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196章 汉苗之争

穿越之帝王传奇 第196章 汉苗之争

作者:菜无心不活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0:13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196章 汉苗之争

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不断变化的,秦朝时,只有郡县之分,汉朝时期因面积扩大,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部,唐代则在中央朝廷之下设立道,宋朝时改“道”为“路”,到了元朝才将路改为省,并沿用至后世。

宋朝之“路”的划分虽然看起来和汉朝的“部”,唐代的“道”相似,但实际内容却差异颇大,性质也迥然不同。汉之“部”是监察区划,唐之“道”是行政加军事区划,元以后的省是纯行政区划,而宋朝的“路”则是典型的四不像。每一路都有安抚使(南宋时更名为制置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等官职,这些官职没有任何统属关系,各管一摊,直接向朝廷汇报,这就是宋朝区划的特点“分权而治”。

对我而言,最熟悉的自然是行省制。北方忽必烈提前在其领地实施行省制,也使得我将这项变革提前进行了。我一向主**政分离,随着厢军的裁撤,行省制建立的条件也算是基本成熟。自我完全吞噬掉赵禥的最后一点意识后,我不再存有对贾似道的那一点点顾忌了。当然,我对贾似道也做过全面分析,我不会随便拿自己的性命来开玩笑,我认定贾似道不会造反,只要这点成立,我也就放心进行变革了。

凭借记忆,我将后世的中国地图画了出来,各省之间的交界处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其它的大致轮廓我还是记得的,每个省的名字和大部分名山大川我也按照后世的叫法标注在上面。

我打开我画的地图,对陆秀夫和袁棘说道:“君实,先生,你们来看看,这就是朕按照行省制规划所画的我朝地图。”

袁棘看完后道:“陛下所画之图囊括了我朝原有的领土及西夏国,大理国的版图,甚至还包含了蒙古国及其四大汗国的一部分。”

陆秀夫兴奋道:“陛下,这可是宏伟蓝图啊。”

两人随我时日已久,也不问我画的这份地图的出处。我笑笑道:“恩,朕要我朝之疆域超过太祖时期,也要超过强汉盛唐之时。”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陆续发布了几项措施。

首先便是我朝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这项任务以政务院为首,中书省,户部及吏部协助共同完成,从现在开始,争取在三年内完成我朝现有区域的重新划分。当然,试点区域我还是放在了福建路,福建路变为福建省,不牵涉到区域合并等问题,相对而言是最简单的区域,只需针对其内部来做变革即可。

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所牵涉到的不仅仅只是名字的更换,更多的是官员利益的再分配,比如,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合并为浙江省,原有的两路官员自然会合二为一,那么谁留谁去呢?而且地方大员的变动同时和朝中重臣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任务也十分艰巨。

至于这项事务的主使人我是偏向于文天祥,所以并未在朝会上宣布。

由此,还引发了朝中官员的猜测,政务院是否会取代原有的中书省?政令宣布后,中书令翁应龙一脸的无奈,眼睛余角看着毫无表情的贾似道,也不敢出声询问。

第二,任命施宏生为教育部侍郎,负责组建教育部,计划普及全民教育。第三,令刑部律法司普及朝中各部官员的律法知识和讲解官员行事准则,更将其作为官员考核内容之一。第四,令户部建立全国性医疗体系,保证至少在县一级行政区域都要有官办医馆。第五,令商业部,农业部出台政策,鼓励并扶持各地农商业的发展。第六,成立皇家科学院,自县一级官府起,各府衙均需配置专门人员负责实施当地的科技任务,统计和招纳各类人才,纳入官员考核内容中。

咸淳元年七月的最后一天,文天祥,蓝羽等人回到京城,众人未及休息,便匆匆来到宁乾宫御书房,向我汇报吉首的汉苗之争。

我首先看了看文璋的伤势,见其基本无碍,也是松了口气。

“宋瑞,蓝羽,文璋,三位爱卿此行辛苦,坐下说话。”我很想知道其中的过程,示意三人不必行礼,“宋瑞,你来说吧。”

“是,陛下。”文天祥道,“当日离京后,臣先与蓝统制等十人一路急行,在第8天的凌晨赶到了吉首。”

“好快的速度。”我暗道。

从临安到吉首大约1500公里,按照官路计算可能会达到近2000公里,文天祥等人只花了8天时间,也就是平均每天的行程达到了250公里左右,这可是相当于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啊,要知道朝廷驿卒的加急是换人又换马,而文天祥等人只是换马不换人,足见路途之艰辛劳累。蓝羽等侍卫还好,身负上乘武功,文天祥虽然也是略懂武功,但这种长距离的奔波对其的毅力也是个很大的考验。

文天祥继续道:“到了吉首后,臣和蓝统制略作商议,决定先不去县衙,而是以游人身份到了事情始发地,吉首县城外的镇溪村,镇溪村是吉首县城通往苗寨的必经之路,村中一半是汉人,一半为苗人。经过两日的询问调查,发现这事的起因十分简单。”

文天祥喝了口茶道,“村中水资源贫乏,只有一口井供村民使用,每逢大旱之日,汉苗双方就会为争夺水源发生纠纷。今年前几个月,我朝各地均是雨水充足,甚至过剩,唯有吉首一带连日干旱,同以往一样,双方为此又发生了争吵,本来只是村民内乱,但奇怪的是这一次却牵涉到衙门。”

“村民发生纠纷,官府自然该介入,这有何奇怪?”我问道。

“陛下,这事因长久不得其法解决,官府已经很多年不管了,所以村民才觉得奇怪。这次官府介入的原因也很简单,镇溪村汉人中有一在外经商者,据说发了财回到家乡,这商人姓韦,见到两族争夺水源,便上供县衙五百两纹银,那吉首知县(宋朝时,大县县长叫县令,小县县长称知县)王康收了银两,自然要为商人办事,于是下令,该井汉人用两日,苗人用一日,如此循环。那苗人自是不服,村中苗人首领田方便到县衙论理,并递上诉状,王康不理苗人诉状,田方性情刚烈,言语不合,冲撞了王康,王康一怒之下令衙役将田方乱棍逐出,由此引发了苗人不满。那田方是苗寨大首领田景之堂侄,田景本就与王康有阂,田芳将这事告诉了田景,这下激怒了田景,渐渐导致局面失控,并引发了数百苗人包围县衙的事件。而先期到达的荆湖官员又是韦姓商人旧识,自是偏向镇溪村汉人,他也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就断定是田方借故闹事,并欲扣押田方,从而再度引发苗人之暴乱,将田方带走。”

“哎,只不过是件小事却形成内乱啊。”

汉苗矛盾自古就有,只要官府有失公正,就很容易引起纠纷,甚至内乱。

“正是,陛下。汉苗之间平日里本就隔阂不小,这简单的水源问题成为此次事件的引线。在调查清楚后,臣到了县衙,打算重新审理,令衙役传讯双方到堂,哪知田景田方根本不愿到县衙接受臣的询问,说汉人官员相互包庇,就算是钦差也是一样,如果官府有诚意,就去苗寨询问。”

“去苗寨?”

“陛下,臣以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况且苗寨也是我朝之领土,臣作为钦差,自当一视同仁,又谨记陛下关于处理民族矛盾的旨意,于是便告诉田景,次日午时前准时入苗寨。”

“恩,宋瑞有胆量。”

我想起历史的记载,文天祥被蒙古人扣押后,还能带着十二名随从逃走,的确是有胆有识。

文天祥微微拜首道:“谢陛下夸奖,臣只是尽臣子之责。而且有蓝统制在,所以臣才斗胆前往苗寨。”

这时的文天祥自然不知道他在“未来”还有这样的“经历”,当然,我是不希望这种经历出现的。

“宋瑞,说说你的苗寨之行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