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穿去1969搞事情 > 第26章 农村集市

穿去1969搞事情 第26章 农村集市

作者:木新剑圣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5-13 13:15:55 来源:书海阁

老支书虽说馋肉但也知道有梁叔家的情况,桌上的窝头他没有动,只是吃了几块儿兔肉然后喝了一大碗肉汤后也就心满意足的离开了。不过中间倒是也关心了下何飞和玲子,并承诺尽量帮他们解决困难。当然,对于春花婶子的冷脸倒也未放在心上,了解了老人病情后还答应尽量多给他们争取一些口粮,一些工分儿,对于兔子怎么来的,谁弄来的等等事情倒也没有过问。

第二天早上何飞便向鲁山说了想拿兔皮去集市看看能否换粮食的想法,昨天吃了兔肉又拿一只兔子让知青们也解了馋所以今天的鲁山心情很是不错,所以听到何飞的请求他想了想,又嘱咐了几句后也就答应了。于是何飞就这么得到了一天的看病养病的休息时间。告别了春花婶子和玲子后何飞便身揣几张兔皮赶往了集市。刚刚出门不久兔皮便被何飞收入了空间,现在大部分的人也都在地里忙碌,所以一路上何飞倒是也没遇到啥人。他赶了一个半小时左右终于是看到了集市的影子,集市就在河的一侧,影影绰绰的已经聚集了不少的人。何飞一路过来倒是也遇到了几个衣服鼓鼓的人,虽然他们没有明目张胆但倒也没有像后世传的那般偷偷摸摸、谨小慎微。何飞猜测:投机倒把这种事情或许在城市很是严重,但在农村他们的管理就松懈多了。

之前与何晨光交流的时候何飞便已经打听清楚了集市的时间和位置,保险起见昨天他又与其他知青和春花婶子确定了一下。集市7天一开,是周围几个村子自发聚集而成,村子里没有商店,而到乡上的供销社又实在太远,所以以往大家有什么需要的都会去集市上转转,同时也会带上自己家种的或者是加工出来的物品进行售卖或者交换。不过因为这几年物资匮乏施行了限购和打击投机倒把,所以集市较之以前冷清了很多。

在农村或者是偏远地区的集市一般都是7天或者5天一集,而且为了方便交换的进行,邻近各集市一般都是交错进行,互不相同。例如大王乡的集市是每周三,邻近马家寨的集市日是星期一。这样不仅方便附近村子的人们进行交易,也方便那些匠人或者是商贩轮流去做买卖。

逢集的一天在集市上活动的大部分是附近的村民,其次便是少量的如铁匠、木匠、染匠、剃头匠、泥瓦匠一类的工匠。当然每个集市肯定也少不了专门倒买倒卖的商贩,但这些出现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集市上的商贩和匠人大多数却并不是专业人员,他们或多或少的都与农业保持着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仍然是农民,比如他们通常也是散居在各个村落,通常拥有自己的土地,除了在集市上进行交易或者出卖手艺外平时都会在地里进行劳作。制造物品通常也是利用农闲时间,所以贩卖和制造通常只是副业。而农业才是他们的主业。

集市上的大部分农产品原本也是农民为自己的需求而生产的,并不是供给市场。他们仅在有剩余的情况下才被出卖,少部分才是农民有意识地为交换而生产的。虽然有手工业产品,但这些手工业产品多数是农民利用自己的农闲时间,使用自己的简陋工具,采用本地原料,在家属协作下作为就爱家庭副业而制造的。一般不雇佣伙计和学徒。因而全是些小规模的简单的商品生产。这些手工业品绝大部分由生产者自己拿到市场出售,很少部分才经过商贩之手。同时,绝大部分又被消费者买去,小部分落到商贩手里。至于那些靠手艺吃饭的工匠主要也是出卖手艺。他们分别聚集在一定的地方,排成一列。利用自己的简陋工具进行工作。

集市上外省或者是较远地区的货物通常很少,即使有数量上也不会太多,尤其是在当地交通还不发达的时期,一般每个摊贩货物的重量约百斤左右。他们来往只用一驴或一马驮着,有的自己还骑在马背上。不过因为货物不多,而集市上又是看货的人多,买货的人少,所以摊子一般只需一个人照管就行。不仅农村集市如此,城市的集市也是这样,农产品与农民的手工业产品占市场货物的绝大部分,而外省及远方货物仅是很少的一部分。

因为物品的数量和重量有限,所以他们的交易也就相对简单。以前集市上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以货币购买物品和以物易物两种。不过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在整个集市上,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只占极少数的份额。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才是大多数的。但是在偏僻和集市很小的地方以物易物的比重还是较大的。在整个集市上,生产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换占大部分。有商人参加者占少数。这就说明,商人与货币在城市及其附近集市的作用大一些,而在广大农村集市上商人的作用相对减少。这是因为在这些地方人们通常缺少货币的来源,而货币对于他们的作用又往往比较微弱,他们对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的需要胜过货币,所以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以物易物便成为了主流。同时,因为这些地区几天或者是更长时间才有一次集市,人们在集市上出售物品是为了买进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如果带回货币,在下次集市前就只能白白放着,这对于他们没有任何的意义。农民们从家里出去时,很少有人带着货币,而是带着农副产品。他们回来时,也很少带回货币,而是带回生产资料及生活必需品。因此赶集的人就更倾向于直接的以物易物。

集市上的农民不出卖物品的情况很少。他们一定是带着自己的产品——农产品或者手工业品、手艺来的。出售这些东西的目的就是换取其它自己缺乏和不能生产的物品。集市是在交换范围狭隘的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以集市为中心,把围绕在这个集市几十里路以内的农村,在交换上组成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元。如果仅仅从这一点上来看集市,它是一个落后的定期性的交易市场。但每一个集市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集市以及外地的商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这样,所以农村集市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而如今何飞他们这边的集市也是一样,以前富裕时集市规模很大,外来客商和商贩也比较多,物品种类、数量自然也就多了,市场欣欣向荣,人们生活富足。但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天灾**的不断发生,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开始变得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人们手中物资紧张了自然不会去交易,交易少了集市也就慢慢的缩小,商贩和物资也就随之减少。这里连年干旱,又屡遭自然灾害的光临,所以人们是缺衣少食,饭都吃不上了家里能换吃的的东西早就换得差不多了,还能够来集市的也就十分有限了。

喜欢穿去1969搞事情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穿去1969搞事情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