得不到惩罚,天理何在。可不放,其老母必然会死。这却与吕不韦一直主张的仁政不符。

“公子之见,该当如何?”

乔松答道:“若乔松来判,当罚为刑徒。但乔松会出私财,以救助其母亲。”

吕不韦眉头拧成了疙瘩,对于这样的处理并不满意。

“法之一道,大仁不仁。法即为法,偷盗便是偷盗,没有情有可原一说。

而其母亲孤苦伶仃,病患之躯,府衙发配其子坐视老夫缠绵病榻而死,是为不仁。故此,出私财救助,乃是仁义之举。

若依法家之言,子罚母亡,不算错,不讲人情。

若只一味强调仁政不顾其他,释放其子,母子二人或可存活。

然,恐日后有人效仿,此乃乱国之举。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可为也。”

“放诸商君之法与吕氏春秋亦是如此。故此,乔松学荀子。”

荀子?

吕不韦怔了一下,想起了先前那句法为纲,王道为辅,仁义杂之。旋即,他的脸上露出了恍然的神色……

喜欢秦时颂乔松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秦时颂乔松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