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穿成县令后,她带领朝臣搞内卷 > 第178章 开学典礼啊

穿成县令后,她带领朝臣搞内卷 第178章 开学典礼啊

作者:池米唐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5-13 13:59:30 来源:书海阁

崔氏低眉轻唤:“大嫂,又劳烦你了。”

“我们是一家人,哪有劳烦不劳烦的啊。”温氏眉目含笑地拉着她的手,往正房走去。

崔氏低头看着被握住的手,回以淡笑。

走进正房,温氏指着桌上的礼盒,以羡慕的口吻说:“这是从清川县送来的节礼,骏哥儿应当是花了心思给你挑的,难为他孤身在外还能想得这么周到,你有一个好儿子啊。”

崔氏看着礼盒,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响起一个声音。

——娘,您等我给您带礼物回来啊!

——娘,这些东西是我今日上街挑的,希望您能喜欢。

那张明媚生动的脸仿佛近在眼前。

崔氏闭了闭眼,呼吸有些紊乱。

温氏将她的反应看在眼里,猜测小姑母子之间应是有了误会,所以小姑回了清河,却整日待在院子里,还弄了个小佛堂为儿女祈福。

“听夫君说玉书和骏哥儿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也不知道身体吃不吃得消,他们年岁小,身边没个知冷知热的人照看着,终究是让人不放心啊。”

见小姑依旧沉默着,温氏轻叹一声:“雪宁啊,你别怪大嫂多嘴,与其在小佛堂里诵经祈福,不如回到孩子身边,至少不用整日里担惊受怕对不对?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我们当娘的,还能事事跟他们计较吗?”

崔氏偏头看她:“我明日搬出去居住。”

温氏大惊,眼中透着一丝失望:“雪宁,你认为我这么说是为了赶你离开崔家?”

“大嫂误会了,我是不想应付那些外人。”崔氏不出门,但止不住别人天天上门。

家里的情况,温氏身为宗妇,自然知道得一清二楚:“她们是有些烦,不过你还年轻……”

崔氏语气坚决的打断:“大嫂不必再说,我不改嫁。”

温氏没想到她拒绝得这么果断,顿时又握住她的手,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问道:“那璇姐儿呢?她因守孝耽误到了今年,也该相看人家了。”

崔氏倏地愣住。

温氏提议道:“雪宁,璇姐儿十七岁的生辰,派人接她来清河过吧,到时候我把生辰宴办得隆重些,你从中挑一挑合适璇姐儿的后生,若是没有合适的,咱们再慢慢挑选。

但璇姐儿已经到了适婚之龄,你便是再舍不得她,都不能拖下去了。”

说实话,大嫂做到这个份上,崔氏心里很感激且充满感动。

只是大嫂不懂,有些事不是她想与不想的问题,她根本做不了主。

崔氏沉默良久才道:“大嫂,多谢你为璇姐儿着想,你让我好好想一想吧。”

这还有什么好想的啊?温氏十分不解。

但这是小姑的决定,温氏也只能尊重她:“来送节礼的人,我让大管家留下来吃饭了,你若有东西要送去清川县的,可把大管家叫过来。”

崔氏表情一怔。

她什么东西都没有准备。

“我知道了,多谢大嫂。”崔氏垂下眸子说道。

温氏目光深深地看她一眼,在心里叹了口气,转身离开院子。

刚走出院子,温氏扭头吩咐心腹丫鬟:“你按照给二少爷准备的东西,也给表少爷准备一份,以大姑奶奶的名义,懂了吗?”

“奴婢晓得。”丫鬟如兰回道。

温氏不再说话,。

院子里,孙嬷嬷正在打开礼盒,并一一记录下来。

当看见一套翡翠头面时,孙嬷嬷难掩震惊的问道:“夫人,这套头面是清川县那家银楼的镇店之宝吧?”

崔氏收回了思绪,往圆桌望去。

没了外人,孙嬷嬷低声说:“夫人,小姐心里是很惦记您的,这套头面您当初为了省银子给小姐用,都没舍得买,没想到兜兜转转,还是到了您这里。”

崔氏眼神闪了闪,抬手一件一件触摸它们。

孙嬷嬷笑眯眯的说:“小姐要建设清川县,应该很缺银子,可她却舍得给您花银子……”

“不要说了。”

崔氏皱眉呵斥一声,面无表情的往内室走去。

孙嬷嬷的笑容僵在脸上。

内室里,崔氏将钱匣子拿出来,从中取出十张千两银票,接着拿出纸与笔写了一封信。

“孙嬷嬷。”

崔氏把信和银票放在信封里。

“诶,老奴来了。”孙嬷嬷放下记录册子,走进内室。

崔氏将信封递给她:“这里面有一万两,你去交给清川县来的人,让他带回去给骏哥儿吧。”

孙嬷嬷双手接过信封:“好的,夫人。”

走出内室,孙嬷嬷疑惑地咦了一声,这是在夫人的院子里,为什么夫人还叫少爷的名啊?

孙嬷嬷虽没见过唐流,但见过在县衙的两个崔家护卫。

“你是少爷身边新来的人?”

“是,在下唐流。”

唐流抱拳道。

孙嬷嬷惊讶的打量他:“你姓唐?”

唐流说道:“在下名字是主子所赐。”

孙嬷嬷更惊讶了,她把信封交给唐流:“夫人知道少爷缺银子,这里面有一万两银子,你带回去给少爷。还有,记得叮嘱侍书和知书,千万要照看好少爷,莫要让少爷太累了。”“在下记住了。”

唐流将信封放入怀里。

孙嬷嬷问道:“唐流小爷,你能和我说说少爷最近都做了什么吗?老奴好回去跟夫人说一说,夫人十分想念少爷。”

唐流嗯了一声,将他到主子身边做事起,发生的一些清川百姓都知道的事,告诉给孙嬷嬷。

不是唐流要留一手,而是他觉得既是主子的娘,想知道什么事与主子通信便可,不需要从他口中得知相关消息。

从被赐名起,唐流只有一个主子,也只认一个主子。

孙嬷嬷并不知道这些,将唐流说的每件事都牢牢记在心里,离开时,她快步回到崔氏的院子,本想一件一件地说给夫人听,但夫人又去了小佛堂。

孙嬷嬷看着崔氏跪着的背影,在心中叹了口气。

第二天早晨,唐流和两个崔家护卫带着一车节礼回清川县。

???

清川县,新学院的操场上。

八百名学子按班级划分,整齐有序地排成一列一列方队。

夫子们则站在整个队伍的最右边,和学子们一起望着高台之上的县令大人。

唐一璇站在高台之上,手里拿着自制的扩音器。

“各位夫子,各位学子们,大家早上好,欢迎你们来到清川新学院。”

唐一璇环视一圈,不疾不徐的开口:“无论你们来自何方,无论你们有着怎样的身份,在新学院里,你们都是崭新的自己,这里将是你们新的开始,新的征程。

我们不比财力,比潜力。

我们不比聪明,比勤奋。

我们不比虚荣心,比责任心。

学子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要记住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唐一璇看着底下那一张张青涩的脸,他们也都在看着她,眼里满是崇敬。

因为她是官,是他们的目标。

想到那天与崔玉书说的话,唐一璇心中升起一丝不忍。

不过该说的话,必须说出来。

只有让他们对新学院有归属感,将来才能拧成一股绳。

唐一璇继续说:“新学院门口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爱国、求实、创新与科学四个词,这是我们新学院的校训,你们知道这四个词的含义吗?

不知道没关系,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要敢于表达,敢于探索。

但夫子也好,学子也好,我们都要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所以还请各位夫子以身作则,恪尽职守,为学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学子们同样也要严于自律,尊师重道。

明日是仲秋节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场有许多夫子和学子是从外地而来吧,你们离开家人来到这里,那从今以后,新学院就是你们的新家,你们彼此就是家人,希望你们都能在新学院这个大家族里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最后,本官真诚的祝愿你们未来都有一个辉煌与灿烂的人生。”

唐一璇说完后,现场一片雅雀无声。

“??”

怎么都没一点反应?

唐一璇嘴角微抽,这就有点尴尬了啊。

突然,陈可善激动的声音响起:“好!大人说得太好了!”

其他人一听,也跟着大喊:“太好了!我们都听县令大人的!”

唐一璇:“……”

感觉跟说书现场一样。

唐一璇再度举起自制扩音器,扬声道:“诸位,本官县衙还有要事,就先走一步。”

她走下高台,与迎面而来的崔玉书对视一眼,微微点头。

崔玉书走上高台,大手一挥道:“学子们,肃静。”

待操场恢复,崔玉书问道:“唐大人的祝愿,大家都听到了吗?大家有信心做到吗?”

陈可善又非常配合的喊:“听到了!有信心做到!”

他前后的贾家兄弟和袁傲等人扭头看向别处,仿佛自己不认识这人一般。

但在学院的这几天,他们五个吃住一起,连上茅房都一块走的,现在撇清?晚了。

崔玉书又问了一遍。

底下八百名学子齐声回答‘有信心做到’时,声响震天。

走在学院里小道上的唐一璇听见了,嘴角缓缓上扬,显然心情十分愉悦。

“我相信唐大人听到了你们的回应。”

崔玉书嗓音温润的说,看向二班队伍的第一人陈可昌:“接下来,由学子代表陈可昌上台发言。”

陈可昌?

陈可善猛地瞪大了眼睛,同时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往前面望去。

县城的学子一听陈家大公子的名字,都震惊了。

“他不是做生意吗?怎么又来读书了啊?”

“陈家果然不一般啊!夫子都没有上台讲话,他倒是上去了。”

好在他们的议论声音很小,没有扰乱开学典礼。

其他不认识陈可昌的人则是好奇。

且认为此人一定有过人之处,否则学院也不会让他上台讲话。

当陈可昌站在高台上,面对全学院的夫子与学子们时,收到了非常多的羡慕的眼神,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各位夫子,诸位同窗,大家好,我是二班13号学子陈可昌……”

听着他大哥的介绍,陈可善忍不住心道,那我岂不是二班222号学子?

陈可昌的讲话比较简洁。

他曾经读过书,经过商,现在又回来读书了,而且要读出一个样子来。

“唐大人说了校训,那在下就说说墙壁上刻着的《少年说》,每个入学的同窗都读过这篇文章,初读时,在下想到了天上的太阳,奔腾不息的苍河水,让人充满力量。再读它,只觉得荡气回肠,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我愿成为栋梁之材,为唐大人,为北地,为国家效力。”

陈可昌的话尤其誓言一般,砸在所有夫子与学子的心头上。

“现在,诸位同窗可愿意跟我一起再读一遍少年说?”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最后,陈可昌铿锵有力的带头将《少年说》背诵出来。

他背一句,其他学子跟着背一句。

陈可昌的声音坚定且富有力量,学子们的集体发声,更是声声震长空,响彻九天。

很多年以后,不止是崔玉书与众多夫子记得这一幕,就连每一位学子,也都记着这激奋人心的时刻,他们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走至马车前的唐一璇停下了上车动作。

直到听完少年说,她才坐马车离开,眉眼间染上一抹如沐春风般的笑意。

这就是她为什么拒绝离开清川县的原因。

不管她是如何来的清川县,既然来了,那就应该坚持到底,努力改善百姓们的生活,至少让他们吃饱穿暖。

她不会一直留在清川县,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回到县衙后,唐一璇独自坐在办公房里写计划书。

当天傍晚时分,崔玉书回了县衙,径直来了县令办公房。

“表弟,开学典礼非常成功。”

崔玉书轻轻摇着折扇,将另只手中的宣纸板递过去道:“明日是仲秋节,新学院放一天假,后天正式上课,这是你的课程表。你先看看,如果需要换一换,我再去找其他夫子协商。”

“做得不错,这都是你的功劳。”

唐一璇合上计划书,望了他一眼,接过宣纸板看起来。

新学院没有周假,只有三天月假,所以她一个月有27天或28天要去讲数学课。

喜欢穿成县令后,她带领朝臣搞内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穿成县令后,她带领朝臣搞内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