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末大军阀 > 第一百三十七章 到处视察

明末大军阀 第一百三十七章 到处视察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23:53:26 来源:书海阁

“这么好的地方,军民却如此贫苦,真是让人叹息!”

此时刘衍站在南河岸边发出这声感叹,这十来天,刘衍的脚步踏遍了夏河寨前千户所各地,千户所城内外,境内各个军堡和火路墩,各地的屯田矿山,他都有去看过,城内外军民的贫苦,深深震撼了他。

讽刺的是,当地的条件却是如此优越,特别是千户所城附近,大片大片的都是良田土地。

只是为何这众多的土地,军民的生活却是如此贫苦?

听了刘衍的感慨,身旁众人一齐叹气。

在刘衍身旁,站着千户所城管屯官戴璟彬,还有许铭,以及骑兵哨的一旗铁骑将士。

离他们身前不远,是一条叫南河北惠民渠的水渠,蜿蜒从南河内引出,灌溉了南河北岸的大片土地。

不过这条水渠的情况却是不容乐观,很多地方己经淤积废弃,从水渠的情况看,河北惠民渠己经多年没有疏睿修理,引水效果大大减弱。非但如此。南河两岸几条大渠多是如此。

这里是南河的上游,这里的水利设施已经大多废弃,而不像南河下游大盘堡辖区内那般,都已经重新修葺了。

为了保证屯田,从宣德年开始,朝廷曾陆续在南河两岸开凿修建了五大灌渠系统:北平坡渠、河北惠民渠、中惠民渠、南惠民渠、公务渠等。围绕这五条河渠,周边又密密修建了各样小型的池渠,灌溉周边高达几万亩的田地,刘衍

在大盘堡时修葺的水利设施,就属于这些河渠的末端。只是多年没有修治,这些水渠现在能发挥的效果不到三成,刘衍看到许多原本优良的田地都成为了荒野。

农历的十月下,这天气越冷。戴璟彬揉了揉自己满腮虬髯的脸面,他对刘衍禀报道:“大人,我夏河寨前千户所城的屯田精华,大半是位于这南河两岸的平川上,可叹的是,这里的大部土地,都是属于收不上税粮的免税田。”

依戴璟彬说的,这千户所城附近的屯田地。原本都是属于普遍军户与民户的田地,每年向朝廷交纳大批的夏税秋粮。

不过到了现在,这里的大片良田土地,军户的屯田,一大半被千户所城、卫城各级军官占有。剩下的军户的田地,又有一大半被当地文人士坤,豪强地主所占有,原本土地上的军户民户,己经大部成为他们名下的佃户。能拥有自己军田民田的军民百姓,在这千户所城附近己经很少。

从戴璟彬的讲述中,刘衍知道夏河寨前千户所军户屯田原本有三万多亩,到了现在,几乎有两万多亩都被各级军官所侵占。

这些豪强文人武将,他们侵占大部良田,却又千方百计地躲避税粮的征收,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最底层还拥有农田的军户头上,造成他们更加的贫苦甚至是直接破产。

戴璟彬说道:“大人,下官与你说实情。我千户所城军户的屯粮

征收,每年定额税粮是二千一百石。然下官上任后。每年征粮不到一千两百石,且一年比一年少,军户不堪盘录,逃亡不断。今年夏日鞑子兵又入寇,不少军户家中都有丁壮战死,不但抚恤金没有着落,而且家中耕种之事也没人去干,到明年夏,属下估计千户所城的军粮征收恐不到一千石。”

戴璟彬叹气补充道:“上官催促得紧,每每责备,下官苦啊!”

刘衍点头,说道:“兵焚过后,十室九空,田归富户,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如此分化循环,军民安能不苦?税粮收不上来,你在这个位置上也是难办,老戴啊,我理解你。”

戴璟彬听了更加感激涕零,往日的下属成为自己顶头上司的尴尬,现在己经完全消失不见,他只想好好地抱住刘衍的大腿,做出一番事业来。让刘衍觉得器重他是个不错的选择。

刘衍看着眼前的大片田地无声的叹了口气,从这些文人武将手中征粮是不可能了,庞大的利益反扑,会将刘衍撕成粉碎。窥一斑可见全豹,经过刘衍这些天的调查,千户所城各的所有能捞取利益的地方,商业,矿业等,全部被豪强地主文人武将分割完毕,自己要使军民富足,只有另辟蹊径了。

夏河寨前千户所不同于王家庄,这里面的利益勾连深如大海,刘衍虽然是一处防守官,可也只是小小的千户官而已,大明的千户官多如

牛毛,刘衍清醒的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在自己手中的实力真正强悍起来之前,绝不会将自己放到利益集团的对立面去,只会借势而为。

许铭跟随刘衍日久,他自然明白眼前的情形,他说道:“千户所城附近,应该还有大片的荒地吧,我们不从那些文人武将手中征粮,参照王家庄的老办法,另外开垦荒地,分给那些没有田地的军户百姓,应该可以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

戴璟彬道:“许铭兄弟,你说得容易,要开垦荒地,需要多少钱粮?靠近水源的地方,可都有豪强占据。在无河渠之地开垦农田,这投入就大了,所有的水利设施都要重新开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在南河边上,当地的文人武将不愿意拿出大批的钱粮来兴修水利,对于灌溉不便的地方,他们其实也是大打灌井,投入太大时,他们也一样选择了放弃。

对于普通的军户百姓来说,他们更是有心无力,其实大明一向鼓励开垦荒地,只是垦来的荒地最终又被豪强侵占,而且越来越沉重的税役,又迫使他们放弃耕地,逃荒别处。

产出抵不过投入,造成的结果,就是夏河寨前千户所附近有大片的荒地闲置。却是无人愿意前去开垦。

南河边上,文人武将不愿意拿出钱粮修茸水利,刘衍同样也没有兴趣拿出钱粮来疏睿这些河渠,为这些收不上税粮的田地作无用功。

刘衍说道:“别无他法,

只有开垦荒地一条路,投入虽大。只要熬过最初这一关,将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刘衍估计,在离河渠远的地方开垦荒地,只有挖掘砖石深井,各种成本算上,需要二十多两银子,每井可以灌田二十余亩,虽然刘衍可以想出种种办法来节省财力,不过最终的投入还是非常大。

这时候,刘衍便分外想念后世那些红着、土豆等高产耐旱作物,可惜的是,这种高产作物要移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没有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的相应良种,就算找到这些作物。勉强种植上去,产量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大明崇祯年间,杨鹤、洪承畴、张彝宪等人治理陕西时,为了干出成绩,张彝宪曾在陕西当地强制推广红薯与白薯,结果却是闹出了民变。事实上,红薯等高产作物一直到清时的乾隆年间,才在中国北方广泛推广,这其中不是官府不尽力,而是种子的问题,红薯的高产种子直到满清中期才培育出来,此时明末是没有的。

刘衍估算今后几十年内,那些的高产耐旱作物,自己都不用想了,不过从大盘堡与王家庄的经验得知,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与规划,让军民们安心屯种,解决军民们的吃饭问题还不是难事。特别是夏河寨前千户所这个地方资源这么丰富,只要好好经营,完全可以让夏河寨前千户所成为灵山卫的富饶之地。

刘衍在后世对明末

历史和地理研究极深,根据夏河寨前千户所地理的了解,这夏河寨前千户所。也就是后世的胶南县境内,开垦的耕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其中大部分还是水浇地。从隆庆年开始,夏河寨前千户所还种起了各种蔬菜和高粱、玉米。眼下就算其中有几万亩田地被豪强所侵占,余下的田地开垦起来,完全可以解决军民们的耕种需求。

不但如此,夏河寨前千户所境内还有大批的山地林场,北面的铁撅山,南面的琅琊山,都是很好的林场所在,面积高达近两百万亩,为刘衍蓄养牛羊马匹和大范围饲养家禽等牲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后世胶南县的畜牧业也非常发达。夏河寨前千户所境内还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以为刘衍发展军事手工业提供大批的生产原料。

后世胶南县人口有三十万之多,清末时,也有人口达十万左右。这么多耕地资源,养活三十多万不敢说,养活十万人口还是可以办到的。

看着眼前广阔土地,刘衍心头豪情涌起,用两年的时间,养活境内的所有军民,并练出一支五千人的精锐半火器化军队,这就是刘衍任防守官的远景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一切的阻碍,自己都会以雷霆之势,将其荡平!

到了十月二十六日,天气更是寒冷,刺骨的寒风不时从厚厚的布帘内吹进来,给屋内带来一些寒意。

“听说,防守大人从千

户所城外回来了。大冷的天气,也不知道这些天他在城外干什么。”

此时是在百户迟许的府上,屋内烧着熊熊的炭火,加上醇香的烈酒,屋内几人都不由有些醉意。

围在桌旁的除了迟许外,还有百户黄文贤、镇抚官王毅传几人,此时说话的是身材极为肥胖的百户黄文贤。

听了黄文贤的话,迟许沉吟片刻,说道:“听闻防守大人协同管屯官戴璟彬,到处视察田亩,他不会是要对我们那些田地征收税粮吧?”

镇抚官王毅传说道:“这个只管放心,我料那刘衍没这个胆量,他也不会那么鲁莽,他真要这样做,便是与整个千户所城文人武将为敌,他还想在这城内待下去吗?”

接着,王毅传阴沉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说道:“刘衍还年轻,治理经验不足,千户所城这个地方,他吃不开的。”

迟许缓缓点头:“王大哥所言极是。”

自刘衍上任来,除了任命王家庄的相关人员外,余者千户所城与各堡的将官尽数未动,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刘衍一把火也没有烧。众人松了口气的同时,不免对刘衍有所轻视。在千户所城一干官员看来,刘衍这些天在城外到处游荡,不像是个敢管事的人,更让他们放心。

王毅传等人己经得出结论,刘衍打仗是厉害,不过也只是个单纯的武夫。千户所城人与物关系复杂,刘衍那么年轻,又是小兵出身,恐怕

到了这个花花世界,早己迷花了眼,享受都来不及,哪还有心思管别的什么事情?

刘衍这样也好,他们又可以如往常一样在千户所城内享受,可以继续胡作非为。

喜欢明末大军阀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明末大军阀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