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末大军阀 > 第二十六章 建堡

明末大军阀 第二十六章 建堡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23:53:26 来源:书海阁

随着大盘墩内人口不断增加,此时一百多人聚集在墩内,已经是居住不开了,就连墩外的地窝子也修建了不少,以至于军户们在耕种比较忙的时候,为了抓紧时间赶农时,大部分军户甚至都直接睡在田间地头,也不愿意再赶回墩内住在拥挤、简陋的地窝子里面。

此时的大盘墩内就比较空了,于是刘衍便准备开始修建屯堡,并且将大盘墩改名为大盘堡。

四月底,刘衍命陈勋带人去王家庄与夏河寨前千户所,尽快招募一些泥水土木工匠来,准备建堡。

三天后的傍晚,陈勋等人便回来了,还带回了七、八个衣衫褴褛的工匠。陈勋己经与这些工匠商谈好了,工钱方面,除了每日的食宿外,需每日给银一分,刘衍答应了他们。

这些工匠见刘衍答应,都是喜形于色,这段时日的饭食终于有下落了。

刘衍与这些工匠交谈了一番,得知他们这些人都是世代匠户,己经参加过诸多城堡的修建,都是很有经验的工匠。建设规划大盘堡,其实对他们来是轻车熟路的事。

于是刘衍便叫来了张义,让张义负责与这些工匠对接。这些工匠在大盘堡周边转了几天后,他们很快便拿出屯堡的设计平面图,包括堡内街道的划分、水井的位置、庙宇的位置及各处宅院的位置,还有将来堡墙、堡门及堡墙上的垛口、射口等防卫设施都有。

刘衍看了一番,只见这平面图画的有些简约,并不是后世那种建筑图纸的样式,不过也足够清晰明白,各处具体的尺寸也都有标明,也算得上严谨二字。

在屯堡的选址上,这些工匠的意见也与刘衍相合,都是决定紧沿大盘堡南向修建堡垒,一来这样防守更有依托,二来那大盘堡原来是修建在一个隆起的小丘上,地势从高到低,有利于城堡的排水,以防未来雨涝积水之患。

图纸画好了,选址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修建城堡的成本钱粮。

刘衍曾经看过一份明末的史料,上面便有大明各地修建城堡、城池的记载。

资料中便有卢象升的计算数据在内:在大明,修建一个火路墩需要银二百两,修建一个楼台需要银六百两,修建一座周长一里多的小型城堡需要银七百多两,粮六百多石。那些匠户的计算大致也是如此。

刘衍未来的大盘堡,规划中周长也就在一里多,虽然刘衍现在有肥皂工坊的支持,可以拿出七、八百两银子,但是也不能将所有的资金都放到建堡上面来,刘衍下一步的计划中还有许多要用到钱粮的地方,比如扩充墩军兵力,操练人马、打造兵器等等,这些都是极度消耗钱粮的事项。

所以即便刘衍此时有些银子,也只能先建一些城堡的主体设施,细节从简再从简,未来慢慢考虑完善就是,省下的钱粮还要投到别处去。

刘衍其实很想将大盘堡修建成棱堡式样,那样防守更加坚固,可惜这种花费是惊人的,刘衍暂时也没那个财力,只能将来再看了。幸好建堡土地不要钱,这样就省了许多。

此时大明一般军堡的主体是城内的营房、粮仓、草料场、武库、马场,这些设施墩内现在都已经有了,但是建堡的时候也要推到重来,毕竟这些原有的设施位置不对,而且也太过陈旧、狭小了。

建堡的设施还要再加上外面的堡墙、城门、瓮城、角楼、护城河等,各地屯堡基本上也是如此。不过以刘衍能分派到建堡上面的资金来看,只能营房与堡墙先建,余者慢慢说吧。在刘衍决定后,很快的,那些匠户忙活起来。

首先的,在大盘堡南向的几十亩地中,这些工匠熟练的划出几十份的宅基地,并分出出行道路与三条主要街道。

这些宅基地份数肯定不够现有军户分的,但是这也不难解决,刘衍观察之后发现,每一份宅基地的面积都不算小,足以容纳两、三户人家居住了,到时候建堡的时候将房屋修建得多一些、密一些就好,完全可以容纳下现有的所有军户。

随后在正西面的中轴线尽端,匠户们还第一时间划出一座庙宇的位置,夏河寨前千户所当地军民一般称这个位置的庙为“正王庙”。然后街的交叉处又划出一块地方,未来将在这里兴建“马王庙”,一个高高的戏台也将建在这里,戏台对面还将兴建“老爷庙”,此外在城的南端也将兴建一个“娘娘庙”。

除此外,在屯堡的东面地方,还要留出几块地修建未来彰表军功的庙祠,如旗寿庙、显忠祠、褒忠祠等,这些也都是此时卫所屯堡的惯例。另外各条街的主街街心上,还将留出地方兴建各样市坊与牌坊。

这种规划都是当时大明各地军堡、民堡的常规布局,刘衍自然不可能擅改,他也改不来,老实说刘衍后世就对建筑一窍不通。

而对于这些匠户们第一时间划出各色庙宇的修建地方,刘衍也表示理解,毕竟这些庙宇都是此时军户们的精神食粮。这个世界娱乐贫乏,普通的百姓、军户除了拜庙看戏,还能有什么娱乐?当然那些达官贵人、皇族士绅不算,那些大人物自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不过却与刘衍和众军户们无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大盘堡的大体格局就是如此,下面一众工匠便动手开工了。刘衍一声令下,所有的大盘堡居民,除了孩童,以及需要在屯军上劳作的青壮、壮妇之外,剩下的所有的墩军、男女一齐上阵,所有人都必需勤奋建设自己的家园。

一时间,大盘堡的军户们,无论男女,都是拿着锄头,挑着簸箕、箩筐,只是到大盘堡的周边去奋力挖土挑土。连孩童们都是懂事的在旁帮忙。

不过修建堡墙与营房可以用黄土夯就,就地取土便可以了,这也不需要什么料钱,只需费些吃食劳力便可,但是有些钱则是不能避免的。

比如屯堡内宅院的地基与堡墙地基都需要石料,而且这些石料还要求石质坚硬、不易风化,以青石最好。特别是砌筑堡墙的地基,均需基深五尺、宽一丈四尺,一圈堡墙地基下来,石料用量甚大。

还有打井,这是建堡第一要务,百十户人家不可能只用一眼水井生活,一个小堡至少需要三口井水,夏河寨前千户所州各地地下水源算是丰富,所以打井一般到十几、二十余丈就可出水,且水质大多清洌甘甜。刘衍听闻山西、陕西一些地方需要打井深达三四十丈,甚至五六十丈才可以见水,相比之下自己能够在这边过活,已经是万幸了。

不过就算打井只深到十几、二十余丈,为免塌陷,也同样需要用砖石修砌,这样深井的石料用量也是不少。之前墩内打的那口水井便是例子,所用的石料如果用在建房上,至少可以建造两间房屋都不止。

大盘堡周边土地空旷,无处可以采石,只能到夏河寨前千户所周边的山上去采。

那里的石场离大盘堡路远,开采、运输花费想必都很大,而且除了石料,各处营房仓库的屋梁修建同样需要木料,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花费。

刘衍思索一番之后,还是抽调了二十几个男丁,其中有些人还是从军屯上调回来的。为了弥补军屯的劳力,刘衍只好让一些年老男丁,或是半大的孩子过去屯军劳作。

而后刘衍便让汪博统领着这二十几个男丁,到夏河寨前千户所的山上去采石,为了方便运石,他还派人去王家庄雇佣了几辆的骡马牛车。

临行前,刘衍要求汪博尽量采出一些石料用于供应营房地基与打井所需石料,至于街道的铺就与外面的堡墙地基,以后慢慢说吧,毕竟现在人力和财力都有限,不可能一蹴而就。

同一时间,刘衍又去了王家庄一趟,请求管队官王炆镇支援自己一些木料,王炆镇言道无尝支援很有难处,不过他手上正好有一批空闲的木料,可以便宜些卖给刘衍。

刘衍笑了笑,王炆镇此人什么都好,就是喜欢钱财,于是只好答应了。

几天后,王家庄的总旗官岳明领着庄内的几十个军户,让他们肩扛怀抱运来了木料,众人费劲巴力的从王家庄一路步行而来,连骡车都舍不得用,光用人力抗木。

建堡的现场上,刘衍看着那些累得快要趴下的王家庄军户们,刘衍半响无语,现在这个世道什么都值钱,就是人力不值钱!

岳明是个粗豪的汉子,三十出头的年纪,满腮的虬髯,不过刘衍听说此人却精通算学,在王家庄内也算是一号人物。

此时岳明看着大盘堡内外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拍了拍刘衍的肩膀,感慨地道:“刘总旗啊,哥哥我真是服了你了,竟然独立建堡,这份气魄和胆识,放在咱们整个灵山卫也是少见啊!”

刘衍只能苦笑,独立建堡说起来轻松,但是这其中的辛劳实是不足为外人道耳。要不是为了免于掣肘,在大盘堡这里可以安心的发展实力,刘衍才懒得费这个力气。

岳明在收了刘衍的木料钱之后,别的要求倒是没说,就连刘衍递过去的五钱辛苦银子也没要,只是要求刘衍给他手下的军户们吃顿饱饭。

刘衍闻言也是感慨不已,大家现在都是穷鬼,可谁才是有钱人?

于是刘衍拍了拍岳明的肩膀,就让岳明与那些军户们一起去吃饭了,立时那些军户们如虎下山一样的精神起来,见此情形,刘衍也不知道自己是该笑还是该哭了。

喜欢明末大军阀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明末大军阀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