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傲气凛然 > 第一一七章 形势比人强

傲气凛然 第一一七章 形势比人强

作者:天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9:3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傲气凛然 !

刘秉先秘密南下之后,徐孝刚返回成都,协助参谋长包季卿的工作,王陵基率领麾下将校返回万县司令部,扼守川东,监视湖北与豫南方向。

孙兆鸾也随即率领众将校,南下叙府,调兵遣将,封锁川滇交界地区,以防滇军一意孤猝。

坐镇重庆的萧益民,一只眼睛紧盯着云南,另一只眼睛盯着成都,每天忙到深夜,处理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公务和情报,直到军校总教官卡尔等七名德国教官率领参谋系五十学员来到重庆观摩实习,萧益民才舒了口气。

参谋系的五十名学员,大多是拥有实战经验的中低级军官,不少人毕业于原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和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素质都很不错。

卡尔等教官与萧益民长谈之后,将五十名学员分成五个参谋小组,分别补充到萧益民的作战小组、情报小组、电讯小组和军需后勤小组之中,很快展示出极高的效率,大大减轻了萧益民和参谋处的负担,使得萧益民的临时总指挥部得以高效运行起来。

包季卿的确能力超群,也非常果断冷峻,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方法,促使省政府和议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定,仅十天时间,就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宣传和引导下发起一场震动四川全境的“清理行动”并与轰轰烈烈的全境剿匪结合起来。

〖警〗察厅长杨维在诸多铁证和百余名来自资州的苦主控诉下,成了全四川民众发泄不满的对象,昔日的一点好名声顿时烟消云散,几乎成了四川民众嘴里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劣绅”的代名词。

突遭打击的杨维与两个副手眼见大势已去,只能主动辞职寻求自保,包季卿也大度地网开一面,杨维等人得以携带直系家人和自有财产,狼狈不堪地逃离四川。

紧接着四z:各地四十二个富甲一方却又为富不仁的家族被连根拔起,多达数百名野心勃勃、心怀异志的“士绅名流”银铛入狱。

从这些人的住处、公司、会所,搜出大量来往信函和犯罪证据,涉及私通乱党、暗结土匪、非法武装、欺压百姓、贪污陷害、谋财害命等等罪行,因此而牵连出的被捕者多达三千余人缴获私藏长短枪、机枪多达上千支各地军政联合办案组没收贼款三百七十余万元,土地、房产、契约、厂房等价值一千三百余万元。

在军政当局雷厉风行、毫不留情的打击下,一件件轰动全省的大案要案公之天下,沉冤得雪的数百受害者赶赴成都,声泪俱下地控诉贪腐官员和恶霸的罪行,对为民做主的政府和军队感激流涕。

四川民众精神振奋,一片叫好声,全省的反对势力、隐藏多年的各方奸细、贪污**的各级官员纷纷落网四川官场人人自危,左右摇摆投机钻营的中立派迅速偃旗息鼓,人人自危,大批立场坚定、锐意进取的廉洁官员得到大力提拔,整个四川的社会风气和政治气象为之一新。

在这场震惊全国的清理行动中四川的邓氏、曾氏、吴氏等五大家族,坚定不移地站在了萧益民和张澜这一边,也从相互的援助与妥协中受益匪浅,仅是一个涉及全川的工商业振兴计划,就能弥补五大家族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失去的一切。

一九一六年元月十五日,即四川高等法院开始对诸多案件进行判决的当日四川巡按使张澜正式向全省宣布:在新的一年里,政府将投入两百万元巨资,在成都望江亭建立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省立四川大学,并在四川十二个府建立十二所省立中学呼吁知识界、文化界响应政府号召,为振兴四川教育事业出谋献策。

张澜宣布的消息立刻引来四川民众的一片喝彩,在打击〖运〗动中惶惶不安的四川文化界,看到张澜发出这个终止〖运〗动的示好信号,终于放下心来,纷纷重整精神,为张澜和省府摇旗呐喊。

一场导致三千余人被杀头、判刑流放的“清理行动”在四川各界的一片欢呼声中徐徐落下帷幕,掌握军队和舆论主流的萧益民一派,终于在正义的大旗之下,利用全国混乱、战云密布之机,成功地铲除异己,奠定了本集团不可动摇的政治地位。

秘密入滇的刘秉先在昭通获得刘云峰的盛情接待,刘云峰得知刘秉先的来意和肩负的使命,当下没有任何耽搁,亲自陪同刘秉先赶赴昆明。

从昭通到昆明的一路上,刘秉先看到了络绎北上和东进的滇军各部,心里不禁暗暗着急。刘云峰指着公路两旁行进滇军询问刘秉先的感受时,为消弭川滇战争而来的刘秉先如实回答:“仅从装备和官兵精神面貌看,滇军比不上川军。”

智勇双全的刘云峰知道刘秉先的率直脾气,虽然心中不忿,但没有为此争辩,反而是虚心询问:“子承兄认为两军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

刘秉先叹了口气:“本来小弟不应该说什么的,既然小弟此次专门为消除两家误会而来,只能如实相告以示诚意了:从贵军的行进队形看,官兵脚步紊乱,队形松散,枪支和弹袋等物品稀稀拉拉,磕磕绊绊,一看就知道是缺乏足够的训练。”

刘云峰诚实地点点头:“子承兄果然心细如发,缺乏训练的确是我军的一大痼疾,尽管这半年来在唐督军的号召下大为改观,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我们滇军各部至今没有完成训练方式方法的统一,在这点上,我们还是很佩服川军的,更佩服你们的萧总司令,若不是他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推动,就不会有今天的川军。

刘秉先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这五十公里的路程,小弟看到官兵们装备的步枪种类繁多,分别有法制步枪、日制步枪、德制步枪和英制步枪四种,再加上各级军官配发的手枪,至少需要配备六种以上的弹药,非常繁鼻。

“而川军各部,早在去东底已经完成武器装备的统一,清一色配备德制或仿德制步枪,完成了步枪口径的统一,子弹也完全采用性能更优的尖头弹,大大减轻了后勤供应负担,也增强了战斗力。

“仅凭这一点,滇军就输给川军一大截!兄长身经百战,知道战场上弹药消耗与补充的重要性,小弟斗胆直言,在官兵人数和装备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贵军是无法战胜川军的,何况川军仅是川南一地,就云集了两万八千训练有素的部队。”

刘云峰连连点头,望着车窗外逐渐陷入沉思中。

刘秉先轻轻摇头,叹息一声后便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元月十五日下午四点,刘秉先终于抵达昆明五华山滇军大本营,提前接到消息的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程潜、但懋辛等十余名将领亲自出来迎接,礼节之隆重,态度之热情,令刘秉先深感意外,也非常感动。

刘囊先将萧益民的三封亲笔信分别交给了唐继尧、蔡锷和程潜,然后在老友但懋辛的引领下,带着贴身侍卫前往宾舍洗漱更衣。

蔡锷等人看完信,略作商议当即决定:晚宴推迟一个半小时,立即召开军事会议进行商讨。

距离会议还是一段时间,蔡锷坐在会议室的副帅位置上,看向圭帅位置上陷入沉思的唐继尧问道:“萱庚兄还在想萧一鸣的信?”

脸型坚毅、高鼻锐目的唐继尧微微点头:“是啊!没想到传说中的萧一鸣,与小弟此刻感受到的萧一鸣差距这般大原以为他是个狂妄跋扈的巧言令色之徒,没想到一封信写得如此平白实在,字体也恭正潇洒,态度谦逊言语温和,不但没痛骂讽刺小弟,还把小弟称为〖革〗命先驱,盛赞两年来云南的工商业发展成绩,对我们取消贸易壁垒、促进滇川两省的互通有无,给予极高赞赏,真是令人深感意外啊!”看到蔡锷点头不语,唐继尧低声问道:“松坡兄,萧一鸣和你怎么说的?”蔡锷笑道:“说起来你可能更意外,他对我本人以及滇军都表示出极大的尊重,竟然把我们宣布云南独立和护国讨袁的行动,称之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他不同意我们的军事行动计划,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仍需在等待中唤醒国民,争取民心打好基础,再考虑北伐的战机选择和线路问题。最后,他还关切地询问我的喉病,劝我重视病情,及早治疗,字里行间处处情真意切,就像老朋友一样。”

唐继尧笑了笑:“恐怕他给老朋友程颂云的信更精彩。”

蔡锷不由莞尔,望向默默低头沉思的程潜:“颂云是我们中间最了解萧一鸣的,一直以来,他对萧一鸣赞赏不已,极力推崇川军的练兵方式,也是他率先提出打破川滇两军隔阂主动谈判的建议,虽然被我们的大部分将领否决了,但现在看来,颂云的意见还是有些道理的。

“此次我们北伐护国,最多也就能抽调个三万将士,而川军常驻川

南的常规部队就达到两万,只要战火燃起,川军至少能调集五万大军对付我们,因此,哪怕我们再怎么占据大义,只要萧一鸣不同意,我们都难以进入四川,更别提攻取成都、北上西安的战略大局了。”唐继尧苦笑道:“将帅们心气很高,加上中山先生派来的几个特使在边上慷慨激昂地宣讲,我们只能同意按照原定的计划发表宣告,现在萧一鸣把子承老弟派来联络,显然是表明他们不愿意两军交战的态度,并非全国报纸上所说的已经归附了袁世凯,否则为何到现在都没看到萧一鸣赞成袁世凯称帝的贺表?”

“说起来惭愧,我为了逃出北京,也曾昧心通电支持袁世凯登基,与萧一鸣相比,深为汗颜啊!”蔡锷唏嘘不已。

唐继尧大度地摆摆手:“勿要多想,天下谁人不识君?倒是这个萧一鸣,恐怕我们都看走眼了,细细一想,还是形势比人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